《微表情》 含月解读
《微表情》| 含月解读
关于作者
姜振宇,国内著名测谎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领导着国内首家应用微反应理论进行测谎的研究团队。著有《微表情》《微反应》《掌控者》等畅销书籍。
关于本书
《微表情》总结了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6种人类基本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情绪产生时所呈现的不同微表情。通过大量案例、实验与总结,科学解码微表情,帮助你了解面孔背后的真实情绪,并更好地了解自己。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微表情有助于判断他人真实感受和动机,并更好了解自己。
6种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及所对应的微表情:惊讶的微表情是眼皮必须上提,厌恶的微表情是鼻子向上提,愤怒的微表情是眉眼距离越来越近、视线高度集中,恐惧的微表情是眉眼有向上聚拢的趋势,悲伤的微表情是眉头上扬但整体保持下压,愉悦情绪的微表情是眼部眯起的程度和嘴角上扬的程度相匹配、相一致。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微表情》这本书,副标题是《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24万字,我会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的精髓:什么是微表情,以及如何通过微表情了解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开始之前,请先想象你产生了以下情绪,会做出什么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如果你现在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听书,刚刚的表情变化应该比较夸张;但如果是在地铁或其他公共场合,就会约束自己脸上的表情,可能只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就是微表情。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通俗点来理解,就是由情绪引发而不受思维控制的,或者习惯使然的,那一闪而过的面部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不易掩饰,因此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前几年热播的美剧《Lie to me》,中文剧名是《别对我说谎》,就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识破谎言、还原事件真相,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国外开始较早,美国著名微表情学者保罗·埃克曼,曾将面部肌肉分成一块一块,建立了一套“面部行为代码系统”,对微表情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微表情心理学研究,不仅应用于个人自我认知,同时也在侦查判案、医学临床、司法系统、国家安全和政治选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今天要给你讲的这本《微表情》是国内专门研究微表情的重要著作,作者是国内著名测谎专家姜振宇,他也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除了今天解读的《微表情》一书外,还著有《微反应》《掌控者》等书籍。《微表情》这本书总结了6种人类最基本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情绪产生时所呈现的不同微表情,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面孔背后的真实情绪。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最主要的内容:6种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以及它们所呈现的不同微表情。
实际上,人能产生的情绪非常复杂,为什么这6种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呢?从达尔文到刚刚提到的埃克曼教授,很多学者已经科学地证明了人类拥有几种共通的基本情绪。埃克曼教授曾经亲自前往新几内亚原始部落探索原住民的表情,因为那些原住民没有接触过所谓文明社会的人,没有机会模仿学习其他复杂的表情。通过他们的研究总结,得出了6种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请你想象的6种情绪。
那这6种情绪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现在请你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大大的字母C,并找到C半弧形的中间点,这个点将是我们的出发原点。这个出发原点是人在放松状态下受到有效刺激后的反应。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感觉到意外刺激的时候,会停下所有动作,因为还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来判断刺激源是好是坏,所以第一反应是中性的,产生第一种基本情绪——惊讶。如果面对的是负面刺激,我们会先直观判断实力对比,刺激源不如自己,并且不认同不接受的,会沿着C的原点向下半弧滑行,并产生第二种基本情绪——厌恶。如果刺激源和自己差不多厉害,但会形成威胁,可以通过对抗来保护自身利益的,会继续向下滑行,并产生第三种基本情绪——愤怒。
如果负面刺激源比自己厉害,即使对抗也没有希望消除威胁的,会再往下滑行,产生第四种基本情绪——恐惧。如果负面刺激源非常厉害,并且已经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会滑落到C的下半弧末端,产生第五种基本情绪——悲伤。当然,如果面对的是积极的刺激源,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沿着C的原点向上半弧滑行,并产生第六种基本情绪——愉悦,越是可以带来收益感和优越感的,向上延展的程度会越高,但总体都是在愉悦的上半弧内。
情绪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面部表情。接下来说到的每种情绪,都将先从最典型的面部表情特征说起,然后再来了解对应的微表情。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绪,惊讶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惊讶情绪是怎么产生的?惊讶,是因为关心的事情发生了意外变化。对于动物来说,比如正在吃东西的小狗,被飞来的石子砸到后,会瞬间抬起头,竖起耳朵,转向刺激源,观察、收听任何一点轻微的动静。经过逐代的进化,人类在感觉到意外刺激时,也会有相同的本能反应,那就是:停下所有动作,将全部感觉器官充分激活,努力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用来判断自己下一步动作。
最典型的惊讶表情就是五官全部打开:眉毛抬高,眼睛瞪圆,嘴巴张大。眼睛睁大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获取尽可能多的视觉信息,帮助判断刺激源的性质和潜在影响,眉毛的提高则是一种附属结果。嘴巴张开,纯粹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从而准备好下一步逃跑或者战斗所需要的能量。因为如果只用鼻子快速呼吸,需要调动喉咙部位的肌肉一起收缩,所以受惊时,用嘴呼吸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储能方式。
一旦惊讶情绪产生,即使为了隐藏过于直白的表情流露,控制得住眉毛和嘴巴,但最控制不住的是眼皮。所以惊讶的微表情特征中,眼皮必须上提。这是为了对所处环境看得更清楚,了解更多信息,眼睛会不自觉睁大一点,因而眼皮会提起来。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眼睛睁大的那一瞬间,必定会有整个身体的静止来同步配合,同时肯定还会有吸气的动作趋势。
我们举一个面试的例子,面试中如何抓住面试官的关注点来介绍自己?不妨注意观察你讲到哪个经历时,面试官的眼皮会轻微抬起来。眼皮提起意味着产生了惊讶,一旦惊讶表情出现,就意味着关心的事情被刺激到了,表明这个经历可能正是面试官想进一步了解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基本情绪,厌恶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厌恶情绪的本源,是对腐烂食物的排斥,就是对肮脏的、臭的东西不想看,不想闻,不想吃。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感受,包括厌恶这种情绪。比如在崇尚和鼓励个性的社会氛中,张扬的个性不会让人烦感,但在保守、等级森严的社会氛围中,则非常容易引发厌恶情绪。
本书总结了两个容易引发人们厌恶的情况:一是否定,二是低级。否定为什么会导致厌恶?举个例子,学生不认同某位老师的授课方式,会慢慢厌倦甚至厌恶学习那门课程。低级又为什么会导致厌恶?假设周末放松的聚会上,却有位男子自始至终都在大言不惭地吹嘘和标榜自己,他的自以为是可能反而会显得很低级,让周边人心生厌恶。当厌恶情绪产生后,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直接呕吐。厌恶的经典表情是整个面部似乎都皱在一起:眉毛紧紧皱起,双眼紧闭,鼻子皱起,上嘴唇努力上提,下嘴唇努力顶上。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要看、不要闻、不要吃。
当然,实际生活中,如此夸张的外在表现是不多见的。而厌恶的微表情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鼻子向上提。鼻子在其他表情中的作用一般都不太重要,但在厌恶情绪产生的时候却是指向标。即使脸上其他五官没有明显变化时,厌恶情绪产生后,鼻子会轻微上提并向两侧拉伸,从而形成浅浅的沟纹。比如英国的乔治小王子,经常会皱着鼻子表露出“王之蔑视”。
了解这个微表情,可以在谈判中了解对手态度,甚至试探对方底线。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对手鼻子的变化,如果交涉到哪个条款时,对方鼻子皱了一下,就意味着反感、厌恶情绪的产生,表明对方可能从心里并不接受你提出的解决方案。
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第三种基本情绪,愤怒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愤怒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来源其实是利益威胁,并企图通过攻击来消除危险。看《动物世界》的时候,不难发现,狮子捕食小鹿、鲨鱼吞食小鱼,这种简单粗暴的猎杀与被猎杀关系中,并不存在愤怒。因为二者间的对立关系并不平衡。但如果是狮子大战老虎,或者两只雄性大猩猩为争夺一只母猩猩而大打出手,就比较容易出现愤怒了。因为双方势均力敌,并且要为生存领地或者繁衍后代而保卫自己的利益。在人类的世界里同样如此。小到街头拦出租车,司机的视而不见;大到有人用武力攻击你或你的孩子,都会让人心生愤怒。
愤怒的微表情往往表现在眼睛,直接表达进攻的趋向。愤怒时,上下眼皮是紧绷的,视线也是高度集中的。对比一下惊讶和愤怒的微表情,关键因素都是眼皮和眼睛。但惊讶的微表情特征中,只是上眼皮上提,需要睁大眼睛收集信息;而愤怒的微表情中,眼睛是在用力的,因为用力而上下眼皮紧绷,而且视线也集中指向刺激源。比如一个常见的场景,夫妻吵架,在真正大爆发之前,其实会有一些愤怒微表情作为预警。如果夫妻中无意争吵的一方发现,对方的眉毛和眼睛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同时视线越来越集中,那很可能就是暴风雨的前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四种基本情绪,恐惧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恐惧就是负面刺激超过了人的防御能力。可以说,恐惧是人类最古老的情绪。因为人类在远古时代,并不具备肉搏的优势,属于食物链的下层环节。在遇到食肉猛兽时,恐惧的出现要远远多于愤怒。
自从911事件发生后,许多国际大城市接二连三受到恐怖袭击,飞机撞向大楼的一瞬间、地铁爆炸的一瞬间、卡车冲进街头的一瞬间,都会引发人们的恐惧。强大的恐惧可能会让当事人陷入无法自控的恐慌,最极端状态下甚至吓瘫了、吓软了。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情况下,典型的恐惧表情特征是:双眉向中间皱紧,眼睛睁大,嘴巴大张。
非常恐惧和非常愤怒的表情特征有点相似,都是皱着眉、睁大眼、张大嘴。但是愤怒时眉毛和眼皮是向下压的,眉毛形态如同汉字“八”;而恐惧时眉毛和眼皮是向上扬的,眉毛形态如同倒着的“八”字。愤怒时张嘴是呼气状态,试图发出犀利的声音威胁对方;而恐惧时张嘴更多用于深吸气,为逃跑储备能量。
恐惧情绪难以用理性掩饰,所以日常生活中,即使大多数恐惧类表情会被有意识地压抑住,但瞬间流露出来的微表情绝对是难以控制的。通俗来说,就是眉头向中间聚拢、上扬,上眼皮也随之上提。整个眉眼的形态是因害怕躲避而努力向后撤的状态,所以会有整体上扬的趋势。我们同样来说一个实用的案例。公开演讲时,如何表现得镇定自若?那你就要控制自己的眉毛和眼睛不要有向上聚拢提升的趋势,否则观众很容易就会发现你内心的惊慌。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五种基本情绪,悲伤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悲伤源自损失。比如身体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失去至亲的亲人,结束一段用心的感情,乃至于重要的经济利益损失,等等,都会导致悲伤情绪的产生。悲伤也是所有情绪中,唯一一个放任能量流失的情绪。哭是伤情绪最直接的反应。小朋友摔倒时哇哇大哭,眉毛紧皱,眼睛紧闭,鼻子和嘴巴大咧着,就是悲伤情绪的经典表情。
那么悲伤情绪的微表情是什么样的呢?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眉毛,也就是:眉头处上扬,但整体眉毛保持下压。为什么是眉毛,而不是眼睛或嘴巴?因为相对平静时的悲伤表情是不容易察觉的,眼睛基本是正常状态,可能略微睁大,也可能略微闭合。嘴巴可能是张开的,也可能是闭着的。这主要取决于悲伤的程度和自我抑制的程度。
想要哭泣发泄,又不能失态的纠结,增加了眉毛形态的复杂程度。想哭的时候,上眼皮是向下压的,但要控制情绪、保持淡定、努力睁眼时的上眼皮是向上抬的。一个向下的力,一个向上的力,就导致眉毛形成“眉头上扬,但整体下压”的扭曲状态。所以,当哭泣不再表达悲伤时,面孔会逐渐放松,嘴巴慢慢闭上,眼睛也慢慢睁开,然后脸颊不再那么鼓起,下眼皮也慢慢放松。最后能留在脸上的是,悲伤的眉和轻微撅嘴。就算撅嘴也退去了,纠结的眉毛还是会最后提示悲伤的信息。
了解这个微表情,可以帮助我们在聊天中,更敏锐地觉察哪些话题是对方不愿过多谈及的。结合前面讲到的不同情绪的微表情特征,如果对方鼻子皱了一下,表明对方对聊的话题可能有点反感;如果对方眉毛“眉头上扬,但整体下压”地拧巴了一下,可能聊的话题触动了ta一些悲伤的记忆,不妨适时换个话题。
从惊讶开始,一路厌恶、愤怒、恐惧、悲伤下来,最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一起来研究一下让人高兴的事情,也就是第六种基本情绪,愉悦以及它所对应的微表情。
愉悦来源于接收到了高于自己预期的积极信息,从而引发自我满足感甚至优越感。最典型的愉悦表情就是笑。
愉的微表情中,要看一组配合,就是眼睛和嘴巴的配合,也就是眼睛笑眯眯的程度和嘴角上扬的程度是要相匹配、相一致的。如果是开怀大笑,眼睛是弯弯的,几乎快眯成了一条缝,这时相匹配的嘴巴形态是大张的,向耳朵方向咧开。如果是莞尔一笑,那么眼睛是放松的,只是轻微闭合,这时对应的嘴巴应该是抿着的,嘴角微微上翘。所以眼睛的闭合程度和嘴巴的张开程度,其实是反相关的,同时需要一同配合,缺乏任何一个,都会让笑容的真诚大打折扣。日常打招呼时,哪些是真诚的笑容,哪些又是客气一下、伪装出来的笑容?鉴别关键就看眼睛眯起来的程度和嘴角上扬的程度是否同步、等幅度、反相关。如果眼睛睁得大、嘴也张得大,或者眼睛眯得小、嘴也是抿着的,基本都是伪装出来的笑容。
最后,再补充一个知识点“表情基线”,这是判断真假表情的重要参考。简单来说,表情基线就是人在自然松弛状态下的表情特征,重点关注三个指标:眉毛、眼睛、嘴。不同的人的眉毛在平静状态下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基线特征,有的是天然囧字眉,有的则是天然剑眉。眼睛也是有大有小,有的还是天生笑眼。确定了表情基线后,就可以更准确判断到底是扬眉还是皱眉,是睁眼趋势还是闭眼趋势,是嘴角上扬还是嘴角下弯,也有助于更好识别表演出来的假表情。
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和你说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讲了人的微表情,我们重点介绍了6类基本情绪以及所对应的微表情。
再来回想一下字母C,从C半弧形中间点出发,是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惊讶,惊讶的微表情是:眼皮必须上提。如果负面刺激源不如自己,会沿着C的原点向下滑行,产生厌恶,厌恶的微表情是:鼻子向上提。如果刺激源会对自己形成利益威胁,会继续向下滑行,产生愤怒,愤怒微表情的指向标是眼睛,愤怒时眼睛在用力,眉眼距离越来越近、上下眼皮紧绷,视线高度集中。如果负面刺激源比自己厉害,即使对抗也没有希望消除威胁的,会继续下滑,产生恐惧,恐惧的微表情是:眉眼有向上聚拢的趋势。如果负面刺激源非常厉害,并且已经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会滑落到C的下半弧末端,产生悲伤,悲伤的微表情是扭曲的眉毛:眉头上扬,但整体保持下压。回到C半弧原点,如果面对的是积极的刺激源,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沿着C的原点向上半弧滑行,并产生愉悦,愉悦情绪的微表情是:眼部眯起的程度和嘴角上扬的程度相匹配、相一致。
实际上,人的情绪是复杂多变的,微表情也会快速变化。面试中,面试官在你讲述经历时,上眼皮微微一抬的动作后,是皱了下鼻子还是嘴角轻微上扬?公司例会上,领导临时宣读某个决定时,哪些人的眉眼间距离越来越近,哪些人又出现整个眉眼向上聚拢的趋势?酒桌应酬时,哪些人是眼睛睁得大、嘴也张得大的江湖笑,哪些人是眯着眼睛、抿着嘴的皮笑肉不笑?希望了解了这些微表情,可以让你更好地判断人们的真实感受和动机,也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撰稿:含月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