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孩子如何思考》 刘玄解读

《孩子如何思考》| 刘玄解读

关于作者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不仅是讲孩子,而且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这本书曾经荣获美国认知发展学会"年度图书",迪士尼旗下BABBLE网站“50本推荐育儿书”,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教养专家以及国内外知名媒体都曾经推荐过它。

核心内容

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开放。孩子和成人在进化中形成了分工,儿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心智开发,而成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开发好的心智工具高效地工作。人类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分工。

你好,我是刘玄,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名字叫《孩子如何思考》。它主要讲的是孩子的思考和成人有什么不同。作者说,如果说人类的心智是一台计算机,那么孩子的思考就是在开发这台计算机的各种功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她专门研究孩子的心智发展,开启了一个叫“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她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本书里,我们可以把这三本书统一看做一本育儿指南。《园丁与木匠》是使用建议,告诉我们育儿应该像园丁,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孩子如何学习》是功能介绍,告诉我们孩子的心智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这两本书,“每天听本书”已经解读过了。今天要讲的这本《孩子如何思考》更像是产品说明,它会带你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心智。

孩子的心智和成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般会觉得,孩子天真可爱,但是也幼稚任性。比如说,小孩子都喜欢玩扮演游戏。他们会扮演公主、王子,扮演侠客、超人,甚至角色互换,他要当妈妈,让你来当宝宝。过去,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觉得,扮演游戏就是孩子幼稚的表现,说明小孩的心智没有发育完全,区分不了想象和现实。但是,如果你真的跟两三岁的小孩子玩一会儿,就会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扮演的时候,孩子们会窃笑,会表现像个戏精一样夸张,这都说明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在“假装”,他们能够区分想象和现实。

实际上,孩子比成人更喜欢沉浸在想象的世界,是因为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开放。孩子和成人在进化中形成了分工,儿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心智开发,而成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开发好的心智工具高效地工作。人类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分工。

在这种分工里,孩子的任务主要是开发因果联系、注意力等等心智工具。今天的解读里,我会从因果联系和注意力这两个方面来讲讲这本书。

好,先来说因果联系。因果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之谜。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就说过: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因果,我们只能知道一件事总是伴随着另一件事发生。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知道,一件事必然导致另一件事,怎么建立了“因果”这种神秘的思维呢?

作者认为,问题的答案得从孩子的思考中去寻找。

当代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里天生就有学习因果的机制。我们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自己的大脑里画一张“因果图”。

你可以把这张因果图想象成一张地图。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突然手机没电了,但是你很饿。你只好四处乱晃,终于找到一家餐厅坐下,赶紧给手机充上电,打开手机地图,你发现你本来可以走一条更短的路。你看,有了地图,你不用把两条路都走一遍就知道,有两条路可以选,也知道哪一条更好。这是因为,你在地图的基础上模拟了路线图,比较了这两条可行的路线。有了地图,在找路的时候,你就可以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可能性。你的地图越大、越详细,你就能发现越多可行的路线,然后选出更合理的路线。

大脑里的“因果图”也是这个道理。地图是空间的示意图,呈现的是空间分布;因果图就是因果关系的是示意图,呈现的是你理解里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你知道扔出去的球会掉在地上是因为重力,知道流眼泪可能是因为太伤心了,也可能是因为眼睛进沙子了,这些都是早就输入你大脑的因果联系。它们就像是地图上的一条条路,构成了你大脑里的因果图。在做任何事情时候,你都会像前面选路一样,调用大脑里的因果图,模拟出类似“路线图”的“计划图”。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想泡杯茶,你会先打开电热水壶,因为你知道加热才能把水烧开。当然,这个任务太简单了,只调用了“因为加热水会烧开”这个简单的因果联系,执行复杂的任务道理其实也一样。只是越复杂的任务调用的因果联系越多,这些因果联系之间的关系也越复杂。

很多动物也和人一样会在大脑里绘制空间示意图,但是几乎没有动物会像人一样绘制复杂的因果关系示意图。大猩猩知道用棍子捅白蚁巢,白蚁就会跑出来,但是它不会单纯出于好奇心去研究天为什么是蓝的,秋天到了叶子为什么落下。作者认为,这很可能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我们的大脑能够绘制、保存一张复杂的因果图,我们能运用这张因果图,去预测、去推理可能性,画出各种任务的设计图。这就是人类不只是适应世界,还能改变世界的原因。

理解了因果图的原理,你就能理解进化给成人和孩子做出的第一个分工了。作者说,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画好因果图,成人的主要任务是用好因果图。

两三岁的小孩为什么难带?如果你去问他们的父母,他们很可能会向你抱怨,孩子一天到晚问“为什么”,让他们很头大。有一个心理学家记录了上百个小孩的日常对话,他发现这些小孩子不仅每天会问很多为什么,而且还会自己找到很多解释,哪怕他们的解释大人听起来完全没有道理。他们会解释自然现象——泰迪熊的手臂掉下来了,因为你扭得太厉害了;不过他们更喜欢解释心理现象——我没有进去,因为我害怕。他们也能理解很多更抽象的因果关系,比如种子里的物质让它生长,看不见的细菌让人生病。

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或者自己找原因,说明他们的心里预装了一个程序:一件事发生了,应该有特定的原因,或者产生相应的结果。他们每遇到一件事情,就会自动生成一道填空题,上面写着“为什么”,他们会想方设法把这个空填上,哪怕这种努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

小孩子的“为什么”那么难回答,就是因为答案太过理所当然。他问“为什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画一张更完善、更好用的因果图。填空的过程就是画图的过程。他们问的越多,找到的原因越多,因果图的范围就越大,精度就越高。等到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就很少再问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了,因为我们大脑的主要任务变了,它不再把精力放在画图上,而是专心用好这张图。这张图会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将会发生什么,让你更有效地采取行动。

现在我们已经弄明白,因果是人类特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从婴儿阶段开始,我们就在想尽办法画好因果图。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完全回答开头提到过的休谟的疑问,这张图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们能认识到一件事伴随着另一件事而来,但是我们怎么能断定一件事肯定会导致另一件事呢?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很少只涉及两件事,许多事情会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比如说,抽烟会导致肺癌,但是有些人没有抽烟也会得肺癌,有些人每天抽很多烟但是没有得肺癌,这怎么解释呢?真实的世界很少有简单的因果。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婴幼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发现,孩子在画因果图的时候会用到三种能力:统计、实验和模仿。你可能也发现了,这其实就是科学家常用的三种方法:对证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己做实验和看别人的论文。举个例子,一个医生如果想了解吸烟是否会致癌,他可以利用资料统计分析烟民患癌概率,这就是统计;他也可以进行随机对照实验,把患者一分为二,让一半的人戒烟,另一半人继续吸烟,这就是实验;他还可以阅读期刊文献,了解已有的实验结果,这就是模仿。乍看之下,这三个方法都挺难的,想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得出结论,肯定更难。但是我们每个人其实从婴儿的时候就懂得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绘制自己的因果图。

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可以统计概率了。婴儿能够把妈妈说的一连串的声波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词,就是因为他能够统计出来,“宝”和“贝”经常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是“可爱的宝贝”,有时候又是“亲爱的宝贝”,所以“宝贝”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而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做实验了。3个月大的小婴儿会怎么做实验呢?很多父母都会在婴儿床上方挂一个会动的玩具,如果用丝带把这个玩具跟婴儿的腿绑在一起,这个小婴儿往往会不停地踢腿,因为他一踢腿,玩具就会动。你可能会说,那么小的婴儿知道什么,他就是觉得好玩,没办法证明他是在做实验啊。为了验证,我们可以把丝带解开,婴儿会继续看着玩具,咿呀低语。这说明,他是在研究自己能不能影响这个玩具,以及做什么事情能够影响这个玩具。

一旦实验完成,孩子就会在自己的因果图上画上这个因果联系,然后他就不会再做重复的实验了。这也能解释很多父母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很多玩具孩子突然就不爱玩了?因为用这个玩具能做的实验他已经做完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愿意做更复杂的实验,建立更复杂的因果联系。1岁半的孩子不仅会观察行动的直接结果,还会关注“后期”更进一步的结果。如果给他一堆积木,他就会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布局、角度,看看用哪些积木可以搭建起稳固的高塔,哪些积木搭在一起会导致同样让他满意的崩塌。

除了统计和实验,孩子还有另一种更高效地学习因果联系的方法,就是模仿。这就像科学家会从别人的实验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科学家固有的假设是:他人干预和自己干预效果是一样的,这是模仿可行的前提——如果我们能假定别人的行动与我们类似,那么,我们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极大地拓展自己的个人经验。婴儿天生就知道这个预设。很小的婴儿看到他人的动作后,他们就会再现这个动作。在《孩子如何学习》这本书的解读里,我讲了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模仿大人的表情,感兴趣的话,也推荐你听听那本书。

作者告诉我们,从他人的行动中学习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根本机制。成人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在危地马拉一个生活状态比较原始的村庄里,很小的孩子就能熟练使用复杂而且危险的工具,因为这个村落的广场,既是成人的工作场所,也是育儿中心。成人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孩子一直就在旁边看着,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这个例子还可以告诉我们模仿学习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在这样的广场里,如果有人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因果,比如说,锤子不仅能钉钉子,还能开坚果,这个新的因果很快就能在整个社群中传播,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新因果下一代很小的时候就能掌握,它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

每一种文化都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知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的伟大发现和伟大创造,比如牛顿发现了物体会降落是因为引力,卡夫卡发现了人的痛苦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异化。这些新的因果,也会像用锤子开坚果一样通过传播,传递给下一代,直到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在童年阶段就画进每个人的因果图里。

这就是孩子的思考帮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因果问题。孩子会通过统计、实验和模仿来学习因果联系,在大脑里绘制一张越来越复杂、精确的因果图。这张图让我们掌握了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律,也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接下来,我要说说注意力。

在作者看来,注意力问题属于人类思想史上另一个难题,意识问题。过去,在我们还不了解大脑的各种功能的时候,我们觉得意识很神秘,有人管它叫灵魂,有人管它叫精神。今天,科学已经明确了,意识是大脑的一种能力。按照作者的分类,意识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两方面,今天的解读里要讨论的注意力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外部意识。

我们一般会觉得,注意力的特点就是集中。心理学家喜欢用“聚光灯”来比喻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当我们注意这片落叶的时候,就像一束光打在这片树叶上,周围都暗了,只有这片落叶清晰而且生动。

在我们印象里,年幼的孩子好像特别容易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多父母甚至觉得这是孩子的坏习惯,得改。但实际上,孩子容易分心,是因为他们注意的方式跟成人不一样。如果说成人的注意力是集中的,那孩子的注意力就是宽泛的。这两种注意力都是各有利弊,没有优劣之分。

你可能也听过一个关于注意力的著名心理学实验。研究者让一群成人看一段打篮球视频,同时数传球的次数。数完之后,研究者会让他们再看第二遍,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他们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人扮成大猩猩穿过了画面。集中注意力就是屏蔽你觉得无效的信息。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通过抑制作用来屏蔽信息,让注意力更集中。

这样的集中注意力,孩子其实也能做到。几个月大小婴儿也会注意到落叶,他也能像成人一样稳定而持久地关注这件事,他们的眼睛会扫视落叶,他们会有和成人集中注意时相同的脑电波,心率也会像成人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一样下降。

这个时候,如果飞来一只虫子,成人可以控制自己不被虫子干扰,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就被虫子吸引走了。容易分心当然会让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高效地完成任务,但是分心其实也有好处,它会让孩子更善于捕捉偶然出现的信息,能够同时注意更多的事情。正是这种宽泛的注意力让孩子更适合学习。

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我们说了,孩子要通过统计来学习新的因果联系,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新的因果联系啊。宽泛的注意力让孩子不会错过世界上任何有趣的信息,不管这个信息是不是对当时来说很重要。如果让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来做前面那个数球的实验,他很可能会忘了数抛球的次数,但是他绝对不会忽略那只“大猩猩”。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比成人更容易也更快速地画出新的因果图,或者改造旧的因果图。

孩子似乎是在让世界来决定他们会看到什么,而不是自己决定要从周围世界中看到什么。神经科学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孩子的大脑里起抑制作用的神经要等很久之后才会发展。作为一个妈妈,我从这里领悟到了一个哄娃的方法。如果你想劝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放弃一个玩具,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新玩具;如果你想哄他,让他别哭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干点别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这比讲道理,甚至收买他要有用多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慢慢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给五六岁的孩子做数球的实验,他们很可能就注意不到那只“大猩猩”了。这个时候,我刚才说的注意力转移大法也就没那么好用了。

如果希望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那么像成人这样集中的注意力当然更有效。成人能够预先判断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哪些信息只是干扰,大脑会强化前者、抑制后者。但是,孩子的任务是学得越多越好。所以孩子会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信息量丰富的事物,而不是只注意马上就可以用的或者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实验中,大猩猩的出现,就比无聊的抛接球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孩子当然不会错过这样有趣的事情。

集中的注意力让我们做得更好,宽泛的注意力让我们学到更多。如果说集中的注意力像聚光灯,会让我们忘我的投入,达到心流的境界;那么宽泛的注意力就像灯笼,会让我们感受到宗教体验里的那种无我境界。作者说,婴幼儿就像佛陀一样,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们会深深沉浸在墙壁、阴影、声音所带来的难以抑制的欢愉与兴奋之中。很多的诗人、作者、画家都是从这种灯笼般的宽泛的注意力中获得了艺术的灵感。

好,《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我就讲完了。相信你也感觉到了,这本书不仅是讲孩子,而且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一种动物如果依赖过去几代前辈所积累的知识才能生存,他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这些知识,一种动物如果依赖于想象而发展,那么也需要时间来将想象变为现实。童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段时间。

作为一个妈妈,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里还讲到,关于内部意识,道德感、审美等等问题,我们也都能从孩子的思考中获得启发。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在得到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来阅读。

撰稿、讲述:刘玄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