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气制造手册》 于理解读
《好运气制造手册》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好运气制造手册》,副标题是“从碰运气到造运气”,是一本2023年5月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克里斯蒂安·布什,他是一位商业顾问、大学讲师,多次在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和TED上进行演讲。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讲了一件事,那就是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到底是靠天赋还是靠运气呢?在科学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数据:30%到50%的重大科学突破是由意外或巧合所引发的,可能是化学物质的相互泄露,也可能是培养皿受污染导致的细胞结合。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来自于这样的机缘巧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当看到某些成功人士们将‘成功源于智慧’的观点奉若圭臬时,我都会感到莫名惊诧。虽然我自认也是一个勤奋且小有天赋的人,但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聪明而勤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差异可能仅仅取决于某些机缘巧合。”
如果说成功真的是靠运气的话,我们的命运就只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和我们个人的努力和行动无关了吗?当然不是。举个例子,如果科学家直接把那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扔掉了的话,他也不可能抓住这个机缘巧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许多重大的转折和机遇就常常源于偶然,有些人看上去就很幸运,总是能认识到一些厉害的人物、获得一些很好的机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幸运是可以创造的吗?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握、甚至创造出这样的机遇呢?
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这本书里,作者教给了我们一些制造好运的方法。虽然机缘巧合是不可控、不可测的,但我们能主动营造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环境,提升机缘巧合的发生概率,敏锐地识别并紧紧地抓住机遇。
我将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来探讨一下“成功到底是靠天赋还是靠运气”;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具体说说,有哪些制造好运的方法。获取幸运,事不宜迟。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关于“成功是靠天赋还是靠运气”这个问题,我们的普遍认知是天赋和努力要更重要,而运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搞笑诺贝尔奖”?这个奖是1991年的时候由期刊《科学幽默杂志》创办的,表彰一些“乍一看好笑,但是又引人深思”的科学研究,比如“小鸭子游泳时为什么要排队”“法律文件为什么不说人话”“人和人之间一见钟情的时候心跳会同步”等等。有时候,这个奖颁得还很黑色幽默,比如前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就获得过199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因为他当年纪念广岛原子弹爆炸50周年的方式,是在太平洋上进行原子弹试验。听起来很离谱,但这个奖其实不是什么博眼球的野鸡奖项,有一些评委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每年十月,它都会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典礼,随后获奖者还会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公开演讲。有一些获奖者很有灵气,后来还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比如2000年的时候,有一位叫安德烈·海姆的物理学家通过磁悬浮技术让青蛙飘了起来,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搞笑物理学奖,结果在2010年,他因为发现石墨烯,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
2022年的时候,搞笑诺贝尔奖在经济领域的奖项,颁给了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他们研究的问题是,成功到底是靠天赋还是靠运气,论文标题是《天赋与运气:随机性在成功与失败中的作用》。这个研究团队通过数学模型的推演,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成功,主要起作用的不是天赋、才华,而是运气。
这个研究起源于一个常见的悖论,那就是人的才华和他拥有的财富不一定成正比,很多才华洋溢的人不一定很有钱,而很多富有的人可能看上去并不是很有能力。我们知道,如果用数值去衡量人群中每个人的智商和才能,结果大概是趋于正态分布的,曲线的形状像是一个小山峰,大多数人的智商和才能都趋于中间均值。而人类世界的财富分配遵循的是帕累托定律,也叫八二法则,意思是这个世界80%的财富只掌握在20%的人手中。如果你把正态分布的曲线和帕累托定律的曲线放到一起对比的话,会发现二者的差距实在有些大。于是,这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就想研究看看,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运气到底能对他的财富造成多大的影响。
于是,这个研究团队做了一个数学模型,或者说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1000个小人,随机分布在一张201x201的方格棋牌上,每个人占据一个空格。每个小人都有一个预设的能力值,包括智商、努力程度、教育等个人属性,数值范围在0-1之间,遵循正态分布,平均能力值是0.6。此外,他们都拥有10块钱的初始资金。在这张棋盘上还随机撒了一些绿色和红色的点,它们代表着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事件,绿点代表幸运事件,红点代表不幸事件。棋盘上的小人都不会动,绿点和红点随机移动,遇到绿点后,小人手中的资金就会翻倍,能力值越高,资金翻倍的概率越高;与绿点不同的是,红点是“公平的”,不管小人的天赋值是多少,只要遇上红点,金钱一律减半。也就是说,红点代表的是那些难以避开的不幸,比如天灾、车祸、疾病等等。这个模型一共会撒点80次,模拟的就是每个人一辈子要工作40年,每半年可能碰到一次重大的事件,那他一辈子可能会遇到80次这样的重大事件,可能是幸运的绿点,也可能是不幸的红点。
这个模型就这么运行了一次。还记得这些小人的初始资金吗,都是10块钱,但红点绿点撒了这么80轮后,最后有一半的人手里都没几分钱了。最有钱的那个小人一共有2560块钱,但他的能力值是0.61,很平凡,他只是在不断遇到绿点,几乎没有遇到红点。那么那个设定的天赋值最高的人呢?他的手里只剩下了0.625元。
这个模型从设定到运行结果,听起来感觉都有点儿戏,但研究人员计算后发现,这1000个小人最后的财富分配,恰好符合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八二法则。接下来,研究人员又把这个模型运行了一万次,每次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符合八二法则,这就不是什么简单的巧合了。而且在这一万次运算中,最后最有钱的那个人,能力值一般都在0.55到0.75之间,也就是在中间偏右一点的水平。可见,最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最有才华的人也不一定是最成功的。
于是,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和他的才华没有必然联系,运气才是决定性因素。不过,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是很复杂的,这个研究可能也并不能真正地模拟一个人的人生。但它起码提醒了我们,运气,又或者说机遇,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躺平,让上帝随机投骰子了。因为首先,你得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力在“中间偏右”的人,其次,你要增加好运发生的概率。还记得这个模型其中的一个设定吗,天赋值更高的人,遇到绿点后,抓住机遇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有运气还不够,还得具备发现并且抓住机遇的能力,才能让幸运事件发生。
就比如便利贴的发明。20世纪70年代,消费品企业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他想发明一种黏性更强的胶水,结果最终研发出来的产品不太理想,黏性很弱,然而,这种黏性很弱的胶水却恰好很适合3M公司新开发的一款叫“便利贴”的产品,这位研究员误打误撞地推动了便利贴的发明。十分类似的是,有一个跨国的化工集团曾经想销售一种玻璃涂层,这种涂层能增强玻璃的透光度,防止反光。但这款涂层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就在项目经理想放弃这个产品的时候,他在一次和隔壁部门员工的交流中获得了灵感,这一涂层技术正好适配需要尽可能收集阳光的太阳能电池板,于是,他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公司太阳能业务部门的发展。这样看,便利贴的研究员和这位项目经理,好像都是很幸运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各种意外情况都保持开放态度,能敏锐地嗅出意外中悄然来临的机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实操环节,具体说说有什么制造好运的方法。
《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项争议性较大的研究。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化学教授指出,机缘巧合是可以被“催化”出来的。科学研究的通常做法,是先假设某些分子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设法促成这一反应。这个研究团队反其道而行之,它们选了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反应的化学物质,观察它们之间的意外反应,结果促成了一些此前从未发现过的化学反应,从而开发出了具有价值的新型药物。研究人员认为,机缘巧合也属于概率论的范畴,只要在实验环境中增加化学反应的次数,就能提升出现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反应的概率。做个类比,就像是你投递的offer越多,接到回应的可能性越大。只要你不断增加投篮次数,进球的概率自然会越高。这告诉我们,既然我们无法控制幸运事件的发生,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遇到幸运事件的概率。那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增加好运的第一步,就是踏出舒适圈、保持开放,增加你和外界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
在增加机缘巧合这一点上,全球最大规模的科技盛会之一“互联网峰会”就颇费苦心。会议主办方专门聘请了数据专家来“策划”机缘巧合的出现。他们编写了程序,来确定需要邀请哪些人参加会议,需要帮助哪些人牵线搭桥。他们还会通过算法分析嘉宾之间的潜在共同点,并且据此进行分组,把可能更聊得来的、碰撞出火花的嘉宾们安排在一起。通过天花板上的摄像头,主办方还会随时注意空旷和拥挤的区域,及时引导那些落单的人。毕竟人和人的接触,就是迸发机缘巧合的主要途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次聊天中,你偶然听到某个朋友提起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你当时可能并没有换工作的打算。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你的处境或者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想换个新工作,这时你突然想到,当初偶然听到的那个工作,恰恰是符合自己需求的。这时,你就能联系上那个朋友,向他打听这个工作的具体消息了。但试想一下,假如你当时根本没注意到那个工作话题,或者只顾着刷手机,又或者你根本没出席那次聚会的话,你就与这个机会擦肩而过了。相反,如果你保持着积极的好奇心,并且对于身边的一切信息和事件都持开放的状态,你就更容易注意到你身边的那些“绿点”。
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表明,那些幸运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性格外向、充满奇思妙想、非常有个人魅力。最主要的是,他们很会和人交流,肢体语言热情大方,总是直视交流对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所以,他们往往拥有规模庞大的人际关系网,每一次交友、赴约都可能催生出许多新的机遇。而对于一个人而言,有时候,一次好的机遇就足以改变人的一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对各种未知因素敞开心扉。不要总是呆在舒适区里,要想幸运降临在你身上,你需要去更多地接触外界,接触更多新的信息、资源、人物和想法。
在这方面,作者在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社交技巧,我从中挑了几个我认为最实用的办法,分享给你。第一个方法,你需要自我介绍的时候,比起单纯地报上自己的职业头衔,不如多谈论谈论自己的内心状态,你出现在这个聚会的原因,还有你现在遇到的挑战。因为这些话题更加开放,而且会引起一些面临同样挑战,或者生活状态类似的人们的共鸣。一旦谈及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挑战,人们就会意识到,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彼此间依然有很多共通之处,有着相似的感受、想法和经历。于是人们就更容易打开话匣子,充分交流,催生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可能就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二个方法:认识新朋友时,提问的方式很重要。不要上来就问别人:“你是做什么的?”因为如果这样提问,你可能只会得到一个单调的回答,甚至可能让对方感到局促。一个好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比如,你可以问他:“你现在在想什么?”“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或者“你平时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像这样,把提问的重点从像年龄、职业这样的表面标签,转向对一个人本身喜好和经历的关注,这更容易体现出你的真诚,也更容易拓宽话题、找到对方和你之间的共同点。
第三个方法是,当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时,你可以主动去想想你能怎样帮到对方,你可以把他介绍给谁。当你介绍自己的不同朋友认识的时候,你可以找找双方的共同语言,并且在介绍双方的时候指出来。要知道,一个喜欢帮别人牵线搭桥的人,往往别人也乐于帮你牵线搭桥。
第四个方法也很具体,它设定的场景是,如果你是一个社交活动或者会议的组织者,你要怎样把来宾们连接起来,把场子热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有效的社交活动。作者提醒我们,在主持这种活动时,不要一个劲儿地让来宾介绍自己的职业和成就,而是引导来宾们分享,他们近期最开心的一件事,他们最近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或者他们最近有什么新鲜的想法。在这样开放的讲述中,嘉宾们能从每个人的发言中捕捉和自己有关系的细节,这样说不定就能促成更多的机会和合作。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说的为自己制造幸运的第一个方法:踏出舒适圈,保持开放,增加自己和外界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当然这还不够,因为如果你遇到了绿点,但你却没有意识到的话,你依然可能和幸运失之交臂。所以,制造幸运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培养敏锐感,并且抓住你的灵光乍现。
捕捉意外中蕴含的机会,主要靠的就是敏锐度。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巧克力曲奇的发明。一位名叫露丝·格雷夫斯·韦克菲尔德的家庭主妇在制作巧克力饼干的时候,发现巧克力用完了,于是她就用了巧克力碎片代替,结果就发明出了新的碎巧克力曲奇。如果这位女士只是把这个“失败”的饼干扔掉了,那这桩百万美元级别的新产业也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需要对意外中潜在的机缘保持敏锐,做好从中挖掘价值的准备。
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2010年4月一个周六的早上,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天气原因,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数千次航班被迫停飞,许多旅客滞留机场,其中就包括企业家、网络博主纳撒尼尔。他原本计划从伦敦飞到南加州出席斯克尔世界论坛,这是一个由牛津大学承办的、有许多社会企业家和意见领袖参与的年会。纳撒尼尔和许多与会嘉宾都被困在了伦敦,这些嘉宾的日程安排都被取消了,他们在伦敦也大多人生地不熟。在这种尴尬的情形下,纳撒尼尔敏锐地意识到,他可以现在就在伦敦当地组织一个活动,让这些被迫滞留的嘉宾们参与进来。于是,他联系了TED演讲团队,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成功地在36个小时之内,组织了一场“TED x火山”联名会议。会议有200多位社会名流参与,吸引了300多人报名,演讲嘉宾中就包括eBay的首任总裁杰夫·斯科尔。这次会议的录像还在网络上获得了不小的播放量。你看,面对航班被取消的意外,纳撒尼尔反而从中嗅到了潜在的机会。作为这样一场大会的组织者,他也为自己积攒了经历和人脉。
所以,与其说那些幸运的人真的就是更容易撞上好事,不如说,他们是对于机缘巧合的嗅觉更敏锐。作者有一位朋友叫弗里德,他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他就说,每次和人聊天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把对方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周围的人脉联系在一起。比如,当某位银行家偶然透露某家企业即将破产时,他就会思考,谁可能会成为潜在的买家;再比如,当有一位邻居告诉他,他在找新房子的时候,他也会认真思考自己之前有没有听说过谁的房屋打算出售的消息。其实,每个人都掌握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且有可能就和另一个人的需求匹配上。这些匹配要想发生,前提就是扩大匹配范围,寻找更多潜在的匹配对象,并且保持敏锐感。通过这种方式,弗里德就和一些谈得来的朋友们建立了很有能量的人际网络,促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项目。
如果你通过自己敏锐的嗅觉,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机遇,那你一定要抓住自己的灵光乍现。滑轮行李箱的发明,就来源于一次灵光乍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一个名叫伯纳德·萨多的人度完假后回家,他要拖着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穿过机场。在机场里,他无意间看见一位工人正用一个带轮子的滑橇运送一台笨重的机器,他看了看自己手上提的行李,突然想到,或许可以给行李转上轮子。于是,回到家后,他试着把一套家具的脚轮安装在了一个行李箱上,并且把一个绳子拴在了前面,拉动绳子后,他成功地滑动了行李箱。这就是滑轮行李箱的发明。伯纳德把两个从未被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联想在一起,从而获得了灵感,重要的是,他抓住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并且实现了它。你可以说,这个灵感降临在他的头上,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同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具备发散的思维、敏锐的眼光,还有付诸行动的能力。
在保持敏锐之外,制造幸运的第三个方法,是避免固定思维。有时候,知识和技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专业知识很强,那他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现事物的细节和关联;但同时,如果对专业领域过于精通,也可能会导致“功能性僵化”。“功能性僵化”,指的是人们接受了对某个问题的常规解法后,就很难再寻找创新的、更好的解法了。就好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手里拿把锤子,看啥都像钉子。”但是,要想制造机缘巧合,开放精神、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创新,往往来源于人们被迫舍弃自己习以为常的想法或者工具的时候,当人们被意外逼得不得不采取不常用的手段解决问题时,反而往往会展现出高度的创新精神。
肯尼亚国内的金融科技公司M-Pes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肯尼亚乃至非洲大陆最主流的本土移动支付平台。肯尼亚是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故乡,也是东非最大的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进行金融交易,但是肯尼亚的银行系统却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银行网点非常稀缺。这个时候,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是花大力气完善该国的银行系统。但是肯尼亚的做法,是索性直接快进到移动支付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肯尼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就,已经超过了很多所谓的发达国家。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国家里,有遍地的自动提款机和银行网点,以及大量配套的法律法规,这些看似优渥的条件,反而可能成了探索更高效金融方案的一种阻碍。如果我们能避免固定思维,不拘泥于用传统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就不容易受到“功能性僵化”的束缚,更有可能受到灵感女神的眷顾。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这本书里的主要内容。获得2022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意大利研究团队,通过数学模型,推演得出了成功主要靠运气的结论。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有些消极,但事实上,幸运的发生也符合概率论的范畴,制造幸运、抓住机遇,其实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我们能做的,是提升自己遇到幸运之事的概率。要知道,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作者也在书中分享了一些制造幸运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克服思维偏见,意识到运气无处不在;其次,我们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增加与外界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面积,同时保持敏锐,那些让人恼怒的意外,其中可能就蕴藏着新的机遇;最后,我们还要避免固定型思维,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创新的心态,挖掘每一种可能的解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容易发现“绿点”、抓住“绿点”的人。
其实无论是在那个意大利团队的研究里,还是在这本书里,作者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精英主义的不满。比如在研究论文里,意大利团队还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成功主要靠运气的话,国家的科研经费应该怎么分配呢?通过数学模拟,他们得出了一个有些反常识的结论,那就是比起来把经费更多地分配给更有才能的团队,平均分配给每个团队,最后的效果反而更好。也就是说,像是国家科研经费分配这种事,也需要考虑到随机性在每个团队中发挥的作用。“精英主义”式的资源分配,反而可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好运气制造手册》这本书里,作者也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成功人士的“事后偏见”。意思是说,成功人士在演讲中,很少会说自己运气好,而是强调自己过去的策略和努力。他们往往会忽略机缘巧合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为当人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复盘时,会把一切细节合理化,淡化那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为过去的那些不确定因素已经转化成了已知条件,所以最后人们会组织出一篇逻辑上环环相扣、自圆其说的故事。但事实上,运气,或者说随机性,往往在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成功学很难被复制。但我们可以复制的,是他们的某些行为模式,就比如不断扩大的人际圈,比如不断链接身边的各种资源等等。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制造属于自己的幸运。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每当看到某些成功人士们将‘成功源于智慧’的观点奉若圭臬时,我都会感到莫名惊诧。虽然我自认也是一个勤奋且小有天赋的人,但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聪明而勤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差异可能仅仅取决于某些机缘巧合。
2.首先,我们要克服思维偏见,意识到运气无处不在;其次,我们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增加与外界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面积,同时保持敏锐,那些让人恼怒的意外,其中可能就蕴藏着新的机遇;最后,我们还要避免固定型思维,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创新的心态,挖掘每一种可能的解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容易发现“绿点”、抓住“绿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