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好好恋爱》 于理解读

《好好恋爱》|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好好恋爱》。这是一本2023年1月出版的新书。书的封面是粉红色的,标题“好好恋爱”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翻到目录,这本书一共有八章,第一章是“为什么单身的人那么多”,第二章是“爱情从认识自己开始”,后面的是“为爱做好准备”“约会”“有效社交”等等。可以说,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涵盖了从做好恋爱准备、脱单到经营恋情各个阶段的内容,是一本相对全面的恋爱手册。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婚恋专家安德鲁·马歇尔。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婚恋咨询师,帮助夫妻和情侣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修复他们的关系。他给《泰晤士报》《观察家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还写了二十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籍。有几本被引进到了国内,其中一本《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我们解读过,讲的是如何让激情退去的夫妻重燃爱火。今天这本《好好恋爱》,针对的是单身人士和缺乏恋爱经验的小白,教你如何开始并且经营好一段恋情。

2021年的时候,央视财经播了一则新闻,说中国已经有超过2亿人单身,当时“中国超2亿人单身”这个词条还冲上了热搜。在英国,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作者说,在他过去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他的来访者大多数都是夫妻。然而最近几年,来找他咨询的单身男女越来越多了。他们想尽了办法,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不少离婚人士也开始向他求助,说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有很多客户问作者,有没有哪本书能教会人如何寻找亲密关系?说白了,就是有没有一本书能教人怎么找对象?作者找了很久,读了不少市面上聊这个话题的书,也没找到合适的。他觉得,这些书经常把感情当游戏,鼓吹如何用所谓的计谋钓到对方。事实上,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关系,不真诚,也很难发展成稳定的亲密关系。于是,作者决定干脆自己写一本书,解答大家的疑问。比如认识异性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如何向喜欢的人搭讪?作者说:“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正在世界某处等着你,而我的工作就是帮你找到那个人。”

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现在脱单这么难?然后,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脱单。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脱单成功后,怎样好好恋爱,经营好这段感情。我还从其他书里,找来了一些别的答案,供你参考。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现在脱单这么难,单身的人这么多。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比如,现在我们的婚姻观念变了,离婚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婚姻更脆弱了;比如,人的寿命变长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难度更高了;再比如,女性越来越独立了,她们不必委身于一段不幸福的关系,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理由都有道理,不过,作者认为,这些理由都还不够深入。他认为,脱单难最本质的原因之一,是选择的泛滥。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我渴了,想买瓶喝的,打开超市的水柜,有矿泉水、果汁、气泡水、可乐、雪碧、冰红茶等等。哪怕我决定了就买瓶矿泉水,也有一堆品牌给我挑。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个讲究分众化的时代。但是,选择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我就经常在五花八门的选择前抓耳挠腮,陷入选择困难症。美国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叫巴里·施瓦茨,有一次他出门买牛仔裤,导购问他,是要低腰、中腰还是高腰?是要直筒裤、紧身裤还是阔腿裤?是要做旧的还是普通的?要水磨的、酸洗的还是破洞的?教授被导购问蒙了。因为这件事,他获得了关于“选择”这件事的灵感,写了一本关于选择的书,也就是畅销全球的著作《选择的悖论》。他认为,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一样糟糕。选择的泛滥,可能是人们不快乐、不满足,甚至抑郁的根源。因为我们会担心,在被淘汰的选项里,可能有我们更喜欢的。

寻找另一半也是这样。在现在的相亲软件上,你能刷到成千上万人。如果你多注册几个软件,理论上来说,你能从几百万人中筛选出自己心仪的对象。选择多看起来是好事,但你可能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作者有个来访者很爱泡酒吧。他说,去夜场的人基本不会太早和别人搭讪,因为大家都想先观望一下,再做选择。每当酒吧的门被推开,所有人都会看过去,看看进来的是什么人。然而在打烊前半小时里,人们就开始成双成对了。因为时间快到了,选择也少了,这时人们才会行动起来。就像有一句歌词说的那样:“快打烊的时候,女孩们都变漂亮了。”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交友软件就像单身酒吧,只是从不打烊罢了。

选择泛滥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还存在更好的选择。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曾经研究过人们是怎么做决策的。他发现人可以分成两类,最大化者和满足者。最大化者追求完美主义,比较挑剔。买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货比三家,考察完所有选项后,再做决定。哪怕已经买回家了,他们仍然会忍不住纠结,假如我再多逛几家店,会不会找到更满意的牛仔裤?满足者恰恰相反,如果他们找到了一件合适的商品,就会果断地做出选择,而不会再花工夫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购物就此结束。因为满足者追求的是优秀,而不是完美。

在恋爱方面,最大化者也喜欢比较,把自己的约会对象和朋友的伴侣做比较,把自己的现任和前任做比较。对他们来说,选择和某人结婚,也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人。相比之下,满足者的目标是“差不多”,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更容易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在爱情上,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你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一段关系刚开始时,把自己调整成一个满足者,让你避免一时冲动就拒绝对方,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

我们刚刚说了,选择的泛滥让脱单变得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人脱单难是因为圈子太窄,不认识什么异性,没得选。为什么认识新的异性这么难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咱们中国有一个词叫“恋爱脑”,很多人都对“恋爱脑”嗤之以鼻,认为还是提升自我、搞事业要紧。对“恋爱脑”的吐槽,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现在流行的社会观念。在我们现在的文化中,强调自主、自由和个人成就。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恋爱上,好像不如花在事业上重要。人和人之间变得疏离了,很多人对各种社交活动也提不起兴趣了。周末的时候,可能就和少数几个亲密的朋友、家人出去吃吃饭,其余时间自己一个人待着,这样自然也就不容易脱单了。

总之,现在单身的人之所以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选择泛滥,另一方面是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单身生活很正常,一个人也可以过得满足、快乐。不过这本书的作者是鼓励人们去恋爱的,他认为,人有社会属性,需要找个伴侣一起生活,亲情、友情都不能代替爱情。当我们遭受生活的不如意时,充满爱意、温暖和谐的两性关系是最好的避风港。和恋人的相处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怎么脱单。作者在书里教了我们一些社交技能,其中有一些小技巧我觉得还真挺有用的,我们来挨个说说。

首先,我们要先聊聊搭讪。对于很多人来说,和陌生异性搭讪挺难的,哪怕鼓足了勇气搭上了话,也不知道和对方聊什么,打了个招呼就陷入尴尬了。怎么才能顺利地和人聊起来呢?书里就给了我们一些小技巧。

要想和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有话可聊,秘诀就是向对方多袒露一些自己的信息,给随后的长谈埋下种子。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对方问你是做什么的,你别就只回答:“我是一名老师”,然后就沉默了。不要做话题终结者,多说一点,比如告诉对方你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这样的信息可以提供话题切入点,让对方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好地了解你。你还可以模仿对方的语言,如果对方是老师,称自己的学生是“孩子”,你就可以用同样的词,这样能避免造成交谈上的障碍,也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再者,多向对方提问,你肯定不希望对方觉得你是个只想聊自己的自大狂。所以,聊天时不但要多向对方袒露自己的信息,也要不时地围绕着别人的信息展开对话。

在聊天时,你还可以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肢体语言。你可以把身体微微向对方倾斜,表示你对TA有兴趣。但注意不要靠得太近,以免侵犯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你可以摆出和对方一样的姿势,这样能增强双方的亲密感。如果你和对方聊起来了,可以不时地点头。点头不仅表示鼓励,也表明你沉浸在了对方的讲述中。眨眼也能营造浪漫气氛,正常情况下,我们每2—3秒眨一次眼,如果你稍微减慢一下自己的眨眼速度,就会有点像是在抛媚眼,这会让你看起来更性感一点。

现在,如果你通过搭讪,加上了对方的联系方式,那么接下来,第一次约对方出去要注意什么呢?很多人会选择约对方去高档西餐厅,或者去听音乐会。这样好像很有格调,不过,作者并不建议我们这么做。这样做可能会让对方有压力,而且第一次约会安排的时间太长的话,和对方不来电,也不好早点结束。作者建议,第一次外出约会时,可以安排一些小活动,比如简单地喝杯咖啡。先花个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看看彼此是否来电,聊不聊得来。如果聊得来,喝完咖啡,就可以再安排个活动,比如去吃顿饭,或者去看个电影。如果实在不来电,喝完咖啡就可以早早结束。有时,短暂的相处反而让双方更轻松。约会时,你们也可以按照彼此的经济情况安排约会,轮流买单,这样既公平合理,也不会给彼此增加负担。

好了,假如你现在通过搭讪或者朋友介绍,已经有了一个或者几个暧昧对象,该怎么选呢?这个时候,人们做选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靠直觉,一类是看数据。不过作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够可靠。

我们先来说说直觉。作者认为,如果过于相信电光石火般的爱情直觉,妄想仅仅通过一见钟情,或者简短的交谈,就判断彼此适不适合,往往不太现实。书里讲了一个可口可乐的故事,说可口可乐公司曾经想更改饮料配方,经过味觉测试后,新配方获得了比原配方更高的分数,通过了测试。然而,新产品的推广彻底失败了,消费者不买账,可口可乐公司不得已又重新启用了之前的配方,公司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问题出在哪呢?原来,试喝的人只喝了少量的新配方可乐,新配方可乐更甜,因此喝起来味道更好。但消费者不会每次只喝一小口可乐,而是会喝完一罐。在这种情况下,新配方喝起来就太甜了。你看,恋爱是不是也是这样。简短的接触就像喝了一口新配方可乐,但日后漫长的相处就完全是另一番滋味了。

如果直觉不可靠的话,数据呢?有些人找恋爱对象的时候,会设定一些非常具体的标准,对潜在对象进行各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比如年龄、职业、外貌、身高、兴趣、家庭条件等等。有些人甚至会拉一个表格,评估每个人各项数据得分。作者的一些来访者就会这样做,不过做完表格后,他们反而更困惑,不知道该怎么选了。那么,如何在直觉和数据之间,找到一种折中的方式呢?

首先,约会后,让你的感受沉淀下来,不要急着去回味和反省,分析太多反而可能让你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寻找伴侣的时候,不要太心急,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第二印象,避免因为第一印象草率地拒绝某人。其实很多情侣都是慢慢爱上对方的,有人曾经采访过那些去婚姻登记处注册结婚的夫妇,他发现,20%的女性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伴侣时,并不是很喜欢对方。然而,相处中的一些事情会让她们重新考虑对方,并决定怀着冒险精神,再把关系向前推进一步。因此,爱情的直觉不一定准,数据分析也无法替代你的真实感受,你需要的是一点冒险精神,向那个“可以试试看”的人走一步。跟随自己内心的节奏慢慢来,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做决定,通过相处再判断彼此是否合适。

好了,我们说了几个脱单和约会的小技巧,包括搭讪的技巧、轻量化的初次约会,还有一点冒险精神。接下来,我们就再往前推一步,如果你已经开始一段恋爱关系了,要怎样经营好它,好好恋爱呢?

作者认为,要想好好恋爱,需要正确处理投射,并且找到自己适合的亲密程度。我们来分别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幻想对方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人物,粉丝会把自己心里的想象和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比如,粉丝A本身喜欢坚毅的人,在他的想象里,这个明星就是一个内心很强大的人;粉丝B是一个保护欲比较重的人,他就可能觉得这个明星的内心很脆弱,需要他来保护。在每个粉丝的心目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性格可能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会在心里把他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面对爱情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很容易本能地过度投射。在最初几次约会中,眼前的这个人就像一面空白的屏幕,我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对方身上。接着,我们会灵敏地捕捉对方那些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还会把它们夸大和美化。比如我觉得对方是个绅士,而他恰好在吃饭时帮我拉好了椅子,我就更觉得对方符合我的标准了。但接下来,如果对方做出了和我们的投射不一致的行为,我们就会感到混乱。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对方身上一切不匹配的地方,都会被低估,甚至忽略。但是当投射和现实之间落差太大,我们的头脑也冷静下来后,这段关系可能就快结束了。

作者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她的几段恋情都不太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她认为问题都出在男人身上,觉得自己遇不到好男人。不过作者认为,她是把自己对完美男人的幻想,一次次地投射到了对方身上。每次刚开始约会时,她都特别喜欢对方,但当对方把真实的、有缺陷的自己慢慢展现出来时,她的完美幻想就破灭了,心里就产生了一种被男人欺骗的感觉。其实,这就是过度投射的问题。那些把亲密关系经营得特别好的人,不会在无意识中投射太多强烈的愿望,不会把对方幻想成一个完美的模样。因此,如果你特别迷恋一个刚认识的人,你就得注意一下,是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投射了太多东西在对方身上。

进入到一段恋爱关系后,在投射之外,我们要处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亲密程度。人类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基本需求,亲密和独立。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为我们提供感情寄托,同时也重视个人的自主权,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但亲密和独立,是很难平衡的。一段成功的关系中,双方既要共同努力,经营好亲密关系,又要给对方留一些独立的空间。在这种压力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比较典型的两种反应就是忽冷忽热和一厢情愿。

每个人都会忽冷忽热,尤其是那些缺乏恋爱经验的年轻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过快地陷入一段关系,就会对恋爱对象忽冷忽热。作者说,他之前就是这样的“回避型依恋”,典型表现就是对伴侣忽冷忽热。童年时期他受过伤害,不太容易信任别人,喜欢和人保持距离,在亲密关系中也有所保留。他一边想把伴侣拥入怀中,一边又害怕受到伤害,害怕在恋爱中失去个人的独立性。他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会被吞噬掉”。

和忽冷忽热相对的,就是一厢情愿。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段关系中特别投入,但对方却表现得很冷淡。书里给了一系列问题,来检测你是否陷入了一厢情愿的关系模式。比如你是否很容易坠入爱河并许下承诺,即使你不确定对方是怎么想的?当恋人有需求的时候,你是否随叫随到?听到有关恋人的负面消息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认为事情没那么严重?当你心情不好,想要倾诉时,你的恋人会不会刻意避开你?如果你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那在一段关系里,你可能就很容易成为那个“一厢情愿”的人。这意味着在恋爱中,你会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放弃自己的需求。而过度黏人,也会给对方造成压力。

其实,在关系中,除了最初坠入爱河的热恋期,没有哪对情侣想要24小时不分离。如果你们一起度过了周末,就可以在工作日时分开。如果你和伴侣住在一起,当你觉得自己需要独处的时候,最好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活动,别待在家里一直对着手机、电脑,也不搭理对方,这样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很冷漠。此外,情侣之间的坦诚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诚实地给对方反馈,简短的对话就可以,比如“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很喜欢你,但有时我可能太心急了。所以如果我太黏人了,你一定要告诉我”,或者“你周日晚上留我在你家吃饭,我很开心!但有时我需要加个班。”独立和亲密之间没有一个标准的平衡点。作者遇到过一些情侣,他们总是黏在一起;还有一些人,如果他们不能偶尔离开伴侣,就会憋得发疯。因此,每对情侣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密程度,才能舒适、长久地相处下去。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叫“亲密关系的节奏”。其实亲密关系没有标准的节奏,每个人从相识、热恋到步入婚姻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作者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时间点,分别是3个月和18个月。作者发现,很多情侣在恋爱的第3个月左右,关系会出现裂缝,双方开始发现彼此的问题。有人曾经对一些情侣做过调查,他们想知道关系稳定和很快分手的情侣之间有什么不同。他们发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情侣在约会中的自我披露程度。其实人类很擅长辨别虚伪的人,那些更坦白、更诚实的人更容易发展稳定的恋情。而那些心存戒心,或者装腔作势的人就很难和对方继续发展。

研究人员的第二个发现是,比起那些闪恋闪分的情侣,关系稳定的情侣之间反而有更多争吵。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如果想保持长期的恋爱关系,能正确地处理冲突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觉得忍忍算了,或者刻意回避冲突,反而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终爆发,导致分手。因此,在恋爱的前3个月,如果有问题出现了,要坦诚沟通,及时解决。不要沉浸在爱情之中,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搁在一边,因为它将来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冲突。

3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两个人确立恋爱关系,当他们走到了第18个月时,这段关系就可以说是比较稳定了。因为我们刚和一个人确认关系时,很容易出现“上头”的状态,也就是迷恋期。在这段时间里,你可能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对方。但迷恋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有的人可能3个月就“下头”了,有的人的迷恋期能持续到第18个月。在这之后,迷恋会逐渐转化成依恋,而与迷恋不同,依恋关系可以持续一生。

读到这,我心里生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想要维系一段长达几十年的亲密关系,有什么秘诀吗?遗憾的是,《好好恋爱》这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没能回答我的这个问题。好在,我在其他讲亲密关系的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美国有一位婚恋专家叫约翰·戈特曼,他有一本书叫《爱的八次约会》,书里写,这个秘诀“就是把留出固定的时间专心陪伴爱人当作生命的重中之重,并保持对爱人的好奇心。”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基石是互相尊重、共情,以及对对方的深刻理解。一旦停止交流,亲密关系就很难维系。因此,要保持向伴侣提问的习惯,邀请伴侣进行深入的对话,敞开心扉分享TA的感受。要让交流更深入,你可以问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感觉怎么样”“你希望怎么解决问题”。你要告诉对方“我在听你说”“我想要知道你的感受”,同时表达你的包容、理解和共情,比如对对方说“我能理解你”“你一定觉得很失望”“怪不得你那么生气”等等。他认为,和伴侣之间的深度对话是促进亲密关系的关键,交流永远都不嫌早,也不嫌晚。

国内有一位研究两性关系的学者叫沈奕斐,在她的书《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里,她也谈到过这个问题。对于经营长期关系,她给出了一个建议:创造仪式感。在长期关系里,爱情的发展不是一条平稳上升的直线,而是起起伏伏的,遇到日常生活的琐碎时,它就会往下掉。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仪式性的东西来挽救,创造一些闪亮的日子,让它慢慢回到高处。如果你一直不去救它,等到它跌到谷底了,就很难再弹起来。这些有仪式感的闪亮的日子,能让彼此依然感觉到爱,把后面的日子照亮。仪式可以是特殊日子的惊喜,比如第一次约会的纪念日、结婚纪念日,也是日常的约定,比如两个人坚持隔多久就要一起去看场电影。看电影这样的事是非必要的,不看也不会怎么样。但如果你想维持爱情的体验,就要郑重其事地去做这些非必要的事,而且是交换彼此的稀缺资源。什么叫稀缺资源?比如,如果你工作比较闲,坚持陪对方去看电影,就和仪式感没什么关系了。但如果你很忙,时间很稀缺,还要抽出时间陪对方看电影,就不一样了。这不是必要的,甚至是困难的,但我郑重其事地做了,这就创造出了仪式感。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聊了如今脱单难的原因、一些脱单技巧,以及好好恋爱的两个关键。除了这些内容以外,书里还聊了一些别的问题,比如原生家庭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恋爱方式、如何走出失恋阴影等等。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原书。最后,我们还聊了维系亲密关系的秘诀,一个是保持深度对话,一个是在生活中创造仪式感,希望这两个答案对你有帮助。

我们花了半小时聊怎么恋爱,不过,在《好好恋爱》这本书里,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有时候,当我们学会顺其自然,懂得随遇而安时,爱情就会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身边。有个词叫“吸引力法则”,意思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是单身,比起因为单身而感到焦虑,不如一边拓宽社交圈,一边提升自己。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就能吸引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选择的泛滥,可能是人们不快乐、不满足,甚至抑郁的根源。因为我们会担心,在被淘汰的选项里,可能有我们更喜欢的。

  2. 爱情的直觉不一定准,数据分析也无法替代你的真实感受,你需要的是一点冒险精神,向那个“可以试试看”的人走一步。

  3. 亲密关系的基石是互相尊重、共情,以及对对方的深刻理解。一旦停止交流,亲密关系就很难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