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陈罡解读
《哲学的慰藉》| 陈罡解读
关于作者
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18岁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他博览群书,通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和心理方面的书籍。23岁时,他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哲学的慰藉》是他的第五部作品,这本书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又能以话家常的亲切形式向你娓娓道来。这本书出版之后,阿兰·德波顿名声大噪,而当时,他仅仅三十岁出头。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德波顿认为真正的哲学不应该远离普通人和世俗的生活,而应该多花点力气去研究一些更现实的论证,比如试着去回答“我们该如何生活得更好”这样的问题。书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分别对应哲学在六种境遇中的慰藉作用,它们是: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和困难。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任何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些节点,都可能遇到自己的烦恼。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六个人生问题,作者阿兰·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阅读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我们能够在身处逆境之时,感受到哲学的慰藉,从而舒缓心灵,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哲学的慰藉》,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哲学的力量,从而得到慰藉?
我们普通人啊,平时一听到“哲学”这两个字,第一个感觉便是:这么“高大上”的学问似乎和我等凡夫俗子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些所谓的哲学家,说出来的话我听起来都费劲,提出的理论更是让我感到雨里雾里的,我又如何从哲学中得到慰藉呢?这个担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道理的。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世界,哲学的确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消遣。一些体系严谨的大牌哲学家,更是强调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甚至有哲学家自己就认为:哲学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和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
但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可不这么认为。在德波顿看来,真正的哲学不应该远离普通人和世俗的生活,不应该只关注一些抽象的定义,更不应该只是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假设,而应该多花点力气去研究一些更现实的论证,比如试着去回答“我们该如何生活得更好”这样的问题。德波顿在书中对哲学的功用有这么一句描述: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
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18岁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他博览群书,成天浸泡在大学图书馆和附近的一家书店,通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和心理方面的书籍。他自称大学时代只追求两样东西: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23岁时,他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爱情笔记》。《哲学的慰藉》是他的第五部作品,这本书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又能以话家常的亲切形式向你娓娓道来。这本书出版之后,阿兰·德波顿名声大噪,而当时,他仅仅三十岁出头。
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译林出版社出品,译者是资中筠先生。他是我国的资深学者和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你看看这本书,作者强,译者也强,我们看看书中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哲学的慰藉》一书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分别对应哲学在六种境遇中的慰藉作用,它们是: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和困难。在漫长的哲学史上为什么就挑了这么几个人呢?作者说就因为这几个人他能读得懂,他喜欢。
那么接下来,我会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来给你讲一讲这本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第一位哲学家叫塞内加,从他的生活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哲学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第二位哲学家是伊壁鸠鲁,他帮助我们判断快乐是否和钱多钱少有关系,帮助我们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力量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当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合时,我该坚持自己,还是该听从别人。
我们先说一说塞内加这位哲学家。哲学中有一个流派叫斯多葛派,塞内加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多葛在希腊语中是画廊的意思,由于这个学派一开始是在雅典集会广场的画廊里聚众讲学,所以被称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这个学派的哲学家本身就比较注重哲学的慰藉作用,比如塞内加本人就写过一部《慰藉》为题的著作。
斯多葛派中有这么一个观点: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我们试图控制自身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我们能够真正控制的是什么呢?很遗憾,仅仅只有我们的想法啊、欲望啊,类似这样的事物。我们的财富、容貌,乃至我们的身体,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财富可能散尽,容貌不能长存,身体可能受到伤害。当我们总想着去控制超出自身能力的事物时,只会徒增痛苦。当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我们唯有随时预想好各种准备,才不会惊慌失措。用一句流行语总结就是:什么叫见过大世面?那便是——能够享受最好的,也能够承受最坏的。
没错,我们的哲学家塞内加就是这么一位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他病困交加过,他在20岁出头就得了肺结核,卧床养病多达6年之久;他富足美满过,他在40岁出头时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吃得很好,可以购买别墅和农场,还喜欢使用昂贵的家具;他流离失所过,他在一场政治阴谋中被诬陷,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庭、朋友和名誉,并被流放到荒凉小岛上长达8年;他声名显赫过,他后来做过多年尼禄皇帝的导师和顾问;他又惨遭厄运的突袭,尼禄为了一个和塞内加扯不上关系的阴谋而命令他自裁。
书中记载,收到自裁的命令时,塞内加不动声色,顺从地割了手腕。身边的朋友大惊失色,哭成一团,而他却淡定地安慰朋友,他问他们的哲学哪里去了?多少年来他们那种处变不惊的精神哪里去了?
他太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这位残暴的皇帝在杀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之后,只剩下杀自己的老师了。临死前,他拥抱了妻子,并要她从自己没有虚度的一生中得到慰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塞内加也一直践行自己的哲学:要对不好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我们对有准备的,并且充分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哪怕是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塞内加也早已经准备好了。他料想到尼禄皇帝的魔爪会伸向自己,很早就提交过两次辞呈,但两次尼禄都婉言拒绝了他,还热情地拥抱他,说宁死也不离开亲爱的导师。
这个处境看上去很糟糕,明知道有危险,想要抽身离去,却又由不得自己。那么,既然不能改变,那么就理性地接受吧。在最后几年的日子,塞内加致力于研究自然。这位随时可能被一名喜怒无常的皇帝杀害的人,从自然现象中得到了极大的宽慰和启发。他说:“隆冬带来严寒,我们必须颤栗。夏天带着溽暑回来,我们必须出汗。在某些地方我们可能遭遇野兽,或者比野兽危害更大的人……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秩序……我们根据这一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灵魂,使它们顺应它,服从它……凡是你不能改变的,最好忍受来。”
这种哲学观点绝不等于逆来顺受。塞内加教导我们要理性地区分必然和非必然,不要把非必然当做必然,而拒绝可能的事情;也不要拒绝承认必然,而妄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处于困境时,他对命运之神喊道:“我不允许命运之神对我做出判决。”在富足的时候,他也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之神。我把她赐给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受到干扰。我同身外之物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命运只是把他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离。”看到没有?塞内加说:和那些命运赐予的东西保持很宽的距离。这句话像极了中国古语中的“钱财乃身外之物”,只不过塞内加把身外之物扩展到钱财以外的物件。
塞内加的哲学能够帮助你认识到:第一,任何坏事都可能发生,你做好准备,这样就不至于受到太大打击;第二,那些已经发生的坏事,想想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关于第二句话,塞内加可不是采用中国古代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逻辑,认为坏事到头来还可能变成好事。他的理由很直接:“何必为了部分生活哭泣呢?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潸然泪下。”
你一定遇到过朋友伤心或焦虑的时候,想想从前的自己如何宽慰朋友呢?想必你和多数人一样,会告诉朋友多虑了,事情可能不会那么糟糕。塞内加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他要我们想到坏的情况大概是会发生的,但又说其实那些坏事也未必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坏。因为如果你极力帮助朋友回避想象那些可能发生的坏事,当坏事真的发生时,朋友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书中举了一个塞内加安慰自己朋友的例子。这位官员朋友即将上法庭,他担心官司影响自己的前程和名声。塞内加回信告诉他:“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但这些真的就那么可怕吗?如果你的官司输了,大不了就是沦为穷人或者被流放吧?如果你沦为穷人,也不过就是变成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如果被流放,你不妨把你要去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出生地。”当你把最坏的结果都想过了,那么无论即将到来的是什么,都不值得担心了。有一句鸡汤叫“期待最好的,准备最坏的”,塞内加告诉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准备最坏的”,以防命运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全部命运,但要拿得起,放得下,赢得起,也输得起。
我们总结一下塞内加告诉我们面对挫折的智慧——那就是提前做好准备。我们的思想应该事先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单单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而是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下次,万一你遇到命运的挫折时,想想塞内加的哲学,看看能不能得到慰藉。毕竟,当下的挫折只是生活的小小一部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让自己少受伤害,迈过去,去迎接新的一天,你生活的其他部分还是可能闪闪发亮的。
讲完了塞内加对挫折的慰藉,我们再来看看伊壁鸠鲁的哲学对于缺少钱财的慰藉。在这个崇尚财富的年代,许多人把实现财富自由挂在嘴边,把买买买当做日常习惯。要说你一点不羡慕马云和王健林,恐怕是假的。但是,你跟马云、王健林的快乐比起来,真的还差那么几千个亿吗?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快乐的源泉和法则,是对缺少钱财的慰藉。他认为一个穷人可以和富人一样快乐,甚至可以更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感官的快乐,伊壁鸠鲁学派又被称为享乐学派,以至于伊壁鸠鲁的英文释义在牛津词典中是:致力于追求享乐,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你可能在生活中见过一些印着伊壁鸠鲁字样的报纸杂志,想想那些是不是都是一些关于美食、旅馆、游艇和豪宅的刊物?
但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位强调享乐的哲学家,你一定会发现他对快乐的实际爱好令人意外。如果把伊壁鸠鲁放在现代,你原本可能会把他想象成一位有钱有闲、有房有车有游艇,每天各种山珍海味的富家子弟。然而真实生活中,伊壁鸠鲁没有豪华的房子,饮食也极其简单,他只喝水不喝酒,一顿饭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满足了。是不是很意外呢?这,就是这位把享乐视为第一要旨的哲学家的日常。如果物质享受不是快乐的来源,那么,快乐从何而来?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欲望,从而帮助我们制定正确寻求快乐的方案。我们不应该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行事,而应该先审视自己的欲望是否是理性的。
许多人认为财富是实现快乐的重要前提,这看起来很自然的感觉,而在伊壁鸠鲁看来恰恰是值得审视和怀疑的。伊壁鸠鲁把快乐的要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必要的,除了基本的吃、穿、住之外,还有朋友、自由和思想;第二类是自然但不必要的,诸如豪宅、大餐、仆人这些奢侈的享受;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和权势属于这一类。
对于伊壁鸠鲁而言,所谓快乐,其实更依赖精神层面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东西依赖相对较少。如果在金钱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那么财富的继续增长并不会让我们的快乐不断上升。也就是说,一开始,你钱越多你会越快乐,当金钱满足了你的日常需求后,财富和快乐的联系就逐渐分离开了,即使你的财富继续增长,你的快乐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原处。甚至伊壁鸠鲁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光有钱,而没有真正的朋友和自由,也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是远离了快乐的。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中,友谊是他最为强调的一点。他告诉我们:“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一群真正的朋友能给我们带来的关爱,以及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氛围,是财富所不能提供的。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会因为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而变化,真正的朋友也不会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我们,他们和我们交心,看中的是我们的本质。
自由和思想在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和财富相比,伊壁鸠鲁更注重这些事物对快乐起到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我们坐着奔驰豪车而没有朋友,住着高档别墅却没有自由,睡着名牌床垫却心事重重,肯定是不可能感到快乐的。
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不太难懂,他对于钱财的看淡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我们稍加思考后就能体会的。只是到了欲望横流的物质世界中,我们还是会时不时地迷失自己。我很欣赏书中描写的一处位于小亚细亚的集市,这处集市广场上立着一块硕大的石碑,石碑上面刻着伊壁鸠鲁式的口号,时刻吸引起着购物者的眼光。
上面写道: 奢华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 超过自然之财富,其无用犹如溢出容器之水。 石碑是当地一名富翁出钱建立的,他用伊壁鸠鲁的言语和自身的体会,告诉前来集市购物的人们,额外地购买奢侈品是不会增加我们的快乐的。
讲到这里,对于快乐,不知你是否想得通透了呢?或者开始有所体会了呢?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哲学家伊壁鸠鲁。简单来总结一下,这位哲学家的思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慰藉作用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无论钱多钱少,自己都能够实现真正的快乐。理解了伊壁鸠鲁的哲学,我们会降低对于钱财的渴望,而能够关心真正使我们快乐的事物。
上面是今天为你解读的第二个内容,不知你是否在这里感受到快乐的召唤。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要介绍的最后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他给我们带来的哲学慰藉。
想必你一定听说过苏格拉底的大名。阿兰·德波顿把苏格拉底这一章节放在全书的开篇,也足以见得苏格拉底的哲学鼻祖的地位。在书中,作者的思绪被一幅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的绘画所吸引,于是他带领着我们来到了那个年代的雅典城。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也不讲究穿着,他每天最大的兴趣就是走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雅典人面前贸然发问,通过追根究底式的问话,启发人们的思考,往往让人体会到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思想毫无根基,无比脆弱。在同时期的雅典市民眼中,苏格拉底游手好闲,更有甚者,指控他不敬城邦之神,破坏伦理道德,腐蚀雅典的社会构成,唆使年轻人反对他们的父辈。
苏格拉底接受了审判,他要面对五百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他没有半点怯弱,他坚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为自己的哲学能够促进雅典的发展。他说,雅典这座城就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体太庞大,容易懒散,所以需要他这样的牛虻时不时地蜇一蜇。他的解释有用吗?肯定是没用的。为什么呢?你不妨看看当时要想成为一名雅典陪审员有多简单,只要符合雅典公民、男性、思想健全和没有负债这几个条件就可以了。思想健全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只要能够走一条直线,提问时能回答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这群陪审团本来就是带着偏见来的,对苏格拉底的解释又不能全盘理解,甚至于说不屑去理解。可想而知,苏格拉底被判有罪是必然的事情。
审判之后,陪审团给苏格拉底一个选择:只要他放弃自己的哲学,他就可以活命。苏格拉底拒绝了,他选择慷概赴死。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思想无比笃信,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哲学,毫无惧意地为自己的思想殉道。一个人对抗五百人,一个人对抗一座雅典城,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苏格拉底把与世不合的孤单演绎到了极致。相比之下,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肯定做不到如此潇洒,甚至有时,我们只要听到几句对自己性格的批评,对自己付出的不认可,就会忍不住想要落泪了。苏格拉底是如何做到与世不合之下,还能泰然自若的?那便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逻辑思考的信任。
何谓真理?在苏格拉底看来,只有那些不能被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或许说,苏格拉底对于真理的定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思辩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反复思考远比直觉靠谱,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先固有的想法会变得支离破碎。
书中有一段苏格拉底和拉凯斯的对话。拉凯斯是雅典的一位将军,苏格拉底问他什么是勇敢时,他脱口而出:勇敢是敢于直面敌人而不逃跑。苏格拉底举了不久前的一场战役为例:这场战役中,军队指挥命令部队先后退,占领有利地形后再迂回地歼灭了敌军。这个例子引发了拉凯斯的思考。他随后提出勇敢是一种坚韧的精神。苏格拉底继续引导他说,坚韧可能指向鲁莽,为了区分勇敢和鲁莽,还需要其他要素。于是,拉凯斯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真正的勇敢还需要包含知识,要懂善恶,而不仅仅只限于打仗。而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勇敢还可以用来形容战场之外的地方。
你可能会说,苏格拉底的与世不合,其实是验证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说法,在那个时代利,苏格拉底就像是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其实不然,苏格拉底没有强调真理和少数的关系,他只是敦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反对者得出结论的逻辑上,提醒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有多少,而是他们反对我们的理由有多充分。
如果你拿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面盾牌,在现实生活中我行我素,自我欣赏,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反对我的人都不对”的话,那便是曲解苏格拉底的意图了。阿兰·德波顿告诉我们,认为与世不合便是真理,与认为与世不合便是错误,两者想法同等幼稚。一种思想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受到的赞赏多还是批评多,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电影《通天帝国》当中狄仁杰最后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天地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那么如何实现心安,这必然是反复理性思考的结果了。
总结一下今天最后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给我们带来的慰藉。真理并不是来自大多数人的说辞,而是源于合理的逻辑。有时候,我们提出的想法或行动不被人理解,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妥的,在放弃我们的观点之前先要审视一下他们得出这一结论所用的逻辑。我们对别人的反对意见是否采纳,应取决于他们的论证方法是否健全。兼听则明固然没错,但有理不在声高,而在于论证观点的方法。
说到这儿,本期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简单回顾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塞内加的哲学给予我们面对挫折的慰藉。他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在我们面临可能的失败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回避心里的不安和面临挫折的困扰,而应该事先想象:当失败真的发生时,我们如何面对。我们人类啊,对有准备的挫折承受能力最强,心理准备越好,失败带给我们的打击也就越小。
其次,我们讲到了伊壁鸠鲁给我们带来面对钱财不足时的慰藉。伊壁鸠鲁带领我们踏上寻找快乐的路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金钱仅仅在最开始的阶段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而随着财富的继续积累,我们的快乐不会因为金钱的增加而增加。真实而持久的快乐来自于朋友、自由和思想。
最后,我们收获到了哲学祖师爷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固然,面对别人刺耳的批评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回避或抵触,如果反对我们的人多了,我们也许会开始否定自己。但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我们要分析反对我们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反对我们的逻辑是错误的,那么,即便反对的声音再响亮,我们也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但反观之下,自己如果有不足,那么别人的批评便是对自己的善意纠正了。
撰稿:陈罡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