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 徐学勤解读
《刻板印象》| 徐学勤解读
关于作者
克劳德·M.斯蒂尔(Claude M. Steele)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美国教育学会、国家科学学会、美国哲学学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关于本书
本书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是常春藤盟校必读书之一,受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等人的热情推荐,是关于刻板印象的重要著作。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个人思考和行动的?
第二部分,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群体关系的?
第三部分,如何才能消除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今天要为你解读一本心理学著作,叫《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
“刻板印象”这个词,我猜你一定不陌生。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它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年,如今它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个常用词,指的就是对一个社会群体过于简单、僵化的印象。这种印象其实就是我们对一个群体贴的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比如,说起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我们会想到豪爽、幽默、能喝酒;说起广东人,会想到务实、会经商、普通话不太好;说起软件工程师,会想到严谨、木讷、不善交际。除了这些对地域和职业的刻板印象,我们对性别和种族也有刻板印象。比如,认为男人更理性、更阳刚,没那么细致;而女人则更感性、更柔弱、逻辑能力更差;又比如,认为黑人的运动能力强,更有攻击性,智力和文化水平偏低;而白人刚好相反,运动能力偏弱,而智力水平较高,等等。
这些刻板印象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它们都对吗?可能对,但也可能错得离谱。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群体形成刻板印象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人类的认知模式决定的。为了把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从而更快地作出决策,获得更多生存机会,我们的大脑会对外部的人和事归类,贴各种标签。这种做法可能有失偏颇,难免造成偏见和歧视,甚至可能引起社会不公和群体冲突,但它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有效的,可以切实地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我们不需要去搞清楚群体里每个人的情况,只需要形成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按照标签快速识别和应对就行了,这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效率。
所以,刻板印象的存在,的确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被我们大大低估了。它不只是造成了各种地域、性别、种族、年龄、职业歧视,也不只是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它还以许多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损害着我们的健康,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艾斯格鲁伯曾说,“我们所有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在这本《刻板印象》里找到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由刻板印象构成的世界里,我们生来就戴着有色眼镜,你对别人有刻板印象,别人对你也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便利,但同时,也以许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对我们造成伤害。
这本书的作者克劳德·斯蒂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担任过密歇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校长。同时,他还是美国教育学会、国家科学学会、美国哲学学会成员。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都很高,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他是一个非洲裔美国人。要知道,黑人学者能登上学术金字塔塔尖的,并不多见。
他出生于1946年,当时种族隔离的现象在美国依然存在,所以,他从小就饱受种族歧视之苦。后来,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黑人的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黑人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但直到他读博士,美国文化当中对黑人群体各种负面的刻板印象,还一直困扰着他。后来他担任心理学教授,发现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等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更差,即便他们千辛万苦考上了好大学,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通常也都不如白人学生。
斯蒂尔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社会文化当中存在一种认为“少数族裔不擅长学习”的刻板印象。于是,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脑科学实验,来研究刻板印象到底是怎么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这本《刻板印象》就是他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出版后,不仅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还成了美国常春藤盟校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那么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咱们看看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个人的思考和行动的;第二部分,咱们来说说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群体关系的;第三部分,谈谈如何才能消除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好,我们先进入第一个问题,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个人的思考和行动的?
我们先来看书里两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个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心理学家邀请一些运动能力正常的大学生,在一间室内迷你高尔夫球场参加一项测试,实验内容是把高尔夫球打进球洞,测试他们需要挥杆几次。
首先,他们邀请两组白人大学生参加实验,第一组学生被告知,这次测试是为了研究他们的“运动天赋”,而另外一组学生则没有被告知测试目的。实验结果显示,被告知测试目标的学生,比没有被告知测试目标的学生,表现得更差。然后,他们又对两组黑人大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却显示,无论是否了解测试目标,两组黑人学生的表现结果都差不多。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推测,这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刻板印象在起作用,美国人认为“白人缺乏运动天赋”,而黑人则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当白人学生意识到自己被测试“运动天赋”的时候,他们承受了额外的压力,而压力造成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发挥。这种推测是否正确呢?心理学家也没有十足把握,于是他们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想要进一步验证。
实验的内容和步骤都不变,只是把对受试人员说的测试目标改了一下,把目标说成是测试“运动智商”。注意啊,不再是测“运动天赋”,而是测“运动智商”。不出心理学家所料,这个小小的改动,让测试结果发生了逆转。了解测试目标是测“运动智商”的黑人学生,比不知道测试目标的黑人学生表现得更差,而白人学生的表现则不受影响。原因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因为黑人被认为智商偏低,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影响了他们的发挥。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年龄和记忆力的,受试者是一些70岁左右的老人。实验内容是让他们先用两分钟时间学习30个单词,然后尽可能多地把单词默写下来。被试的老人分成三组,第一组在正式学单词前会先阅读一篇新闻报道,大意是“记忆力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是为了加深他们关于年龄和记忆力关系的刻板印象。而另外两组,不给他们安排阅读报道,或者阅读一篇意思相反的报道,大意是“年龄增长对记忆力几乎没有影响”。
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老人平均能记住44%的单词,而另两组老人平均能记住58%的单词。也就是说,越是强调“年龄老化损害记忆”的刻板印象,老人在测试中的表现就越糟糕。
类似的,关于刻板印象对个人能力的影响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数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智力水平、反应速度、谈判中的抗压能力、跳高成绩等。通过这些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会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情绪波动、动作变形、发挥失常,我们害怕因为表现不好而印证了某种刻板印象,这被作者称为“刻板印象风险”。
那么,“刻板印象风险”到底是如何影响个人表现的呢?
首先,它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产生影响,会让人情绪焦虑、血压升高。这不是臆测,而是通过实验检测出来的。有研究者做过实验,让一些白人学生戴上血压计,然后跟陌生的白人或者黑人同学交谈。一经比较就发现,白人学生在跟黑人同学交谈的时候,血压会明显升高。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刻板印象风险”,担心自己说话不当,被对方认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
书里讲到一个叫泰德的白人学生,他选修了一门课,叫“非洲裔美国人政治学”。上课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全班45个同学当中,包括他在内,只有两个白人,另外还有零星几个亚裔同学,其余全都是黑人。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要命的是,课堂上,老师会讲过去白人压迫和歧视黑人的历史。黑人同学在发言的时候经常群情激奋,说,“白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对历史避而不谈,根本没有要为历史罪行负责的意思。”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泰德,会不会如坐针毡?虽然他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但在那堂课上,他尽可能不发言,因为他害怕自己某句话说得不对,就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所以,上那门课的时候,因为“刻板印象风险”,他总是感到紧张不安、压力巨大。
“刻板印象风险”对人的第二个影响是思想方面的,它会让人认知过载。啥叫“认知过载”呢?简单地说,就是想太多。
当我们陷入“刻板印象风险”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提高对相关事物的警觉,会担心坐实刻板印象,比如,那名白人学生泰德,会担心自己被认为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接着,他会反复纠结这种担心和怀疑是否成立,会不会是自己想太多;然后,他会去思考坐实刻板印象的后果,“如果同学认为我是种族主义者,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会不会把我赶出教室或者胖揍一顿?”所以,他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还会想着怎么样才能克服刻板印象,比如,“有没有什么办法,向他们证明我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观念?”
不停地胡思乱想,耗费心智资源,造成“认知过载”,没办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实验,受试者都是陷入了这种局面,他们的大脑会不受控制地“暴走”。
除了对情绪、生理和思想造成影响外,“刻板印象风险”还会影响我们的行动。这里所说的影响行动,不单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时发挥失常,而是在处事态度、工作方法乃至人生目标方面,都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
比如作者发现,黑人学生在面对一些高难度的学科作业或学术研究时,通常不喜欢集体讨论,而是更愿意自己埋头苦干,因为他们要为自己正名,要努力打破那些针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偏见。也就是说,刻板印象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他们就是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多职场女强人也是如此,职场对女性有很多歧视,认为女性在思考力、行动力、领导力方面都不如男性,尤其在各个领域最顶端的位置上,女性的身影要明显少于男性。女性想要打破“女不如男”的刻板印象,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
那么,这些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努力,真的会让他们变得更好吗?
不一定。作者指出,如果一件事情的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那么,想要破除刻板印象的愿望,会帮助他们表现得更出色。而一旦他们面对的是极限挑战,那么,这种急于打破刻板印象的想法,反而可能对他们的表现产生破坏作用。我们都知道,在那些世界级的体育竞赛上,选手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任何多余的杂念都可能导致发挥失常,让自己有一个放松的竞技状态,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好,说完刻板印象对个人的影响,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谈谈刻板印象对群体的影响。
我们不妨回到作者的研究起点,就是为什么黑人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成绩不如白人?这不是拿黑人的差生和白人的优等生作比较,而是把入学时SAT成绩(也就是学术能力测试的成绩)处于同等水平的黑人和白人学生作比较,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说,进校的时候,他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后来的学习中,黑人学生会明显掉队,即便是入学成绩顶尖的黑人学生,也是如此。
除了学习成绩差,黑人学生的辍学率也更高,随着课程难度不断加大,他们对学术问题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会不断降低,尤其对涉及定量研究的学术内容会刻意回避。除此之外,他们还不太合群,很难融入校园生活。这样的状况引起美国高校管理层和很多学者的担忧,有的学校甚至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研究这些问题,帮助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性格特质、他们的勤奋程度。
有的校领导怀疑是招生环节出了问题,是入学考核没有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的学术能力。但作者认为不是这样,他认为,SAT成绩能基本反映学生的学术能力,处在相同SAT分数段的学生,拥有相近的学术能力。黑人学生的学业问题,不仅仅是学术能力造成的,还掺杂了其他的心理和文化因素。
为了解开这道难题,作者在美国不同层次的大学校园里,进行了调查走访,采访了各个族群的学生。他发现,学生们的社交圈大多是按照种族来划分的,白人跟白人玩,亚裔跟亚裔玩,黑人跟黑人玩。调查显示,在学生们关系最亲近的6个朋友当中,和自己种族不同的朋友,平均连一个都不到。
相同种族的人,有更接近的肤色、外貌、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和语言习惯,所以,会有天然的亲近感,这好像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黑人学生的数量很少。根据2021年的数据,在美国高校登记注册的黑人本科生,大约占全部学生的14%。在顶级名校,黑人学生的占比更低,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作者调查发现,很多黑人学生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他们是校园中的少数派,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因为校园文化都是由白人主导,白人定义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酷”;白人引领了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个人偏好、衣着风尚、审美标准、音乐潮流,甚至宗教信仰。白人的数量在校园里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黑人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都比较弱,他们对“如何自处”和“如何立足”都产生了担忧,学业成绩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跟少数族裔学生的交谈中,作者了解到,他们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空间,可以不必在意自己是少数群体,不必担心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学术能力另眼相看。他们觉得黑人的风格品位和兴趣爱好,在校园中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污名化,他们被孤立在其他族群之外,甚至在教职工队伍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都寥寥无几。
不过,这并不是说其他教职员工或者同学表现出了明显的种族主义行为。作者说,那些可能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案例,只能算是个别现象。同样,也不能一概地说,黑人成绩差是因为学习动机或文化素养方面的缺陷。因为能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黑人,都是他们族群里的佼佼者,他们也是从严格的学术能力测试中脱颖而出的。
所以,作者的结论是,这一切是由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多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元素,比如,有形无形的种族排挤,社交和学术圈的割裂,在学校重大事务方面黑人的话语权微弱,甚至课程选择权上也有区别对待,等等。作者说,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美国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种族制度的一个缩影。
虽然美国已经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明确反对种族歧视,但是隐性的歧视依然还存在。这些隐性的歧视,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负面的刻板印象,它造成了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分化。虽然美国也出现了不少黑人精英,出现了黑人总统和大法官,还有众多黑人学者、作家、律师、体育和娱乐明星,但是,从整个社会阶层分布来看,大多数黑人还是处于社会中低层。黑人的贫困率、犯罪率、吸毒率,都明显高于其他族群。黑人想要获得社会资源,实现阶层跃升,要比其他族群困难得多。
书里写到,有一些肤色较浅的非洲裔美国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偷偷地篡改了自己的种族身份,把自己打扮成白人。这样,他们就能不被歧视,不必遭受“刻板印象风险”,更容易获得贷款或其他政策支持,也更容易获得升学和就业机会,进入上流阶层。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刻板印象到底是如何造成群体隔阂的呢?
我们可以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1968年4月4日,美国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爱荷华州的一名三年级教师简·埃略特,在看到这个新闻后的第二天,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她在班上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班上没有黑人孩子,为了制造群体差别,她煞有其事地对那些8岁左右的孩子说,蓝色眼睛的孩子要比棕色眼睛的孩子更优秀,因为褪黑素会让人的眼睛变蓝,也会让他们更聪明、更善于学习。然后,她让蓝眼睛的孩子在棕眼睛孩子的脖子上围上一条棕色的领巾,让他们变得更有辨识度。接下来,她宣布蓝眼睛的孩子将获得一些特权,比如,他们会坐在教室的前排,午餐时的食物会多一份,并且享有额外的休息时间,还可以喝教室饮水机里的水,而这些权利棕眼睛的孩子都没有。
很快,孩子们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蓝眼睛的孩子变得更快乐、更活泼,学习积极性也变高,同时,对棕眼睛孩子的态度开始变得傲慢、专横,甚至产生了一些敌对行为;相反,棕眼睛的孩子开始变得孤僻、胆怯、顺从,他们在操场的边缘挤作一团,感到羞愧和愤怒,他们的学习表现也突然变差。第二天早晨,埃略特改变了态度,她说自己昨天说错了:事实上,棕眼睛的孩子比蓝眼睛的孩子更优秀。于是,前一天的情况发生了神奇的大逆转。
你看,眼睛颜色的这一点点区别,就足以造成群体的分化和隔阂,那么,肤色、种族、宗教、地域、财富、声望、受教育程度这些更明显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刻板印象会人为地造成群体的隔阂,更进一步的话,还会造成群体的冲突和对抗。美国历史上白人奴役、虐待、歧视黑人,都与这种人为的负面刻板印象有关。
虽然今天种族平等已经被写在美国的法律里,种族平等被官方和民众空前地重视,但是,群体之间的歧视和误解还是难以根除。当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着手去解决。这些外部的手段都很有必要,而心理学家所能提供的更多的是内部视角,也就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来改变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消除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客观地说,要消除这种影响确实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作者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与刻板印象抗争的例子。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作者所在的社会心理学专业,只有他一个黑人学生。在他们整个学院的一百多号学生里,也只有两三个黑人。他很想让自己融入白人主导的文化当中,会刻意模仿白人同学的生活习惯和品味,但发现还是很难融入。于是,他很自然地陷入了自我否定,怀疑黑人是否真的具有与白人同样的智力水平,这种社会上流行的刻板印象,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从来不在课堂上提问,不敢随便发言,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其实,越是能进入顶级高校里的黑人“学霸”,越容易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因为在那样一个精英圈层里,从底层逆袭上来的黑人,他们和白人同学的文化积累、家庭出身、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都更大。他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老师和同学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而越是感到担忧和怀疑,学习成绩就会越糟糕。
那么,作者后来是怎么走出消极状态的呢?这要感谢一位白人导师对他的言传身教。那位老师待人友善,做事一丝不苟,从来不会因为种族或阶级身份对他区别对待,既以高标准来要求他,同时也对他抱有信心,这让作者渐渐忘掉了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
作者建议,老师们在跟黑人学生沟通的时候,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他是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评估他们的作品,同时,在评估时所提出的批评意见是为了让作品更好,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所有学生都乐于接受。黑人学生相信自己没有被区别对待,既没有被歧视,也没有被故意刁难,他们会慢慢建立自信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消除偏见、一视同仁,这是从客观方面来说的,那主观方面能有什么应对方法呢?
第一个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摒弃固定型思维,要意识到人是会不断成长进步的,过去和现在不代表未来。所谓“刻板”,就是以简单、静态、僵化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建立对未来的预期,明白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的,而不是被宿命安排的。白人的运动能力、黑人的学习能力、女生的数学能力、老人的记忆能力,都是如此。
第二个是要学会自我肯定。作者说,人都有自我肯定的内在动机,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但是,当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可能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们知道,刻板印象的背后,通常会有很多难以改变的社会因素,比如经济地位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家庭出身不好、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有限,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等等。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要努力,我们就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要低估自己的潜能。多去做这种自我肯定的练习,就可以摆脱刻板印象的诅咒。
第三个是要培养多元思维,要更有包容性。刻板印象把我们人为地隔成一个个群体,种族、职业、地域、财富、年龄都是造成隔阂的潜在因素。在美国,虽然在法律层面早已经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是,不同种族还是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聚居区,就像在学校各个种族的学生会自动抱团一样。这既不利于消除刻板印象,也不利个人成长和社会流动,主动建立多元思维、增强包容性,对个人和社会都大有裨益。
何帆老师在他的“读书俱乐部”里,也谈到过刻板印象问题,他说,“人们倾向于高估团体内部成员的一致性,同时,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比如,我们以为东北人和广东人一南一北差异很大,但其实,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两个东北人的性情完全不一样,而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广东人反而性格一致、趣味相投。
总结一下,把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并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但是,它模糊了人的个性,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刻板印象不仅会对人的情绪、思想、行动造成影响,还会造成群体隔阂和冲突。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偏见,用理智纠正思维惯性,培养多元的成长型思维,学会接纳不同的人和意见。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是由我们的认知特点决定的。我们没法消除所有的刻板印象,但可以通过不断升级认知、拓展视野,尽可能减少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推荐你去读一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从根本上来说,刻板印象是由人类的认知模式决定的。为了把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从而更快地做出决策,获得更多生存机会,我们的大脑会对外部的人和事归类,贴各种标签。
-
刻板印象会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会让我们情绪焦虑、血压升高、认知过载、发挥失常。我们害怕因为表现不好而印证了某种刻板印象,这被称为“刻板印象风险”。
-
虽然美国已经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明确反对种族歧视,但是隐性的歧视依然还存在。这些隐性的歧视,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负面的刻板印象,它造成了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分化。
-
我们没法消除所有的刻板印象,但可以通过不断升级认知、拓展视野,尽可能减少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