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工作》 李桑解读
《内在工作》| 李桑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约翰逊,当代美国著名的荣格分析师,解读荣格思想的专业作家。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前往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接受培训,师从荣格的妻子艾玛·荣格。如今96岁高龄的约翰逊已出版15本著作,于2002年荣获太平洋研究生院名誉博士学位及终身成就奖。
关于本书
积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解析也别具一格。多年来,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人多为已经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心理学工作者,它们的使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本书中,作者罗伯特·约翰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对于心理学爱好者而言,简单可行的释梦方法和积极想象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了该如何操作。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重视无意识发出的信号,让无意识能够以正常的方式得到表达,从而避免无意识给我们带来病理性的伤害。为此,我们需要学习破译无意识象征语言的方法,那就是释梦和积极想象。无论是释梦,还是积极想象,这两种内在工作方法的核心都在于找到无意识中需要整合的一部分,与之对话、达成和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分享的是《内在工作》,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9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本书的精髓:人类心理中“无意识”的概念,以及荣格心理学对“无意识”的解析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在很多人看来,我们清醒时所处的是一个世界,做梦时所处的好像是另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就好像电影《颠倒世界》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各自的世界,它们泾渭分明,没有交集,并且好像一个世界凌驾于另一个世界之上。然而本书的作者却认为,梦境与现实,其实本为一体,渴望获得整合。正如那部电影中,男主角最后找到了连接两个世界的高科技仪器那样,其实我们也有联系无意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方法,这就是释梦以及积极想象。在本书中,作者将带我们了解一个被称作无意识的世界,通过释梦和积极想象,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
在开始本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约翰逊。罗伯特·约翰逊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荣格分析师,是解读荣格思想的专业作家。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前往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接受培训,师从荣格的妻子艾玛·荣格。如今96岁高龄的约翰逊,已出版了15本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包括本书以及《他:男性心理学》《她:女性心理学》《我们:爱情心理学》《转化、拥抱阴影》。他于2002年荣获太平洋研究生院名誉博士学位及终身成就奖。
如果你对荣格心理学感兴趣,那么约翰逊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因为他将为你提供一条了解荣格心理学的捷径。据说,约翰逊在动笔创作本书时,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让那些即便是刚接触心理学的人,也能在短时间内明白释梦和积极想象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也是本书能够畅销多年的一个原因。
那么具体来看,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些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走近无意识,了解无意识;第二,所谓荣格心理学的四个重要基本概念;第三,如何释梦;第四,如何进行积极想象。
首先我们来系统了解一下,作者认为的“无意识”。说起无意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经历和感受。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一边听着别人说话,一边思绪却不自主地飘到了别的地方,出神了;以为自己丢了某个东西,结果费劲找了一圈,到头来却发现那个东西其实就在自己手里;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突然对家人、同事、朋友大发雷霆,然而事后想起,觉得自己小题大做、懊悔不已。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某种表现——所谓“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情难自已”等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你其实正处在无意识的支配之下。
除此之外,无意识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表露方式,那就是梦。我们人人都会做梦,而且会做千奇百怪的梦。有时候梦境太过真实,比如梦到自己处在危险之中、工作出现了失误等等。有时候梦境又太过羞耻,比如梦到强奸、偷盗等等。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做的梦,可谓毫无逻辑,不可理喻,看起来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并且非常难以用语言描述。
有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只有5%的时间处于真正清醒的状态,也就是受意识支配的状态。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正是基于这种观察,提出了自己的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所谓无意识,其实是一个创造性的源泉,意识正是从无意识中分化而来的。无意识提供的原始内容使得意识得以发展、成熟,我们所有的潜在品质也因此得到发展。他还进一步强调,人类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无意识渴望源源不断地参与进来。然而当人类进入某一文明阶段后,那些曾经滋养了我们祖先的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方式,比如梦、幻想、仪式和宗教体验等,因为太过原始、太过迷信而被抛弃。这样,在我们的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其实切断了与无意识本源的联系。
为什么要特别注意无意识这个东西呢?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无意识处理不当,那么这些无意识就会故意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可能化身为各种心理疾病,强行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比方说,现代心理学有研究认为,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无意识得不到正常表达的后果。在本书的作者看来,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无意识的原因之一。那么第二个原因,则事关个人成长。在所有荣格心理学派的人看来,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是人格统合、成为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径。成为完整的人意味着这个人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情感上,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能够尽己所能,得偿所愿。一个人越是能够直面无意识,将无意识内容与意识内容相整合,这个人就越是能够成为完整的人。这也是每个人持续一生的任务。
作者认为,无意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和意识沟通:一种是梦,一种是想象。这两种方式都是由心灵发展出来的、高度精炼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把梦看作睡着时的想象,把想象看作醒着时梦在我们心中的流动。它们都能够把各种不可见的无意识内容转化为能够被意识到的意象。了解无意识就是要破译这些意象,相应的方法是释梦和积极想象,这也是荣格心理学最基本的两大心理分析技术。由于在应用这两大技术时,我们无法避开一些基本概念,因此在系统了解了无意识之后,第二部分,我们先了解一下四个荣格心理学基本概念,也就是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
首先是原型。在荣格心理学中,原型指的是早已存在于人类集体心理中的性格模型,不断地被每个个体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进行感知的基本方式。出现在梦中和想象中的原型,可以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性,也可以是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可以是一个囤积居奇的商人,也可以是个劫富济贫的大侠。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原型看作各具特色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直觉判断我们面对的是否是一个原型,并自由地为它命名。以多愁善感的女性这个原型为例,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林黛玉,也可以命名为李清照。
其次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一对概念——这两个词读起来很拗口哈,也非常抽象。实际上,“阿尼玛”“阿尼姆斯”是心理学研究者直接音译过来的两个拉丁语单词。什么意思呢?所谓的阿尼玛指的是男人内心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则指的是女人内心的男性形象。荣格认为,每个男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玛互动,同时每个女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姆斯互动。如果缺乏这种互动,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将它们投射到生活中不属于它们的领域中去。比如一个女人可能会把自己的阿尼姆斯投射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男人身上,看起来她爱上的是这个男人,而实际上她爱上的是她投射到这个男人身上的阿尼姆斯。
通过这种罗曼蒂克式的投射,她试图通过某个具体的人活出无意识的那部分自己。于是有一天,当她发现这个实实在在的男人与自己的阿尼姆斯并不完全相同时,她往往会大失所望,备受打击。
最后我们来看下自性这个概念。自性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人格达到整合、统一。自性有其特有的意象,比如圆圈、正方形、菱形、数字四,但不限于此。比如在作者给出的一个例子中,一位女性梦到自己独自在修道院的一个房间里做弥撒,却拿着佛教的念珠盘腿而坐,弥撒结束后,她发现花儿在房间的一角静静绽放,让她感到内心十分平静。事实上,这位女性在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接触了东方禅宗思想,当时她正在整合自己的宗教体验,于是自性这个原型以花儿的意象在梦中出现了。
以上就是我们接下来在释梦或积极想象时会用到的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概念,来看看作者对如何释梦这一问题的看法。
作者在这部书中,将释梦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进行联想、联系内在动力、解析和举行仪式。
第一步是进行联想。联想就是要写下梦中出现的所有意象,然后对各个意象进行直接联想。作者认为:你的联想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人、一句话、一个图像、一种情绪或一段记忆。在一次联之后,应该马上回到这个意象上来,看看脑子里还有没有其他联想,切记在联想之上进行下一次联想。只有写下关于某个意象的全部联想之后,你才应当处理下一个意象。
在处理完所有的意象之后,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知道哪些才是各个意象最合适的联想。对此,荣格的回答是命中法。他说,当你浏览自己写下的联想时,其中一个会激起你心中的许多能量。你会感觉到你内心的伤口和迷茫被触及到了。或者这个联想让你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你以前从未注意到。那个时候,一种确信感会从你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油然而生,让你觉得就是它。
此外,原型放大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当某个意象是一个原型时,通常我们并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联想,这个意象最合适的联想就是这个原型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进入这个原型对应的神话或其他源头当中,看看这个原型想告诉我们什么。以前面我们举过的关于修道院的梦为例,我们在这个梦中发现了花朵这个自性的原型,由于自性指示的最主要意义是整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花朵这个意象最合适的联想是围绕整合展开的联想。
在第二步中,我们需要将每个意象与某种内在动力联系起来。这种内在动力可能是一种情绪、一种内在冲突、一个通过你发挥作用的内在人格,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或一种心境。我们需要找出我们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梦中的场景正好代表了发生的事情。
要进行这一步,我们必须回到最初阶段,分别处理每一个意象。我们可以问问每一个意象,它是我们人格的哪个部分?最近它在我们生活的哪个方面发挥着作用?然后写下脑海中出现的每一个例子。我们继续就修道院的梦进行分析。在第一步中,运用原型放大法,我们已经知道了那朵花儿最恰当的联想和整合有关,同时结合那位女士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认为它在那位女士的宗教体验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前两步,我们在头脑中把所有的联想联系在一起,我们与内在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也就是释梦的第三步。
这里我们以一个男人的梦为例。这个男人某一天得到了一个看似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公司希望他能当场决定是否接受这个机会。尽管他感到很兴奋,但是总有什么在告诉他过几天再做决定。于是在当天晚上,他梦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穿着性感的睡裙向他走去,并且告诉他,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得到她。他决定和这个女人一起走,但是随后当这个女人靠近他时,他发现她的眼睛里有一种奇怪的、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绿色阴影,这让他感到很害怕。
第二天醒来后,他对自己的梦进行了解析。他清楚地看到梦中的性感女人与这个诱人的工作机会之间的关联。他感觉自己把阿尼玛投射到了这个工作机会上,但是这个梦却警告他说这是阿尼玛的邪恶面。这个工作机会在某些地方不对劲儿,存在某种隐患。因此,他最后拒绝了这个工作机会。后来,他通过某种途径得知,那家公司的确不可靠,他意识到如果自己当时进去了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
最后,作者认为,当我们明白了某个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后,第四步,我们要做的是举行一个仪式,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这里我们以一个大学生埋汉堡和薯条的仪式为例。这个大学生一天梦到自己在购物中心闲逛,他看到让他非常不舒服的垃圾食品,买到的东西也不是他喜欢的。在释梦进行到第四步时,他确信这个梦对他最重要的警示是垃圾食品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也就是切断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于是他去了一家汉堡店,买了最大的汉堡和薯条。回到家后,他拿起一把铲子,把汉堡和薯条埋到了后院儿里。
通过这种仪式,他把自己想放弃不健康人际关系的决定带入了现实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释梦进行到这一步时,都确信自己该做出什么仪式。对此,本书作者认为,仪式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去做。即使是晃晃胳膊抖抖腿、观察十棵树的树皮也是一种可行的仪式。
以上就是作者在书中重点讲述的释梦的四个步骤,我们来小结一下,第一步,写下梦中出现的所有意象,对各个意象进行直接联想,从中选出那些最合适的联想,方法是命中法或原型放大法。第二步,将梦中的每个意象与内在生活的某种特殊动力联系起来。第三步,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第四步,举行一个仪式,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
最后为你介绍一下作者对于如何进行积极想象的观点。所谓积极想象是对想象能力有意识的运用。和释梦不同,积极想象是荣格心理学派特有的心理分析方法。作者在书中同样将积极想象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邀请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道德立场、举行仪式。
第一步,邀请无意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绪暂时远离外部世界,把焦点对准内心世界,进入想象当中,然后看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意象。这种方法又被心理学家冯·弗朗茨称为“清空自我法”。这种发出邀请的方法往往需要巨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此一些人可能等了很久还是一无所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方法。你可以选取一个反复出现在幻想中的场景或人物,然后进入那个场景,接近那个人,那个场景、那个人就是你要邀请的无意识意象。你也可以去到想象中出现过的某个现实存在的地方,比如公园、购物中心,看看自己将在那里遇到什么。通常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想象会把我们带到内心世界的某个地点,让我们与需要见到的内在人物产生联结。
当你成功邀请到无意识之后,积极想象的第二步,你需要和你头脑中的无意识意象对话。说白了,对话就是让自己沉浸在想象中,让想象自由流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你可以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如果一个出现在想象中的人物最初无话可说,你可以通过询问他是谁开始你们之间的对话,问问他想要什么,想谈什么,想做些什么。如果还是不行,就试着表达你的感受,你可以对他说他让你感到害怕,感到被拒绝。这是进入对话最有效的方式。此外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却值得一提,那就是有时候你的无意识可能是个话痨,当你成功邀请到它之后,在对话这一步,你只需要静静倾听就够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向无意识发出邀请,以及怎样与无意识对话,但这还不够。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道德立场,这便是积极想象的第三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无意识世界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在进行积极想象时,我们很容易被无意识所吞没,如果不预设一个道德立场,我们就会在想象中变得残忍、具有破坏性,或者走向极端。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一天,在她的想象中出现了一名男子,这名男子要求她把钱包和钥匙交出来,并且说从现在开始,钱包和钥匙就是他的了。这位女性在想象中照做了,交出了自己的钱包和钥匙。后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变得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他人指指点点,试图控制一切。在他人看来,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权力熏心,招人讨厌。
很明显,这位女士在无意识中发现了渴望权力的那部分自我,由于没有对它设立任何道德限制,因此让它掌管了全部的自我,进而给自己制造了人际问题。作者建议我们,在选择道德立场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和深层价值观,不应该让一部分自我掌控其他部分的自我,并且要考虑普遍的人类价值观,比如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等。
积极想象的最后一步是举行仪式,这一步和释梦的第四步操作是一样的,也就是通过一个仪式,把想象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中。这里我们仅说明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不要照搬你的想象。和梦不同,积极想象中的主题更具逻辑性和现实可行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在想象中和自己的阿尼姆斯争吵,如果照搬这个想象,在现实世界中和自己的老公争吵,那么后果不难想象。
以上就是作者认为积极想象的四个步骤。简单回顾一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邀请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道德立场、举行仪式。
说到这里,《内在工作》的重点部分就为你讲述完毕。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
首先,为你介绍了无意识这个概念。作者认为,它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之所以要走近它是因为远离它会导致心理疾病,并且走近它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径,它和意识沟通的两种方式分别是梦和想象。作者在书中强调,要破译无意识的内容,对应的方法分别是释梦和积极想象。
其次,在释梦和积极想象之前,我为你介绍了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这四个荣格心理学基本概念。
之后,我们结合这些概念了解了如何释梦,第一步是对梦中出现的各个意象进行联想,从中选出最合适的联想,第二步是将各个意象与某种内在动力联系起来,第三步是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第四步是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
最后,我为你介绍了作者关于进行积极想象的四个步骤,分别是邀请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道德立场、举行仪式。
撰稿:李桑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