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他病了》 周艺新解读
《他不知道他病了》| 周艺新解读
关于作者
泽维尔·阿玛多是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全美精神障碍联盟的理事长。他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领域及躁郁症患者缺乏病识感的问题上,是世界知名的专家。他同时也是美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顾问,接受精神健康研究相关议题的咨询,并在众所瞩目的犯罪案件,包括对大学炸弹客卡克辛斯基,以及9·11事件的劫机者穆沙维的审判中,担任精神健康专家证人。
安娜丽莎·约翰逊,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以及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一直致力于精神健康倡导运动,曾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现身说法,探讨严重精神障碍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并为杂志撰稿。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阿玛多从脑科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对缺乏病识感这一棘手问题的全新解释。同时,两位作者根据自己治疗精神障碍者并与之相处的经验,分享了操作性很强的四步沟通策略和许多睿智的忠告,教我们如何和精神障碍者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克服困难。并且,这些沟通策略也适用于日常的人际沟通。
核心内容
精神障碍者意识不到自己病了,实际上与脑部受损高度相关。了解到这个事实之后,我们会对患者拒绝医疗的态度和行为,更加同情和理解。然后,通过操作性很强的四步策略,即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最后,把接受治疗看作是实现长远目标的一种方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他不知道他病了》,这本书还有一个副书名,叫“协助精神障碍者接受治疗”。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3万字,我会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跟你说说为什么有些病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病了,在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病了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协助他接受治疗,而这些内容也会对我们的日常沟通有所帮助。
你是不是有些奇怪,一个人生病了,难道自己都不知道吗?而一个不认为自己生病了的人,怎么可能会接受治疗呢?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精神障碍者的世界中却很普遍。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关键词,就是“病识感”。简而言之,病识感就是对生病的感知。有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这种情况就叫病识感良好,反之,如果无法意识到自己生病了,就是缺乏病识感。在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调查研究中,大约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的躁郁症患者,基本上都意识不到自己生病了。也就是说,这些病人会拒绝看医生,即使千方百计地被拖去看医生,也很可能不按时按量吃药,导致病情继续恶化,这会给患者本人、家人、朋友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如何让缺乏病识感的精神障碍者接受治疗,一直都是医疗服务者、家人、朋友最关心,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该怎么办呢?
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大量科学研究发现,精神障碍者意识不到自己生病了,实际上与脑部受损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本身就是疾病症状的一种表现,这跟固执虚荣或者自我保护并没有关系,就跟脚受伤了行动不便一样,大脑的特定区域受伤了,就会导致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生病了。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患者拒绝医疗的态度和行为更加同情和理解,我们不是在与冥顽不化的患者战斗,而是在与狡猾的疾病战斗。在找准了谁是敌人、谁是盟友之后,接着才能有效地协助患者接受治疗。在协助的过程中,这本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四步策略,也就是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通过倾听,你设身处地理解了他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同理心,你对他所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通过赞同,你看到他已经作出的努力,并尊重他的最终选择;你们结为伙伴,把接受治疗看作是实现长远目标的一种方法。可能你已经发现,实际上这四步策略也完全适用于日常的人际沟通。
这种对缺乏病识感的全新解释,以及操作性很强的四步协助策略的作者是谁呢?其实,这本书是两个人合写的,他们分别是泽维尔·阿玛多和安娜丽莎·约翰逊。阿玛多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全美精神障碍联盟理事长,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领域以及躁郁症患者缺乏病识感的问题上,是世界知名的专家。另一位作者安娜丽莎则是乔治城大学的法学博士,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硕士,一直致力于精神健康倡导运动的工作。还有啊,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同时都是精神障碍者的家属,阿玛多博士的哥哥患有精神分裂症,安娜丽莎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他们一方面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另一方面以亲身经历和临床实战为材料,写出了病识感及其处理策略领域的第一本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精神障碍者会否认自己生病,拒绝接受治疗呢?此外,我们应该如何协助他们接受治疗?如果患者仍然不接受治疗,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要点:为什么病人会否认自己生病,拒绝接受治疗呢?
我在前面提过,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同时都是精神障碍者的家属。作者安娜丽莎的妈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大卫·莱特曼的妻子,跟踪莱特曼,成为全国电视节目的笑柄,家人发现了她思维和行为的异常后,想尽办法让她去看医生,但是由于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看医生吃药都很不配合。1998年的秋天,安娜丽莎的妈妈自杀了。而作者阿玛多的哥哥虽然幻听严重,无法工作,但是仍然不认为自己生病了,反而认为阿玛多在干预自己的生活,兄弟俩经常为此发生争执。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为这种缺乏病识感的情况找原因,是不是他不愿意走出那个状态,是不是他不够爱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安娜丽莎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有很多人认为病人之所以不承认自己生病了,是因为自我防卫,怕别人知道自己不正常而歧视自己,怕自己一旦承认生病,未来就没有了希望,或者是因为病人性格固执,听不得不同的意见,等等。
在这些对缺乏病识感的解释中,自我防卫的说法一直是主流。但是自我防卫真的是缺乏病识感的原因吗?如果是的话,那么高度自我防卫的人,应该缺乏病识感;而自我防卫程度低的人,应该病识感良好。于是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与自我防卫程度低的人比较起来,自我防卫程度高的人在病识感上,并不会更糟糕,也就是说,高度自我防卫的人也有病识感良好的,而自我防卫程度低的人也有缺乏病识感的。因此,自我防卫并不能解释病识感缺乏的问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阿玛多博士于是猜测,缺乏病识感可能和其他症状的原因一样,是脑部损坏造成的,是一种神经性缺陷。这些病人大脑中负责记录、更新自我概念的大脑回路运转不正常,换句话说,他们大脑中的自我还停留在生病以前,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没有生病。那么,阿玛多的这个猜测是否合理呢?
阿玛多在与神经内科的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脑部受伤造成的认知缺失,与精神障碍者缺乏病识感很像。例如,有位脑部受重伤的男性,因为车祸导致身体左半边瘫痪,阿玛多问他能否举起左手,他说“可以啊”。于是阿玛多让他举一下左手,当然举不起来,但是这位患者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阿玛多要求他再举一次,他看见自己的左手纹丝不动,于是说,“是你把它绑起来了”。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脑部损伤造成有位女士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她并不知道自己失明了,总是认为房间变黑了,要求别人把她带到有光的地方。
看到了吧,这种因为脑部受损而导致的奇怪现象,是不是和精神障碍者缺乏病识感的情况很像?他认为自己没有生病,而且任何相反的证据都会遭到忽视和驳斥,比如很多精神障碍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到了医院,是因为父母的误解等等。那么缺乏病识感是不是真的和脑部受损有关呢?加拿大的一些研究者就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他们发现缺乏病识感与脑部功能不正常有关。随后,越来越多的独立研究不断证实了这两者之间高度相关。现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缺乏病识感,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因此拒绝治疗,并非性格固执、自我防卫或者懦弱虚荣,而是因为大脑的某些功能出现了异常。
了解到这个情况,我们在面对所爱的人拒绝治疗的时候,挫败感就不会那么强了,因为并非他故意不承认自己生病了,不是他冥顽不化故意跟你作对,而是因为脑部功能受损,导致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你的敌人不是他,他也是受害者。
不过,既然缺乏病识感是大脑受损的原因,这样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修复了呢?前面知道真相带来的安慰,现在会不会加剧了无药可医的绝望呢?不会的,你想一想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困难,还是弥补脑部功能缺失困难?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性格的难度我们都知道,但改变大脑功能的难度,我们可能普遍有点高估了。因为从科学上来讲,我们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脑部受损之所以可以修复,不仅是因为我们的脑细胞会自己再生出来,而且因为受损的部分,是可以通过其他没有受损的部分重新建立大脑连接的。
我们已经了解到,精神障碍者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其实是因为脑部功能受损导致的,与性格固执和自我防卫没有关系。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让他接受治疗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如何协助缺乏病识感的患者接受治疗?
怎么能让一个不认为自己生病的人去看医生呢?当我们放弃使用“生病”这个标签的时候,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因为虽然他认为自己没有生病,但是他总是会在某些方面感觉到不舒服、不方便和痛苦,比如睡眠和情绪烦恼等,而这些是可以通过看医生进行调节的,不是一定非要贴个生病的标签才能看医生;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把看医生当成目标,而是把看医生当成实现正常工作、重回学校这些目标的方法。在重新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发现他的目标,比如正常工作、重回学校等等,澄清他对治疗的看法,对治疗有哪些顾虑,强化治疗对实现长远目标的好处,最终接受治疗。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四步策略,那就是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
我们先来说说倾听。这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让他把话说完,就好了吗?不是的,这里的倾听,不是消极地等对方把话说完,而是主动积极地去了解他的看法、情绪,他讨厌什么,害怕什么,喜欢什么,他相信什么,想要什么,等等,这是倾听的唯一目的。因此,这里的倾听绝不允许预先带着我们的主观判断,例如,“你说吧,我早知道你要说什么了”,这样的倾听态度,就是已经带着预先判断了,这会让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对方说的,我们可能只会注意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观点,而忽略了他的其他看法。所以,这里的倾听,要完全忘记自己,全身心地去了解对方所思所感。
由于倾听的唯一目的是了解他,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反驳和质疑。无论他说的话多么不切实际,多么荒谬,也不要去质疑说“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对方就是要问你同不同意他的看法,比如他发现街上的人都在嘲笑他,我们难道为了不让他生气,就同意他说的东西吗?这样的话,岂不是会加重他的病情?其实,回答这种问题是有技巧的。如果他一定要问你相不相信街上的人都在嘲笑他,你可以坦诚地说,你并不认为街上的人都在嘲笑他,他说的情况可能性很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万事皆有可能,因此,虽然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会保留他的看法,而且你能够理解,当一个人认为街上所有人都在嘲笑自己的时候,那种惊恐和愤怒的感觉,如果是你,你也一样会感到无助和绝望。
需要说明一点,虽然倾听是为了了解对方,但是由于疾病的原因,他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楚,这个时候不要去打断他,因为这是疾病造成的混乱,打断他,会让他感觉受挫,混乱就混乱,继续听下去,总是能听到他想要传达的信息。为了表示你的确在真诚地听他讲,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重复你听到的一些内容,确认你理解对了,对方也感受得到你在认真地听他讲。
我们来总结一下,倾听的唯一目是了解,因此切忌先入为主和反驳,不要打断对方,允许混乱存在,适当重复你听到的一些内容。倾听可以让你了解到对方为什么不愿意看医生,为什么不愿意吃药,他担心什么,他希望什么等关键信息。
第二步就是同理心,这是心理咨询中很常用的词儿,通俗地说,其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果你认真倾听了他的想法和感受,你就很难不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比如,一个人说他一直听到耳边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你是失败者”,如果你带着同理心,设身处地换位想一想,应该也能感受到他的恐慌和绝望吧。但是,我们要对什么事情表达同理心呢?答案是,对方愿意告诉你的所有感受。比如,他说因为被人逼着吃药而感到难堪;没有办法工作学习,没办法实现个人目标的挫败感;担心遭受歧视而感到“害怕”;吃药导致体重增加,浑身无力,思维迟钝而感到“不舒服”;想要工作,重回学校,想要结婚等“愿望”。这些难堪、挫折感,害怕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这些愿望,正是我们需要表达同理心的对象。
要如何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感同身受呢?这里有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叫做“反映式倾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现在面对一个不愿意住院治疗的患者,她说 :“待在医院让我觉得很生气。我想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但待在该死的医院里根本不可能。”这里她有一个生气的感受,你听到了,要反映给她,于是可以说:“嗯,你觉得生气,对吗?”比如,你问:“你对很难找到工作有什么感觉?”她回答说:“有时候我想尖叫!”对此,你可以把听到的意思反馈给她,跟她说:“你觉得很受打击,对吗?”在这个对话过程中,你所说的话,前半句是一个陈述句,比如“你觉得生气”“你觉得很受打击”,这是你对她说的话的理解;后半句是一个问句,比如你问她“对吗”,这是在问她你理解得对不对。通过问问题,而不是批评她“你的想法是错的”,你能了解到她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你的这种理解性的询问,也表现出了你对她问题的了解和关心。她会觉得你理解她,尊重她,明白她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就不会产生争吵,她的戒备心也会降低,就会愿意听一听你的意见。
我们也总结地一下,同理心是对他所有愿意表达出来的感受表示理解,比如挫折感、害怕、不舒服以及未来的期待等等。你可以通过反映式倾听的技术来表达你的同理心。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步,也就是赞同。前面的倾听和同理心表达,侧重点在于让对方切实感受到你对他情况的理解,而赞同侧重表达的是你对他某些方面的支持。你可以主要赞同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赞同他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正常化对方的感受。比如,对方说,“我的脸太宽了,比例不协调,很难看,他们都讨厌我,太难受了”,对方的情绪体验是“太难受了”,换位想一想,当一个人坚信自己外表畸形的时候,当然会很难受,他的难受是正常反应。你可以说“如果我也认为自己的外表难看,也会跟你一样难受。”你感同身受的理解,会让他感到被尊重,不那么孤单,你和他是一起的。第二,是赞同他在处理这个疾病的时候所付出的努力,并且强化这种努力带来的好处。比如,吃药让睡眠变好,让他的情绪不再那么激烈,让他不再听到声音,这种赞同会让他感到自己还是有力量的,并且强化了治疗带来的好处。第三点,就是赞同他提到的愿望,比如想工作,想回到学校,想结婚,等等。你的支持,一方面会让他感到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另一方面让他看到你对他作为人的尊重,而不是作为病人被怜悯。
当然,无论怎样,你们肯定在某些方面有分歧,没有关系,当他问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而这个看法你并不认同的时候,向他坦诚你现在还不能理解他的观点,虽然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一切都有可能,他的看法也是一种可能,只是你现在还无法接受,所以请他允许你保留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尊重对方的观点,并不急于批判和否认,那么对方也会尊重你的观点。分歧并非合作的障碍,对分歧的不容忍才是合作的障碍。
协助患者接受治疗的最后一步,就是结为伙伴。通过倾听,你真切地了解了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看法,也知道了他有哪些烦恼,有哪些期望,个人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是什么,对治疗有哪些顾虑,治疗给他带来了哪些难受的感觉,治疗又带来了哪些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他愿意讲给你听的所有感受表示理解,他的痛苦感受是正常反应,如果你处于他的位置,你也会有一样的感受,赞同他作出的努力,支持他对未来目标的期待。毫无疑问,你真正理解了他,他也感受到了你的理解,你们之间不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以此为基础,你们要为实现他希望的目标找方法,比如如何才能找到工作,如何才能重回学校等,并把看医生当成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种方法。当然还可以提出其他方法,然后你们一起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每种方法各有什么样的利弊,哪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你要强调,无论什么方法,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减轻他的痛苦,能够正常工作,重回学校等,接受治疗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而已。你要声明,最后到底采取哪种方法,最终决定权始终都是他的。
在通过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这四个步骤之后,他或许依然不认为自己生病了,但是接受治疗是目前战胜困难的比较好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很多次。但是,如果在经过很多次努力以后,仍然不成功,要怎么办呢?这本书的最后一个要点就是,如果患者仍然不接受治疗,要怎么办?
首先,请不要沮丧,要记得前面对缺乏病识感的讨论。不是他刻意要拒绝接受治疗,也不是他故意不承认生病,而是因为大脑功能受损,导致他对自我的判断仍然停留在生病以前。如果你发现他有自我伤害或者毁物伤人的倾向,那就要考虑强制送医院治疗了,这是唯一使他好起来的办法。就像其他的突发疾病一样,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病人送到医院抢救,而不是去事先征求病人的意见。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强制送医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接下来,你需要面临重新修复你们之间关系的重任。因为,他很可能认为你背叛了他,违背了他的意志,让他这个没有生病的人住进了医院,而前面说好的,你会尊重他的意见,进不进医院的决定权在他不在你,现在你却违背了之前的誓言。此时,修复关系是最紧要解决的问题。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道歉。当然,你做的事情本身是对的,但是给他造成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你并不是要为你所做的事情道歉,而是为了这个事给他造成的感受道歉。你可以说,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如果是我,我也会和你一样愤怒。与此同时,你可以坦诚地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而且声明,如果下次发生类似危险的情况,你仍然会这样做的,你是出于自己的良知,出于为他安全的考虑才这样做的,也就是说,无论怎样,都是因为爱他,你恳求他的原谅和理解,你们仍然是站在一起的伙伴。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就是,照顾精神障碍者可能会让你精力透支,如果你倒下了,那么,你所爱的人也没有了支持和依靠,所以,你必须坚强,精力充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发现自己丧失动力的时候,觉得自己身心俱疲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为自己寻求帮助。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他不知道他病了》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对有人不知道自己生病了这个事,你要有全新的理解,不是因为他固执不懂事,不是因为他懦弱虚荣、自我防卫,跟这些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生病了,是因为他的大脑功能受损看,“缺乏病识感”本身就是疾病的一部分。
第二,为了协助这样的患者接受治疗,你可以通过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这四个策略,了解他的状况,感受他所遭受的痛苦,认可他付出的努力,你们现在是要共同克服困难的伙伴,而接受治疗是实现长远目标相对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第三,在反复倾听、同理心、赞同和结为伙伴之后,如果对方仍然不愿意治疗,同时你又发现他有伤害自我或他人的迹象的话,强制送医是最好的选择。强制送医后,你需要修复你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并且在感觉到自己身心透支的时候,要为自己寻求协助。
以上就是《他不知道他病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各界好评。因为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与病识感相关的最新科学发现,而且作者以临床医生和精神障碍者家属的身份,分享了如何与缺乏病识感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具体策略,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此外,正如全美最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富勒·托里所说,“作者将心理学与精神医学、脑部科学结合应用,正是心理学未来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趋势。”
对我们来说,无论身旁是否有需要照顾的精神障碍者,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个照见我们自身偏见的视角,生病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呢?不认为自己生病的人怎么可能会去看病呢?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成见,一旦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世界复杂,人性幽微,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时刻提醒自己,或许我才是偏见的一方呢,唯有如此,才可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撰稿:周艺新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