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从倦怠到闪耀》 午未解读

《从倦怠到闪耀》| 午未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从倦怠到闪耀》。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帮助现代职场人缓解压力,走出职业倦怠的书。

天天都不想上班,觉得工作压力大,不仅心累,身体也很疲惫;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候会刻意对工作和同事保持距离,能摆就摆,能躲就躲;工作成就感也不高,觉得自己的工作谁来做都一个样,时常感觉自己无用且无力,但是为了生活还得接着干。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这不是因为懒或者不能吃苦,而是陷入了“职业倦怠”。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职业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并把它定义为“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管理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职业倦怠”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感觉精力耗竭或耗尽;与工作产生距离感,对工作产生消极、愤世嫉俗的情绪;还有职业效能感降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倦怠虽然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当中,但严格来讲它并不算一种医学疾病,而是一种职业现象,是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且普遍发生着,可以说职业倦怠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比如,据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70%的职场人有轻微倦怠,13%的人具有重度职业倦怠。再比如,2019年美国知名医学网站Medscape发布了一篇针对1.5万余名医生的调查报告,结果发现,44%的医生有职业倦怠问题。

产生职业倦怠的人这么多,危害这么大,那怎么才能缓解工作压力,走出职业倦怠呢?这本书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本书的作者琳恩·斯宾塞,是英国幸福咨询公司Bodyshot Performance的联合创始人。琳恩和她的团队与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中小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最终总结出了6种健康信号,分别是睡眠、心理健康、能量、身体成分、消化系统和体能,从这6种信号中又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了很多企业的员工改善工作状态,并屡获殊荣。所以,无论你是刚开始出现倦怠的苗头,还是已经饱尝倦怠的苦果,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明确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从倦怠中顺利恢复。

在我个人看来,作者提出的这6种信号,可以进一步精简为两大类:精神上的职业倦怠和身体上的职业倦怠。所以,接下来,咱们就根据作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逐一来谈谈如何缓解这种“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

好,咱们先来说说精神上的职业倦怠。

有职业倦怠感的人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精神感受,像是忧虑、焦虑、过度担忧、自我批评、冷漠麻木、容易生气等等。之所以产生如此多不良的情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太大了。

一方面是工作本身的压力。比如,高校扩张,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2023年北京硕博毕业生首次超过了本科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再有,“996”的工作模式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相比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工作量大,频繁加班似乎算不上什么。

除了工作本身有压力,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例如,刚入职场想要好好表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太高,容易受挫。另外,入职后发现目前的工作与个人追求和理想差距较大,感到失望,但是又说不清楚到底想去做什么,有时候坚持工作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放弃这份工作。这些都可能是人们感到倦怠的原因。

不过,倦怠不是立刻发生的,它往往有一个过程,随着压力不断叠加而产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弗罗伊登伯格和同事盖尔·诺思整理出职业倦怠的12个阶段,这12个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工作压力是如何一步步侵蚀身心健康的,咱们简单串一下。

在第一个阶段里,往往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因此设置了较高的目标,作出了较高的承诺;到了第二阶段,为了满足较高的期待,会加倍地努力工作;第三阶段,程度进一步加深,变得只专注于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比如睡眠、锻炼和规律的饮食;进入第四阶段,开始意识到这么工作下去似乎有点不对劲,但是又找不到原因,强烈的内心冲突可能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症状;然后是第五阶段,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新的价值观中只有工作,没有任何私人时间和空间;第六阶段是否认阶段,不愿意承认因工作压力而产生的问题,而是指责他人,认为别人无能、懒惰、傲慢;接着是第七阶段,开始远离家人和朋友,几乎没有社交,常常伴随着无助感和无方向感;到了第八阶段,同事、家人、朋友会明显地注意到这些行为上的变化;第九阶段,丧失了个性,不再清楚个人的需求,只是关注眼前,机械地生活;然后是第十阶段,为了克服内心的空虚,会通过暴食、滥情、酗酒来缓解;第十一阶段,抑郁、疲惫不堪,认为生活毫无意义;最后是第十二阶段,身心崩溃,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杀的想法,需要立即接受医生的帮助。

当然,这些阶段并不是必然发生的,每个人的倦怠过程都是不同的。但是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职业倦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获得职场幸福感?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入手,有四个神经递质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和内啡肽。这些神经递质对保持和恢复心理健康格外重要。

接下来,我会结合《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这本书一起来谈谈这几种神经递质。《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这本书的作者是桦泽紫苑,他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很擅长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观点与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不谋而合。桦泽紫苑认为,与人脑机能背道而驰的工作方法,就像开车时拉着手刹踩油门,虽然汽车在前进,但前进得很吃力,还会损坏汽车。而顺应人脑机能的正向工作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把工作造成的精神压力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好,话不多说,咱们来详细说说这几种神经递质。

首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不用多介绍,咱们都很熟悉了,它是与大脑奖赏中心联系紧密的神经递质,对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计划性等都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有了多巴胺,工作起来才有“干劲”,才有积极性。

怎么才能在工作场景中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呢?虽然安安稳稳的工作挺好的,但是如果一直没什么起伏的话,人脑分泌的多巴胺就会不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倦、无聊的感觉。要想对工作保持那种兴奋的、跃跃欲试的感觉,就要在工作中安插挑战,这个挑战可以从“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开始。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设定目标的时候”和“实现目标的时候”都会分泌多巴胺,而实现目标后,又会激励人设定和完成下一个目标,如此可以连续不断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不过,并不是随便什么目标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首先,这个目标不要太大、太空洞,最好切实可行,也就是那种踮踮脚就能够得到,既不会让人轻易通关,也不至于中途放弃的目标。其次,与一次性设定一个长期目标相比,设定一个短期内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实现它后再设定下一个更难一点的短期目标,如此反复,反而更容易实现长远目标。最后,要对目标进行反复确认,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目标有很多,但是设定完就抛到脑后了,也不按目标行动。所以,我们必须把目标变成一个“随时都能看见”的东西,比如,把目标贴在书桌上,或者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目标,总之要时时提醒自己目标的存在。

除了上面这个方法,我们还可以进行食补。比如,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巴胺是以一种名为“酪氨酸”的氨基酸为原料制造出来的。如果人体中酪氨酸不足的话,就无法分泌出充足的多巴胺。富含酪氨酸的食物有哪些呢?像是奶酪、火鸡、葵花籽、糙米、花生和豆类、蔬菜、瓜果等都富含酪氨酸。不过,为了将酪氨酸输送到我们的大脑,还需要糖的配合,人体中的糖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另外,要把酪氨酸制造成多巴胺,还需要维生素B6的参与,维生素B6含量较高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鲣鱼、金枪鱼、鲑鱼等等。所以你看,想要通过饮食来刺激多巴胺,就要不偏食、不挑食,保持营养的均衡。这才是打造健康身心的基础。

接下来,是催产素。催产素被称为“爱的荷尔蒙”,它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让人感到幸福、满足和忠诚。工作一天后,晚上回到家你会做些什么呢?我想有的人可能会说,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或者白天公司里还有没做完的活,回家后接着做。前一种还好,后一种要格外警惕,因为一旦产生了“在公司做不完,带回家做也可以”的念头,白天工作的时候就容易失去紧迫感,做事拖拖拉拉干不完,最后只好带回家去做了。长此以往,工作的压力就会一点点侵蚀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实,晚上回到家是很好的放松和治愈时间,我们要像重视白天的工作一样,重视夜晚的休息和放松。比如,我们可以给家人或伴侣一个拥抱,然后聊聊天,或者花点时间和宠物在一起,这些行为都可以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让我们感到爱和被爱,缓解工作的压力。

多巴胺让人们工作有干劲,催产素让人们下班后获得放松和治愈,然后就是血清素了。血清素是天然的情绪稳定剂,可以帮人们转换心情,使人心情恢复平静。工作中总会遇到进行不下去,或者一段时间工作特别多,压力格外大的时候,这时候如何平复消极的情绪,转消极为积极就很关键。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这本书中提到,大声朗读对血清素的分泌有刺激作用,而且大声朗读还可以促进前额皮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对于预防老年性痴呆也有一定的效果。对于在写字楼里工作的打工人来说,平日里大部分工作的时间都花费在看和写上了,很少有机会朗读些什么,但如果人们能有机会尝试大声朗读,就会感受到从“写”到“大声朗读”的转换,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从基本静止的状态进入到轻微运动的状态,心情和头脑都会焕然一新。

比如,经常写文章的人,遇到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可以大声朗读前面写过的文章,当把自己写的文章大声朗读出来的时候,一方面听起来就好像在读别人的文章,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而更容易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大声朗读也是在给紧绷的大脑做按摩,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如果你担心在办公室里大声朗读会给周围的同事带来困扰,那么你可以找一间空的会议室,或者其他隐蔽的空间,找一些工作中的文件,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上门大声朗读出来。

除了大声朗读,流眼泪也会刺激血清素的分泌。比如,人们看电影的时候难免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流泪的过程中,前额皮质的血液循环会加速,血清素神经的活力也会明显提高。所以,只要是不给他人添麻烦,那么想哭的时候最好不要强忍着,好好地尽情哭泣,也是解压的一种方式。

咱们还是来看看食补。作者说,摄入富含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比如鸡肉、驴肉、鸡蛋、奶酪、三文鱼、金枪鱼、深绿色蔬菜、奇亚籽和坚果可以提升血清素水平。另外,还可以食用上好的鱼油,因为鱼油中含有大量ω-3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还能促进血清素的分泌。

最后,还有一种神经递质是内啡肽。内啡肽一般在我们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的时候分泌,发挥镇痛作用。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感到呼吸困难、腿脚无力,觉得再也跑不下去的时候,内啡肽会大量分泌,以此来帮运动员减轻痛苦。但是我们不必等到压力到极限时,才让内啡肽发挥作用。在其他状态下,我们也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比如当内心处在平静和放松的时候。当人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大脑中会产生α波,而当大脑发出α波的时候,内啡肽也会分泌。所以,要想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可以通过释放α波的方式来实现。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大脑发出α波呢?

比如,冥想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在很多书中都有所涉及。冥想可以从感受呼吸开始,作者曾经参加过一个培训,培训的老师让在场的所有人安静地坐几分钟,在这几分钟他们要去捕捉周围的声音。几分钟后大家分享记录的声音,几乎所有人记录的声音都差不多,像是挪动椅子的声音、衣服摩擦的声音,外面车来车往的声音等等,但是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哪怕呼吸声是离自己最近的声音。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一次冥想,就可以从感受自己的呼吸开始,花时间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你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让你快速平静下来。

再比如,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可以。有研究者发现,创作音乐和聆听音乐都会促进人体释放内啡肽,起到止痛的效果,产生愉悦感。而且听音乐的同时人体还会释放多巴胺,可谓一举两得。有类似效果的还有吃黑巧克力,作者在书中提到,吃可可含量在85%及以上的黑巧克力能够提升大脑释放的内啡肽和血清素水平,帮助减轻疼痛、减少压力,不过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适可而止。

好,说完精神上的职业倦怠以及应对方法,咱们再来说说身体上的职业倦怠,以及应该怎么做。

身体上的倦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睡眠问题,另一个是身体疼痛。

有些人很幸运,头一沾枕头就能睡着,但是大部分有职业倦怠的人,往往都伴随着睡眠问题,比如入睡困难、夜晚易醒、睡了很长时间但醒来依然头晕脑胀、疲惫不堪等等。缺乏睡眠或睡眠质量低会严重影响我们日常工作中应对挑战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连续14天每天只睡六小时,那这个人的专注力会变得很差,和两天不休不眠的状态差不多。

不仅如此,睡眠问题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作者说,如果我们睡眠不足,那么身体中饥饿素和瘦素就会失调。饥饿素是向大脑传递饥饿信息的激素,而瘦素则是传递饱腹感的激素,两种激素协同作用,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但是当我们睡眠不足时,饥饿素会升高,瘦素水平受到抑制,这会导致大脑一直在给我们发送饥饿的信号,让我们吃东西,这对于想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那么该如何提升睡眠质量呢?我们可以从入睡和起床两个方面入手。

褪黑素是让人产生睡意的物质,褪黑素分泌得越充足,睡得就越好。从傍晚开始,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开始增加,到入睡前,褪黑激素的分泌已经相当活跃了。也就是说,从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的活动方式,将对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很大的影响。

褪黑素很讨厌光,如果晚上睡觉前这段时间你一直在灯光炫目的客厅里看电视,那么即使进入全黑的卧室,躺在床上也无法马上入睡。但是如果我们睡前一两个小时能够在照明比较暗的房间里放松自己,就可以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比如,很多人会在睡前借着床头灯读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书,等睡意来了就关灯睡觉,这是一种对睡眠非常好的习惯。再有,卧室的环境也很重要。卧室就是我们的恢复室,睡觉的时候,如果有光进入视网膜,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除了眼睛,我们的皮肤表面也有光接收器,所以如果你想彻底不受光的干扰,最好在卧室内遮挡所有的光,关掉床头灯、电脑的显示器等一切会发光的物体。

一觉睡醒,我们的褪黑素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白天我们要尽可能地积攒褪黑素,以便在夜晚使用。在得到听书《人生烦恼咨询室》中我们提到过,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原材料,如果血清素枯竭,就没有原材料用于合成褪黑激素了。早上,当人醒来的时候,随着身体和精神的活动,血清素的分泌也开始旺盛起来,特别是上午,血清素的分泌量最大。所以,早上起来,拉开窗帘,然后出门沐浴一下早晨的阳光,就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激活血清素的好方法。

说完睡眠问题,咱们再来看看身体疼痛的问题。长期饱受压力的人会经常感到身体上不是这疼就是那疼,有的时候牙疼,有的时候胃疼,有的时候腰酸背疼。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就是身体紧绷,喜欢双臂交叉,肩膀抬高,躯干弯曲。作者说,这种姿势会压迫内部器官,进而减少血液循环,导致肌肉、关节和神经疼痛。

人的心情会对身体的姿势造成影响,反过来,身体的姿势也会给心情带来影响。比如,坐直就可以让神经系统更好地应对压力。在《健康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直立坐姿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行为策略,有助于增强抗压能力。另一个由哈佛大学开展的研究也发现,当人们采用高能量姿势,像是坐直,或是比较放松的姿势,“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会降低;而当人们摆出低能量姿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紧绷的姿势,皮质醇水平就会升高。

另外,曾经有实验人员让AB两组参与者分别摆出两个姿势,每个姿势摆1分钟。A组参与者他们模仿董事长的霸气坐姿,后背靠在椅背上,双手抱在脑袋后面。B组参与者他们把手放在膝盖上,缩着肩膀、低着头坐在椅子上。结果发现,A组参与者体内的睾丸酮浓度升高,皮质醇浓度下降,他们显得更加有活力。而B组参与者体内睾丸酮浓度降低很多,皮质醇浓度升高,他们则表现出很强的紧张感和无力感。解释一下,睾丸酮是雄性激素的一种,体内睾丸酮浓度升高的话,人的优越感、竞争心、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领导能力都会有所提升。所以你看,当我们越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越是要挺起腰板,而不是蜷缩一团自怨自艾。

好,这本《从倦怠到闪耀》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在讲压力管理的时候拿起了一杯水,然后问在场的人:“这杯水有多重?”大家都很积极地猜这杯水的真实重量。但是这时候心理学家却说:“这杯水的真实重量并不重要,我感受到的重量取决于我举这杯水的时间。如果我只举了1分钟,那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我举1个小时、1天甚至更久,我的胳膊会麻木,严重的话还会瘫痪。一杯水的重量并未改变,但是我举的时间越长,就感觉这杯水越重。”没错,工作中的压力就像是这杯水,短暂的压力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如果压力持续不断,它们就会变成职业倦怠,进而伤害身心健康。

怎么办呢?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先把这杯水放一放。我们可以运用今天提到的方法,比如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入手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让自己先从压力中抽出身来,然后再一点点地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幸福感。再比如,我们还可以从睡眠和身体姿势入手,调整身体的健康状态,让自己有精力有体力应对每天繁忙的工作。当然,一开始就做出重大改变是很难的,但是哪怕只做出一些小改变,通过不断累积,最终都会带来巨大转变。

另外,就像得到课程“超级个体”中古典老师说的那样,职业倦怠是快节奏工业社会的现代病,大范围流行,周期性出现,或许谁都无法幸免,也无法被根治。面对这样的状况,除了做出积极改变的行动外,我们也不妨去做一些心态上的调整,把职业倦怠看作一次重新认识自我、更新自我的机会,看看自己还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职业技能,保持警觉,不断修整,勇敢断舍离,这或许才是人生常态,才能帮助我们完成从倦怠到闪耀的跨越。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入手,有四个神经递质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和内啡肽。这些神经递质对保持和恢复心理健康格外重要。

  2. 面对这样的状况,除了做出积极改变的行动外,我们也不妨去做一些心态上的调整,把职业倦怠看作一次重新认识自我、更新自我的机会,看看自己还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职业技能,保持警觉,不断修整,勇敢断舍离,这或许才是人生常态,才能帮助我们完成从倦怠到闪耀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