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韩巍解读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韩巍解读
关于作者
斯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曾入选《时代周刊》的“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100人”。 2016年,平克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斯蒂芬·平克引用了大量图表和数据,解读了暴力减少的六大趋势,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暴力趋势产生误判的原因。随后,他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角度出发,讨论了人性中倾向暴力的“心魔”与守卫我们远离暴力的“善良天使”。人性之外,平克也解读了社会因素对于暴力减少的影响。
核心内容
第一,怎么证明人类历史上的暴力是在减少的?第二,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暴力的减少?第三,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平克,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当你听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也许会感觉有些不对劲,甚至这个说法挑战了我们大部分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因为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太多暴力和恐怖事件,好像总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暴力。但是,斯蒂芬·平克提出了一种很有颠覆性的判断:人类历史上,暴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哪怕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种族屠杀的20世纪,如果把这段历史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这个趋势也没有改变。这可能跟我们的常识就更不一样了。平克认为,人类在变好,而且这种变好的趋势还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而人类进步可以用暴力下降作为尺子来衡量。
斯蒂芬·平克是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100人”之一,英国《展望》杂志选的“全球顶尖思想家”。这么重量级的一个学者,当然不会随随便便提出这样一个乐观的判断,那么他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平克是怎么解释这个宏大命题的。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微软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是他一生中读过最重要的书,Facebook 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发帖子推荐它。
平克的这本书,对于从整体上理解人类文明的趋势实在是非常重要。这本书分上下两卷,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跨越了人类8000年文明史。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我会选择里面最精彩的三个问题,让你可以对平克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怎么证明人类历史上的暴力是在减少的?平克用六大趋势总结了历史上的暴力是怎么减少的。第二,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暴力的减少?在他看来,这是因为认知欺骗了我们。第三,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平克把原因归为人性中的四位善良天使和社会发展中的五种历史力量。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人类暴力的历史,特别建议你买一本来细细品读。
下面我们先聊聊第一个话题,暴力在减少的趋势。
你可以先想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暴力?人为什么要打架?为什么要有战争?有些人相信,暴力是人的天性,死亡本能和嗜血的冲动是一种聚集在我们内心的压力,这些压力必须阶段性地释放,于是就有了暴力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影或者小说里把反派作恶归结为这个原因。但平克不同意,他认为从现代科学对暴力心理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个观点是错的。他把人性中暴力的根源叫做五个心魔,分别是“捕食”“统治”“施虐”“意识形态”跟“复仇”。对于暴力,你肯定有自己的认识,这里我们就不再详细展开讲这几个心魔了,只说说平克分析暴力心理机制的目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暴力心理是环境变化、内在逻辑、神经生物系统跟社会分布形态共同的产物,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本能或者冲动。所以说,暴力不是原罪,暴力减少是有可能的,因为人类外部环境的改变和道德的进步都可能会改变暴力。
平克梳理了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暴力,总结出历史中有六个主要趋势可以说明人类的暴力在减少这个事实。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六大趋势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趋势是,国家或者说中央政治建立让暴力减少了。在没有国家组织的漫长时间里,像原始部落、狩猎采集群体等等,他们的平均暴力死亡率高达15%~25%;而有了国家之后,哪怕算上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大屠杀,平均暴力死亡率也只有5%。这里说的暴力死亡率是指因为暴力死亡的比例,也就是说一年里如果有100人死去,里面有多少人是因为暴力死的。平克根据他统计的数字,认为有了国家之后,暴力减少是一个很明显的客观事实,人类从无政府状态过渡到有政府状态,暴力死亡下降到了原先的五分之一。
第二个趋势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个人之间暴力相向的情况明显减少了。平克又给了一个可能让你有点意外的数据,从中世纪晚期到20世纪,这段时间里欧洲的凶杀率下降了90%~98%。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多暴力行为不仅不会被惩罚,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荣誉,当时的骑士们为了彰显男子气概常常举办各种血淋淋的比武活动,比武活动也是当时人们的娱乐项目,所以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暴力其实挺普遍的。你可能想象不到,那个时候还有人专门研究“鼻子被割掉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不再推崇暴力,彰显男子气概或者娱乐的需求转移到了体育竞技等等其他方面,平克把这个趋势叫做文明进程。
第三个趋势是残暴的酷刑和法定的死刑都在减少。《哈利波特》里有一个情节,哈利在一门叫做魔法史的课上要分析中世纪欧洲烧死女巫的历史。虽然《哈利波特》是虚构的故事,但烧死女巫的历史却是真的。而且矇昧时代的暴力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活人祭祀、残杀异端、宗教战争等等。所幸,到了19世纪,这些暴力都迅速地消失不见了,主要的原因是18世纪末启蒙运动提出的人道主义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20世纪,来看一下第四个趋势,就是大国战争的数量和量级都在降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历史时期。对这个结论你可能会有点疑问,因为我们一般都觉得有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但是平克反问到,这真的就说明20世纪是最暴力的时代吗?回答这个问题,他也是用数字来说话的。他用了数字“0”说明了两次大战之后和平的可贵:二战之后使用核武器的数量是0,冷战中敌对国直接交火的数量是0,二战后大国交战的次数是0,发达国家征服其他国家扩张的领土也是0。所以说,从整个20世纪来看,无论是战争的数量还是量级都在降低。在平克看来,这个趋势背后的原因是民主制度、商业贸易和国际组织。
即便如此,你可能还是会有疑问,就算是大国之间战争变少了,可是小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也是战争吗?中东战争、巴以冲突,除了战争之外各种武装冲突也没见消停过啊?
这就要涉及到第五个趋势了: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各类武装冲突其实也在下降。平克把这叫做新和平。他把武装冲突分成了三个类别:内战、种族屠杀和恐怖主义。我们通常认为内战对无辜的平民百姓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事实上真正导致平民死亡的主要是饥荒和疾病,而不是战争本身。此外,数据告诉我们种族屠杀也在减少: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印度尼西亚、布隆迪、巴基斯坦、乌干达、柬埔寨、越南都曾发生过种族屠杀,而冷战结束后的20年内,尽管也发生了波斯尼亚和卢旺达等大屠杀,但总体数目和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还有今天让西方世界无比恐惧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给全世界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但实际造成的死亡却不多。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恐怖主义不可控制,也无法预知。因为9·11恐怖袭击太具冲击力,双子塔冒着浓烟的画面太震撼,你会误以为恐怖主义造成了更多的暴力。
最后一个要讨论的趋势,平克把它叫做权利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维护人权、女权、儿童权利、动物权利等等的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让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几乎消失不见了,比如家暴。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剧引发了中国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广泛讨论,而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前,还有不少人觉得老公打老婆是私事。随着近些年社会对家暴的关注和批判越来越多,家暴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样的,虐猫也早就不是娱乐,而是一种无法容忍的残酷;儿童体罚、校园霸凌也都逐渐被禁止。这都是权利革命的结果。
刚才我们聊了第一个问题:暴力减少的六大趋势。这六大趋势贯穿古今,大到世界大战,小到家庭夫妻,都说明了暴力是在减少的。在平克看来,造成这些趋势的原因,无论是国家的建立、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的发展还是权利革命,都可以说是人类自身的进步。
平克摆了很多事实说明暴力在减少,但是你可能仍然很困惑:这是事实我都知道,数字也很清楚,但是为什么我在日常生活里完全没有暴力在减少的感觉呢?这就是我们要聊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暴力的减少。在平克看来,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欺骗了我们。
首先,心理预设让我们相信自己生活在暴力的时代,也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心理预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它是人的本能,能帮助我们迅速地做出判断,但是,它也有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说认知就会发生偏差。暴力争斗、血腥战争对人有极大的冲击力,同时,媒体推波助澜又强化了我们对暴力的恐惧。为了获得人们的关注,媒体的信条是“见血的消息上头版”,于是,我们的脑里自然留下了太多血腥和暴力的画面。结果就是,人们对暴力的印象和实际暴力的分量完全不成比例。我们夸大了生活中的暴力,所以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暴力的时代。
我们夸大了暴力发生的数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们看来,可以算作暴力的事比起过去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古人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要搁现在,就是妥妥的家暴啊。古罗马斗兽场上的角斗总该算是暴力了吧?拳拳到肉,多血腥啊。但实际上,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只能算作是奴隶主的娱乐。当然,这是我们道德进步的表现,但是道德进步确实让我们对暴力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在过去认为司空见惯的行为,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却变成了人类怎么能如此沉沦。
我们觉得今天的世界更暴力、更坏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仅夸大今天的暴力,还弱化了过去的暴力。平克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历史近视眼。我们站在历史长河边回头看的时候,总是近一点的事物看得更清楚一点,知道的细节也越多,所以就会近视眼。这也很好解释,时间越近,留下来的资料就越多,你了解的也就越多。书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小调查,如果给你5分钟时间让你回忆一下你记得的战争,你会想到哪些呢?你是不是首先会想到两次世界大战,可能会再加上近些年的一些事件,比如伊拉克战争等等?平克得到的调查结果也是这样的,很少有人会填更早一些的战争了。再举个例子,我们可能知道一战二战期间死伤惨重,但是你也许想不到,在安史之乱中,唐朝损失了几乎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3600万人。虽然平克的数据是引用的,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历史近视眼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感觉不到暴力在减少,是因为认知欺骗了我们:我们受到媒体的影响,认为周围充满了暴力,又出于恐惧,放大了危险;不仅如此,我们还是历史近视眼,夸大身边的暴力,却看不清遥远的过去的暴力可能更为严重。
虽然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暴力在减少而对世界感到悲观,但是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我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暴力最少的时代。而我们前面说的暴力减少的六大趋势,它们步调一致地发展到今天很难说是一种巧合,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暴力在减少呢?这就是我们要聊的第三个主题: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平克把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从人性的角度看,是因为四位善良的天使;从历史层面看,是五种历史力量。
我们先来说说人性的因素。在很多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主角的纠结,常常会在主人公的头上画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小天使和小恶魔的争吵也就表现了主人公的纠结过程。出于竞争、猜疑和要面子,这些人性中的小恶魔可能会引诱我们走向暴力。作者告诉我们,还好我们人性中还有四位善良天使在引导我们远离恶魔,走向和平。
第一位善良天使作者称其为移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别人的感受,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社会新闻里播出善良女孩被骗的报道,我们会对骗子咬牙切齿;看到照片里非洲儿童瘦小的身影,我们也会感到心痛。然而,移情的滥用可能会和公平相冲突。如果有人利用了这一点煽动情绪,反而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其次,移情的出现和我们代入情境的多少相关,并不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都会有同情心,可能会和我们的利益关系以及自身经历相关。从这一点来看,仅仅指望移情拯救人类或许太过狭隘了。
自制是我们的第二位善良天使。今天的我们好像特别推崇人的自制力,要想减肥,要有自制力,得管住嘴迈开腿;要想明天考出个好成绩,要有自制力,不能玩游戏。所谓的自制,就是人们认识到冲动行事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抑制。不过,自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诱惑摆在眼前的时候。自制力的强弱更是因人而异,这个天使似乎也挺不靠谱的。
第三位善良天使是道德感。也就是说,存在一套神圣化的规则或者说戒律来约束人群的行为,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就被称为不道德,是要受到群体里其他人的鄙视的。然而,可能有人会说,道德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随着不同人、不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交战双方可能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事实上,道德就好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的“不欲”可能都不一样,但在社会中会存在一些最基本的“不欲”,道德的存在正是用来处理这些基本问题的,只有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谈论更高等级的区分。
最后一位善良天使是理性。伏尔泰曾经说过“荒谬导致暴行”,理性的存在就是帮助我们认清荒谬,从而破除暴力的思想基础。此外,理性和其他三位天使都是好朋友:盲目的情感加上理性,相对更客观,移情可能会把我们限制在小圈子里,理性的存在却能让我们认识到关怀应该上升到怎样的高度;一味的自制可能会带来疲倦和反叛,理性的存在能让人们认识到自制的必要性,即使在放松自制的情况下,也有不能突破的底线;道德的存在相对主观,道德与理性的结合才能告诉我们究竟有哪些是真正的规范。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和小恶魔一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争斗,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平克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思考模型,叫做和平主义者困境,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联盟甚至国家而言,暴力还是和平都是一种博弈。在这个模型下,平克推导出了五种历史的力量,它们是人类在和平主义者困境中的一种必然。
利维坦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历史力量。什么是利维坦呢?原本的意思是巨大的怪兽。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用利维坦来比作一个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家垄断了暴力的使用,化解了民间层出不穷的暴力行为。除此之外,国家和司法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公正的第三方,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暴力事件,规定相应的惩罚。我们说的六大趋势里的前两个,就是利维坦效应的结果。
第二个历史力量是文明商贸的发展。商业贸易虽然和暴力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两个国家的商贸交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和平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利益都被或多或少纠缠在了一起,有的时候,贸易制裁远比暴力有效得多,这也是作者对世界和平保持乐观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点是女性主义的兴起。社会逐渐尊重女性,妇女地位提高,说明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这和前面两点也是分不开的。国家和商贸的健全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只有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资本思考平权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再那么推崇武力等跟男性相关的荣誉文化,暴力水平也就相应降低了。
平克最后指出,两点心理回报机制——同情和理性也是减少暴力的原因,它们当然源自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先说说同情,也就是移情的天使,在文明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六大趋势中的人道主义趋势中,启蒙运动带来了一些结果,比如识字率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的扩张、流动性的增加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样却又一样的人,他们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着相似或不相似的喜怒哀乐,他们原本是陌生人,我们不会对他们有什么感情,但如今,阅读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的影像,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感,同情变得更加可能。而识字率、教育这些因素也带来了理性的提升,知识的增加让人们的思维走出固有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城市化、流动性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的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就好像踩在一部滚梯上不断攀升,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的弊端,并能够真正地重新认识暴力、反思暴力。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为你分享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这本书讲的是人类历史上暴力在减少。平克首先总结了古往今来可以证明暴力在减少的六大趋势,大到世界大战,小到家庭夫妻。在他看来,造成这些趋势的原因,无论是国家的建立、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的发展还是权利革命,都可以说是人类在进步。然而,我们却感受不到暴力在减少,这是因为认知欺骗了我们。我们受到媒体的影响,以为周围充满了暴力,又出于恐惧,放大了危险。不仅如此,我们还是历史近视眼,夸大身边的暴力,却看不清在遥远的过去暴力可能更为严重。最后,平克概括了影响暴力减少的两种原因,也就是人性本身和历史因素。移情、自制、道德和理性是四位根植于人性的善良天使,帮助我们克服心魔,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约束自身的行为,也让我们对暴力有了更冷静的思考。此外,国家的出现、商贸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不变的人性也因而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了不同的表现。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从出版以来就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也招致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人质疑平克的数据不够准确,可能会误导读者;还有人批评他有选择地讲述历史,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有人直接挑战暴力的概念,认为平克论述的暴力并不是暴力的全部,而且用数字来衡量暴力好像太粗暴,也太片面了;更有人说,他用乐观的态度来谈论暴力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样看世界,人类面对的所有苦难都会逐渐消失。
这些反驳或者批评都有一定道理。在作品的最后,平克对质疑他的声音做出了一些回应。他坦诚地表示,回顾暴力的历史相当痛苦,数字和图表的背后,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破败的家庭。在他看来,他所谈的也不过只是暴力的一部分,看到的也仅仅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侧面,谈不上对人类的命运做断言。
那么,这本书真正的伟大之处到底在哪儿呢?就像我们在开头所说的,关注暴力,让平克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论调,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暴力,因此对人类的未来也越来越悲观,人们越来越不敢说“进步”这两个字,而在道德的问题上,我们也总是觉得人类在退化,所以才会默认暴力是在增多,这就会引向一种更为悲观的论调,就是我们创造的世界正在危害我们自己。这个观点你是不是听着也很熟悉?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暴力受害者,想要保持乐观真的很难,毕竟乐观的未来仅仅依靠愿望是不会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平克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不是乐观地,而是客观地想象,用暴力这把尺子来衡量的话,世界的未来会怎么样。这样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因为只要他在书里说的造成暴力减少的善良天使和其他条件依然存在,暴力可能还会持续下降,这难道不是一个好消息吗?
撰稿:韩巍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