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苗炜工作室解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洛莉·戈特利布是美国作家、资深心理治疗师,她的专栏、TED 演讲都很受欢迎。凭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她已成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热推的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心理医生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其中包括作者自己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作者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是相通的。
核心内容
第一,心理医生的工作是在干什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二,心理医生如何帮助来访者整理故事,做出改变。以及,为什么说,谈论自己的痛苦是心理咨询中的关键一步。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医生的回忆录,她叫洛莉·戈特利布。
这本书讲述了5个人物的故事,其中4个人都是洛莉心理诊室的来访者。
有个来访者叫约翰,他把别人看成是傻瓜、蠢货,还对洛莉开冒犯的玩笑。他采用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把自己包裹起来。还有个来访者名叫朱莉,生活事业都一帆风顺,可突然查出来得了癌症,她希望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度过抗癌的时光。还有位69岁的女士来找洛莉,她叫瑞塔,有抑郁症。老太太结过三次婚,曾经默许丈夫的家暴行为,结果导致儿女都有心理问题,跟她老死不相往来,老太太正在寻找新的亲密关系。最后一位来访者,是个年轻姑娘,叫夏洛特,有酗酒问题,恋爱史也比较糟糕。他们来找洛莉,都是想要寻求改变。
书里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洛莉自己,她是个单身母亲。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年纪略长的男友。两个人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可有一天,男友忽然说,我喜欢你,但我不能忍受家里再有一个孩子了,我的孩子要去读大学了,我想过清净的日子。两人分手后,洛莉很受打击,朋友对她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找一个不必扮演心理治疗师的地方。”洛莉就去做了心理治疗,把这个过程写进了书里。于是,这本书里的洛莉有两重身份,既是帮人作出改变的心理医生,又是求助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在书的最后,她从悲伤中走出来,来访者的视角,让她深切体会到心理治疗的力量。
在治疗过程中,洛莉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她想通过她自己和来访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心理治疗,该怎么选择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怎么和来访者相处,怎么帮助他们改变,等等。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显示出我们共通的人性,那就是:没有人能幸免于心理上的战斗,我们都在挣扎,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希望人们看了这本书能够减少孤立感。
这本书出版后就成了畅销书,还被改编成美剧。很多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夸赞它既专业又好读。这离不开洛莉高超的叙事技巧,她当过电视剧策划,对剧本写作很在行,后来,她不仅想要写人们的故事,还想帮助改变他们的故事,于是去医学院念书,成为心理医生。读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在故事中获得共鸣,理解心理治疗治愈的力量,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个启发: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它,但假如你愿意和人聊聊,去承认、面对痛苦,就是改变的开始。
好,今天的解读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通过约翰和洛莉的故事,进入心理医生的诊室,了解下,心理医生的工作是在干什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知道,有一种说法叫“故事疗愈”,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整理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做能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危机。第二部分,我们先通过另一本书《故事疗愈》了解一下,心理医生是如何帮助来访者整理故事,作出改变的。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书里另外两个人物,朱莉和瑞塔的故事,了解一下,心理咨询中的关键一步——谈论自己的痛苦。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书里的一个比喻,是这样说的:生鸡蛋,摔在地上就碎了,蛋黄蛋清一起飞溅,而煮熟的鸡蛋摔在地上不会碎,成熟的东西有弹性。这句话很形象,把不太成熟的心智比喻成生鸡蛋,把成熟的心智比喻成熟鸡蛋。这个比喻会让我们获得一种良好的暗示,我们是成熟的人,我们的心理更有弹性。
获得良好的心理暗示,是人们读心理自助图书的一个目的,希望借着这些书的内容,改变一下自己看待生活的态度,让自己更乐观一点,更好受一点。今天这本书里,穿插了很多来自心理学家的“金句”,都是在教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比如,书里有这样一句,“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听起来不错,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可不是说几个金句开导开导就行了。看一位心理医生写的书,就是被邀请进去他的诊疗室,看他怎么和来访者相处,怎么改变对方。
本书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叫约翰,是个写电视剧本的。约翰说,自己压力很大,跟妻子关系很别扭,这个世界上蠢货太多,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和蠢货打交道。这个人物不太讨人喜欢,他会把外卖叫到诊疗室来吃,咨询过程中,经常要看手机处理工作。治疗约翰时,洛莉总在捕捉他的情绪。这位心理医生说,探索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通常不是男性成长历程中的主要课题,他们不太愿意分享这些。所以,当一个男人对着心理医生倾诉内心感受的时候,很可能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
随着咨询的进行,洛莉逐渐了解了约翰。他有两个女儿和一条狗,因为只顾着忙事业,妻子对他有很多抱怨。约翰小时候,母亲因为意外去世,他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童年。咨询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来自约翰的一次口误。有一次,约翰说:“让我感到崩溃的原因是家里的雌激素太多,每个人都在对我提要求,露比明年才上小学,但已经跟她姐姐一样了。盖比总是在闹情绪,没人能让我安静。”洛莉知道约翰两个女儿的名字,也知道家里那条狗的名字,但“盖比”是个陌生名字。洛莉就追问他,谁是盖比?起初,约翰想否定自己说过这个名字,但很快他又承认,自己曾经有个儿子叫盖比。承认之后,他立刻离开了咨询室。
接下来的一周,约翰都没有回到咨询室,他给洛莉打电话说:“我觉得我不用再进行心理治疗了,我的问题就是失眠,我吃点儿安眠药就会好起来。”洛莉把约翰的故事停到了这里。对读者来说,这构成了一个悬念,盖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预感,肯定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在这里,洛莉使用了一个叙述技巧“延宕”。简单来说,延宕就是把戏剧冲突拖延一下。在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用副线情节或者穿插性的场面,让形势呈现出暂时性、表面性的缓和。但实际上,这种技巧会让冲突更尖锐,情节更紧张,加强观众的期待。
约翰的诊疗过程,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大突破,他却忽然宣布自己不来了。洛莉会和其他咨询师一起分析约翰。她说,这是一个投射性认同案例。投射作用是指,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投射性认同是指,通过诱导把自己的想法导入别人的内心。比如,一个男人对老板很生气,回家后看到妻子,可能会说,你看上去很生气。他是把自己对老板的怒气,转移到对妻子的情绪里,让妻子感到生气,他自己就不再生气了。洛莉对约翰的分析,再次加强了读者对约翰后续故事的期待。
几十页之后,约翰又回来了,他向洛莉倾诉,儿子盖比当年遭遇了车祸去世。
那时候,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每天要打很多电话处理工作。有一次,妻子跟他约定好,带着儿女开车外出休息两天,其间不许接电话。约翰事先跟工作伙伴交代好,没有出人命的事,就不要给他打电话。开车的时候,有一个电话打进来,约翰伸手去接,结果车子失控,跟迎面而来的一辆车相撞,盖比去世了。
这成为约翰夫妇心底的隐痛。表面上,夫妇两个人停止了互相责怪, 又生了一个女儿,把女儿保护得好好的,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在责怪对方。约翰认为,妻子一直怨恨自己,而他对妻子也有怨恨。如果她当时对手机问题不那么敏感,愿意帮忙看一下是谁打来的电话,这桩惨祸就有可能避免了。
约翰为什么愿意回来向洛莉坦白这一切?因为他有天深夜做了一个梦, 但一直无法摆脱这个梦境,所以才回来向洛莉倾诉。他梦到了儿子盖比。盖比死的时候六岁,在梦中,盖比长到了十六岁,要考驾照了,过两年就该离开家上大学了,约翰嘱咐儿子,喝酒就不开车,开车就不喝酒,开车的时候也不要玩手机。在梦中,约翰陪儿子在驾校参加考试,儿子把车开走了,但二十分钟过去了,四十分钟过去了,儿子迟迟没有把车开回来。而后,考官向约翰宣布噩耗,盖比撞车了。约翰意识到,自己是肇事司机,是自己杀了儿子。
诉说梦境的时候,他崩溃大哭。这是约翰的故事的高潮部分。儿子意外去世,这样的隐痛是他心里的一个死结,但约翰选择把自己包裹起来,对他人言辞刻薄,这其实是他的防御机制。经过诊疗,他终于可以正视内心的这个死结。
洛莉说,来访者来做咨询,我要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还要听出来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在责怪谁?讲述者是在往前推进故事,还是在兜圈子?如果故事中的其他角色能够讲述自己的看法,他们会说什么?
我们看待事物时有自己特定的方式,也都倾向于用特定的方式讲故事,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盲点。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向人们举起一面镜子,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并用其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作为治疗师,洛莉为来访者竖立了一面镜子;而她在书里讲述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是为自己去照那面镜子。
洛莉有一个长期相处的男友,谈婚论嫁的时候,男友忽然说,我受不了跟你的孩子在一起,两人就分手了。洛莉很伤心,骂对方是渣男。找心理医生咨询的时候,她也在不停地谴责男友。但她很快意识到,如果我只是想骂他,那我找闺蜜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找心理医生呢?既然找心理医生,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经过几轮咨询,洛莉承认,自己面临更严重的危机。人到中年,她感到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她早前签约了一本书,但她其实并不想写。她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迟迟不能确诊。表面上,失去男友,是洛莉生活中的一种丧失,但背后还有更多层面的丧失感,她感到自己很失败、被拒绝、背叛,感到自己规划好的生活轨迹开始偏航,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些危机都隐藏在分手这个表面危机之下,需要在咨询过程中一层层剥开。
洛莉在书中多次提醒我们,心理咨询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的责任不在心理医生身上,而是在来访者身上。假如我们去找心理医生,他会理解你的看法,但未必赞同,他会要求你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还会推你到镜子面前,用你平时尽量回避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要想心理治疗有效果,就得承受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来访者也不能期待,做完一次心理咨询,自己就能变得轻松一些,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还有好多话没说,好多痛苦还没有处理,就被扔回了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人们愿意接受心理咨询,通常是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但是当来访者觉得好受一点儿,不再那么抑郁焦虑,更加专注于当下了,又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和麻烦,也需要自己认真面对。所以,当一个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心理症状好转的时候,真正的重头戏其实才刚刚开始。
好,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知道,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只是倾听、开导来访者,而是提供一面镜子,帮助他们照见未曾发现过的自己,正视内心的死结。想要寻求心理帮助的人,要意识到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改变的责任,并不在心理医生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
约翰和洛莉的故事,戏剧性都很强。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故事是真是假?
洛莉在这本书的扉页上说明,书中每个案例都获得了来访者的书面许可,并且保护了个人隐私,没有涉及任何可能透露来访者身份的细节。在某些情况下,几个来访者身上发生的故事和情节会一起用到一个人物身上。洛莉说,所有变动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她在力求保持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想要达到更高的目标,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洛莉是这本书的作者,但这些真实的故事,其实是她和来访者、她的心理医生共同创作的,他们都是故事的联合作者。洛莉的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观察来访者的反应、身体语言,挖掘他们痛苦表面下的故事内核。这其实跟小说家的工作有点像。
“在探索人类行为和意识方面,心理医生的工作和小说家亲密相融。心理医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小说家的相似之处,更容易感知到人们生活中的戏剧性,用小说家的视角找到心理治疗方法。”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故事疗愈》这本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波斯特。他用小说为例,提供了一种心理医生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是心理咨询师入行的必学知识。
埃文•波斯特在书中说,运用自己敏锐的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是小说家和心理治疗师最基本的任务。心理医生跟来访者谈话,需要敏锐地感受到,对方说的哪些东西需要特别处理。心理医生接收来访者的人生故事时,要适时地引导、鼓励,还要识别出好故事的几个特性:条理性、指向性和可承受性。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体验的碎片,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碎片挺和谐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碎片代表着分裂的人格。心理治疗师要把来访者故事中矛盾的地方统合起来,这是条理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和来访者都要去感受他们正在向哪个方向推进,要看到一步步的进展,这就是指向性。还有一个特点叫可承受性。某些来访者来找心理医生时,深陷痛苦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被遮盖了,比如,幽默、兴趣的多样性,冒险感和神秘感,爱,这些元素在他的生活中看不到了,就像一本小说里除了痛苦就是痛苦。这时候,心理医生要有充满同情的支持,要找到可能的曙光,要有富于幽默感的观察,要让故事逐渐展开。
埃文•波斯特说,心理医生像小说家一样,在寻求故事的“转变点”,我们都生活在此刻与下一刻的转折点上,正是通过“转变”,人们才能保持活力,我们的人生故事才能不断发展。心理医生和小说家都致力于识别和强化这些转变。洛莉也在书里专门用一节的篇幅,讨论如何作出改变。她说,心理医生的任务不是说服人们改变,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总有一天,他们能自己说服自己,从而发生改变。
《故事疗愈》这本书中还提到了戏剧表演和心理咨询的相似性。比如,一位演员在准备自己的角色时说,“要挖掘,挖掘。找出相关人物更多的内容,他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裤子?喝什么?担心什么?”他把自己听到的对话,看到街上走过的行人,可能适合这个角色的任何东西,都往上面添加。演员还会说,“一出戏应该带着主人公经历一系列体验,这些体验通向结局的高潮时刻,当他学到了一些东西之后,会发现自己身上一些视而不见的东西,观众必须感觉并且看见这位主角变得越来越明智。”挖掘,让角色看到自己曾视而不见的东西,这些其实也都是洛莉讲的工作方法。
回到今天这本书。洛莉的工作中,的确有一部分在像小说家那样观察生活。在洛莉的诊室中,癌症患者朱莉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朱莉才三十多岁,度完蜜月回来,发现了乳腺癌的征兆,经过治疗和复发的过程,她最终成为晚期癌症患者。朱莉见洛莉时会问:“你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死吗?”在朱莉生命的晚期,洛莉一直对她进行疏导,她们的关系当然是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最为深刻的关系,但同时,洛莉作为旁观者,也会观察患者朱莉和她丈夫之间的关系。
蜜月结束,新娘就患上重病,两人原本计划是要孩子的,可现在不得不去讨论,到底该切除朱莉身上的哪些器官。他们用罕见的诚实,谈论了很多棘手的话题,比如,嫉妒、愤怒、自私、损失、悲伤。他们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他们用深刻的方式爱着对方,可这种亲密关系被黑暗的命运笼罩着。朱莉对丈夫经历的一切感到内疚,同时又意识到,丈夫会活下去,而自己会死掉,她心中又会有嫉妒。
洛莉在书里写到了,她和朱莉在诊疗室中的一次面谈。朱莉说,她会怀念自己的生命,然后,小声说了一句脏话。后来,她的音量越来越大,还邀请洛莉和她一起大喊脏话。洛莉写道:“有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喊一声脏话。”骂脏话能让人的情绪得到宣泄,但生活中很多问题不是骂脏话能解决的。像朱莉这样需要面对死亡的人,也得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筹划自己的葬礼,给自己写一份悼词。
洛莉和朱莉在诊疗室里相处的时间,有一些是在沉默中度过的,这种沉默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两个人都知道,对朱莉来说,最痛苦的是她还年轻却不再有未来,她只能把过去做一番整理。此时除了沉默,好像也没有什么话可以交流。
相比之下,69岁的瑞塔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她建了一个小网站,售卖自己的艺术作品,还有自己的约会对象。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约会之后,她对男方不太满意,然后,她在健身房里认识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麦伦。两人一起健身,一起聊天。即使快到七十岁了,人的内心也会像十七岁时那样,脆弱无助,又有期盼。在健身房的停车场,麦伦吻了瑞塔,但瑞塔很生气,给了他一巴掌。过了一段时间,瑞塔写了一封长信,回述以往的婚姻,还有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她把这封信寄给了麦伦。在真的开始一段关系之前,瑞塔要向麦伦解释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样的伤痛。
在诊疗室里,瑞塔也把这封信读给洛莉听。洛莉会注意到瑞塔读信时的身体状态。她时而蜷缩,时而颤抖,但把自己的心理阐释得非常清楚。读完信之后,她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这封信也通过邮件发给了瑞塔的孩子。原本和妈妈老死不相往来的孩子们,收到邮件之后,都给妈妈回了信。有两个孩子还来见了瑞塔和她的新男友。
书中有一句比喻,说我们的过去是一本百科全书,记载了许多灾难,但你仍然有机会挽救这些灾难。还有另一句比喻,我们所有人都是以同样的速度穿越到未来的,每小时六十分钟。这两句话或许都有一点儿疗愈作用。心理咨询很重视言辞的作用,能用合适的语言谈论自己的痛苦,是心理咨询中的关键一步。瑞塔写的那封信,就是改变的关键一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咨询有一部分是属于心理学的,有一部分是属于叙事的。怎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洛莉在书里提醒大家,她的来访者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孤独。孤独、无意义感、死亡焦虑,是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找个心理医生聊聊,或者找个人聊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缓解我们的孤独。
洛莉在诊疗室中也注意到,来访者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她规定,咨询时间内不许使用手机,但治疗一结束,来访者还没走出门口,就已经掏出手机查看信息了。难道他们就不能多花一分钟时间,想想自己刚刚说的话,让自己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更好地投入外面的真实世界吗?洛莉说,每个人都渴望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情感交流,却又缺少这种交流,这是一种渴求。她越了解来访者的生活,就越能感受到这种渴求。
我们通常以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面临巨大的精神痛苦,但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却不是太在意,心里不舒服,心里不对劲,不会去找专业人士聊聊。如果我们和他人有深入的交流,和他人能友好地相处,在谈论金钱、性等敏感话题时,有足够的叙述技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避免让自己陷入巨大的精神痛苦中。
好,《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到得到电子书找来原书看看。如果你对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感兴趣,推荐你看看得到课程《跟李松蔚学心理咨询》,以及听书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解读。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
第一,这本书的作者洛莉,想通过她自己和来访者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她还希望,这本书能够减轻人们的孤独感,人们的背景、外表也许各不相同,但我们都面对同样的烦恼。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但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第二,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心理医生的工作是树立一面镜子,让来访者用此前回避的角度来打量自己。我们看心理自助书,其实也是在顺便看一眼镜子中的自己。
第三,我们还为你介绍了《故事疗愈》,这本书中的技巧和框架是心理咨询师入行的必学知识。它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心理医生的思维框架跟小说家很相似。这两个职业都在寻求故事的“转变点”,小说家找寻角色的转变,心理医师要识别来访者的转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进而能说服自己,发生改变。
第四,孤独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找个心理医生或者朋友聊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缓解我们的孤独。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
划重点
-
心理医生的工作是树立一面镜子,让来访者用此前回避的角度来打量自己。
-
孤独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找个朋友聊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缓解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