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于理解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出版于2023年2月。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上面画着一只绵羊,不过这只绵羊却被刺猬的外壳包裹着。这只绵羊,就是我们的内心,而刺猬的外壳,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最简单的定义来自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梅尔泽,他说:心理防御机制本质上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在面对痛苦,或者我们不想承认的事实时,每个人会本能地想要逃避。这时,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它会把那些难以接受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到意识之外,隐入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悄悄地扭曲了我们对现实和自身情绪的感知。心理防御机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面对现实会让我们太过痛苦,心理防御机制就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无论是和所爱之人离别的痛苦,还是对某个人隐秘的嫉妒,都有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帮助我们屏蔽这些难以接纳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防御,来帮助我们过上正常的生活。比如,有一个事实是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但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我们就需要使用心理防御把这一觉知排除在意识之外,在无意识中相信自己不会受伤,于是我们才能每天保持正常的状态,甚至去挑战自我、参与极限运动。对于每个人来说,防御都是必要的、有用的。不过,如果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变得过于根深蒂固,它就会阻碍我们体察自己真实的感受。毕竟,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痛苦。逃避事实或许能让我们在当下好受些,但长远来看,它只会导向更差的结果。比如,麻木可以帮助一些人屏蔽自己过去的创伤经历,但这也会阻碍他们理解那些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获得真正的疗愈;自我欺骗或许能帮助一些人维系婚恋关系、逃避遭受背叛的痛苦,但这也让他们难以看清事实、从糟糕的关系中脱身。心理防御机制只管此时此地,不考虑明天。它们就像是一种反射,只关注如何避开当下的痛苦,不考虑这样做的长期代价。逃避痛苦当然没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做。但如果想要获得个人成长,有时我们需要去正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需要试着去识别自己有哪些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学习如何放下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才能过上更有觉察力的、更真诚的生活。
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识别和放下心理防御机制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他是临床心理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拥有3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我会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来聊聊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如何解除一些有害的心理防御,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痛苦情绪。
好,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心理防御机制。
首先,有四种心理防御,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我们来简单说说,它们分别是压抑、否认、置换和合理化。其中,压抑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知的。它是弗洛伊德最早发现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他发现,有一种心理力量会阻止一个人觉察到某些不被接纳的冲动或想法,并且把这些想法排除在意识之外,这种心理力量就是压抑。压抑的对象是一系列感受,比如愤怒、内疚或者哀伤,又或者不愿承认的现实。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压抑是一个经常被表现的主题。主人公压抑的可能是悸动的情愫,可能是青春的叛逆,可能是对某个人的敌意,也可能是逃离现实的冲动。而这些故事的爆点,往往就发生在压抑失效,被压抑的感知冲破无意识的那一刻。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压抑不会只出现一次,而是一个需要持续付出心理能量的、阻止被压抑的事物返回意识的过程,而被压抑的内容是“坚不可摧”的。许多压抑敌意的人会通过隐秘、间接的方式把敌意表达出来,而他们通常意识不到。比如,作者有一位来访者叫奥利维亚,她看上去特别友善、体贴,但是她一直被持续性的焦虑困扰着。她的丈夫提到,奥利维亚总是“手滑”摔坏东西。作者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作者发现,奥利维亚心中其实压抑着许多无意识的怒火,而这和她的童年环境有关。她的父亲是典型的权威型家长,不允许家人表达愤怒,长大后,奥利维亚也一直压抑着对愤怒的觉知。摔坏东西,其实就是她愤怒的无意识表达。像是这种敌意的无意识表达,就叫做被动攻击行为。人们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愤怒,或者直接采取攻击性行为,而是通过另一些方式间接表达出来,比如拖延、抱怨、拒绝合作,或者干脆把这回事给忘了。愤怒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情绪,于是很多人压抑了对自身敌意的觉知,他们其实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但这种敌意另辟蹊径,找到了另外的表达方式。
还有一类和压抑类似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否认”,这种心理防御也很好理解。其实很少有人能对自己做到百分百的觉察和诚实,我们都偶尔会否认自己的某种感受。比如“虽然你又忘了我的生日,但我没有生气”,“我没有嫉妒他,他有什么可嫉妒的”。当某种感受和我们的希望或者社会规范相悖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否认它的真实性。
第三类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置换”。在生活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特别常见。拿别人撒气,就是一种经典的置换。比如,工作中,老板骂了你,你心里憋着一股子火,但你又没法对老板撒气,于是回到家后,你可能会对自己的家人恶语相向。这就是置换,你把愤怒的情绪从老板置换到了其他人身上。不过,置换这一心理防御不是特别强大,只要对方说:“你别拿我撒气”,你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赔礼道歉。还有一种常见的置换情景,往往出现在新手父母身上。当新手妈妈因为孩子的啼哭,不得不半夜起床照顾孩子的时候,如果看到丈夫熟睡正酣,很可能会对丈夫心生怨愤。哪怕夫妻双方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分工合作,双方心里也很可能都觉得自己承担的那部分职责更繁重。生儿育女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孩子是真正造成父母失眠的人,但新手父母抱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另一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的置换,如果一个人唤起了我们的某种情绪,而我们无法将情绪指向此人的话,我们就会把这种情绪置换到另一个人身上。由于伴侣比婴儿更有能力应对愤怒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新手爸妈往往就会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对方,而不是孩子。
第四类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合理化”。有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某种情绪、动机或行为辩解,从而让它看起来合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看盗版电影也没问题,因为我是个穷学生,而电影公司很有钱;我的论文得分低,是因为老师不喜欢我,而不是因为我写得不够好;虽然我在减肥,但我今天工作太辛苦了,吃点冰激凌是我应得的。当我们的长期目标与即刻满足的愿望相冲突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缓解自己内心的冲突感,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合理化也可能会出现。比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是一种合理化。
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四类我们比较熟悉的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压抑、否认、置换和合理化。接下来,我要重点和你分享几类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也更加隐蔽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要重点说的第一类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分裂”。简单来说,分裂这种心理防御的目的是简化模糊性、消除不确定性。人类是非常讨厌不确定性的动物。当我们面对一些矛盾的情境时,我们往往十分纠结,而纠结是一种特别不愉快的体验,有时候我们会胡乱做一个选择,只是为了结束这种纠结的感受。矛盾或困惑的情绪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于是我们会逃避到某种确定的感受里。严格死板的道德规范、僵化的信念系统、教条和狭隘的思维,都能让我们免受不确定性的痛苦。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念,但仍能保持行动的能力。”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我们倾向于排斥相反观念中的一种,然后逃避到另一种想法中。在政治领域,这种现象尤其常见,对于如何应对棘手的社会问题,很多人持有的都是绝对的、简化的、难以改变的信念。
选择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把复杂的事情简化为“非此即彼”的状态,站在自认为对的立场上,对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错误深信不疑,这就是分裂的防御机制。“消除”复杂性后,我们就会坚信自己对某件事了如指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不过,分裂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对现实的感知。比如,有些过度狂热的环保主义者就会把动物权益与环境保护看作非黑即白的问题,站在他们对立面的,就是冷酷无情的商业巨头或者残忍的科学家。他们仿佛漫画中的反派,而不是具体的人。就像孩子在看动画片时总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分裂会让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现在我们会说,网络上有很多“二极管”,说的是那些像二极管一样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人,这也是过度使用分裂的结果。
不过,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心理防御机制是发生在无意识中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否对复杂的现实进行了简单的分裂。在书里,作者提供了一些小练习,来帮助你识别自己是否使用了分裂的心理防御。比如,你可以回想过去生活中一段颇有压力的时期,问问自己,在这段时期内,你是否变得更加敏感或者易怒了?你是否曾经因为朋友或者家人的行为,而感到自己遭受了“迫害”?你是否觉得自己有敌人?回首过去,你有没有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或者对他人的一些理解是不准确的?你现在是否觉得那些事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如果你多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过去可能确实曾经使用过分裂这一心理防御,为了逃避矛盾的感受而躲进了非黑即白的思维里。
讲完了分裂,我们要重点说的第二类心理防御机制是“理想化”。理想化是把普通的事物或人抬高到了完美的地位,而这往往就涉及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破灭的结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理想化的事物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在每一段爱情开始的时候,爱人似乎都是完美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化的光环会渐渐消失。如果幻灭感太强烈,这段关系可能就会走向结束。不过,理想化为什么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呢?它防御的是什么呢?我们逃避了什么痛苦呢?
就像分裂简化了模糊性问题一样,理想化也为一些困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解决之道”。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一个不断谈恋爱又不断分手的朋友,他不断地经历着兴奋、迷恋、痛苦与幻灭,而每段恋情分崩离析的时候,他都会陷入抑郁。你可能以为,他的抑郁是由于失恋导致的,但事实上,他可能一直是抑郁的。恋爱就像一种情感的抗抑郁剂,他渴望坠入爱河带来的快感,并且用这种体验来逃避生活的无聊。一旦这种防御失效了,他就会不得不面对那些他原本想逃避的感受。
在人类文化中,完美的爱情是一个经典的意象,嫁给了王子的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完美的恋爱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追求爱情当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现实的爱涉及对对方更复杂的理解,包括容忍对方的缺陷,而理想化的恋爱则容不下这些困难的情绪。只有当我们从完美恋爱的幻想中醒来,发现对方真的还不错,并且发自内心地欣赏伴侣时,我们才能拥有持久的关系。如果理想化防御过于强大,个体无法接受对方有缺陷的现实,那么就容易走向幻灭的结局。
除了爱情,我们还会对名人进行理想化。我们会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一些公众人物,把他们抬高到完美的位置上,他们似乎拥有完美的生活,不会像我们一样有诸多烦恼。对名人的理想化,又能帮助我们防御什么呢?事实上,通过崇拜名人,我们能逃避的,是平凡人的庸常。我们相信有些人足够幸运,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困难和烦恼。从名人的生活中,我们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满足。通过关注他、支持他,我仿佛也短暂地参与了他光鲜亮丽的生活,逃离了我平凡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追星现象。此外,在无意识层面上,我们不仅艳羡,也会嫉妒名人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也会为名人的失败而感到幸灾乐祸。
我们还会对经历理想化。有些人相信只要某件事发生,他就会得到渴望已久的幸福,这可能就是把这件事给理想化了。只要我考上研究生,只要我考上公务员,只要我找到了理想的另一半,我接下来的生活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大概率并非如此。在书里,作者分享了他的经历。小时候,作者一家人很少团聚,相处得也总是不太愉快。在作者长大、组建了家庭,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对全家出门度假总是怀着一些理想化的期待,好像完美的家庭假期能弥补他童年的遗憾。不过事实上,新的小家庭的旅行当然也不是完美的,也会有争吵和失望。很多人对假日都抱有相似的理想化信念,特别是在裸辞出游很流行的当下,似乎一次旅行就能解决一切烦恼。只要我换一个城市、换一份工作,一切都会变得很完美。但事实上,我们最终会回到平凡的、不完美的生活。就像完美的爱情一样,对经历的理想化也充当了抗抑郁剂的作用,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兴奋和痴迷,能帮助我们逃避其他痛苦、无聊的感受。
如果你时常经历对他人从迷恋到失望的循环,如果你对很多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几天前还充满活力,几天后又莫名其妙地跌入情绪的谷底,如果你经常想,“如果事情是这样的,那么一切都会变好”,那么你可能就使用了理想化的心理防御。
讲完了理想化,我们接着说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控制。控制,是为了消除无助感。我们每个人都有控制欲,我们渴望对自己、对他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现实是世事无常,但大多数人很难时刻意识到这一事实,因为这会带来强烈的无助感。于是,遵循惯例和某些传统能让我们感到安慰。但有些人会过度使用控制这一心理防御,从而走向了极端。比如一些有重度洁癖的人,他们通过严格地控制身边的环境来减轻自己的焦虑,还有人会通过暴食和呕吐的方式发泄情绪,这也是一种严格控制的行为。自残行为也是一种对控制的追求,自残的人认为:“如果我现在割伤自己,我能决定痛苦发生的时间,我想让痛苦持续多久,它就会持续多久”。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控制要更加常见。人们结婚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在面对妒忌和被遗弃的恐惧等情绪时,生活还能有基本的可预测性。渴望依靠另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走向了极端,变成渴望获得绝对的确定性,那就会导致控制或者占有行为。善妒的伴侣往往要求对方充分报备行程,控制欲旺盛的领导会试图管理员工工作的每个细节。除了这些显性的控制行为,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不那么容易识别的控制。有些人看起来并不强势,很黏人,甚至有些无能,但他们无意识中可能也存在着控制他人的幻想。因为一方的无助能迫使伴侣承担照料者的责任,从而操纵伴侣给予他想要的经济和情感支持,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匿的操纵。比如,你是否曾经花钱大手大脚,对自己的银行卡余额视而不见,以至于最后你不得不请求父母的帮助?再比如,你是否曾经答应伴侣要做某件家务,但是却不小心“忘记”了?其实你可能在无意识中希望其他人会替你做这件事。
对别人的控制,还有一种表现是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同样,如果一个人的这种控制欲走向了极端,迫切地想要维持最好的形象,想确保他人欣赏他、羡慕他,他可能就会过度夸张、歪曲事实,或者在包装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其实,除了自我夸耀,自我贬损也是一种控制的方式。有些人会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于是在旁边的你不得不说:“别这么说,你明明很优秀!”这时你心里可能也会有些疑惑:这个人是不是故意批评自己,好让我反驳他?其实,对方倒不一定是故意的,他也是在无意识中这么做的。因为他渴望赞美,以至于无法等待你主动赞美他,又或者他先主动贬损自己,这样别人就无法再来贬低他了。
听到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经常使用控制的心理防御机制。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回想一下,当你制定的计划被打破的时候,你会心烦意乱,很难适应新的变化吗?如果你是那种自然而然就主导一切的人,如果你的家人总是指望你拿主意,你可以花一两周的时间试着退居二线。相反,如果你是那种总是让别人做决定的人,你也可以试着主动承担责任,哪怕只坚持几天。你可以探索打破惯例后,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每天都吃一样的早饭,那就试着做一些不同的食物;如果你每天下班后都躺在床上刷手机,你也可以试着去做些别的事,比如出去散步,或者去看一部电影。试着面对未知,留意自己的新感受。
以上,我们先简单聊了四类我们比较熟悉的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压抑、否认、置换和合理化,接着,我们又重点说了分裂、理想化和控制这三类很多人并不太了解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应该如何识别自己是否会在无意识中使用这些心理防御。我们说过,心理防御机制是有用且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屏蔽一些难以忍受的情绪,维持正常生活。不过一旦这些防御被使用过度,它就会阻碍我们认识真实的自己,阻碍个人成长。我们都需要心理防御的保护,但我们不能被它所主导。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要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呢?
解除心理防御的起点,是关注自己,并且尽可能持续地关注自己。当我们即将面临愤怒、痛苦等负面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还是会用熟悉的方式来防御。只有保持警惕,不断关注自己,观察自己常用的防御是如何运作的,你才能选择尽量不使用这些防御。为了注意自己真实的感受,挖掘那些被你放进无意识中的想法和情绪,你可以试着先排除干扰。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们都需要通过刷手机、看剧等方式来娱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们能让我们分心,从而让注意力远离那些我们不愿思考的事情。排除干扰的方法之一就是这些年比较流行的正念冥想。正念冥想能把我们从自身流动的思维中拉出来,观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要先学着让内心安静下来,让注意力离开日常生活的干扰,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样我们才可能注意到自己真正的感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更加开悟的人,也不意味着你不会再有烦恼,而是能够在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用更健康的方式去应对它们,不再自欺欺人。用作者的话说,你要试着关注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有“应该有”的感受。
当你发现自己使用的那些心理防御机制后,下一步就是做出改变,做出和以往不同的选择,让自己面对新的处境,你才能挑战这些习惯性防御。比如,对于那些特别独立、过度依赖自我的人来说,对别人说出“我需要你的帮助”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你不喜欢冲突,总是压抑自己的看法,下次你和别人观点不同的时候,你就可以试着说出来。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位来访者叫艾丽卡,是一位中年女性,在公司做了很多年副总裁的行政助理。工作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很难完成上司交给她的一些更加困难的任务,她总是无法保持头脑清晰,会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艾丽卡和作者一起探索了她难以完成这些任务的原因。作者发现,艾丽卡其实不太愿意独立思考,不愿意那么辛苦地工作,于是她的心态会变得很被动,经常走神。这种被动是她整体性格中的显著特点,她习惯于依赖身边的人,习惯于被照顾,而当她不得不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她就会感到无助和生气。就像我们上面说的,有的时候,无助其实也是一种隐匿的控制,艾丽卡试图通过自己的无助让别人照顾她、替她完成任务,这样她就不用付出努力了。当然,这种被动是有代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岁的增长,她的能力没有提高,机会也随之消失,艾丽卡也意识到了自己多年来因消极被动而浪费的时光。如果她能更加积极主动一点,而不是期望别人替自己思考,说不定她能成就更好的事业。正如我们所说,一旦防御变得根深蒂固,它就可能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后来,艾丽卡决定做出改变,她强迫自己去做了一些她一向敬而远之、不愿去做的数据工作,还自学了一些软件,报名参加了会计课程。这些努力,也让艾丽卡逐渐成为一个更有能力、更有成效的人。
好了,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今天我们对自己诚实了一把,认识了我们每个人为了逃避痛苦而采用的那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置换、合理化、分裂、理想化和控制。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防御机制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暂时屏蔽掉一些负面的感受,维持正常的生活。但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变得过于根深蒂固,它也会屏蔽我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阻碍个人的自省和发展。为了做出改变,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保持警惕、保持勇敢,既对自己怀有坚定的期待,也对自己的局限心怀关爱,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接纳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的、丑陋的情绪,对自己的防御保持怀疑。虽然这些心理防御机制不会彻底消失,但我们也不会再被它们所主宰。
那么,健康范围内的心理防御是什么样的呢?
健康地使用心理防御,是一种既保护了自己,又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状态。你更善于发现自己产生情绪的真正原因。虽然有时你没能很好地自我觉察,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但你会很快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向对方道歉;你偶尔还是会坚定地强调自己的信念,但你变得更加深思熟虑了,世界不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你能努力去平衡更多不同的观点,接纳没那么绝对的答案;你清楚地知道,对于生活中的困境,不存在完美的、一劳永逸的答案,那些“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完美结局,只会存在于童话和电影里;你的假期旅行依然很开心,但回到现实生活也不像过去那样那么令人失望了。你也理解,别人对于路线的规划和你的可能不一样,他可能是错的,但你也不会始终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办事。放弃控制依然会让你感到有些焦虑,但你不会再不顾一切地消除焦虑,也不会因为其他人妨碍你而感到怒不可遏了;在社交场合,你也比过去更加自在了,你不再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很完美。而当有人没完没了地炫耀的时候,你也能一眼就看出来他在做什么。在亲密关系中,你愿意容忍不那么完美的关系了,你能感受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就像其他人一样。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念,但仍能保持行动的能力。
2、你要试着关注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有“应该有”的感受。
3、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保持警惕、保持勇敢,既对自己怀有坚定的期待,也对自己的局限心怀关爱,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