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陶鹏解读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陶鹏解读
关于作者
乔纳·莱勒,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专业,获得了有着“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誉的罗德奖学金,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艾利克·坎德尔的实验室工作。他长期为《纽约客》《连线》《石板》等杂志撰稿,著有多本超级畅销书。
关于本书
本书在美国上市的时候,是与《怪诞行为学》齐名的超级畅销书。作者在书中广泛研究案例,跟踪心理学研究前沿,向读者展示了当人类分别运用感性、理性决策时的大脑活动,并指出了明智的决策方式。
核心内容
感性决定自动运行,高效,是大脑的自我学习机制,但会沉溺于多巴胺快感的分泌,并且存在损失规避等心理陷阱;理性决定是人类独有的,能够纠正感性决定可能存在的错误,但思考过度会让人变笨变慢。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人类最明智的决定方式,那就是懂得什么时候感性、什么时候理性,甚至有的时候要既感性又理性。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6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精髓:人类基于感性和理性做决定的心理过程,以及为什么说“思考自己的思考”是人类最高明的决定方式。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英文书名却叫《How We Decide》,也就是“如何决定”。都说最难了解的是自己,了解人类思考和决定方式的共同规律,就是了解自己的开始。知道了自己是如何做决定的,就有可能避开错误的决定,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决定。中文书名“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算是一种自嘲吧,类似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意思是很多时候,人类的某些非常认真的思考和决定,甚至不如随机选择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起我本人经历的一场骗局。如果我早读到这本书,在那个时候,我可能会做出更好的决定,不会被骗。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在某酒店大堂等人,我注意到一辆小轿车停下,进来了一个司机模样的人,他拎个纸兜朝我走来,问我要不要茶叶。我本人喜欢茶,就问什么茶叶,他说他们来自某名茶产地,这个茶叶本来是要送领导,但没送出去,现在他们要赶飞机,想把茶叶卖了。说着,他递了一张名片过来,我扫了一眼,上面有某省某市某局局长的字样,我回头看窗外,一个戴眼镜、政府官员模样的人站在车边,朝这边招手,像是催那个司机快走。这时,我就相信他们了,但我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出了一个低价,没想到那个司机很爽快地同意了,把茶叶给了我。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那一刻,我有不安的感觉,觉得自己可能被骗了。果然如此!而且令我感到奇耻大辱的是,这张名片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错字。
话说我堂堂的一个知识工作者怎么会被这么简单的字儿都能写错的人骗呢?以《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的观点来看,骗子使出了几乎所有骗局的“必杀技”——时间压迫,就是用各种借口和方式,迫使受害人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做决定;时间紧急的决定有什么特点?就是人类会失去理性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光凭感性做决定。在感性的认知模式里,戴眼镜的+官员模样的+有车的=好人。然后,贪便宜也是人类不证自明的“天赋”。所以,从那之后,凡是需要我立刻做决定的事情,我都会说让我想一想,或者干脆说不感兴趣。凡是我动心想占点什么便宜的,我都习惯性地调动反思能力,心说注意有陷阱。
所以说,了解大脑做决定的规律和特点,有多么的重要。最差你不会被骗,掌握得好,你会变得更会说话,人缘更好;更会做事,效果更好。这本书认为基于感性和情绪自动做决定,节省脑力,高效,但也有致命的陷阱;基于理性的思考做决定是人类独有的思维方式,非常伟大,但思考过度或走思考捷径,人们会变得笨拙,一些自然而然能做好的事情变得困难了,或者是做出经不起反思的决定;所以,作为人类,应该懂得什么时候听从感性的召唤,跟着情绪走;什么时候该用理性思考,遇事细思量;什么时候调用反思能力,来监控感性与理性。
这本 How We Decide 当初在美国出版的时候,是超级畅销书,最终销售了几十万册,跟《怪诞行为学》一起霸占心理学畅销书排行分类的前两位。这本书的作者是乔纳•莱勒,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科普畅销作家,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时候,读的就是神经科学专业,关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情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感性决定的优点和缺点;第二个重点是理性决定的优点和缺点;既然感性和理性的决定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那么人类最高明的决定方式是什么?这是第三个重点,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好,我们先来感受下感性在决定过程中的优点和缺陷。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感性思考是很没有地位,甚至被认为是低劣、下贱的。有一位西方大哲学家可谓是始作俑者,他黑感性黑得最起劲,他就是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柏拉图。柏拉图说感性不好,感性思考、感性决定就被小看了2000多年。不过,这本书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柏拉图错了,由感性做决定是很有必要的。
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人的意识像是马车,理性就是驾车的马车夫,它手持缰绳,决定马车往哪个方向跑。但是即使是最好的马车夫,也无法驾驭一匹劣马,这匹劣马就是感性和情绪。柏拉图生动地描述了感性与情绪,“它是个贱种,它有公牛一样的粗脖子,雄狮一样的鼻子、黑色的皮毛、充血的白眼球。它的耳朵被一层厚厚的毛覆盖,已经听不见了,只向胡萝卜和大棒屈服。”
但是,感性真的是低级、愚蠢,总在拖人类的后腿吗?不是这样的!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他是医生兼作家,写了很多脑科学的普及图书。达马西奥在《笛卡儿的错误》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患者的案例。大家注意,《笛卡儿的错误》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笛卡儿划时代的宣言“我思故我在”,翻译成白话就是:作为人,不用理性去思考,跟一块咸鱼有什么分别。所以,达马西奥的这本书显然就是来给理性挑刺儿的。
达马西奥有个患者是企业高管,他做了脑瘤手术,医生在他的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切除了一小块肿瘤。手术很成功,术后,这名患者做了智商测试,结果证明手术对他的智商没什么影响。但他出现的问题是,原来花10分钟就能完成的日常任务,现在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他不可自拔地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是用蓝色的笔还是用黑色的?到底该把车停在哪个停车位?这大大影响了他的生活,最后他干脆丢掉了工作。
为了找到他的病根,达马西奥将患者的手连上了汗腺监测仪,给他看一些刺激性的照片,比如血肉模糊的人体、裸体的美女、着火的房子,正常情况下,这些图片会立刻激起人们的情绪反应,人的皮肤会被唤醒,手心开始出汗,但这名患者对这些图片没有反应,无动于衷。
也就是说这个病人是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绝对理性的人,这个病例令人震惊,按传统的观点来看,这个理性至极的人,应该是人生赢家才对啊,但为什么这名患者在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的困扰?经过一番研究,达马西奥的结论是:感性和情绪是人类做决定过程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情绪,我们连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决定也做不出。
对于人类来说,为什么感性和情绪是必要的?这要从人类大脑的进化中去寻找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解释说,人类的意识包含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系统,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快速感性思考系统。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系统是20万年前才最后形成的,而无意识的快速感性思考系统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了。
经过漫长的进化,在20万年前,人类终于拥有理性思考能力了,但自然选择并没有因此而抛弃能够快速思考的情绪和情感。因为这种快速和高效是非常有用,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职业棒球比赛中,投手投出的球到击球手那里,只有0.35秒的时间,对击球手来说,肌肉需要0.25秒才能启动挥棒动作,留给大脑的决定时间只有0.1秒。为什么击球手仍然能够击中快速的球?这是因为,球在离开投手的手之前,大脑的快速感性思考系统就开始收集投球手的挥臂、手腕动作等细节信息,然后给出了如何挥棒的信号。也就是说,在击球手还没有有意思考之前,大脑就已经在自动思考。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人类的情绪其实是一个高效、自动、先于理性默默运行的决定系统。那么感性决策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什么?简单一点说,我们的脑细胞会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不管是我们有意去关注的,还是根本就没有去关注的东西,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的事情,还会关注下一步发展或给出一个预测,我们的脑细胞还会比较发展和预测与现实之间的异同,如果预测正确,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让你觉得很喜悦。如果预测错误,大脑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发出不舒服、有的地方不对劲的信号。这种工作机制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杂乱现实梳理成各种相关的模型,并且不断地校正、优化、更新这些模型。
所以说,情绪实际上是大脑经过一系列自动运行之后给出的结论和信号,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常说的“直觉”,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跟着感觉走”也是有依据的。
大脑这种自动运行的功能,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我们碰到了一些需要思考、需要创意、不能立刻想出来的工作,不妨时不时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然后也不急,说不定大脑什么时候就能蹦出答案。这就相当于给情绪大脑输入了一个指令,虽然我们在意识层面把它放下了,但在潜意识的层面,大脑依然在运行,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大脑对于预测错误的事件,会发出强烈的不舒服的信号。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擅长通过不断犯错来积累智慧,甚至简单地说,可以说“人类是犯错中学习和进步的”。所以,犯错不该被打击,相反,应该受到鼓励。把这个原理运用在教育孩子上,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我们不要夸他说“你好聪明啊”、“你真有天份”,这样不利于孩子去进行新尝试。因为,人类只有感觉到了错误和失败带来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大脑才会去修正它的预测模式,这时才算是学习到了、进步了。
感性思考自动运行,反应快,听起来省力气、很神奇,但是感性思考的这种自动和高效,有的时候,也会变成缺点和陷阱,导致人类做出愚蠢的决定。
我们人类感性思考的学习机制的基础是一个自动运行的大脑内部奖赏机制:对了就分泌喜悦,错了就分泌难过。但是,这个机制有它的缺点,它不去分辨行为的性质,单纯去追求多巴胺分泌的快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比如说赌场的老虎机,老虎机其实只是一个不断生成随机数字的芯片。当人们一枚接一枚地往老虎机里投硬币的时候,脑细胞就在努力破译老虎机的内部程序,它们想找到游戏的诀窍,弄清运气的逻辑,设法寻找赢钱的规律,并预测它。如果预测正确,大脑会分泌令人喜悦的多巴胺;而一旦碰到意料之外的正确,大脑会分泌更多剂量的多巴胺,带来更大的喜悦。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意料之外奖赏的强度是意料之内奖赏的4倍之多,这是因为,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会给予更多的注意力和奖赏。所以,老虎机这种随机生成喜悦,并时不时地给予意外强度喜悦的东西,大脑实在是太喜欢了。但是,老虎机毕竟是一个随机程序,人脑怎么可能去破译它呢。所以,玩儿老虎机肯定是输多赢少。
感性决定造成的典型心理误区,有一个叫“损失规避”,从下面这个案例,我们能够了解它。
心理学家向一群医生提问:美国有一种罕见的传染病暴发了,预计将会造成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对抗疾病的方案可供选择,采用方案一,将会有200人得救,采用方案二,有1/3的机会600人全部得救,有2/3的可能无人幸免。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个方案,发现两个选项其实是一回事,200人得救就等于2/3的可能无人幸免嘛。结果,要求快速回签这个问题的医生们的选择,让人大跌眼镜——70%的医生选择了方案一,只有30%选择了方案二。医生们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宁愿有把握地救出1/3的人,也不要冒所有人都死亡的风险。
“损失规避”这种心理缺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的,他解释说,当人们在时间紧迫,又面对不确定的情形时,会依赖直觉,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走思维的捷径,不经思考,直接给答案。
人类天然的是无比厌恶损失的,所以,在做决定时,害怕损失的心理会强烈地大于期待收益的心理,因为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感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快乐感。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的感受而言,坏比好要强烈得多。这个用日常的说话就是,弥补一句恶言所造成的后果,至少需要5句赞美。这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尤其是提示一些傻傻的男同学。在实话实说、直抒胸臆之前,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三思而后言,因为弥补伤害需要付出好几倍时间的努力。
了解了感性决定的优点和缺点,接下来,我们要讲第二个重点内容,理性决定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想象一下,在一个秋天,你在草原徒步,突然,你发现远处着火了,这时风也很大,风助火势,火像一列火车一样奔向你,你该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你完全由你的感性,也就是情绪脑支配的话,你肯定是扭过头,撒腿逃命。因为,这个时候你万分恐惧,人在恐惧的时候,思维会变窄,意识会集中到眼前的、最必要的事情,做出的反应也是最本能的。看到火,撒腿跑,这是人的本能。 但这个时候,如果任由本能控制的话,多半会丧命。
这就是1949年,美国曼思峡谷消防员悲剧发生的原因,在这次悲剧中,有13名消防员本能地跟火赛跑,结果被火墙轻松碾过,有两人侥幸找到了一个石头缝躲起来,被烧伤,只有一名消防员运用理性,逃过劫难。他看到大火狂奔而来时,并没有慌乱逃命,而是刻意地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判断自己肯定没有火跑得快,于是点燃了周围的草地,为自己烧出了一片安全区。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创造性的动作,在消防员们的训练手册中,是有这一项应急措施的。但在那种危急时刻,大多数人都会被感性控制,思维变窄,只能做出本能的,但常常是错误的反应。
人类的感性善于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过去的亲身经历中寻找答案。但是当遇到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的时候,当我们的脑细胞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必须努力调整情绪,这种状态叫“刻意冷静”,因为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保持冷静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刻意冷静之后,让脑细胞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以这个为中心,再展开发散性的联想,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刻意冷静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关键。
理性寄居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这块区域是人类大脑最后形成的区域,距今不过20万年。当我们拿现代人类大脑皮层同其他灵长类动物甚至人类的原始祖先大脑皮层相比,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额头明显更宽。人类远祖走出非洲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外形跟自己非常相似的对手——尼安德特人,甚至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比人类的祖先智人还大,但在与人类祖先的竞争中,尼安德特人最终失败并退出进化舞台,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跟黑猩猩差不多。所以说,人类之伟大,是因为拥有理性,能用理性来审视自己的感性。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点的认识,就比他的老师柏拉图高明,柏拉图将理性与感性二元对立,贬低感性,赞扬理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理性的灵魂”的关键职能是确保人们能在现实世界中聪明地运用情绪情感。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理性该如何控制感性,他说:“每个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为了恰当的目的,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用恰当的方式,生气到恰当的程度,这并不简单。”
既然理性那么伟大,关键时刻要靠理性,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生活的决定中时刻理性,从而做出最优决定呢?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太理性了,我们很可能做不出任何决定,或者说干脆变傻了,只会做错误的决定。所以,思考过度是理性的缺陷。
喜欢看体育节目的朋友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教练吩咐运动员的往往是“把平时练的发挥出来就行了”,很少有教练让运动员回想动作的细节,一定要做到什么样子,或者千万别做成什么样子。为什么在竞赛的关键时刻,教练要求队员“跟着感觉走”,而不是用理性去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因为理性的局限性。
心理学把想得太多太细反而出现失误的这种心理现象叫“思考过度”。事情通常是这样的:当某人很在意、很紧张自己的表现时,就会变得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关注细节,他开始检查最好是自动就能完成的动作。这种有意的检查对于任何正处关键时刻的人们来说都是致命的。歌唱家会因为过于担心高音部分而忘了怎么演唱,投手会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动作而无法控制快球,演员会因为过于担心台词而愣在了舞台上。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表演的自然流畅性不见了,娴熟的技巧消失了。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度地用理性去监控人类的行为。
如果大脑是一台运算能力无穷的超级计算机,那么理性分析就是最理想的决定策略,接收和分析的信息越多,决策就越好。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脑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一台存在各种缺陷的计算机。尽管理性如此伟大,但造物主并没有额外分配给前额叶皮层更多的计算资源。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人类的意识脑在任何时刻只能容纳大约7个数据。人类大脑这种有限的理性运算能力也为人类做决定设置了陷阱。
比如说“心理账户”现象,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倾向于在脑子里把世界分成一个个的账户,比如说是记住吃一碗米饭而不是吃多少克米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人们可以思考得更快一点。但这种思考方式也容易让人们做出难以理解的决定。
有一个心理实验是这样的:你打算去看一场电影,并且花了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当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你发现你的电影票丢了,你多半不会再花50块钱去看电影了;同样的场景,你去一家电影院,打算去看定价为50块的电影,在买票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丢了50块钱,你有很大可能继续买票看电影。其实,丢了价值50元的电影票,和丢了50元,在货币单位上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你的一个选择是不看电影了,一个是继续看?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影响,因为你为这场电影建立了一个50块钱的心理账户,再花钱,你就不愿意了。丢了50块钱没关系,因为这笔钱的损失并没有计入看电影的那个心理账户。
“锚定效应”也反映了大脑在排除无关信息方面的超级无能。由于我们大脑同时处理的信息极为有限,所以,我们所接收的前一个,或者说新的信息,会对后一个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尽管前一个信息与后一个决定可能毫无关系。有一个心理实验要求人们在转动轮盘产生一个数字之后,再猜测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比例。结果显示,那些看到大数字的人与看到小数字的人相比,会认为非洲国家占联合国席位比例的数字更大、更高。就好像一个不懂玉器的游客,在某个旅游景点购买玉器的时候,会在意识里不自觉地把商家的价格标签作为锚,基于这个数字来报价。
我们在了解了感性和理性思考做决定有各自的优缺点之后,我们会问人类最聪明的做决定方式是什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是综合运用感性和理性思考,并且加以反思。
迈克尔•宾格是世界扑克锦标赛决赛阶段的常客,在成为一个职业扑克牌竞技选手之前,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从本质上说,扑克是个统计游戏,每手牌都可以对应一个概率,概率越小,牌就越好。如果扑克玩家能把底牌换算成相应的概率,就比对手拥有了明显的优势。他可以根据客观的统计概率来下注。但是扑克游戏不仅仅是概率和算牌,其中最诱人的部分是打牌的艺术,也就是赌博行为,这整合了表演技巧和博弈理论。选手对局的时候,不会是拿到好牌就眉飞色舞,拿到坏牌就垂头丧气,而是通过诈唬和表演,在牌不好的时候吓退对手,在牌好的时候诱敌深入。
2006年的决赛阶段,宾格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对手,正好他拿到了一手好牌,为了引诱对手与他决战,宾格假装做出手上牌小,在虚张声势吓退对手的姿态,对手果然上当,押上了所有的筹码,宾格赢了。如果把扑克牌当成算概率,当然理性思考多多益善,但大多数情况下理性的方法派不上用场,因为大多数时候你的牌不太好也不太差。在理性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轮到感性发挥作用了,这时,对于对手牌的模糊直觉,对于对手无法言表的洞察,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宾格说:“有时,我不得不告诉自己不要专心于数学运算。数学运算的危险在于,你误你能做很多,你就不思考其他玩家在做什么。”
扑克玩家所使用的不同策略,阐释了大脑理性分析和非理性情绪各自不同的优点。有的时候使用理性策略,客观冷静,计算概率比较好;在某些情况下,也要跟着感觉走,即使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现实生活跟打牌也是一样的,你无法穷尽或掌控所有的变量,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使用理性,什么时候使用感性。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大概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极度推崇,这句话是:“在大脑中同时葆有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回顾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在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之前,我们的大脑好像是在开音乐会,感性和理性齐飞,各种思绪就像不同的乐器一样,发出五花八门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时应该怎么办?应该想象自己在半空,俯视着这些心动和念头,在思考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偷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技巧,学会偷听大脑内部不同脑区之间的谈话。”因为,“明智的人懂得倾听大脑内部的争论”,思考自己的思考才是最高明的决定方式。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以两种动物做过一个精彩比喻:刺猬和狐狸,刺猬受到攻击时,只会缩成一团,竖起身上的刺,指向外面,这是刺猬唯一的自卫方式。而狐狸受到威胁时,不会只依赖单一的防卫策略,相反,它会根据情境调整策略。刺猬不断地用假想的确定性安慰自己,而狐狸则一直抱质疑的心态,接受不确定性,包容不同的意见,广泛听取大脑不同脑区的想法,最终做出了更好的决定。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基于情绪和感性做决定的优点和缺点。感性决定是自动运行的,高效的;感性决定的缺点是可能会沉溺于多巴胺的分泌,不能自拔,以及损失规避心理陷阱。
其次,我们说到了基于理性做决定的优点和缺点,刻意冷静是理性决策的精华,但理性思考也有思考过度、心理财户、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最后,从德州扑克选手的案例中,我们说到了人类最高明的思考方式是思考自己的思考。
撰稿:陶鹏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划重点
1.基于感性决策:优点是自动、高效;缺点是容易沉溺于多巴胺的分泌,以及损失规避心理陷阱。
2.基于理性决策:优点是刻意冷静,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缺点是思考过度、心理财户、锚定效应等陷阱。
3.人类最高明的思考方式是思考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