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邓一丁解读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邓一丁解读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给你解读一本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我们先从这本书的来历说起。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史崔勒基,是个美国人。2001年,也就是约翰32岁那年,他和他的妻子做了一件很多人都想做,但很少有人敢做的事情。他们辞掉工作,卖掉了几乎全部的财产,开始环游世界。你可能以为,能做出这么潇洒的决定,约翰夫妇肯定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其实,约翰夫妇的环球旅行里并不包含五星级酒店或者豪华游艇这类费钱的项目。他们是背包客,每天的旅费只有40美元。尽管钱不多,旅途还是很精彩的。在那一年的时间里,约翰踏上了非洲的大草原,在泰国骑过大象,还登上了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约翰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旅途中,他渐渐不再为时间的流逝感到紧张,只觉得富足又轻松。
旅行归来,约翰把自己一路上的感悟写成了一本小书。这本书他原本只是自费出版的,想要分享给身边的亲友,没想到头一年就卖出了一万多册。在这以后的二十年里,这本书渐渐成了世界级的畅销书,到今天已经卖出了600多万册,还被翻译成了39种语言。这就是你接下来将要听到的这本《世界尽头的咖啡馆》。2014年,约翰又写了一本续集,叫《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续集的情节和前作连贯,讨论的话题也很接近,所以我的解读也会涵盖续集的主要内容。
在这两本书里,约翰讲了一个有点神秘色彩的故事。简单来说,故事的主人公约翰,也就是作者本人,有一天开车迷了路,误入了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里的店员有点奇怪,好像你不说话,他们也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你别担心,这不是个吓人的故事。这里的店员很友好,他们和约翰讨论了很多人生的大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应该怎样使用你的时间?什么样的人不会畏惧死亡?经过一晚上的谈话,约翰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再感到空虚、迷茫,而是充满热情地过上了新生活,开始追寻梦想。在续作中,约翰在十年后再次来到了这家咖啡馆。这次,他不仅见到了十年前启迪自己的老朋友,还和他们一起,帮助了一位顾客。这位顾客和十年前的约翰一样迷惘、疲惫,而当她在咖啡馆里度过了神奇的一天,走出咖啡馆的时候,她对人生的看法已经焕然一新。
这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作者约翰只是把他关于人生的感悟藏在了故事里。毕竟,和直接的说教比起来,故事要有趣得多。我读完这两本书的感受是,约翰要讲的道理未必有多深奥,但他确实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听上去很大,很难。但你倒不必把约翰当作什么深刻的哲人,只当他是一位善意的朋友,在向你提出诚恳的建议。只要你放松地倾听,他写进书里的某些话,或许确实有打动你、改变你的力量。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和它的续作。从约翰的故事里,我读出了三个主题,大致可以概括成目标感、满足感、角色感这三个词。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分钟里,我会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来为你讲述约翰的故事。
好,下面我们开始。
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主人公,约翰。在故事一开始,约翰的处境可能会让你有些熟悉的感觉。这一年他三十出头,做着一份白领的工作,每天在格子间里坐十个小时。工作是挺辛苦的,但也算得上体面,薪水也还不错。在过上这样的生活以前,约翰是个听话的学生,他按部就班地上中学、上大学、投简历。这份工作是他多年来努力的回报。找到工作以后,约翰的目标是升职加薪。再好好干几年,他会坐进独立的办公室,挣到更多的钱,当然,他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会变长。所有这一切对约翰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好像没什么不好。但有时候,他又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
这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一直在约翰心里打转。有一天,他突然决定,暂时逃离工作,给自己放个假。约翰请了一周的假,开车出门去散心。可是他开着开着,却发现自己迷路了。他在路上瞎跑了一整天,直到晚上十点多,才找到了一家咖啡馆。奇怪的是,这家咖啡馆开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不过约翰可管不了那么多,他又累又饿,只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东西。他走进咖啡馆,一位名叫凯茜的女招待热情地接待了他。约翰终于放松了下来,可是这时候,他注意到这家咖啡馆的菜单有点奇怪。菜单的背面写着三个问题,头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这里?”
什么样的店家会问客人“你为什么来这里”呢?当然是来吃东西的啊。约翰感到莫名其妙。他请凯茜来解释一下,没想到凯茜的回答更让他摸不着头脑了,凯茜对他说:“这个问题,你要是认真地问一问自己,你就不再是从前的你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约翰有点被吓着了。他低头再看菜单的时候,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印在菜单上的问题从“你为什么来这里?”变成了“我为什么来这里?”只一眨眼,又变回去了。印在纸上的字怎么还能来回变呢?约翰觉得这家咖啡馆非常诡异。就在这时候,凯茜向约翰揭开了谜底。原来“你为什么来这里?”这个问题,问的并不是约翰为什么要来这家咖啡馆,而是要问: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为什么存在?而那个“你”字之所以会变成“我”字,是因为在那短短的几秒钟里,约翰不是简单地阅读纸上的问题,而是认真地向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
故事讲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作者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为什么要编排这么一出神秘的情节呢?而且“你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等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么大的问题,谁又能回答得了呢?
没错,在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上,不只是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恐怕没有谁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约翰讲的这个故事有一个巧妙的地方,他提醒我们,要想找到人生的意义,你首先得像故事里的约翰那样,认真地向自己提问。
我估计,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都曾经问过自己这类的问题:我来这世上走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究竟该怎么度过这一生,才算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些问题太大了,让人无从下手,只能徒然地感到迷茫,所以很多人在一时的感慨过后,也就把问题抛到脑后,不再深究了。毕竟,生活中还有大量更现实、更紧迫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责任和欲望的洪流裹挟着我们,让我们无暇思考那些过于奢侈的问题。但在《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约翰提醒我们,别放弃,想下去。因为,当你开始认真地追问人生意义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重新定义你的人生。故事里的凯茜对此做了一番解释,她说:“一旦你真的问出了那个问题,寻找答案就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会发现你早晨醒来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问题,在接下来的一天中,你脑海里也会时不时闪过那个问题。它有点儿像一扇门,一旦你打开,就很难再关上。”
你看,作者约翰其实并没有假装自己能解答所有人的人生之问。他只是告诉我们,真诚的追问是会产生后果的。一旦你真的被人生意义的问题困扰,你就会渐渐开始质疑日常琐事的价值。在你的待办清单上,有太多的事项理直气壮地占用着你的时间,但其实,完成这些事项未必会让你更接近理想的人生。伴随着这样的质疑,你还会想起一些你一直想去做,但始终没有做的探索,对另一种人生的渴望会渐渐占据你的心智。你看,有时候你并不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仅仅是问题本身,就已经在帮助你做出取舍,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了。这是约翰的这本书里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所谓的目标感,就是用真诚的困惑来指引你的人生。
当然,我知道这种说法还是很抽象。我们是可以像故事里的约翰那样,认真地问一问自己菜单上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来这里?我为什么存在?但接下来呢?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办法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呢?
作者约翰在续作《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提到了一种思考工具,叫作“人生五事”,我把它分享给你。
所谓的“人生五事”,是约翰在游览非洲大草原时受到启发,想出来的一个概念。在非洲,约翰发现游客们中间流行着一种说法,叫“The African Big Five”,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非洲五大动物”。这是游客们来到草原上最想看到的五种动物。当然,这些动物都分散在草原上,可不像在动物园里那么容易看到。在游客们心里,要是一趟旅行就能把这五种动物都看全,这趟旅行就堪称完美;哪怕是只看到了两种,也算是不枉此行了;但假如他们坐着越野车,在草原上跑了好几天,最后一种动物都没看到,这趟旅行就是很遗憾的。
约翰觉得这种思考方式很有意思,因为人生其实也像是这样一场旅行。就算我们想不清楚人生的意义,在我们的一生中,也总有那么几件事是我们特别想要追求的。假如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回头看看过去的几十年,发现那几件最想做的事情都实现了,那就不会有什么遗憾。这种心情,就和那些一趟旅行就看全了五种动物的游客一样。约翰的“人生五事”这个概念,就是照着“五大动物”发明出来的。
你可能觉得,这个讲法会不会有点太随便了?但其实,约翰并不是唯一一个主张用五件事来规划人生的人。我在张潇雨老师的《商业经典案例课》里看到一个故事,分享给你: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私人飞机驾驶员,叫弗林特。你知道,巴菲特的时间多值钱啊,想跟他吃顿午餐,都得拍卖,成交价动辄上千万美元。这个弗林特成天守着巴菲特,当然很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有一次,弗林特就问巴菲特,应该怎么制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呢?巴菲特让他把职业生涯里最想做到的25件事写下来。到这一步,还没什么奇怪的。弗林特写下了25件事。接下来,巴菲特让他把其中最重要的5件圈出来。弗林特也照办了。巴菲特就问他:“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吗?”弗林特心想,老爷子的意思挺清楚的啊,就跟巴菲特说:“我知道了,我要先集中精力,完成这最重要的5件事,剩下的20件不着急,我可以有空再做,慢慢把它们全都实现。”巴菲特说:“不,弗林特,你只说对了一半。你要集中精力做那最重要的5件事,剩下的20件,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不要在它们上面花费哪怕一丁点的时间。”
你看,巴菲特送给弗林特的建议,其实也是让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最重要的“人生五事”上来。假如你感觉“意义、存在”这类的概念太过抽象,那你不妨换个思路想想看,有哪五件事重要到足以定义你的人生?“人生五事”这个思考工具可以帮助你给人生建立清晰的坐标。
好,关于目标感这个话题,我们先聊这么多。接下来,我们回到约翰的故事。
刚才我们说到,约翰被菜单上的问题吓住了。他和女招待凯茜聊了好半天,才搞明白菜单上的“你为什么来这里?”到底是在问什么。可是在这个问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在等着他。菜单上的另外两个问题是:“你害怕死亡吗?”和“你满足吗?”
读完了这本书,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它们问的都是:你应该怎么花费你的时间,才会感到满足?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在书里,作者约翰首先借凯茜之口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说的是,凯茜有一次去夏威夷潜水,在海里遇见了一只大海龟。凯茜追着海龟游泳,想凑近点看看它。可是她发现,不管自己怎么拼命地游,总是跟不上海龟的速度。这让凯茜有点惊讶,因为在她看来,海龟游泳并没有出什么力气,它只是偶尔懒洋洋地摆动四肢,更多时候都只是漂浮在水里。这样的游法,为什么还能比凯茜快呢?第二天,凯茜仔细地研究了海龟的动作,她发现,海龟划水可不是毫无章法,而是始终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水流的方向和海龟前进的方向相反,海龟只是稍微动一动肢体,让自己漂浮在原地;而当水流的方向调转过来,和海龟前进的方向一致,海龟就会加快速度划水,乘着海潮前进。这样的游法既省力又高效,这就是海龟总是能甩掉凯茜的原因。
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向我们科普关于海龟的知识。在这个故事里,正向和反向的海水是一组比喻。所谓正向的海水,指的是那些对我们达成人生目标有帮助的事情,而反向的海水,指的是和我们的目标无关的事情。凯茜告诉约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用各式各样的手段占用我们的时间。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向我们推销各类商品和服务,试图让我们相信,把时间,以及用时间挣来的钱都花在这些商品和服务上,我们的人生就能获得圆满。但其实,这些东西中的绝大多数都和我们人生的目标无关。它们只是反向的海浪,在我们向目标前进时扰乱我们的方向。假如在这些东西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做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或者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未必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约翰的这些观点在今天听来并不新鲜,无非是提醒我们要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不过约翰并不是在简单地批判消费主义,他不抵制消费,也不觉得商品经济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在他看来,和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消费真正危险的地方在于它的盲目性。如果一个人对居住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那他努力挣钱,买一所宽敞舒适的房子就完全是合理的;如果一个人一听到引擎的声音就觉得兴奋,一坐进驾驶舱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那拥有一辆漂亮的跑车或许就是他的“人生五事”之一。不过,假如他拥有这些昂贵的资产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过得还不错,那他或许应该想想,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能更好地帮他实现人生的价值。约翰看待消费主义的态度很单纯:如果消费对你来说是正向的海浪,那就乘着它前进,如果是反向浪,那就尽量摈弃。你可以用同样的视角看一看生活里其他的事,尤其是那些所有人都在做,所有人也都试图说服你去做的事,看看它们是不是值得你花费时间,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它们和你的人生目标是否一致?它们能不能帮助你实现你的“人生五事”?
对约翰来说,一个人能否度过满足的一生只取决于一件事,这就是他有没有把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和自己最重要的心愿统一起来。只要始终清醒地向着目标前进,他就能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绝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甚至可以抵消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约翰相信,绝大多数的人畏惧死亡,只是因为他们在世上还有未竟的心愿。尽管他们未必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他们还是隐秘地盼望着另一种人生。不过,因为受到反向浪的干扰,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梦想遮蔽起来,一再地向后拖延。他们会告诉自己,再过几年,等我赚到足够的钱,或者,等我退休了,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我就能开始追求我想要的生活了。对于这些人来说,死亡令他们恐惧,就像一件任务的截止日期正在逼近,但任务却迟迟没有进展。而那些已经开始追寻梦想的人,只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死亡并不能从他们手中夺走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满足。
在故事里,约翰在一夜的长谈后离开了咖啡馆。他知道自己经历了一场奇遇,也知道生活将会发生改变。不过,改变来得并不突然。刚开始,约翰只是时常想起菜单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他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也会从别人的经验里寻找启发。他留心观察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感受,发现自己很喜欢旅行。终于有一天,他鼓足勇气辞去了原先的工作,过上了旅行一年,工作一年的新生活。刚开始,他对这种生活抱有不小的顾虑,他担心被职场抛弃,担心自己没法解释简历上一年又一年的空窗期,担心这一年的收入没法支持下一年的旅行。不过他渐渐地发现,他在旅途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世界各国的语言和为人处世的能力,都让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的挑战,他对来年旅行的期待也成了他工作的动力源泉。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约翰在旅行和工作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
在续作中,约翰在十年后再次走进了那家神秘的咖啡馆。这一次,他和店里的老朋友一起,帮助了一位第一次走进这家咖啡馆的顾客。这位顾客正被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她的生活紧张忙碌,却毫无快乐可言。约翰、凯茜和店里的厨师迈克一起,帮她度过了难忘的一天。这个故事的主旨和前作大同小异,我就不细说了。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续作里一个前作没有涉及的主题,或许可以称之为“角色感”。
在续作里,厨师迈克这个人物比前作里戏份更大。在前作里,他和凯茜是类似的角色,在约翰迷茫的时候跳出来帮他答疑解惑。而在续作里,他多了一个身份,成了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在为人父母这件事情上,约翰和迈克有过几次交流。约翰很好奇,自己的老朋友是怎么下定决心成为父亲的,毕竟这是个相当重大的决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想到,迈克给他的回答却很简单,他说:“当我想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
想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父亲母亲,这就是我所说的“角色感”。在为养育下一代做准备的时候,这种角色感非常必要,但也时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往往会在各种现实的条件上做足准备,比如,给尚未降生的孩子开辟一个独立的房间、购买各种用品和衣服、找好启蒙用的书籍和玩具。但其实,最重要的准备或许是准备好我们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有清醒的预想。
对故事里的迈克来说,这样的预想并不复杂。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父亲身上的一个良好品质是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亲。得出这个结论或许很容易,但要真的做到这件事需要长期的练习。迈克是个好脾气的父亲,但他也有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应对这样的时刻,迈克给出的建议是:“做一个观察者,而不是沉浸其中,不要当局内人。”这话的意思是,每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即将失控,就要及时从当下的状态里超脱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确认一下此时的自己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通过时常给自己这样的提醒,迈克真的把自己打造成了预想中的那个角色,他的角色感实实在在地约束了他的行为。
其实,角色感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养育孩子上。我在作者约翰的个人网站上找到了他的一段演讲,其中有一个观点对角色感这个话题做了很好的延伸。约翰说,想要做成一件事,重要的不是思考“怎样去做”,而是思考“像谁那样去做”。当你思考“怎样去做”的时候,你的头脑很快就会被各种待办事项和技术性的问题占据;而当你思考“像谁那样去做”的时候,你就是在给自己打造一个角色。如果你要去参加一场面试,那么,比起考虑面试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如何应对,你更应该思考自己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面试官面前,你要展示的是你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你要让面试官记住你的踏实肯干,还是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你自己做好角色的画像,其他的问题也就有了思考的抓手。除此之外,在为自己打造角色感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从前人身上找到值得参考的经验,这是因为你找到的角色很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榜样。约翰提醒我们,不管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在这颗星球的历史上都一定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并且取得过成功,代入他们的角色,尽量吸收他们的经验,这很可能是通向成功的最短的道路。
好,到这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和它的续作,我就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我们简单做个总结:
在这两本书里,作者约翰讲述了一个有点离奇的故事。在故事里,他误入了一家咖啡馆,在这里邂逅了女招待凯茜、厨师迈克和形形色色的顾客,通过和他们交谈,约翰获得了人生的启迪。我把约翰提出的主要观点总结成了三个主题,分别是目标感、满足感和角色感。关于目标感,约翰提醒我们,不要停止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因为真诚的追问会真实地塑造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逐渐脱离琐事的束缚,对遥远的理想展开探索。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人生五事”这样的思考工具,找到更具体的目标。关于满足感,约翰相信,只要一个人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行动和人生的目标统一起来,他就能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感,这样的人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死亡也不能让他们分心。最后,约翰在续作《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涉及了第三个主题,角色感。角色感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一套行为方式的标准,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榜样。在面对挑战时,明确的角色感可以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抓手,以及值得参考的经验。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发生在咖啡馆里的故事,欢迎你读一读原书。在本期听书的末尾,我想和你分享一点我读这本书的个人感受。就像我在刚开始时说的,约翰在书里分享的思考其实未必有多深奥,他只是给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提示,至于每个人的人生之问,当然还得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我看来,约翰的这本书有点像一本“成年人的童话”。你可不要小看童话,其他的书都在用证据和逻辑说服你,而童话传递的是信念。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复杂的思辨里迷失,陷入迷茫,而一点简单的信念,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约翰在书里分享的思考其实未必有多深奥,他只是给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提示,至于每个人的人生之问,当然还得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复杂的思辨里迷失,陷入迷茫,而一点简单的信念,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