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谈快乐》 刘玮解读
《与哲学家谈快乐》| 刘玮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叫《与哲学家谈快乐》。
原书的法文标题直译过来应该是《快乐的力量》,这个标题其实更能表现书的意图。作者想要告诉读者,快乐对我们来讲有多么重要,我们又如何获得快乐。中文版的标题《与哲学家谈快乐》多少有点误导性,作者在书里确实讨论了不少哲学家对快乐的看法,但也涉及了宗教思想家、心理学家、文学家的作品。此外,作者还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很多人生经历。
快乐毫无疑问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我们常说,人生三大幸事是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你看,这些不都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刻吗?在很多人看来,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人生不再有快乐,只剩下痛苦,恐怕连活着都显得没什么意思了。但是,想要获得快乐,特别是稳定地获得快乐,却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快乐来无影、去无踪,难以捉摸,作者真的有办法帮助我们获得快乐吗?
这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勒努瓦相信,他一定能帮到你。勒努瓦1962年出生,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哲学,后来获得了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社会学博士。他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做过天主教的修士、搞过科研、当过编辑,后来辞职专心写作,成了法国炙手可热的公共知识分子、畅销书作家和电视节目制作人。他出版了五十多本书,大多是关于哲学、心理、宗教这些领域的知识普及读物,他也以自己能够让高冷的学术知识为大众所用而感到骄傲。
接下来,我会分成三部分为你解读勒努瓦的这本书:首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快乐是什么?然后,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快乐?最后,带你领略一种勒努瓦心目中最完美的快乐。
勒努瓦对比了快乐和另外两个近义词,来帮助我们理解他所说的“快乐”是什么。这两个近义词分别是“快感”和“幸福”。
快感指的是日常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比如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累了可以休息,或者读一本好书、听一首好歌,这些都能让我们产生快感。但是快感有它的局限性,它往往过于短暂、转瞬即逝。此外快感的特点是“一时爽”,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后果,比如高糖高脂的食物会给我们带来快感,但是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充满魅力的异性可能会带来快感,但也有可能是婚姻的隐患。
那幸福呢?虽然在日常语言里,幸福经常等同于快感或者快乐,但是从古至今,哲人们都把幸福看作一种更持久的满足,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一点在现代汉语里也差不多,我们恐怕很难找到一个词,比“幸福”更能描述人生的完满境界了。这么看来,幸福就需要分辨和调节一生中的快感,特别是要对那些有害的快感加以节制。所以,想要实现人生完整的幸福非常困难,需要我们具有明智或者智慧的品质,认识到人生中哪些是应该追求、哪些是不该追求的,那些该追求的东西又应该追求到什么程度。在中国、印度和希腊,先哲都想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都用某种形式的“中庸之道”,来概括在人生中进行取舍的智慧。
这么看来,快感过于日常和危险,而幸福又对我们要求太高,我们还有什么呢?那就是快乐。快乐是介于转瞬即逝的快感和长期稳定的幸福之间的那种感受。一方面,快乐关注当下,没有幸福考虑得那么长远。另一方面,快乐比快感更强烈、更深厚、更有爆发力,也更有感染力,它涉及身体、欲望、想象力和理性,会给人带来更通透的愉悦。比如你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完成了论文答辩;或者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搞定了一桩生意。在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想要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甚至手舞足蹈、不能自持。作为法国人和资深球迷,勒努瓦提到1998年法国队第一次夺得足球世界杯冠军的时刻,整个法国都陷入了快乐的海洋。
这么看来,快乐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件事情产生强烈的、积极的、全面的身心感受,它有助于我们增强活力,也帮助我们通向幸福。
在勒努瓦看来,放眼哲学史,讨论快感和幸福的哲学家不在少数,但是讨论快乐的哲学家却非常稀少。17世纪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是讨论快乐的代表之一。他从所有生物都有的自我保存、成长壮大的本能开始讨论。他观察到,在生物成长的过程中,有利的东西就会让生物感到愉悦,而相反的就会让它们感到痛苦。斯宾诺莎由此把快乐定义成“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每当我们获得成长、进步,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就会感到快乐。勒努瓦用自己的观察印证了斯宾诺莎对快乐的定义,比如,婴儿突然发现自己可独自行走的时候,一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再比如,获得梦寐以求的职位、大病初愈,都会让人感到巨大的快乐。这些都是促成我们成长、增强我们能力、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事情。
斯宾诺莎把快乐分为“消极快乐”和“积极快乐”。消极快乐通常来自虚假的想象,我们很难从中获得力量,比如建立在错觉之上的单相思,这种虚假的爱情会让人陷入疯狂和痛苦,最终遍体鳞伤。很多群体的无意识行动,也是在这种消极快乐的主导下发生的,比如,二战前的德国人,就陷入了追随纳粹而来的那种虚假快乐之中。相反,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是我们自己,这种快乐更真实、更深刻,也更持久,比如建立在合理想象和两情相悦基础之上的爱情。在这种积极快乐中,我们有着更加务实的态度、增进彼此的了解,各自也都能在这段关系中变得更好,增强每个人的生命力。斯宾诺莎认为“快乐”的最高等级就是幸福,那是一种将快乐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外力都无法把它夺走的状态。
大约200年之后,德国哲学家尼采认可了斯宾诺莎对快乐的基本判断——快乐就是生命力的增强,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准则。在尼采看来,我们需要将自己所有的欲望、激情都升华成快乐。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对生命中的一切说“是”,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这就是尼采“永恒轮回”的学说。在他看来,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地发生,真正热爱生命的表现、活出真实的人生,就是即便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重新来过,你依然会毅然决然地作出和之前相同的选择。这就是“对命运的热爱”,也是人生最高级的快乐。
尼采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快乐的美学”,认为艺术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艺术中蕴含的创造性,也是人生成功的精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塑造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再来看看你更关心的问题:如何获得快乐?从前面的描述来看,快乐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是外在的,甚至是偶然的。能不能找到一生的挚爱、我们支持的球队是否能够获胜,这些都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那我们怎么能让自己更容易获得快乐呢?这听起来特别像一个典型的“心灵鸡汤”式的主题。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带着这样的预期,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勒努瓦讲得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对生活的生动观察,还有他本人的真诚与豁达。
勒努瓦给我们介绍了三种获得快乐的途径:第一种是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创造获得快乐的氛围;第二种是找到真正的自己;第三种是与他人和世界达成和解。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看看这三条路径。
先来看第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勒努瓦提到,很多种心态都有利于我们获得快乐,比如专注、参与、冥想、信心、豁达、善意、感恩、坚持、放手与接受,等等。这些心态能够给我们创造一种氛围,更容易让快乐不期而至。在我看来,他对于专注、参与和豁达的讨论,特别值得和你分享。
专注是什么?专注就是忠诚于自己当下的感官,不管在观看某个景物、在聆听某段音乐、在品尝某些食物,我们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沉浸其中。而不让还没有完成的工作、明天要做的计划干扰自己,让自己游离于当下感受之外。当我们沉浸在感官之中,我们很可能会在一次散步、一首乐曲、一片景色中与快乐不期而遇。
与专注密切相关的是参与。参与比专注更进一步,是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是感官,还包括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作者说:“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完成了多少事情,而在于每一个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几分心力。”他举了一个我们恐怕多少都体会过的例子:旅游。如今的旅游,大多变成了某种程序化的东西。出发前制定攻略,路上疲于奔命,到了景点,匆匆看看那些著名的建筑和风景是不是和自己在图片上看到的相同,然后拍照打卡,转战攻略上下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这样的旅行,我们真的“参与”进去了吗?我们又从这样的旅行中收获了多少真正的快乐呢?还是我们的快乐仅仅来自获得了一份到此一游的洋洋自得,以及和别人聊天的谈资呢?
在讨论“参与”的部分,勒努瓦还讲到他年轻时去印度的一个慈善机构,去照顾濒死老人的经历。在这里,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勒努瓦就是觉得有哪里不对。直到有一天,他坐到一位老人身边,开始跟他交谈。虽然他说法语、老人说印地语,无法理解彼此,但是通过眼神的交流和身体上的接触,作者感到老人逐渐快乐了起来,老人的情绪也逐渐传递给了他,让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那一刻,他明白了,这里之前缺少的就是这种用心的参与,而这种参与拥有力量、给人带来快乐。
勒努瓦关于放手与接受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我们无法获得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难接受事物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想把尽量多的东西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尽量做好理性分析、尽量吸取经验教训,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周围的事物,于是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和压力,难以体会快乐。在这方面,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用过的一个有趣例子,或许可以帮到我们。我们可以想象一辆马车拉着一只狗,如果这只狗拼命挣扎,就是不愿意跟着车跑,那结果一定是被马车在地上拖着,弄得遍体鳞伤、九死一生。这个时候,更聪明的策略显然是主动跟着马车跑。这就是勒努瓦推荐的放手和接受的态度。放手并不是听天由命、彻底躺平,而是像前面说到的尼采的观点,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东西,顺势而为,不要与人生的趋势背道而驰。
这就是勒努瓦讨论的获得快乐的第一种途径,找到有利于迎接快乐降临的人生态度。不过,这些心态的调整毕竟还是准备工作,不能保证快乐一定能够到来,也无法改变快乐的转瞬即逝。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让自己获得更持久的快乐呢?
勒努瓦提出的后两个途径都是更加积极的策略。一个是找到自己,获得内心的力量,从而拥有“释放的快乐”;另一个是与他人、与世界达成和解,从而体会到一种“融入的快乐”。
我们都想要过自己的人生,想要为自己而活。拥有一个完整的、确定的“自我”,会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带来前进的动力,这也是主动获得快乐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找到自我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太容易在各种诱惑、各种迫不得已、各种人云亦云中迷失自我。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勒努瓦给出的建议,就是仔细地进行自我审视。他提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讲的“个性化过程”。荣格认为,人们在35岁到50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的时候,心智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时候往往会经历一轮比较认真的自我审视,开始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天性和真实的渴望,逐渐发现当下生活中某些方面,与内心深处的想法存在矛盾。比如,干了很多年的工作其实不是自己喜欢的,而自己从小真正喜欢的爱好却没有得到发展,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抽离出日常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自我审视,发现哪些东西是扼杀自我的,是我为了迎合别人而做的,然后勇敢地跟这些东西做“切割”,把这些妨碍自己个性发展的关系一一斩断。同时,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和之前被隐藏的天性,然后勇敢地开始追求。在这个自我审视的过程中,不管是发现阻碍自己的东西,还是确定“真我”的方向,都没有比“快乐”更好的标准了。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和反思的,正是生活中的哪些东西让我真的感到快乐,哪些仅仅是虚假的快乐,经历过之后只会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
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没有一定之规,更没有确定的结论,每个人只有自己进行反思,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如果能够找到确定的自我,我们也就获得了释放快乐的源泉,从而逐渐培养起获得深层快乐的能力。因此,真正的革命永远发生在内心深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勒努瓦给出的获得快乐的第三种途径:与他人和世界达成和解,从而体会到一种“融入的快乐”。这种途径看似与第二种寻找自我的道路方向相反,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但其实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这部分,勒努瓦提到友情、爱情、奉献,以及我们和世界之间的感情。这些向外的关系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完美的友情建立在两个完整的自我之上,双方可以彼此鼓励、共同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成人成己”,而不是功利的计算、相互的利用。
爱情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重要来源,我们前面也提到斯宾诺莎对虚假爱情的抨击。那种虚假的爱情带来的消极快乐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我们带着自私的目的,试图通过爱情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平息内心的恐惧、填补灵魂的空虚。而真爱与真正的友情相似,我们爱的是那个人本身,爱人的出现、爱人真实的样子,就能让我的内心感到快乐。同时,我也渴望让对方因为我获得快乐。在这种良性的爱情关系中,两方见证着彼此的成长,都因为对方成为更好的自我。爱不是占有、不是从属,而是自由的呼吸,期待对方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爱情关系中,我们需要前面提到的专注、参与、自信、放手,否则就很容易产生恐惧、嫉妒和控制欲。
从友情和爱情这种身边的亲密关系扩大,我们可以通过把爱心奉献给更多人获得快乐。历史上一代代哲学家和宗教人士都见证了这一点:快乐有一种很神奇的性质,它不会因为分享而减少,反而当我们把自己的快乐赠予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快乐也会成倍增加。因此,奉献是无限快乐的源泉。作者说,比对具体的人奉献爱心更博大的,就是我们与整个世界达成和解,热爱其他生物、热爱环境、与整个世界和谐共处,达到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快乐,也知道了获得快乐的途径,那勒努瓦心目中最完美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呢?在他看来,最完美的快乐,就是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由此感到的快乐。简单来说,就是找回做孩子的快乐。
勒努瓦写过好几本关于儿童心理的书,对孩子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看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充分确立的时候,他们会出于直觉保持真我,很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以这样的心态,孩子可以在与他人和世界的相处中收获纯粹的快乐,他们会因为一个眼神、一个故事、一个小小的成就爆发出爽朗的笑声,甚至手舞足蹈。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各种条条框框,恐惧和悲伤越来越多,而快乐则渐行渐远。
古往今来,很多圣贤都羡慕和赞美孩子那种天真的快乐。比如,咱们中国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就是涵养德性就好像回归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的自然而然。耶稣基督对他的门徒说,“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也是说,信仰要有像孩子一样纯洁的心。
对于成年人来讲,想要获得这种孩子般的快乐,确实非常不容易,需要我们做到前面讲到的所有三点,既要有良好的心态,又要有真实的自我,还要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达成和解。倒是在一些人上了年纪之后,会展现出这种幼儿一样的快乐。很多老人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努力控制周边的人和事,敢于服老、坦然接受自己的脆弱和他人的帮助。这样的老人会拥有一份从容的快乐,为自己而活,为内心简单的热情而活,他们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这种童真的快乐不需要多少外在的条件,甚至可以在很恶劣的环境下获得。勒努瓦20岁第一次来到印度,在一些极度贫穷的村子里,看到这种孩子般纯真的快乐。那里的农民几乎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勒努瓦心目中,这样的人们应该苦大仇深才对,但是真的来到他们身边之后,勒努瓦却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人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干着繁重的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这些贫穷的农民,为什么也可以拥有这样的快乐呢?勒努瓦认为,理由其实很简单,是生存本身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把生命当作礼物,除此之外毫无要求。或者说,他们就是单纯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作者反观“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有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常常失去这种对生命本身的爱和快乐。要拥有这种快乐,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做过度的分析,总想着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更不是要让周围的世界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16世纪的哲学家蒙田曾说,最难满足于简单快乐的人往往是思想家、学者和教授,因为他们天天跟概念打交道,却很少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体验具体的生活,反而是那些躬身生活的工匠、农夫,他们比那些饱学之士更有人生的智慧,也更加幸福。
要想重新获得孩子一样单纯的快乐,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实现内心的自由,对他人敞开心扉,重建与他人和外界的联系。这样我们又一次回到尼采所说的“热爱命运”。“顺其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消极的力量,而是具有奇特的力量,它能在混乱失序的状态中重新建立或者展现秩序。
好,到这里,勒努瓦的这本《与哲学家谈快乐》就为你解读完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几个要点:首先,快乐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里,强烈而正面的身心感受,它能够让我们充满活力。第二,我们有不同的途径获得快乐,采取专注、自信、豁达、感恩的生活态度;冲破束缚、找回自己;与他人和世界达成和解,都是获得快乐的很好的途径。第三,最完美的快乐在我们降临人世时就已经存在,那就是生命本身的快乐,越是现代社会让我们失去了这份原初的快乐,我们越应该努力地找回它。
在这期音频的最后,我想再从我读过的哲学中跟你分享一个关于如何获得快乐的观点。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休谟、密尔,都告诉我们快乐的另一个神奇的特点,那就是你越想快乐越难以快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如果真的把快乐当成日常行动的目标,整天念叨着“我要快乐”,那恐怕很难得到快乐。相反,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关心的人、喜欢的事上,反而更容易感到快乐。
这么看来,快乐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做事的直接目的,而是一种“伴随性的目的”,是让我们感到一件事真的最终得以圆满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曾经把快乐比作年轻人脸上的光彩,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这种“伴随性的目的”也是我自己从上课、写论文、在“每天听本书”和你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时,体会到的快乐。
好,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在留言区里,我也想请你分享一下你如何获得快乐的经验,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更多的快乐。
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快乐是介于转瞬即逝的快感和长期稳定的幸福之间的那种感受。一方面,快乐关注当下,没有幸福考虑得那么长远。另一方面,快乐比快感更强烈、更深厚、更有爆发力,也更有感染力,它涉及身体、欲望、想象力和理性,会给人带来更通透的愉悦。
-
消极快乐通常来自虚假的想象,我们很难从中获得力量,比如建立在错觉之上的单相思,这种虚假的爱情会让人陷入疯狂和痛苦,最终遍体鳞伤。相反,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是我们自己,这种快乐更真实、更深刻,也更持久,比如建立在合理想象和两情相悦基础之上的爱情。
-
三种获得快乐的途径:第一种是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创造获得快乐的氛围;第二种是找到真正的自己;第三种是与他人和世界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