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 于理解读
《不原谅也没关系》|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1月,讲的是一种精神疾病,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缩写是CPTSD。CPTSD你可能不太熟,但PTSD这个词你肯定知道,它是一种精神障碍,全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指一个人经历了战争、天灾、交通事故这样的极端事件后,会通过做梦、闪回等形式再次体验这段经历,同时感到强烈的恐惧。患者会对和这段经历相关的人或事特别警觉,并且表现出回避行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
CPTSD,就是在PTSD前面加了一个C,Complex,复杂。这个复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复杂,是CPTSD患者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很复杂。PTSD主要是单次的重大事件造成的,而CPTSD的创伤事件是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而且患者很难从这些事件中逃脱出来,比如原生家庭中的虐待和忽视、校园霸凌等等。与战争、天灾等事件相比,这类事件往往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察觉,却更加普遍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第二个复杂,是CPTSD患者的症状更复杂。在PTSD的症状之外,CPTSD患者还存在情绪上的障碍,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困难,很难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2018年时,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CPTSD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纳入了系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CPTSD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本书,就是一本针对CPTSD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皮特·沃克,他是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伯克利心理治疗研究所认证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已经超过三十年。而且他本人就曾经是一名CPTSD患者,他在童年时期遭受了父母的虐待,后来经过了多年的治疗才得到缓解。
大多数CPTSD患者的创伤都来自原生家庭,这也是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其实最开始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些顾虑,因为书里给出的家庭案例问题都比较严重,有不同程度的霸凌、虐待的色彩,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有些担心,担心它解决的可能不是大多数用户的问题。但是我发现,纸书出版半年多的时间,它一直都位列豆瓣科学新知图书TOP10的热门榜,截止到2023年6月底,豆瓣上已经有一千多人评价,评分高达8.9分。热度不减,阅读人数越来越多,可见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有触动读者的干货。我想,或许这本书确实能帮到不少人,因为哪怕大多数人都不是CPTSD患者,原生家庭也是相对健康的,但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受到过或多或少的伤害。可能你小时候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或者有一次,你明明有了不好的情绪,需要安慰的时候,父母却没能重视,甚至嘲笑了你的情绪,这都可能会让你受伤。那么,这本书就能提供一些帮助,为你解答一些疑惑。
如果一个人成长的环境让他觉得自己不重要、不被爱、没价值、不安全,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他就很可能患有CPTSD。一个人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就容易形成一种草木皆兵的心态。比如,面对随时暴怒的父母,他可能会强迫性地逼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好,讨好父母,长大后,他就可能会表现出讨好型人格。一个人成年之后的“问题行为”,可能就是童年时的他为求生存而发展出的“生存机制”。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对被抛弃、被蔑视的恐惧,而不是基于健康、完整的自我。那么,了解了CPTSD,了解了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塑造了一个人,CPTSD患者们就能明白,不是他的错。
就像作者所说,不必原谅,但必须释怀。一个人受到的创伤不是他的错,但复原是他自己的责任。除了对CPTSD的类型和成因的剖析之外,这本书里也提供了一系列自我救助的方法和工具。我会用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详细说说原生家庭的创伤会导致出现哪几种CPTSD患者;接着,我们再来说说有哪些治愈创伤的方法。
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说说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导致出现哪几类CPTSD患者。
在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或者身体上的虐待,孩子们的反应会不同。这些反应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逃、战、僵和讨好反应。逃是逃离;战是攻击;僵是僵在原地的“僵”,指的是放弃抵抗,陷入麻木或者崩溃状态;讨好就是讨好攻击者,让自己免受伤害。这四种反应合称为“4F反应”。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本能地采取4F反应中的某一种,这四类反应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多数人能恰当地利用这四种反应,灵活应对各种威胁。比如,使用战反应积极地保护自己,或者使用逃反应及时撤退。而且一般来说,一个人是不会经常面临危险的,也不需要总是用上4F反应。但是对一些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在心智还未健全强大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笨拙地选择某一种反应来保护自己,比如说一味地委屈自己,讨好父母。于是,有些孩子就会过度依赖某一种或某两种反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防御模式,导致他应对世界的方式变窄。更糟的是,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依然被卡在这个模式之中。这四种反应,就对应着CPTSD患者的四种基本类型。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四类CPTSD患者分别是什么样的。
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家庭里有四个孩子,我们就叫他们哥哥、姐姐、妹妹和小弟。在这个家庭里,姐姐就像是一个出气筒,如果她表现不好,父母就会训斥她;哪怕她什么都没做,如果父母有了烦心事,也要骂她几句。有一些自恋型或者边缘型人格的父母,会至少选择一个孩子,作为家里的出气筒、替罪羊,通过攻击这个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年幼的孩子是很无助的,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自己遭受了怎样的对待,反而会相信是自己有问题,应该被父母惩罚。
到了要上学的年纪后,校园生活给了姐姐一丝喘息的机会,她可以不用24小时在家里待着了。不过学习成绩又让她多了个被父母训斥的原因,如果考得不够好,她就会被父母贬低。其实姐姐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因为父母的压力,她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每天都在因为学习而焦虑、痛苦和自责。
姐姐属于逃类型的CPTSD患者。逃类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患上了多动症、学习很糟糕的孩子。因为在缺乏关爱,甚至存在身体虐待的原生家庭中,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就会通过多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心理情绪,就容易患上多动症。另一个极端就是像姐姐这样,成为发奋学习的优秀学生。这一方面是为了躲避父母的挑剔,另一方面是因为面对父母的苛责和压力,孩子会采取一种叫做“解离”的防御机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们会不停地思考担心各种琐事,好忽略掉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长大后,逃类型的孩子容易变成工作狂和完美主义者。他们就像是一台卡在“开启”状态的机器,通过保持忙碌逃避痛苦,并且认为自己变得足够完美后,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我们接着讲姐姐的故事。成年后,她离开了原生家庭,去外地读书工作。看似她是逃离了原生家庭,但不幸的是,她发现自己总会被自恋型的人吸引。这些人会蔑视她、伤害她,就像她的父母一样,她似乎依然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关于这种现象其实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强迫性重复”,指的就是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复制小时候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有过心理创伤,当他遇到了新的人后,在潜意识中,他会把对方看作第二次机会,想要通过对方弥补遗憾,医治过去的心理创伤。CPTSD患者就很容易出现这种强迫性重复,他们会不断重复糟糕的关系,重复经历相似的创伤。
讲完了姐姐,我们来讲哥哥的故事,他是战类型的CPTSD患者。在这个家庭里,哥哥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他的童年不像姐姐那样充满恐惧,他甚至还加入了父母的阵营,一起欺负姐姐。其实在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霸凌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兄弟姐妹对受害者造成的创伤甚至可能比父母还严重。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时,有些冷漠的父母就会让孩子自己去边儿上解决,但一个力气只有哥哥姐姐一半大的孩子,又能怎么自己解决矛盾呢?
哥哥虽然不像姐姐那样被父母折磨,但他也没能逃过父母的病态影响。当他表现得好时,父母就会对他大加赞赏,可一旦他做得不够完美,父母就会收回对他的认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长大后,哥哥变得特别像他的父母,他像父母一样强势地去塑造他“爱”的人,就像父母塑造他那样。组建家庭后,哥哥的妻子也遭受了来自他的家庭暴力。
这个案例中的哥哥属于战类型的CPTSD患者。许多战类型的孩子都是家庭里的哥哥姐姐,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压迫自己的弟弟妹妹。对于战类型的人来说,权力和控制才能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会被抛弃。有一些来找作者治疗的战类型的患者,他们的批评、讽刺和恐吓吓跑了潜在的亲密对象,于是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变得更加愤怒,又进一步破坏了和对方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双方距离越来越远。
极端的战类型的人,甚至会发展出反社会人格。有一种战类型的人就非常可怕,作者称其为“迷人的霸凌者”。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非常友好,甚至充满魅力,没有人会相信他们私下会虐待别人。作者在这里举了自己父亲的例子,他的父亲看起来沉默寡言、文质彬彬,在公司和邻里间都备受好评,可回到家中,他却对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作者大打出手。包括我们在影视剧或者现实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例子,许多家暴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会实施家暴的人,甚至还是谦和有礼的成功人士,但面对亲密的人时,就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了。
我们要讲的第三类CPTSD患者是僵类型,用一个词来形容叫“迷失的孩子”。在这个案例中,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妹妹,就是这个“迷失的孩子”。父母没什么心思管她,她全靠自己照顾自己。她就总是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电视和食物是她仅有的慰藉,出门社交的话,她会感到焦虑。长大后,妹妹就住在堆满废物的杂乱公寓里,靠政府的补助生活。
像妹妹这样把自己藏起来、不和外界接触的人,就是僵类型。我们刚刚说逃类型的人是被卡在了“开”的开关上,那么僵类型的人就是被卡在了“关”的状态上。他们非常孤僻,不愿意和人建立关系,宁愿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他们沉迷于电视、网络和游戏,并且通过这些来逃避现实生活。
最后一种CPTSD患者类型,是讨好型的人,也就是这个案例中的弟弟。弟弟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生性敏感,能敏锐地发现并且满足母亲内心的需求,这样母亲就会对他好一点。后来,弟弟几乎能洞悉母亲的心情,成了任凭母亲差遣的保姆,说不出一个“不”字。弟弟一直在家里住到了28岁,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离开了家,从这个情感的牢笼中解脱了出来。
像弟弟这样讨好型的人很早就意识到,如果他能做父母的好帮手,或者顺从的孩子,他们就能获得些许的安全和关爱。于是,他们通过迎合别人获得安全感,以放弃自身需求为代价和他人建立关系。一些讨好型的孩子会强迫自己变成开心果,哗众取宠、取悦父母。作者有一位患者就是讨好型的人,他的表现是没办法拒绝别人。接受咨询后,他才慢慢意识到,这是因为在他小时候,如果他拒绝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打骂他,于是他的个性就这么被反复扼杀了。
讨好类型的人有这么五条绝对准则:第一,倾听比说话更安全;第二,同意比反对更安全;第三,照顾他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第四,询问对方想法比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安全;第五,把选择权留给对方,比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更安全。许多讨好型的人几乎从来不展示自己,也避免投入感情。他们躲在“老好人”的表象背后,对他人过度倾听、过度取悦、过度服务。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过度关注伴侣,认为这样就不用冒险暴露真正的自己,避免被讨厌的风险。
到这里,我们讲完了逃、战、僵和讨好这四种反应。事实上,大多数经历过创伤的人都是这四种反应的混合,而不仅仅是某一种类型,比如讨好-战类型、逃-僵类型等等。其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是讨好-战类型,那些“我是为你好”的父母或爱人,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爱人的方式很令人窒息,有时甚至更像是操纵和胁迫,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逼迫对方照自己说的做。当对方拒绝时,他们就可能会因为受挫而爆发,大发雷霆,甚至攻击对方。
好,我们说完了CPTSD患者的四种创伤类型,还有常见的混合类型。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怎样缓解CPTSD的症状,疗愈内心的创伤。
第一个疗愈方法,是缩减批判者。很多CPTSD患者的内心中,都住了一个在不停地批评自己的小人。在网络上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中,人们常常提到,东亚家庭的小孩长大后,格外擅长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批评使人进步。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会不停地批评、辱骂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就可能会接受,甚至内化这些批评,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而且为了赢得父母的欢心,孩子还可能会过度追求完美,就像我们上面说过的案例中的姐姐那样。在作者接待的患者中,就有很多人用开玩笑的口吻不断重复这样的话:“我知道我对自己很苛刻,但要不是我一直对自己这么狠,我肯定比现在还失败。如果我想逃避治疗的话,你一定要批评我!”你看,这位患者就已经彻底认可并且内化了自我批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阻止内心的那个小人呢?作者认为,要想阻止内在批判者的攻击,关键是恢复战反应。当你发现内心的小人又在批评你时,你就要重拾你的愤怒,在心中默念“不!”“闭嘴!”重新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本能。你要意识到,是你童年时期专制的父母把这个内在批评者种在了你的心底,他们已经彻底毁了你的童年,但你不能让他们再毁了你现在的生活。在恢复战反应之外,你还要纠正自己的思维,反击内在批判者。比如,当你担心自己做不好某件事,开始过度忧虑时,你就要告诉自己:“我无法保证未来完全安全,所以就不要担忧未来可能会犯错。我不会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会以一种‘足够好’的方式工作,并且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
其实除了内在批判者,CPTSD患者内心中还有一个外在批判者。内在批判者是批判自己,外在批判者是批判别人,觉得没有人值得信任。不同4F反应类型的人,内在和外在批判者的比例不同。比如讨好型的人通常由内在批判者主导,僵类型的人就偏向于外在批判者,喜欢谴责外部世界。一些CPTSD患者还会在谴责他人和谴责自己之间来回切换,细数他人的缺点,也很在意自己的不足。一会儿觉得自己太优秀,别人都配不上他,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人会真正地爱他。
那么对于外在批判者,思维纠正同样能起作用。比如说,当你又想在心中批判别人时,可以想一想他的优点,回想一下你们之间的愉快时光,来消解这个外在批判者,以免这种习惯性的批评破坏亲密关系,同样,你也可以让自己心中的那个外在批判者闭嘴。
总之,缩减内心批判者的关键,就是愤怒,用愤怒来击退自己内心的内在批判者和外在批判者。愤怒过后,我们要前往的下一步,就是用泪水释放痛苦。作者给我们的第二个疗愈方法,就是哀悼。
哀悼什么呢?哀悼童年时受到的伤害,哀悼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哀悼没能得到的言语关爱、精神关爱、情绪关爱和身体关爱。童年创伤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停滞,长大后,他就有可能会缺乏某些关键的人格特质,比如自我同情、自我保护、放松的能力、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平和的心境等等。其中,最可悲的发展停滞,就是意志力和自驱力的丧失。比如有些父母喜欢打击孩子,孩子的进取心刚刚萌芽,就被父母的打击折断了。如果这种情况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他就可能会觉得人生是迷茫而且没有意义的。这些损失必须被哀悼,直到他真正明白,他的父母有多么不称职;他需要哀悼,直到不再因为父母的虐待责怪自己;他需要哀悼,直到他完全意识到,是父母糟糕的养育方式,给了他CPTSD这个可怕的“礼物”。可以向朋友诉说宣泄,也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无论是哪种方式,这样的哀悼能帮助CPTSD患者关怀自己、同情自己、解脱自己。
除了成为自己的支持者,更理想的状况,是你找到了更多支持你的人。我们要说的最后一个疗愈方法,就是关系疗愈,也就是借助亲密关系的力量治愈自己。很多CPTSD患者在与人建立关系方面感到困难,因为CPTSD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情绪智力低、无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情绪智力,是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恰当地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的技能。在童年时期,CPTSD患者的情绪往往会被父母忽视。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他树立过榜样,教他如何在重要的关系中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不知道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自然也难以发展爱和被爱的能力。从生理角度来说,有研究者发现,那些在童年时期有过创伤经历的人,他们与情绪加工有关的大脑区域明显受损,而且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负面。研究者提出,当一个人在身心发展时期遭受了创伤,他的大脑就会从“学习型大脑”转变成“生存型大脑”,从开放的学习状态,转而关注外在的威胁,努力保护自己,不再信任他人。因此,在早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原本能通过正常学习获得的情绪调节、信息加工等能力,都会遭到破坏。比如,作者有很多来访者就这么说:“和妈妈说话就像给敌人提供弹药,我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会被她用来对付我,难怪人们总是说我话不多。”很多CPTSD患者就从来没有学会亲密的沟通技巧,不太会和人交往,甚至有社交恐惧症。
那么,CPTSD患者要如何重拾亲密关系,通过关系疗愈自己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位专业的治疗师。在寻找治疗师方面,作者给了几个提醒,那就是一位理想的治疗师需要有四个关键的品质。第一个品质是共情,治疗师需要能仔细倾听并且充分引导来访者讲出自己的经历,通过恰到好处的转述向来访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共情,并且能接纳患者的所有经历。第二个品质是,治疗师需要能真诚地展示脆弱,向来访者透露自己有时也会生气、悲伤、难过、害怕,这其实能鼓励来访者同样大胆展现自己的脆弱。第三,理想的治疗师要向来访者表露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脸沉静、讳莫如深地坐在那。比如作者的一位治疗师就会适度表露自己的情绪,她会说:“我讲课的时候也会焦虑、害怕。”“你母亲对你这么刻薄,我感到很难过。”治疗师表露自己的情绪,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来访者,愤怒、悲伤和抑郁是能被健康表达的情绪,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示范,能帮助他们摆脱对情绪的压抑,走出情绪羞耻的完美主义陷阱。治疗师的最后一个关键品质,是对话性。早期治疗可能是患者倾诉、治疗师倾听比较多,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治疗师和患者之间进行的必须是有来有往的对话,而不是某个人单方面的输出。如果患者说的太多,他展现出脆弱太多而治疗师没有时,患者会产生羞耻感;如果治疗师说的太多,又会干扰患者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总之,如果你想寻找一个理想的治疗师,你就要观察,对方是否具备共情、真诚地展露脆弱、表露自己的情绪,还有对话性这四种品质。寻找合适的治疗师时,作者还建议至少和三位治疗师进行试谈,从中选择一位你觉得最合适的。此外,自己接受过治疗的治疗师会更合适,最好是他也曾处理过自己原生家庭问题。
除了寻找治疗师,CPTSD患者也可以从伴侣和值得信赖的朋友那寻找关系疗愈。以作者为例,他有一个核心的朋友圈,是他最亲密的五个人,包括他的妻子、他的治疗师、一位和他一起健身的伙伴以及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对这些人,他可以放心地暴露自己的脆弱。在这个核心圈子之外,是一层层没那么紧密,但也很有意义的关系圈。不同的圈子,都能给他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他也把来自身边人的关系治愈,称作对他的再抚育。
要想实现深层次的康复,要把自我帮助和他人帮助结合起来。我们上面说的缩减批判者、哀悼,都属于自我疗愈,做自己的父亲母亲,治愈自己的内心小孩。让自我更强大之后,我们就能选择、接受外界健康的人际关系,借助他人的力量愈合原生家庭的创伤,慢慢发展情绪智力。治愈童年的创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发现,你内心中批判你的那个小人在逐渐消失,你越来越放松,愿意在安全的人际关系中展露你的真实和脆弱,那么恭喜你,这些都是你正在康复的迹象。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
今天我们认识了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上CPTSD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面对原生家庭的虐待和忽视,幼小的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逃、战、僵、讨好中的某一个策略,从而卡在某一个模式中,长大后也无法灵活地运用这四种反应,被困在了童年的牢笼之中。治疗CPTSD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缩减批判者、哀悼和亲密关系疗愈等等,书里还提供了更多方法,比如灵性疗愈、身体疗愈等等,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打开下方的电子书来看看。
如果孩子在发展阶段得到了足够好的抚育,也就是说,父母的行为合理且一致、能给予孩子稳定的爱和支持,孩子就能轻松地识别霸凌和剥削行为,获得强大的自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尽管生活中他们偶尔也会有艰难和痛苦,他们依然会觉得人生是一份礼物。对于一些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来说,他们没能获得足够好的抚育,可能受过创伤,甚至患有CPTSD。在电视剧里,孩子总会原谅父母,好像这才是唯一正解。但就像这本书的标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不原谅也没关系。如果心中的伤疤和愤怒依然存在,就不要强迫自己原谅。如果希望把原谅作为结局,那就一边哀悼,一边让原谅自然地出现吧。
最后,我想引用书里的一段话来结尾:“多年来,我因自我憎恶而感到脆弱,但现在我爱它,接纳它,对待它像对待一只折翼的鸟。羞耻感和自我憎恶不是因我开始的,但我由衷地希望它们终结于此。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先如何对待自己。”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受到过原生家庭的创伤的话,你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他。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一个人成年之后的“问题行为”,可能就是童年时的他为求生存而发展出的“生存机制”。
-
童年创伤会导致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停滞,长大后,他就有可能会缺乏某些关键的人格特质,比如自我同情、自我保护、放松的能力、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平和的心境等等。
-
不原谅也没关系。如果心中的伤疤和愤怒依然存在,就不要强迫自己原谅。如果希望把原谅作为结局,那就一边哀悼,一边让原谅自然地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