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听书专场说明会:最好的读书方法是“讲书”
【终版】南师裴鹏程.MP3
得到听书是专注于为用户提供讲书服务的产品——在30分钟里,讲清一本书的精髓要义。创造了当今音频知识产品的一个标志物。
七年来,得到建立了一支专门写作“听书稿”的职业作者队伍。今天的做客嘉宾是:资深专职听书作者、现《得到头条》主理人李南南,保持着写作书稿记录的青年历史学者裴鹏程。我请他们来一起来聊聊:当知识被新的技术重新组织时,读一本书,有什么新的可能?
通晓3800本经典好书,有可能实现吗?
我也曾经是听书作者,知道从事这份工作的矛盾:本来,读书是自己的事,依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阅读收获也为自己所用;而这份工作要求全力为对象服务,那么,我们在为别人读书时,自己的体验是什么?
李南南为什么要从央视来到一家创业公司,他是怎么刷短视频的?
裴鹏程为什么放弃国内顶尖的历史系博士学位?
我们三个人向我们服务了七年的用户讲讲我们自己,过程中不时跑题……
李南南,《得到头条》主理人,前得到听书负责人
裴鹏程,青年历史学者,得到专职作者
00:04:00 他们与得到的故事
00:11:03 来得到做内容,谁还没被罗胖特训过......
00:14:07 那些年的“八里庄抗大”
00:21:20 他们如何看待“得到听书”这个产品?
00:30:07 第一次跑题:聊聊相声中的捧哏
00:32:00 做讲书人是什么体验?
00:37:51 AI和讲书人的区别在哪?
00:38:49 讲书人的魅力很重要
00:41:00 听南师复盘自己的工作经历
00:46:58 第二次跑题:谈谈“35岁必死”
00:54:50 裴鹏程老师写过最喜欢的一本听书
00:59:02 南师对听书这个产品的感受
01:02:35 结束前再次跑题:听书作者们的MBTI都一样?
划重点
-
得到听书作者是站在一本好书后面,而不是站在这本书前面,去带你理解一本好书。
-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红利叫“腼腆红利”。因为腼腆会导致大量的好奇心、真实的学习愿望,没有被满足,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红利。
-
得到听书,要给用户省时间,甚至是抢时间。它要在短时间内输出高浓度的信息,去解决用户的疑惑和需求。而对于得到课程来说,它的重点不是在于“课”,而在于“程”,它要有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
今天AI生成的文本,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梗概,只把所谓的那些关键点留下来,但是肉和血没了。而得到听书,一定会用大量的“感性素材”带你搞懂一本书,它可能是一个故事,可能是让你一激灵的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能给你画面感的场景。总之,听书是要让你感受到知识的“有血有肉”。
-
口语化跟文字表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口语化意味着你是在与人对话。口语化的一个前提就是,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关心对方是否被吸引、是否能听懂。
-
信息加上场景才能知识化,否则它就只是信息。
-
什么是“35岁必死”?你会清晰地感觉到,在35岁以后,身体里只有远去的东西,而可能性没有了,成长的愿望没有了。
-
拯救自己,无非就是两条路:一个是你怎么重新整理这些你所知道的对世界的了解;另一个就是怎么去认识一些能通过他们来看得起自己的人。
-
使用得到,它并不会让你觉得学完之后什么都知道,而是你知道得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得越多。
-
得到听书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其实它背后的核心是在于解读人。
一、“得到”的听书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摘自《得到品控手册10.0》)
-
“得到听书”每个作品的生产全程都需要耗费200多个小时,工序繁杂,标准严格,因此,在正式开始生产前,搞清楚生产流程至关重要。
-
让大家了解听书的基本生产流程,不是要求每个听书作者都机械地走完这个流程,而是用流程来管控品质,保障听书产品的高质量输出。
-
听书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8个环节:选书、读书、写稿、编辑、审核、录音、准备物料、产品上架及检查,下面为你一一展开介绍。
-
选书:大致而言,听书栏目所解读的书籍可以分为经典书和新书两类。
1)在选择经典书时,需要特别注意该作品在目前是否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书中的观点、材料、方法和文本是否已经过时。有的经典书虽然曾经在学科内享有重要地位,但后来被更新的研究成果超越,那么,就应该优先选择该领域内更前沿的作品来解读。比如,关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覆灭的历史,19世纪英国历史学者埃德温·皮尔斯的《攻陷君士坦丁堡》曾是领域内的经典,但如今这本书中的很多研究材料已被当代英国学者罗杰·克劳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证伪,所以,听书栏目选择了克劳利的作品来解读。
2)在选择新书时,需要综合考虑一本书主题和内容的新颖度、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文本的可读性、与用户的贴近度等因素,而且要将该书放在其所属领域的学术谱系里进行考察。在对书的价值确定无疑的情况下,还需要在“得到”站内检索是否已经有过相同主题的听书产品,如果有,则需要判断两者内容的重合度,如果新书与旧有产品的重合度较高,则需要舍弃。
- 读书:在写稿之前,至少通读一遍你想要解读的书,要对书的全貌有清晰的认识,对其中的重难点章节则需要反复精读。如有必要,还可以参阅同领域或同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提高站位,为要解读的作品建立更清晰的学术坐标。
特别要说明的是,选书和读书这两步,通常是合并进行的。这之后,解读人要写出听书解读的思路和提纲,在每周听书组内部选题会上向各位同事汇报,听取内容和运营同事的意见。选题会上要充分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对用户的价值等,尽力做到每本听书都是值得被解读的。只有通过选题会的书目,才会进入到下一轮写稿阶段。
- 写稿:说书稿的正确定位是对书中知识的重新生产,立足原书,经过转述和创造性的写作,以一种服务者的姿态交付知识增量。它有几个基本要求:
1)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听觉体验,深入浅出地交付书中的精华内容;
2)要转述,而非写成书摘、书评或宣传稿,亦非脱离原书的漫谈;
3)用自然语言,也就是口语化写作,学术语言要通俗化,文章要有讲述感和对象感;
4)在还原原书精华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一定的外部视角和个人视角,提供超出原书的知识增量。
-
编辑:外协作者或“得到”其他部门同事的稿件,需要交给听书组的主编进行编辑。主编会对稿件进行编校、修订和文字打磨,避免事实错误、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和文字错误。编辑过程需要主编和原稿作者相互配合,有的可能只需要修改个别字词、段落,有的则可能需要对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作者和主编需要精诚合作,来提升稿件品质。
-
审核:编辑完成后,主编将稿件提交总编室审核,总编室会对稿件提出相应的修订意见。除了一般的文字类和事实类意见,总编室还会特别注重政治层面的把关,避免触碰政治红线。主编和作者需要根据总编室的意见修改稿件,直到总编室审核通过。
-
录音:一般情况下,我们希望作者本人来录制音频。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作者在录制过程中能发现写作中的问题——主要是口语化问题——进而可以对稿件进行最后的完善;二是录制过程有益于作者培养更好的写作感觉,建立文字与口头表达之间更真切的联系,从而提高写作技艺。作者并非专业的转述师,在进棚录制之前,需要多听已有的听书产品,建立基本印象;在正式录制时,注意不要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要想象自己正在和一位朋友面对面交流,这样可以让音频更有亲近感和对话感。
-
准备物料:包括脑图、封面、产品页和摘要页,脑图和封面交给专业的设计师制作,产品页和摘要页需要作者或主编来完成。这些物料是产品的门面和缩影,是用户第一眼看到的内容,因而需要特别注意把产品的亮点展示出来,吸引更多用户来收听。
-
产品上架及检查:所有的物料都已齐备,你就可以在操作后台内容管理系统(简称CMS)完成上架工作了。上架时,需要仔细核对检查文稿、音频、脑图、产品页和上架日期;上架之后,要再检查一遍线上版本是否正常,还需要筛选和回复用户的留言,并在知识城邦与用户进行互动。上线前后的检查工作,听书组内部实行结对检查制度。
二、怎样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解读?(摘自《得到品控手册10.0》)
-
“得到听书”的主编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生产任务,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解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如果标准过于严苛,你将陷入无书可解读的境地;但是如果标准过于宽松,未来稿件的写作将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写到一半直接放弃,以至于完不成生产任务。
-
判断一本书适不适合解读,不是判断一本书在知识领域的重要程度,而是判断这本书对用户的价值贡献。
-
拿到一本书,要有略读、泛读、精读三次阅读,最终形成这本书对用户价值的判断。
-
所谓略读,就是选读序言、后记、网上书评等,快速了解本书的核心主题;之后阅读目录,快速了解本书的内容编排;之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了解本书具体的行文。
-
略读大概只需要15~30分钟。略读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确定这本书的话题是不是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可以果断扔掉。
-
所谓泛读,就是将这本书快速翻完,遇到不懂的,不必停下来思考,做个记号即可。
-
泛读大概需要2~3个小时。泛读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确定这本书当中有多少内容是新知,多少内容是俗知俗见。如果俗知俗见的比例过高,就可以果断扔掉。
-
所谓精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研读。当你开始精读时,基本上已经确定可以解读这本书了,这时可以结合写作来阅读。
-
学会把三级阅读当作三重筛子,遇到不靠谱的书果断扔掉;通常前两层阅读完成,就可以报题和确定解读大纲了。
-
一本书的质量如何,可以用“五分评书法”来评估。五分评书法的核心是用两个维度来评价书: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5分=值得放下手中所有的事,优先阅读这本书;
•4分=如果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建议优先阅读这本书;
•3分=有空的时候可以读这本书,读完有收获,不会浪费时间;
•2分=这本书没有认知增量,读完就是浪费时间;
•1分=这本书有明显的错误。
-
适合解读的书籍一般应该在5分和4分,个别3分的书籍,如果话题极其重要,也可以选择解读。
-
你还可以借助豆瓣评分、亚马逊评分、靠谱的老师和排行榜,为自己筛掉烂书。
-
要坚持一个原则:选书,先过自己这关,自己相信是好书的,用户才能相信。
-
我们最终输出的是一个音频产品。所以,如果有一些书籍虽然非常好,但是它的好处无法用音频展现,或者无法通过转述展现,那么也不适合解读,比如画册、漫画、诗歌、需要依靠大量图表表述论点的学术著作。
-
一些不好的习惯会拖累阅读速度,最典型的是回读和默念,可以通过练习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