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7. 池晓:在流动的营地里,完成好玩而又好奇的教育

【终版】池晓.MP3

我严肃地认为年轻的教育行业创业者池晓是一位教育家。因为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今天的人该怎么学习”,他有着独树一帜的、系统的思考,在十年里完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

他的好奇社区利用“间隔年成长计划”,用流动的、自主项目制的方式,改变了许多“学校不要或者不要学校”的少年的人生,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发现“我是谁”。

他的假期主题夏令营“钥匙玩校”把学习项目拆分成一场场自由探索的游戏,让少年儿童的学习回复到好玩儿(有意思)和好奇(有意义)的基本面。

今年2月,我在成都的“钥匙玩校”冬令营访问了池晓,请他讲述自己为什么选了这样一条创业之路、他怎样看待教育、我们该如何改变教育?

我把这期《大望局》音频“憋”到六月底放出,盼望你和你的孩子有机会在这个暑假里遇见“钥匙玩校”。

池晓,“好奇学习社区”教育机构、“钥匙玩校”夏令营创始人

00:01:01 认识一下“好奇学习社区”

00:06:36 学习也可以是这样啊

00:08:27 一个有趣的课程:生死学

00:11:51 为啥这么多人喜欢玩飞盘?

00:16:23 贾老师对这些课程的感悟

00:19:52 为什么要办一所这样的学习社区?

00:27:50 谈谈工业化教育模式

00:36:50 “好奇学习社区”的课程项目

00:44:55 教育的四大支柱

00:50:37 孩子们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家长们该怎么做?

01:08:10 究竟什么是“教育”?

划重点

  1. 人的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识教育,要有教无类,你要广泛地去了解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哪些好的东西,去发现哪些东西是我擅长的、我喜欢的,这也叫“自我发现”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个性化教育,要因材施教,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还能用高效的方法去努力达成某种结果,这也叫“自我实现”。

  2. 童年的时候要有意义地玩耍,青年的时候要带着激情去寻找人生方向,什么都要去尝试一下,别让那个“自我”来得有点晚。

  3. 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学习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高考,你可以为了自己而学。

  4.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更高级的玩法就是你跟这个规则做游戏。

  5. “有限游戏参与者在界限内游戏;无限游戏参与者与界限游戏。”——《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

  6. 向死而生,必见辽阔之地。

  7. 当你转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都是可以再问一遍“为什么”的。

  8. “世界巨大,我以渺小来爱它;时间悠长,我以短暂来爱它。我急切,滚烫,配得上慢慢活着,也配得上突然死亡。”——海桑《世界巨大》

  9. 作为家长,你的焦虑可能来源于两种分裂的教育路径,你站在一个越走越艰难的道路上,看到这个世界在朝另一条道路走。

  10.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11. 学习,本该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1. 孩子们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家长们该怎么做?

池晓:

我们被学生问到最多的其实还是关于迷茫的问题。

贾行家:

他们迷茫的主要是什么?

池晓:

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学什么、适合做什么。但实际上,这种迷茫就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探索不够。他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去探索,所以他只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往下走。他其实就丧失了某种学习的意义感,他会疑惑学习到底是为了干嘛?我现在学习就是为了上个好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工作,工作就是为了有更好的收入去养家,进而可能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那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校的教育可能是我们18 岁、22 岁以前唯一接触世界的信息的一个通道,尤其是在现在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家接触其他信息的通道在变少。所以这个迷茫,实际上恰恰不是因为现在信息爆炸,而是那些信息大多数都是无效信息,那只是有娱乐作用、有麻痹效果的信息。所以你说要怎么解决迷茫的问题?我觉得本质上就是要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探索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他们的心态得建立好。

我最近有个洞察,我就发现我们在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教育里面,很容易就进入到一个自我否定的漩涡里。孩子们就总是觉得我这不行、我那不行,就是一种惴惴不安的、害怕犯错的、害怕暴露自己缺点的状态。

因为在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里,它是一个不太主张看到孩子们闪光点的方式。你即使考了 99 分,你都会首先关心我那一分差在哪,是吧?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放在现在高度线性竞争的环境里,就会导致大多数人在这个竞争里是注定失败的,而你又不愿意面对失败。所以这个迷茫又加了一层这种底层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已经不是迷茫的问题了,而是你对于探索本身都开始变得恐惧了,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现在从工业化教育转变到智能时代的教育,实际上是我们作为学习者的“本分”在发生改变。过去我们的本分就是听话,你只有听话,按照传统的路数去走,你才能更安全。但现在我觉得每个人的本分就是去找到自己的天分所在,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但是我们为了这种本分所付出的时间和机会实在是有点太少了。

贾行家:

而且大家还会有一种罪过感,好像是说现在这种本分才是最大的非分。

池晓:

对,就是这样。比如你上课看课外书,其实你是在阅读,而且我们最鼓励的就是这种海量的、不设功利性的阅读,但现在你这种阅读就变成了“看课外书”,变成了你要偷着看课外书。

包括我们现在对于知识的划分,实际上早就已经被塑造成了“要考的知识”和“不考的知识”。但实际上,跟我们很多人切身相关的知识,恰好就是那些不考的知识。

贾行家:

孩子如果很早的就进入那种特别以目标为导向的学校的话,他们会特别早地形成一个观点,就是这个世界是由明确的学科构成的。而且这个学科的重要意义,是由学科在你面临的中考或者高考中占多大比例来划分的。但是缺点就是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

你如果真的相信这一点的话,你会非常快地发现,所有的你以为有办法的事情只存在那张卷子上。我们这个社区的名字叫“好奇”,好奇是人类文明的一道从远处射过来的光,照着人一步步走过去的东西。但是在今天,说实话人是普遍不敢好奇的,那有什么办法去重建这些东西呢?

池晓:

我一直都说总是有空间和机会,就是看你给不给嘛。因为我们一直主张的观点就是,教育的主权在家长。很多家长认为说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事就不归我管了。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因为教育不仅涉及到知识,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是次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感、意义感、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人的底层的性格、安全感等等这些东西的塑造,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都是家庭。

贾行家:

那家长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池晓:

首先我觉得家长有一个使命,就是发现你孩子的天赋所在。孩子的哪一科成绩好,哪一科成绩差,这些只是学科知识上的体现。多元智能理论就提出说,人其实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认识自然智能。人有这么多智能,而且它们都是互相独立的,那家长能不能识别出你的孩子到底是在哪方面的智能上更有优势?当你发现孩子有哪方面的一点点天分以后,能不能做一些事儿来发展这种天分?但是首先要保护孩子的这个天分不被破坏。

我觉得任何一方面的智能都有非常丰富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现在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好奇学习社区有一个叫动力中心板块,就是要基于我们对于一个学生的观察、我们的教育储备和对世界的认知,能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现在可能会有一些帮你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你的孩子适合上什么专业,但我是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选专业的机构,它的逻辑在我看来完全就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他们选专业的前提是你孩子成绩多少分,你这个分可以上什么专业。

贾行家:

以及学哪个专业,将来能赚钱多。

池晓:

对,就是你入口是看分,出口是看钱。

贾行家:

这个模型里面就是没有一个是关于孩子的幸福感,他愿意干什么?他的兴趣是啥?这些东西不考虑。

池晓:

对,就是人的幸福感,我在这里面舒不舒服,根本没有人关心。就像最近这几年经常提到的“情绪价值”,我觉得情绪价值是一个基础的东西,你首先要尊重自己,然后在一个你舒服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再去探索我们的可能性。但是现在就是有点本末倒置。

贾行家:

所谓说“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观察你孩子的幸福所在、兴趣所在,同时非常有可能就是他的专长所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是在你给孩子花很多补习费用之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能够帮助家长做到这一点?

池晓:

改变孩子其实是容易的,但是改变一个家长所形成的表达、沟通习惯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这个方法并不是说我给你一个秘籍,三步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它底层最关键的还是认知的问题。你的孩子适合做的事,并不是套公式能套出来的。如果你都不了解孩子的话,一定会损失很多。比如你都不了解孩子的哪一科成绩好,哪一科成绩差,这里面其实也是有信息量的。

贾行家:

学校教育还是有用的,是吧?就是比如孩子语文好,数学不是很好,其实就说明他在感性方面的事情更擅长,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去想办法。

池晓:

对,然后我觉得还有一个点,就像我们现在是在聊天嘛,聊天也是有技术的。有很多家长其实不会跟孩子聊天,甚至他也不主张要去聊什么天。但比如有一些问题是你可以问的,你喜欢看的书,喜欢看的电影,在学校里学的哪一节课你听着特别有感觉?孩子的这些喜欢都是有很多共性的,而且是可以体现在很多细节上的,比如你带他出去旅游,他为什么喜欢上海而不是北京,喜欢广州而不是深圳之类的。通过各种细节的比较,你就能发现很多。

其实家长要做的就是,多问一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经常有一句非常简单的像魔咒一样的话,就是去问“为什么”,你别跟孩子一上来就说你要怎样,而是要多问为什么。有时候你的一句“为什么”,孩子其实就开始思考了,让他处于一种被允许表达的安全的环境里,他能说出很多很多东西。所以说,家长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多问为什么,多听孩子的意见。

然后如果孩子已经跟你有好的沟通,你就得有意识去强化和肯定他的表达,就是要学会夸奖。这种夸奖是要有细节地夸,你不能只是说“你很好”“你真棒”,而是当孩子说到一个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你得帮他指出来,比如“哇,你还能这样?”,说清楚他厉害在哪里。这种夸奖实际上是在拔高,去指向寻找天分,个性化探索的方向。

还有就是,家长的第一原则叫“以身作则”,就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的孩子就很难把路走歪。但如果你本身就已经歪歪扭扭了,你又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的渴望加到孩子身上,那对孩子来说是双重折磨,他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回过头来解决你的问题。学会跟孩子有技巧地沟通。

贾行家:

其实我们有时候把对子女的教育,从自己的人生中单独孤立起来了,当教育变成一个需要单独应付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压力。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本身,而且是生活中间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谈论关系,谈论代际传承,甚至是家族的未来的话,教育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们再说得俗气一点的话,有时候你会说人生总喜欢讲收益和成本,而你能花最低的成本获取到最大收益的一个方式就是,尽早地、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观察、交谈,开发出他的自信,允许他去寻找自己的特长和自己喜欢的生活。那真的是两代人的幸福,这是我的一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