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6. 王潮歌、王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顶级创意者如何破局?

【终版】王潮歌戏剧幻城.MP3

王潮歌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造梦人”。当一个地方想完成独特的文化叙事、想搭建大手笔的表演空间,当一位游客想获得一段高品质的、只有此时此地能遇见的视听体验,答案都是——只有王潮歌。

从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开始,她制造的体验在不断升级。比较近的一个版本是座落于河南郑州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那座15米高的夯土墙围成的戏剧之城里,观众要在两三天时间里,穿行于几十个剧场之间,完成连续的、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得以严肃地感知和思考河南这块土地。

2021年9月,王潮歌导演在《得到·启发俱乐部》的节目现场讲述了“什么是王潮歌”,那时候,她和我们约定:待到当时正在筹备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和观众见面,她再来讲述新的答案。

约定兑现的时间是在2024年5月15日,《大望局》来到坐落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座在规划空间、戏剧演出时长超出“只有河南”的新剧场聚落群——拜访王潮歌导演和两座幻城的总建筑设计师王戈老师。你将听到:

顶级的创意工作者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王潮歌怎样进行工作?

为什么这里叫“只有红楼梦”,演的却不是《红楼梦》?

王戈怎样用建筑语言实现精神与梦境的体验?

王潮歌,中国综合艺术表演领军人物,“印象”“又见”“只有”系列演出总导演、总编剧

王戈,著名建筑设计师,曾任北京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总建筑师

00:03:00 听王导介绍《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00:07:21 王戈老师怎样用建筑语言实现梦境的体验?

00:10:17 在戏剧幻城里,建筑变成了“演员”

00:15:30 创作团队怎样沟通工作?

00:19:35 王潮歌戏剧的最大魅力

00:23:29 当初为什么要做《只有红楼梦》?

00:28:44 《红楼梦》的读者有什么特点?

00:35:33 为什么一定要是“城”?

00:41:10 为什么选择“棋盘式”建筑格局?

00:46:10 对戏剧幻城的游客们有什么建议吗?

00:51:25 王潮歌怎样进行工作?

00:56:38 天才创作者背后巨大的孤独感

01:01:46 创作《只有红楼梦》项目里最痛苦的一关是什么?

01:05:23 王潮歌怎么看待创新与颠覆?

《启发俱乐部》第51期|王潮歌:“新物种”是怎样诞生的?

《贾行家·文化参考》214|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什么“旅游”不是个好词?

划重点

  1.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在戏剧幻城里,是不会提到“建筑”这两个字的,因为它消失了,建筑变成了“演员”。

  3. 对于一对好搭档来说,真正的默契是,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允许你把自己的惶恐和紧张宣泄到他的身上,他依然承受着。

  4. “好的戏剧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王潮歌

  5. “我们不做《红楼梦》文本本身,我们做的是读《红楼梦》的人。”——王潮歌

  6. 比一本好书更厉害的是读书的你。

  7. 当你踏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16扇门后,你会在平俗的生活之中,获得一个只关乎心灵和情感的透气的窗口。

  8. “我觉得王潮歌是一个很难复制,很难学习,也很难去理解的一个人。我对我自己此刻也依然保持着好奇心,我也不知道明天我又会做出个什么事来,或者在未来我又做出个什么事来。但是我觉得,王潮歌是一个人,一个手。”——王潮歌

  9. 有一种规定动作是你不能跟外人去炫耀的,就是自己吃的苦,那些肉体的苦、精神的苦,你需要去承受。

  10. 永不停歇的创造力,并不是来源于天赋,而是源于自己对曾经的自己的否定。

  11. “抄袭别人是耍流氓,抄袭自己也是耍流氓。”——王潮歌

  12. 走得越远的人,越是会深陷于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之中。

  13. 创作者的一个最大的奖赏:是谁想透过我来表达此刻,是谁假借着我完成了这样的作品。

  14. 一个人真正的创造力是被某种莫名其妙的时间和事件激发出来的,自己是浑然不知的。一切告诉你创作规律的人都是在事后总结。灵感到来的时候,没有前因,无规律可循。

  15. “躲不过花开花落,爱与仇无非枷锁,谁心头不沾染半点墨,洗不尽也擦不掉。书中人承谁的因果,书中人替谁在传说,我看着书中离合,他们看着我,我是谁,谁是我。”——《书中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主题曲)

  1. “我们做的是读《红楼梦》的人。”

王潮歌:

说到做《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物理上来说这是太被动了。第一个,这不是我选的地点。第二个,这也不是我选的主题。投资人他们非常想在廊坊做一个《红楼梦》主题的项目,但是我就觉得不行,我就给拒绝了。拒绝了两年,就一直在拒绝。

我当时就两句话,我说,第一个是我做不了《红楼梦》,因为我不配,这么一部复杂的通天大树般的作品。而且人们对它非常较真,那么多红学家。我根本不敢碰。

另外一点,我是觉得我做不好。当一个故事形成了文字,它是一本好书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它的文字好。《红楼梦》就是这样。但是当你要把文字变成空间,变成眼睛可以看的一种表演、音乐,哪怕是变成电视剧、电影,我都觉得它们没办法体现文字之美。你只能够体现文字所说的情节之美、人物塑造之美、故事之美,只能是这样,但是文字之美你怎么弄?文字之间是有韵律和节奏的,会让你读起来呼吸都变得短促,文字就是会这样让你激动的。所以我说《红楼梦》我真的做不了。我也是一个《红楼梦》爱好者,13 岁就开始看这本书,所以我当时就是拒绝的。

直到有一天,我想不做《红楼梦》,而只做读《红楼梦》的人。我才答应了这个邀约。

贾行家:

这句话您是怎么想到的?这也是好多人写的旅游心得,说我看完了之后觉得它原来是在讲我的,不是在讲《红楼梦》。

王潮歌:

这简直是个天才的想法吧,你就使劲夸我哈哈哈。因为你想想,这本书到现在二百七十年,这二百七十年里有多少人看过?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有《红楼梦》。还有很多人为此疯,你像张爱玲说的这个世间有几大悲剧,其中一个就是曹雪芹没把《红楼梦》写完。所有人都对这本书投入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时间,投入了他们情感之中很重的一个部分。这本书厚极了,我只不过是掀开其中一页而已。所以我认为这个书的了不起,并不在于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而是这本书居然对咱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在这二百七十年里,有无数人因它而改变,因它而获益,甚至有人就为它生、为它死。

所以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我去书写的一本书。同时我认为,比这本书更厉害的就是你,就是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翻开了这本书?看完以后,我们怎么了?我们 50 岁的时候又翻开看过吗,那时候再看和你 13 岁的时候看,感受还一样吗?这些事情都太让我痴迷了。所以现在我们开始二期规划了,我要继续对读书人,对读《红楼梦》的读者,我要继续探究。

  1. 创新与颠覆

王潮歌:

我现在的“有还无剧场”,它是一片像水一样的、像镜面一样的地方,然后在远远的地方还有影子,有语言,还有雾,大家会觉得这个地方简直像太虚幻境。但这个幻境的打造其实是特别不容易的,比如你拿电影拍吧,可以做特效对吧?但是真的在一个实地舞台上,我说要让它无边无际。那怎么可能呢?舞台难道会没有边吗?可是我要做无边无际的感觉,我要做浩渺的感觉,然后人要隐没。这些太虚幻境的标志性的东西我能不能做出来?我做到了,就在这个台上真做到了。每次的水位多高啊?地面是什么颜色呀?我们用什么样的功率?灯光怎么打?没有一个细节不是我亲手去做的。

我就坐在观众席上,看见那个幻境出来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进去了。然后我那时心里会有一个感觉是,是谁想透过我来表达此刻?

贾行家:

嗯,这真的是创作者的一个最大的奖赏,是谁假借着我完成了这样的东西?这个是好多有信仰的人经常会有的体验。王导在自己的创作中就已经超出了日常的状态,那这个孤独值了哈哈哈。

王潮歌:

但是不好受啊哈哈哈。

贾行家:

但也值了。您之前做过一个比方说,就是一个花瓶把它打碎了,您认为这样是颠覆,这是您多年前的一个回答。那您今天再去想的话,什么方式才是创新呢?大家都认为您是以颠覆的方式来创新,那您觉得是吗?

王潮歌:

我觉得不是。我是与生俱来的,而且那种所谓的创新是莫名其妙、自然而然出现的,并不是说我为了颠覆而颠覆,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且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弄得我都误会自己了。因为大家老问同样的问题,说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们总是会想象着描绘一个创造者,坐在这儿深思熟虑,心想我要这么做,想好了以后去实施它。但这是错的。

一个人真正的创造力是被某种莫名其妙的时间和事件激发出来的,自己是浑然不知的。一切告诉你创作规律的人都是在事后总结。灵感到来的时候,没有前因,无规律可循。只有“不知道”,创作者才会那么鲜活,才有那么大的刺激力。如果说我事先都已经想好了,我这次要用白色,或者说上次我用过白色了,这次我用个绿色创新一下吧。那叫创新吗?

贾行家:

那叫换一换是吧?

王潮歌:

对,那叫等于,那叫设计。创新、颠覆的前提是,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你无可奈何的时候,在你夜不能寐的时候,在你焦虑至死的时候,在你置之死地的时候,后生的那一下。不知何时,不知何事,也不知道你是怎么过来的,但是那个东西就过来了,甚至有时候它过来了你都不知道,就是你都成了,你也不知道。成了吗?你们觉得好吗?还在小心翼翼地询问呢,你们觉得这对吗?我这样做你觉得是创新了吗?你说,可不是吗,可颠覆了,我们都没见过。当你获得肯定以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做到了。

我是绝对真诚地告诉你,创新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后来我总结就是,创新与颠覆无规律可循,无逻辑可推导,当然也没有事先的预谋和事后的总结。

创新和颠覆这两个词语实在是太大了,太重了。我年岁越大,我做的东西越多,我对这两个字越是充满敬畏。甚至我经常还会质疑,就是人类到底创新了吗?还是你只是做了一个拼接,然后你误以为自己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