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母亲节特辑 永爱、王食欲:成为母亲,是一种英雄主义
【终版】母亲节特辑.MP3
三年前,1995年生于北京、拥有闪亮的学业履历同时也面临过严重心理困境的王食欲发表了一篇“10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她的母亲永爱读到后,写下了另一篇文章《鸡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回应,反思自己在王食欲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种种教训。
“鸡娃”是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的常用词,而这些谈论却没有因为频繁而深入。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王食欲和妈妈永爱用了“双盲写作”的方法,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用经常彼此矛盾的观点,讲述了王食欲从小到大各个人生阶段中的教育问题。
我们很少遇到母女间如此坦诚、如此“在场”感十足、如此深入的交流。对于很多问题,她们至今无法形成共识,至今还是会在谈话进行中彼此翻白眼、做鬼脸,或者直接打断对方,这些分歧最后化作书名“妈,这是我的人生”,也化作了一段更加健康深厚的母女情感。
在这样的倾诉里,最初的教育问题被深化成“什么是真正的成长”,直到那个最终的问题:一个人该活出怎样的人生?
本期《大望局》,我请永爱和王食欲两位作者一起来聊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我想知道,当一位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时,她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她的人生在哪里?
而成为母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你即将听到的对话。
王食欲,青年作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永爱,王食欲的妈妈,造价工程师,和王食欲合写了新书《妈,这是我的人生》
00:01:25 《妈!这是我的人生》的缘起
00:03:29 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
00:12:02 95后女儿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
00:20:40 出于功利性目的给孩子报兴趣班?
00:27:19 第一次冲突:要不要休学?
00:34:16 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00:44:24 第二次冲突:上北大还是北影?
00:56:52 有了孩子后就没有自我了吗?
01:02:58 “人生是旷野”
01:11:16 代沟不是知识概念,而是知识结构的概念
01:17:38 食欲和妈妈互道感谢
01:20:26 成为母亲,是一种英雄主义
01:25:47 回到过去,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划重点
-
母亲的职责不光是生、养,还包括教育和引领。
-
每一代人从社会中汲取的养分不同,教育模式也无法兼容。
-
部分中产阶级似乎总会掉入一种教育的消费陷阱,为了带孩子见世面,去五星级酒店、去潜水甚至去欧洲看博物馆,但这只是让孩子看到了世界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有参与到世界真实的劳动生产中,而是进入了消费环节里,而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
-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面对它不要如临大敌,而要收放自如,毕竟教育的词根就是悠闲。
-
人生是旷野,处处有答案。
-
代沟不是时间概念,而是知识结构的概念。
-
人只要发展出自我,就不会是一个好相处的人。
-
有些时候我们要长到很大,认识到世界的残忍和黑暗后,才会有这种感受:自己以前之所以没有见到,是因为一定有人替我见到了,一定有人替我把这些东西担下来了,我才有机会在一个有光的地方发育自己。后来你才会意识到,这个人好像应该是我妈。
-
“成为母亲”这件事,你明知道它痛苦,明知道它无解,你还敢去做,还敢把自己献出去,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了。
-
成为母亲,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 成为母亲,是一种英雄主义
贾行家:
有些时候我们要长到很大,认识到世界的残忍和黑暗后,才会有这种感受:自己以前之所以没有见到,是因为一定有人替我见到了,一定有人替我把这些东西担下来了,我才有机会在一个有光的地方发育自己。后来你才会意识到,这个人好像应该是我妈。这是我的一个人生感受,当然这句话说来就残忍了,那有的时候是只有她离开了,你才能看见,她挡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看不见的。
当然这是好的母亲,也有那些就不管孩子的母亲,咱也不能说不管孩子就是错,因为她生完孩子她仍然有权利去选择,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只是不承担母亲的职责,我也不敢贸然地去做一个判断。
但是我总要说去感谢那些替孩子去拥抱和阻挡那些黑暗的母亲,我其实没有资格代表谁去感谢全天下的母亲,大家自己要去感谢自己的母亲。
刚才咱们说到爬山,我读那本书的时候在想,爬山这件事情在今天意味着什么?今天食欲提到了好多“后现代”,我也想到一个俗词:“吃喝嫖赌抽”,这五件事里只有一件事没有真正的身体快感,就是“赌”。剩下那四样咱都明白,是吧?就直接刺激你的多巴胺,甚至让大脑出现各种异常,但是确实有直接的快感、强烈的快感,为什么“赌”没有?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他追求不到英雄主义的体验,就像人类学里讲那些民族,他也可以非理性地去“赌”,像斗鸡,他都是想用一种日常的方式去建立一种舍身的英雄感,这也是人精神中的一个愿望,而爬山是其中比较健康的一种,不健康可能就是“赌”,一掷千金,这种恶习,也给了他一种英雄的体验。
那有没有比爬山更像英雄主义的方式?我想是,成为母亲。我们今天从一开始就听永爱老师在讲,当她一旦成为母亲就在想,我要怎么做这个母亲?我要给孩子什么?为此她甚至可能做了一个我个人不推荐的事情,就是舍弃自我。这个我非常不推荐,因为有些时候会让你活得太难,而且让孩子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但是究竟怎么去兼顾个人事业与家庭?就在这个房间里,我问过主持人张越老师,她说我主持了二、三十年的《半边天》节目,见了成千上万的人,然后能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件事的女性,我就见过一个,所以我告诉你没答案,没办法。
那么我就告诉大家,就是这样,我们后现代失去的一大感受,就是悲剧感。我一旦说没有悲剧,很多人就会骂,说生活中这么多悲剧,你为什么说没有悲剧?我说,悲剧是你要感受到它才存在的,我们现在只有悲惨,没有悲剧。而什么是悲剧?就是你明知道它痛苦,明知道它无解,你还敢去做,还敢把自己献出去。
那我今天觉得,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个事情,恐怕就是成为一个母亲了。
- 两代人对教育的不同看法
永爱:
其实生下女儿的时候,我之前是毫无心理准备的,然后孩子生下来之后,从一个姑娘的角色一下进到了母亲这个角色,其实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就是模拟我母亲的教育方式,妈妈怎么教育我,我就怎么教育女儿,这个就是我教育孩子的最初衷的方式。我的妈妈教育我主要是以鞭策为主,因为她也不太懂这些,另外我们那个时代也没有那么多辅导班,妈妈总是在鞭策我,所以到了我这一代的时候,我教女儿的时候,我有一种紧迫感,就说培养女儿,特别是女儿,如果要是男孩子,可能就像我妈说的,男孩子还可以去卖苦力挣钱,那女孩子那我们就要读书,好好读书。
所以我在教育我女儿的时候,也就倾向于特别看重对她的教育,这就是一种教育上的传承。我觉得是我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影响到了我,然后我又开始用她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里当然也有很多欠缺,比如说我们没有经过培训,我们就上岗了,我们就当妈妈了,顶多是看看育儿的书,这样我们就成为妈妈了,就是很没有专业精神。
母亲的职责,其实它不光光是生、养,它还有很多的职责,比如说教育、引领,很多很多的职责,所以我觉得我就是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有了孩子,而又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完全就倚仗于自己母亲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女儿,然后就懵懵懂懂地就开始行使了这个母亲的这个职责,所以在教育的孩子过程中又受各种家长的裹挟,就是这种“鸡娃”的裹挟,培训班的裹挟,然后一路地就把我女儿“鸡”到现在这种状况,然后“鸡”来“鸡”去,“鸡”到最后反倒被我女儿“鸡”的时候,然后我才觉得她这一路走来,我有很多经验教训,都写在这本书里了,希望大家读完我的书以后也批评指正我。
写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母亲的职责,当妈妈之前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有培训,社会在这方面也应该有一些职责承担起来,比如说培训母亲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所以在我的教育经验教训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所以才那么坦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说什么说什么,以及我们经历的痛苦、磨难都写出来了,有些故事甚至都不可以跟别人言喻。
贾行家:
我刚才就是有一个感受,就是您的这段分享有一点像一个检讨,哈哈哈,就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没做好,然后我为什么没做好呢?因为我这样,因为我那样。那咱们换一个方式的话,当然也请食欲作为家族回忆随时帮我们补充一下。就是您觉得自己在成长这个过程中间,您说受您的母亲就是她的姥姥的影响,那您觉得她的那个观点是好的吗啊?对自己的影响您是满意的吗?或者说有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
永爱:
我觉得有一点,我妈是比较先进,比如说她重视女性的教育。我上学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初,在当时我妈就有这样的想法。当时很多女性都是想着我要培养儿子,重男轻女,然后我不培养女儿,但是我妈妈去倾全家的实力来培养我,所以这点我觉得我妈挺先进,思想挺超前,因为那个时候也没有高考,那大家不再觉得学习、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个观念和今天有很大不一样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妈能有这样的观点,确实是不容易。我那个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我妈的理想就是说一个女孩子要干干净净的做个老师,她希望我成为一名老师。
贾行家:
她是做什么?
永爱:
我妈是家庭妇女,她生了四个孩子,所以她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工作,所以我在书里也写到了这一点,她对她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持否定态度的,她不想让我再像她一样去生活,所以她就挺支持我去读书学习的,我妈这一点就超出了我同代的很多母亲。你就像我身边有好多就是供儿子不供女儿的,然后就把所有的教育资源和财力、物力都放在儿子身上,不放在女孩身上的。所以我觉得我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这一点。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我才知道我要这样培养自己的女儿。
我们那一代是因为跟现在不太一样,我们那个时候就是相信高考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我就是奔着这样的目标,要让自己过得更好,然后我妈也这么鞭策我,你要好好努力,好好学习,然后你才能过得好。因为我的两个舅舅是上大学,我妈妈她没读过大学,所以他们的生活她看得见,她觉得我要好好学习,就能像他们一样过得很好。所以那个年代只要你考上大学,然后就是国家包分配,你的生活一下子就衣食无忧了。但是到了我女儿这个年代,她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很多孩子大学一毕业就失业。
贾行家:
刚才那个冷笑是食欲的,就是鼻子里开始喷冷气了。你要说什么?现在可以发弹幕了。
食欲:
我就是觉得60后和70后的配得感特别强,这也是让我觉得非常惊讶的一点,可能我身边相处到的60后和70后的长辈会给我这样的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这种主人翁意识是我们90后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的啊哈哈哈,我还是不了解。
就比如说同样都是教育嘛?我们家的教育是有路径依赖的,比如说我妈妈按照我姥姥教育她的方式来教育我,让我去读书、去学习、去卷教育,但是她却忘记了时代和时代之间的一个差异问题。
像在我们这个年代,其实你还按照过去的卷成绩也好,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去培养小孩的话,我并不觉得会实现像他们那个年代的阶层跨越,因为其实对于90后,特别是我是95后,可能更偏向00后多一点,我们这一代人阶层固化是很严重的,我身边能够年薪破百万的人一般都是极少数的人,就是我的同龄人。但是年薪破百万的这种情况,哪怕是80后群体赶上了一个互联网热潮,他们都是很容易达到的。相对来说,同样的教育资本和教育起跑线来横向对比的话,每一代和每一代的这种配得感和每一代人从社会当中汲取到的养分它是不同的。
而且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觉得60后、70后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现代性的问题,那可能到我们这一代就面临的是后现代性的问题,那大家彼此之间互相不兼容也无法理解。
贾行家:
你从什么时候就是有了这么强烈的感受呢?很小吧?
食欲:
其实是上小学的时候,我觉得北京的很多小学生挺早熟的。就是如果您跟您的孩子做一些深入的沟通,或者说您去一些小学开讲座的话,可能有的孩子的想法已经会很让人惊讶了,包括我书里就写到像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同学家在北京的一个豪宅小区买了一套房,这个时候班里就会有人说,他家一个厕所,你父母都要赚一年的钱才能买得起。就是大家其实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衡量都是过分早熟化的,而且我们其实也算是比较早一代接触电子产品,所以就是更多地看到了很多不属于自己圈层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见得都是很好的东西。
贾行家:
所以从那个时候你已经能够感受到,妈妈给你的这个观念和你周遭发生的这个环境,其实已经从逻辑上看是对不上了。
食欲:
对,是这样的。那种感知就是说,我再怎么学习我也买不上那个大房子,会有那样的感觉。我相信如果您有00后或者95后听众的话,大家在这一点上都会很有共鸣。
贾行家:
那个时候你们交流过这个问题吗?就是我受的这个教育跟你那个目标没关系。
食欲:
但是没有这么清晰地表达过,因为毕竟年纪很小,可能没有像现在想得这么的明白,但是当时隐约是有这样的感受的,比如说我会跟我妈妈说,我这个学期期末考全年级第一的话,你能不能升个职?这就很“反鸡”我妈妈,哈哈哈。但是那会儿很幼稚,就是不知道这两者之间它其实难度系数是不一样的,学习只要自己去学就好,但是升职这个事情就很复杂。就是在她拿你和别人比之前,你先拿她身边的人比,这个也是一种惯性。
贾行家:
你对你姥姥和你妈妈的关系有印象吗?
食欲:
我觉得我姥姥非常了不起,因为她的思想是超越她那个时代,这个就很棒,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我觉得能成为我姥姥的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永爱:
嗯,在教育方面我真的是落后于时代的。你看我前两天去那个国图看一个展览,是永乐大典的一个展出,然后有个才五、六年级的小男孩,他就领着大家,作为志愿者给大家介绍这个永乐大典的历史知识,就这些方面我真的是落后的。要是那个年代我要是知道这种引领式的教育,这个孩子就对明朝这一段历史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我那时候就是告诉你,怎么考试你能拿高分。什么是好的教育?那时候根本不懂,是大家都卷,大家都要考第一,我也要让我的女儿考第一,然后考了第一才有希望,才能有发展,所以就不知道社会和时代在进步。然后这种卷的方式也特原始,就是我当时怎么高考,我就怎么让她去高考,就不是说这是一个知识领域,我要引领你到那个领域里去探索,成就你一个爱好,或是成就你一个人生的课题,不会,我真的是不会。
贾行家:
其实有这样意识的人已经不多了,有您这样的反思的人已经不多了,当然这是从我这个角度,就像她说咱们俩总是属于配得的那代人啊。
食欲:
我是觉得她在那块遇到一个能讲永乐大典的小孩,这件事本身还是一种“鸡娃”,那就是一种变相的鸡娃,就是“素质鸡娃”,比普通鸡娃还烦人。
就是素质鸡娃,还得鸡父母的钱包吧?现在养个小孩,尤其是在北上广,一个暑假造个10万块钱进去是挺正常一件事,对吧?就是说谁这个暑假才花了2万?就有人说哎呀,那你是不是没给孩子上补习班啊?就是中产总是觉得会掉入一种教育的消费陷阱。就比方说,现在很多父母流行把孩子带到五星级酒店去见世面,带孩子去潜水,带孩子去玩一些非常高端的线路,甚至在孩子只有四五岁的时候带他去欧洲看博物馆,那小孩是看不懂的,但中产会觉得这叫做见世面。但是其实我觉得这只是见到世界的一面而已,而且这是消费的一面,就是他们不会去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与生产当中,而是把他们放到了一个消费环节里。就在我看来就是比如说去博物馆都是一种消费,就是你愿意去可以,你也不用天天把这个当成一种标榜,我觉得挺没劲的。
永爱:
你看食欲这一路走来,最后她是走她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领域,而且救了她的也是她自己的爱好,就是写作。但是孩子小的时候,你知道哪个是兴趣啊?你不知道,那你只有多带她出去,多观察她,才能够慢慢地了解。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我老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是没跟上时代,没有这个经验和认识,就这一点会特别落后。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兴趣班的意义,我只是觉得别人说让她去上兴趣班,然后从这个兴趣里边挑一个爱好,学画画、学芭蕾,然后尝试一段时间,如果她要是没有天赋的话,就停,有天赋的话那就继续,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家长们聚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的经验,所以就让她参加各种培训。但是参加这些培训的时候,其实我也是挺功利的,比如说她画画学了好长时间了,没画成一个啥样,就没有一个好结果。
贾行家:
也可能是教得不好,真的不开玩笑。我就持怀疑态度。我们那个年代的引领,就是大家伙都去上艺术辅导班,来,从艺术辅导班检验我们孩子有没有这个天赋,很典型。我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班一个班去学,我们那时候叫少年宫,就我现在回忆那个少年宫的老师的教法,会让你就算多喜欢画画,从出了这个班就不喜欢画画了,我妈那时候就发现你愿意干啥,我领你去学,然后你就不喜欢这行了。我后来想明白,就是老师教得有问题,这是题外话。
那食欲你现在回忆那一段,你是什么感觉?就是妈妈领着你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食欲:
我觉得上兴趣班本身还是挺开心的,特别是上那个绘画课。然后我初中的时候还去学了素描,也非常高兴,就是画画这件事本身一直都挺喜欢,我觉得没什么太多问题,但是我一般不上补习班都是因为他价格太高了,我妈不想花这个钱了。
永爱:
对,后来我看她画不出来啥样,而且我觉得上学、考学更重要,所以就都给她砍了。
贾行家:
那你们俩的矛盾是出在砍掉你喜欢的兴趣班。
食欲:
对,我比较想上兴趣班,但是我妈妈觉得这个钱花得太多了,没有必要,然后也没有看到她想要的结果,她是觉得孩子一定得是考中央美院,走这条路线,她才会觉得这钱花到位。
永爱:
我就觉得她还没有这方面突出的天赋。我觉得每天都这么陪着她瞎学啊。我反思这很功利。因为我也是参加高考卷出来的人,卷出来的人其实很多都很功利,我这话可能有点不太准确,但是我自己是这个感受。因为教育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比如说你的生活变好,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所以我就觉得我在培养孩子的方面是很功利,而且我还讲性价比。
贾行家:
这种模式长大,或者说这一代的成功者,他是习惯于把一些东西手段化的。这个很正常,就是他一定是觉得我付出多少,他得给我个回报。你投入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财力,那就应该有一个结果,你没有结果你就觉得有挫败感,你就不想再让孩子学了。但那个时候你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就是兴趣会让孩子快乐的这种感受。甚至他想上这个课还得作为一个交换条件,比如说你得必须考到什么分数上。学习是为了学习,真的是很功利的。
然后我想问食欲关于书里写的一个冲突问题,就假设你换一下位,你是那个时候的妈妈,孩子要求初中不读了,我要当一个专门写作的年轻作家,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怎么应对呢?
食欲:
同意,休学,休个一年两年,晚上一两年高中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吗?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先休息个一两年,我先写写书,写写小说,当时已经有网络平台找我签约了。其实你现在回忆,休学是对我自己负责的一种行为,如果我一边上学一边写小说,我的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但是我休一年学,专门去写小说再回来上学,我的成绩还会能保持得很好。所以这是对我负责的一种选择,但我妈妈无法理解。
永爱:
但是那个时候很难。你知道为什么难吗?因为你初中你要跟老师说让她休学一年,这件事就很难。我们是传统的教育,你三年初中休学一年,你以什么名义休学?光这里面就有难度,而且我也不想让她再拖沓一年、两年,我想赶紧考,考完拉倒。
一个就是你跟学校交涉这个事情还是蛮困难;还有一个是,如果要是真的她歇一年以后,来年她想不想读书了?她散了心怎么办?那后面的路怎么办?她受教育的这个事情就被耽搁了,这个是我最担心的,真的有的人就是上到这块不想学了,然后一到社会上就收拾不回自己的心、再去读书了,很多人是这样。
贾行家:
那您现在看这件事情有什么变化?
永爱:
我现在就想,如果那个时候让她真的休学去搞一两年写作,一两年以后我一定得想个办法给她拉回课堂上去,那个难度会更大,但这正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难度也会比现在我摁住她的难度要大。
贾行家:
嗯,您还是用一种功利的思维来算两边投入产出比。
永爱:
还是要接受最基础的教育。你现在这么早就去搞写作,你连句读你都分不清楚。你写的那个文章,你有可能思想、见识各方面都不够,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你可能不行,那时候是这么担心的。
贾行家:
嗯嗯,那食欲你怎么看?你来再重新复盘一下这件事。
食欲:
我是觉得现在的家长就是特别喜欢矮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其实不是的,有很多家庭里,孩子才是家长。所以就是怎么讲呢,就是你的既有路径其实并不适合教育你的小朋友,所以你还不如多跟小朋友沟通一下,可能你的小朋友他对于社会的洞察,他对于他这代人的出路的理解,以及他的一些追求,也许会比你更适合他的教育路线,但是很难,家长基本上是很难承认这一点。
永爱:
特别是在大事上,我觉得要是小事上我还是跟食欲挺能沟通的。但是关于这个事,我当时也问了很多人,我周边的也有作家,万一要是真的我让她歇了,她就收不回心来了,初中也不读了,高中也不读了,我就把她毁了,我会脊背发凉,真的,我会觉得我的责任没尽到,我会一辈子愧对她。我当时就是那样的想法,所以我是坚决不可能放任这种事情发生的。
贾行家:
我想在我们的听众中间理解您的人会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请食欲多说,因为理解她的人可能会少一些,我觉得她需要跟大家讲一讲她的想法。
食欲:
就是大家不要把教育这个事情搞得像如临大敌一样,我觉得它就应该是一个收放自如的事情,比如那我的小孩说我今年不想上学了,OK,那就不上,休息一年。我觉得人生最美好的时刻都发生在休息的时候,不可能发生在你上班的时候吧。你看摸鱼也是休息的时候,所以人生的精华在于休息。那小朋友说我很累,因为现在小朋友真的很累,你看我上初中那会,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去上早自习,然后一直上到下午5点多才能放学,放了学以后我要去海淀黄庄读补习班,上到晚上9点多,晚上10点多回去我还要写作业,所以我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休息个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家也不是说今年少了一个人干活,那下一顿饭就吃不上的家庭,那为什么不能收放自如一点,更chill一点呢?就是养孩子不要养得那么紧张。你认为呢妈妈?哈哈哈。
永爱:
但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不能放松的,我老是这么想。而且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听了周边很多人的建议和意见,然后都觉得她太小了。
食欲:
但是你周边的人都是你的同龄人,你其实是找了好多回声,对吧?你喜欢去找附和你的人去聊,但是你不愿意去听一些反面的意见。
其实关于读书这个事情,就尤其是我读了这么多书,上了这么多年学,我反而觉得没有那么重要。我有很多朋友,他其实就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没什么问题,挺好,在社会上生活也OK的。我觉得人的塑造比这些更重要,很多高材生二十五、六岁了,还在家里躺着呢,也有这样的,因为他人格就没有塑造健全,他怎么走向社会?但是有可能一个人他只是初中毕业,但他人格是健全的。不是说读书和写卷子是教育吗?教育其实是一件多维的事情。
贾行家:
我觉得我们的听众会泾渭分明地分成两群人,一群是拥护女儿的,另外可能更大的群体是拥护母亲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一个机会,大家把这件事情摊开来,进行一个充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