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返场说明会:三个听书作者的脑暴
【终版】南师裴鹏程加餐.MP3
三位听书的老作者,向我们的衣食父母报告:
听书为什么是如今的样子?
在常规用法之外,你还可以建立什么样的新场景,用新方式使用它?
我们自己的读书和充能方法是什么?
李南南,《得到头条》主理人,前得到听书负责人
裴鹏程,青年历史学者,得到专职作者
02:48 该如何使用得到听书?
11:43 他们从哪获取新知识、新信息?
19:10 怎样快速解读一本陌生的书?
划重点
-
市面上同领域的好书特别多,应该选哪本来读?建议你去追新书,而不是去读所谓的开创性的书。因为读新书的性价比非常高,它能让你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当下关于这个学科最前沿、最先进的观点,其中往往还包含了这个学科里过往的关键知识点。
-
假如一个作者在解读一本书的时候,他做了三种及以上格式的笔记,大概率上,他会面临严重的信息过载困境。因为这意味着,他会抓不着重点,会被自己的信息量压垮,然后在给别人讲书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堆砌名词、堆砌概念,听众也会抓不住重点。因此,用半小时来限制一本听书的时长,反而会倒逼作者抓重点,让知识穿过自己,留下什么就转述什么,把非得读完书的妄念去掉。
-
在写听书的时候,如果你忽略了从某本书的作者入手,就直接进入到对书本身的解读中,就很容易把书解读得同质化。
-
如何使用得到听书?
李南南:
我的建议很直白。假如你是第一次接触得到听书,每天有固定的半小时闲暇时间,先拿出3个月,听完100本镇馆之宝。
听完这100本镇馆之宝,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读书这件事上的认知水准,会超过大多数人。这个世界上的书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信息可以延伸,但基本上你知识思维的四梁八柱是被打好了,是稳的。
贾行家:
对,这100本镇馆之宝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知结构,甚至是人类的知识的主要结构。
裴鹏程:
有个比方就是说,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如果想要了解 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首先就来听这100本镇馆之宝。
贾行家:
也就是说我们对“外星用户”也是这么推荐的,哈哈。
李南南:
对,我们的镇馆之宝是每年更新的,所以你听完今年的,可以再倒回去听听去年的、前年的。
贾行家:
对,有时候我们还会看一看今年的镇馆之宝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看看有哪些新内容被纳进来了。
李南南:
对于其中一部分书,我建议是可以同时看听书和电子书。你不必看完整的电子书,至少可以看看电子书里的划线热门笔记。在不翻开一本完整的书的情况下,看看听书以及电子书的划线笔记,你对这本书的理解就已经可以比较深入了。
我说的“深入”不是夸大,就算你读完这本书后,过个一年半载,你真正能记住的信息,大概也不会比刚才查阅这两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多出多少。
刚才说的是第二步,再进一步的话,我建议听一下每天上新的听书,因为新书的性价比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市面上同领域的好书特别多,其实你应该去追新书,而不是去读所谓的开创性的书。因为读新书能让你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当下关于这个学科最前沿、最先进的观点,其中往往还包含了这个学科里过往的关键知识点。
所以这是我的三个建议:先听今年的镇馆之宝;其次是以前的镇馆之宝;最后是去听每天的新书。
裴鹏程:
从听书的人群来说,我们有两大类人群,一类就是正在上班的人,另一类就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其实对于他们这两类不同的群体,我有不同的建议。
我们现在每年市场上出版的书大概会有十几万种,但我们听书每天只更新一本,也就是一年更新365本听书,那这365本听书我们是怎么选出来的呢?如果你先把这个搞清楚了,就知道自己应该听什么了。
每年出版的十几万种书,最终能够留在历史上的可能就那么几本。那么把这几本书去掉之后,第二层的重要的书大概可能会有几百本,这几百本书可能就是我们要网罗的对象,所以我觉得这一类书尤其值得去看。我们不可能每年只是等着去看《埃隆·马斯克传》这种重磅书,这样的书每年可能只有一两本,去掉这些书,剩下的第二层的几百本书就是得到要选的书,就是那些很新也很重要的书。这类书基本上就是给上班群体听的。
然后对于学生群体的话,建议你去听名著,就是经过时间淘洗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因为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选题原则,但是人类经过两千多年来共同筛选出来的这些书,我觉得是不需要理由的,你直接听就行。我们每个月上线的听书当中,有50%以上的书全都是很重要的、每年最新的出版物,然后还有大概1/4的书就是没有被解读的经典,然后还有1/4的书就是我们的名家讲书等等。
贾行家:
而且你放心,这里的每本书,绝对不只是不会浪费你的时间,而且是你在未来的每个人生阶段中,都会重新再去读。在对的时候,遇到的这些对的书。
我个人也再补充两点,是我个人使用听书的经验或者场景。比方说有一次我和一些朋友聊天,他们是做东南亚出海项目的,但其实我对东南亚不太了解,然后我就发现听书在那个场景里就特别好用。我就用了一个多小时,迅速找到了徐玲老师解读的《亚洲教父》,还有鹏程解读的《三千佛塔烟云下》。
你只需要搜某个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关的书,而且每本书书之间还有勾连。听书文稿就会告诉你还可以了解哪些书,你就能把这些书一起看了。趁着我还能记着,哗哗就讲出去了,显得好像我看了多少本书似的。我们的听书有一个特别灵活的组合方式,就像乐高一样,你能把它装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应用到不同的场景里。
这也是我们对待知识的一个态度,就是你光听我们讲还不完全够,什么叫“对象感”?我们上一期听南南老师讲了那么久,就是讲究一个你来我往。其实我们在稿子里留了很多的气口,是等待着你来跟我对话的,甚至有的地方留了破绽。是希望你在听的时候,可以停顿一下,一拍桌,这不对吧?我继续往下听,看他能不能给我圆上?圆不上的话我得给他留言,我得跟他掰扯掰扯。我们有好多这样的好用户,因为有他们,我们都不敢懈怠。我们觉得这种对话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状态。
其次就是说,听书和电子书为什么要绑在一起?就是这个原因。听书是个入口,我们非常建议你再去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书。听书解读人是转述,是不同的作者用自己的风格在转述,你还可以领略一下原作者、译者的笔法和文字风格,尤其是那些文字优美的作品,是错过了可惜的。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就是你可以组合听书,你可以和听书对话,然后你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一下原书原来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