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到底需要多大的房子?

【终版】建筑学加餐2.MP3

多大的房子才够住?从世界各国的建筑标准、居住经验到建筑大师都回答过,总之,人均30平米的空间足够充裕了。这些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为什么有人相信只有“从一百平米的大床上醒来”才解决问题,而有人却认为 8 平米就足以生活得从容不迫?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任何居住空间都有问题,与其靠换更大的房子面对新问题,不如先尝试重新思考,通过整理生活解决自己更熟悉的问题。

那么,城市空间也是越大越好吗,公共建筑的常见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说“建筑要和正在发生的趋势保持距离”?

01:33 人均标准住房面积是多少?

04:47 “紧凑”的日本住宅

07:53 电影《完美的一天》

10:17 建筑师王澍的设计

12:24 什么才是“好设计”?

14:52 我们需要的是有“关照”的公共空间

17:39 建筑设计要紧贴时代精神吗?

19:34 空间与自我的关系

划重点

  1.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认为,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他的建筑设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那些模块化的生产、均等化的设计,也因此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2. 任何居住空间都有问题,与其靠换更大的房子面对新问题,不如先尝试重新思考,通过整理生活解决自己更熟悉的问题。

  3. 人能够占据的空间原本就很小,所以我们讨论居住面积,其实往往是在讨论生活态度的问题。

  4. 建筑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我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那些空旷、巨大的空间,而是短小的、灵活的、功能密集连续的,起码要对特殊人士、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友好,给予关照的空间。

  5. 人经常会需要把自己藏起来,不能在一个袒露的空间里无处可躲,他要藏起来才能去发展自我,才能去想“我是谁”的问题。

  6. “建筑要和正在发生的趋势保持距离。”——张永和

  7. 我们应该和那些在太阳底下努力生活的人一样,可是又要有些不一样,这一点点“不一样”,就是我们告诉自己我是谁。

  8. 空间与自我的关系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经给埃克赛特学院设计了图书馆和食堂。那座图书馆是建筑界至今有口皆碑的典范,图书馆设计的像一座教堂一样,是一个神圣的空间。但是他设计的食堂却被本校学生诟病了很久,说那个食堂简直像火葬场一样,动线混乱嘈杂。

很多人复盘说,他到底是怎么搞的?为什么一个建筑设计得那么杰出,另一个建筑使用起来却那么糟糕?最后发现原因特别简单,因为路易斯·康对于灵魂问题、对于阅读是非常关注的,他在设计的时候投入了太多自己的理想和体验。但是他对吃饭这回事完全不关心,他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水煮的土豆,所以这么不爱吃的人设计出来的食堂,结果其实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建筑,路易斯·康经常提的一个问题是,这个房子想要成为什么?这些砖瓦想要成为什么?这个问题听着挺玄学的,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无论当你是要买房子还是装修家,一个更好的思考问题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照着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去想象自己的生活。

有的时候,我们理解的房屋改建就是把它重新拆掉,再修得漂亮一点,和画片上更像一点,但其实它可能只是需要被整理的更像自己一点,去尊重我们生活中的延续和关联。家是关起门来的,它不是展示出来让人看你有多幸福、多富裕的。一个家往往是要让自己舒服的,要解决的是住在这里的人以及人的关系的问题。

那么照着这个思路,如果你和我有一些共识的话,我们再聊第二个问题,就是公共空间,或者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

我猜测我们未来一段时间以内的城市规模,恐怕是过剩的。拆除当然是巨大的浪费,那么问题可能就是该怎样去整理,我们需要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曾经参观过一个互联网大厂在北京的总部,那个地方的地价很贵。然后这个公司的人说,怎么样?我们的前厅很气派吧?我目测这个空间至少有上千平米,空无一物,只有头顶上有一个巨大的水晶灯。我也不知道那天是怎么了,直接回复了一句说,这真的很像动画片里要毁灭世界的邪恶反派的大本营。因为在这里你什么也看不到,也没有人,它就是在告诉你你有多小,这要是放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里,你可以说它是在制造一种恐惧景观。恐惧的景观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或是人的力量在近乎无限地展示。比方说一个特别空旷的场地,这个场地表面上充满着秩序,但是它其实是在压榨出你的渺小感,让你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其实,建筑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这是一个最简单、基本的道理。我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那些空旷、巨大的空间,而是短小的、灵活的、功能密集连续的,起码要对特殊人士、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友好,给予关照的空间。

而且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也是很多人没有提及的一点是,我们需要遮蔽的空间。人经常会需要把自己藏起来,不能在一个袒露的空间里无处可躲,他要藏起来才能去发展自我,才能去想“我是谁”的问题。

当然那种建筑我并不觉得它的背后有什么阴谋论,它只是当时大家共有的选择。就是当我们有充足的预算的时候,或者在一个合适的价格拿到了一块地,那干嘛不把它盖的大一点呢?要是我恐怕也会这样去做。这就涉及到了建筑的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的关系。

我和你分享一句中国建筑教育家张永和老师说的话,他说,建筑要和正在发生的趋势保持距离。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张永和来自一个建筑世家,他的父亲张开济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建筑大师。北京有几处著名的建筑(如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历史博物馆),以及知名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张开济先生主持设计的。而在那个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觉得这些物体建筑,要提供的就是强烈的时代色彩,它就应该代表这个时代下所有人对于未来的畅想。比如像那些紧贴时代精神所修建的摩天大楼,你能理解它的逻辑,但就是因为贴得太近了,当人对于生活的感受到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建筑让你不舒服了。

那为什么建筑不能和时代贴得太近?因为建筑一旦建成就难以拆除,它要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当它被拆除之后,你还要解决这里的空间问题,所以建筑可能就需要回应的时间更长。

建筑师王澍老师曾经和张永和老师聊过一次,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房子?他说,我们要把房子做的和大家自发营造的平常房子一样,可是又要有一些不平常。

我觉得这种感受和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感受也一样,我们应该和那些在太阳底下努力生活的人一样,可是又要有些不一样,这一点点不一样就是我们告诉自己我是谁,我们告诉自己我的家为什么是这样。那么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房子?我想不只是用一个标准来告诉你,你的那一点点不一样,它也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