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奔的物种》 怀沙解读
《飞奔的物种》| 怀沙解读
关于作者
大卫·伊格曼,脑科学专家,畅销书作家。《西部世界》第二季的科学顾问。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讨论人类“创造力”的书。作者用科学的方法,把创造力的产生机制理性化、条理化。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从脑科学的角度,给你解释清楚创造力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我们来听听作者总结出的,3个主动激发创造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我们来说说,怎么避免过度的创造力起反作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怀沙。今天说的这本书,书名是《飞奔的物种》。
我们来改变一下平时的风格。在音频最开始,先来看一个故事。
199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雷电伤人事件。一位叫“奇科里亚”的女整容师正在电话亭里跟她的妈妈通电话。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正中电话亭,当场就把这位女整容师打倒了。但非常幸运的是,闪电没有要她的命。在病床上休养的时候,她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音乐,出现了律动的旋律,她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作曲的冲动。她直接在病床上,开始作曲。在身体彻底恢复之后,她完成了一首叫《闪电奏鸣曲》的古典音乐,并且从此成了一名作曲家。这位女整容师坚持认为,是闪电激发了她大脑的创造力。
这个故事听着挺厉害吧?我们生活里,有时也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比如某位大师梦中得到了灵感,或者某个神秘力量,借着艺术家的身躯,向凡间输出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艺术。这些人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似乎是超乎凡人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要说的这本《飞奔的物种》,就是讨论“人类的创造力”这个话题的。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大卫·伊格曼,是一位脑科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一个标签更厉害,他是美剧《西部世界》第二季的科学顾问。《飞奔的物种》这个书名看起来像讨论生物学和进化论的,但其实,它是在讨论人类的创造力。
我先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本书,是把创造力这个听上去比较神乎其神,也比较虚幻的概念给理性化、条理化的书。
说到这,我们先回头看一下,一开篇那个闪电造就了音乐家的故事。你可能会问,这个女整容师的乐感真的是被闪电输入到大脑里的吗?不是。因为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她在被闪电打中之前,早就在私底下,听、学了大量的古典音乐。只不过在后来陈述事实的时候,她有意地弱化了这些刻苦的准备,更强调“天打雷劈”这个意外。
其实我们稍微想一想,这简直是一定的。你要是想作曲,起码得知道用什么来演奏,什么是单簧管,双簧管,定音鼓。你的脑子里要是连这些都没有,怎么可能凭空作曲呢?所以,这件事情更接近真相的解释是,她对音乐的创造力还是来自于她平时勤勉的积累,闪电只是她下定决心的一个契机罢了。
你看,闪电这个故事,就比较典型。作者通过一系列理性的分析,给一件听上去神乎其神的事情,赋予了理性的解释。整本书的画风大概就是这样,我的解读会分成下面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从脑科学的角度,给你解释清楚创造力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我们来听听作者总结出的,3个主动激发创造力的方法;第三部分,我们来说说,怎么避免过度的创造力起反作用。
下面,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看看创造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在这本书的最开始,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人类要不停地更换发型?
其实在今天,什么发型最合适我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可以说已有公论。无非就是短一些,不要遮挡住眼睛,又不能短到露出头皮,还要有一定的长度。这是因为头发的多少长短,其实是别人判断你的健康和年龄的一个标准。
但是我们要问,既然发型的最佳款式已经有定论,为什么还总能看到各种新鲜奇怪的发型?为什么发型还有潮流?为什么我们宁可承担这些没必要的损失,也要留一个并不实用的发型呢?我们先按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说,来看一个脑科学的实验。
研究者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脑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当受试者的视野里出现一个反常的新事物时,比如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他们的大脑里会出现明显的反应。但当这个反常的新事物多次出现之后,大脑的反应就会明显地减弱。这个原理也很简单,大脑一定要忽略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
而这个实验,恰恰就能解释创造力出现的机制。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那些明明已经有定论的事情上,不停地求新求变?原因是,我们不希望自己被融入到一片平常的信息流里。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凸显出来,被别人注意到。而我们换头型,就是这样的心理动机。这就是创造力的根源。
接下来,作者沿着这个逻辑再往前推演了一步,他问,既然创造力是为了求新求变,什么样的行为和思考模式最容易激发创造力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用英文说就是what…if…模式。翻译过来,就是请你在脑海里想象,“如果怎么怎么样,则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思考模式。
作者说,这种在脑海里模拟未来的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这样的行为也贯穿了我们的生活。小到我们自己平时心里的小算盘:哎呀,如果当初我去了那家公司,今天会怎么样?大到爱因斯坦著名的思想实验:如果我在真空里以光速前进,那我能看见空间中震动的电磁波吗?这都是在大脑里完成的假设。
我们平时的生活里,最有想象力,最开脑洞的事情,应该是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剧了。其实它们使用的也就是what…if…模式。我们知道,任何科幻作品都必须有一个“设定”,这个设定,其实就是一个大假设。它的本质,是极化我们生活里的某一个参数,然后根据这个被极化之后的前提,去推演出一系列反常的故事。因为这个假设很奇特,所以推演出来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很有距离感,就引发了我们的审美快感。
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有冲动去创造,因为我们希望不平凡。而应该怎么锻炼创造力?就是在脑海中,做思想实验。
所以,这么分析下来,创造力是有一条特别明确的理性设计之路的。你想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吗?如果想,那请你不要用什么奇怪而极端的方法去激发灵感,比如说,不要期待被闪电打,也不要期待被大师摸一下脑袋。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都不对。瑰丽玄妙的创造力的基础,是扎扎实实的客观知识。
有一个成语叫:博识强记。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创造力的根源,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得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而且得让这些知识都长到你的脑子里,能够随意调取,随意地把它们作为你what …if…的建筑材料,才能产生创造力。但如果你的脑袋空无一物,缺乏基本素材,那你就算拿脑袋撞墙,也没有创造力。
说到这,我说一点个人感受。北京有个地方叫宋庄,那里的艺术氛围很浓。我认识一个在宋庄生活的画家朋友,他跟我感慨:为什么现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苍白,是因为这些画家脑袋里,没有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类知识。但他们又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嫌知识补起来太慢,他们就通过其他方式,向自己空空的大脑硬要创造力。比如喝酒,甚至服用精神类药物,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变得很极端,认为这样能够催生创造力。这样的做法就完全本末倒置了。创造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办法速成的东西,因为它的底层架构是知识。
接下来我们看看,做哪些事情,能促进创造力呢?
作者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它们都是用英文字母 B 开头的,分别是:Bending 扭曲、Breaking 打破、Blending 融合。
因为原书是用英文写成的,作者为了方便英文阅读者记忆,所以找了三个 B 开头的单词。但从中文的角度来看,这三个词,扭曲、打破、融合,其实它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无非就是打破原来的规则,创立新东西。所以,作为中文阅读者,我们也不用像金科玉律一样,去硬背这三个 B,只要理解它所表达的含义就可以。
关于这三个动作,书里说了很多例子,我来挑两个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毕加索的。毕加索有一副名画,叫《亚威农少女》,被称为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开端之作。
1907年,26岁的毕加索生活在巴塞罗那,可以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画布都买不起。就在这个时候,毕加索接到了一张巨幅油画订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接了一个大活儿。有人请他到巴塞罗那的红灯区给几名风尘女子画像。而且甲方要求,这幅画的长宽都在两米多,所以是个大活儿。而毕加索当然也非常重视,据说光是草稿就打了700次,而且酝酿了几个月后才正式动笔。结果画一画出来,所有人一看都傻了。因为看上去,这幅画是人不像人,东西不像东西。我们今天一看,就马上知道这是毕加索的东西,现代艺术就这样。
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你怎么把人扭曲成这样呢?这不是在逗我玩吧。当时毕加索的朋友,著名的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就说,哥们,你这个不是在开玩笑吧,而且还是一个很大的玩笑,因为画幅是2米×2米,很大的玩笑。你怎么把好好的人,给画成这样呢?
不过,这幅《亚威农少女》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叫作立体主义。这幅画今天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也是他们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的主管就曾经说过:“回顾过去的100年,从来没有一幅作品如此大的改变了当代的艺术。”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扭曲来产生创造力的过程。
听到这,你可能会问,毕加索为什么要刻意追求画的不像呢?很简单,因为西方的画师他们经过了多年的训练,在“画得像”这个方向已经走到了极致。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早在1861年的时候,就已经拍出了第一张彩色照片。所以,画得像这条路就算走到天花板,也无非是彩色照相术的地板。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还不如把它打碎了重新来。这本书就引用了匈牙利作家凯斯特勒的一句话:创造力是用新观念来打破习惯。
我们回头看毕加索的例子,你可以说他是扭曲,也可以说是打破,因为他打破了当时板结的写实主义的地层。也可以说是融合,因为他把人物都变成了几何线条。所以你看,扭曲、打破和融合在很多时候是同时发生的。
这是第一个例子,我们下面再来看一个书里的例子,关于甲壳虫乐队。
如果要问,哪支乐队是20世纪西方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甲壳虫乐队毫无疑问是第一名。他们有一张专辑被称为“白色专辑”,这张专辑非常出名。作者说,“白色专辑”就是典型的扭曲、融合和打破。
首先,我们看为什么是打破。作者认为,把某个过程的整体拆分成一个个小的,细碎的片段,就是打破。在这张“白色专辑”里,有一首歌叫《revolution 9》,直译过来叫作“革命9”。我觉得这首歌就算今天听,也是一首实验色彩很强的的歌曲。
首先,这首歌里面有很多在自然环境录的噪音,而且还有人和人在说话,甚至还有一些很奇特的音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通过把古典音乐倒着放做出来的。乐队成员把这些从其他整体里面取过来的碎片,拼接起来,形成了一首新歌。你看,这个其实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同时,这首歌还打破了当时的编曲风格。在当时,唱片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找到人类最易于接受的听歌节奏。其实这种编曲形式,直到今天我们都很熟悉,像现在我们听的主流歌曲,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一个编曲风格,无非就是,先来一个前奏,然后来一个比较好听的副歌,然后再来一遍前奏,然后再副歌、副歌然后结束。你看,整首歌唱下来,大概5分钟左右,这种风格经过多年的验证,几乎就是人类听歌的最优解。
但是“革命9”这首歌完全打破了这个八股文一样的编曲风格。首先,它的长度长达8分钟。其次,这首歌彻底的反格式,甚至反旋律。反正,如果你第一次听,可能就像看毕加索的画一样,会觉得“这是什么东西,这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是一个长达的8分钟的玩笑。但是没错,艺术的开拓和创造就是这样实现的。
说到这,我来稍微拓展一下。你可能会说,这个创造还不简单吗?不就是打破八股文吗?只要对原有格式做突破,就是创造力吗?我的回答是,不是。
我们还用唱片产业举例子。首先,你想做一个纯实验的专辑,是会有人拦着你的。因为唱片工业它是一个严肃的、要赚钱的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唱片业是创造力的敌人,唱片公司的想法永远都是先保证专辑不赔钱,其次才是做又赚钱又伟大的专辑。而如果有一个乐队说,我们要做一张50年之后被人说是伟大的专辑,但是眼下我不赚钱,唱片公司是不会同意的。
假设你说,没事,我就有钱,我自费出一张实验专辑,是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呢?对不起,也不一定是。
在这里说一点我的个人经历。我原来在上学的时候,也组过一段时间乐队,当时跟我们同台表演的人中,我就看到了一些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乐队,他们当时说,“我们要开创一个新的音乐曲风”,导致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标新立异。反正他们的每首歌不是编曲很奇怪,就是完全没有旋律,不然就全是噪音,整张专辑全是这样的歌。这样的乐队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一张伟大的摇滚专辑,我觉得是四个字:守正出奇。守正,就是要守住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好东西,比如说,旋律要好听,这是人类对与音乐最基本的需求。在守正的基础上做到出奇,这个出奇可以有一些打破规则的歌曲,但是不要太多。
这就是我们第二部分的内容,关于激发创造力的 3B 原则。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创造力是人类追求不平凡的本能,想要有创造力,首先你的脑子里得有货,然后把脑子里的知识存量进行碰撞、打破、扭曲和融合,创造力就自然出现了。既要做到“博识强记”,又要做到“守正出奇”。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段落。来看看如何不让过度的创造力产生不良影响。
这一部分我们来讲三个故事,最后得到三个结论。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1962年,荷兰一个叫希尔弗瑟姆的城市,迎来了建市400年的庆典。市政府打算办一场现场音乐会,一些荣誉市民和当地政要都收到了邀请,他们穿得很正式去听音乐会。
不过,负责这次表演的,是一个叫利盖蒂的匈牙利作曲家,这个人是一个先锋艺术家。他的演出是下面这样的:用很多计时器,就是我们小孩学钢琴的时候用的那种左摆一下右摆一下的那个计时器,然后把许多计时器摆在一起让它们发出声响。整个过程,就是去听这个咔哒咔哒声的。
结果表演一开始,这位匈牙利作曲家就穿着燕尾服出现在指挥的位置上,然后音乐会开始,大家就听到这个计时器一齐开始摇摆,最开始是发出非常整齐的咔哒咔哒这样的合奏。然后大家就一直等着说,这是开头吧,结果就这么咔哒到最后结束了,然后艺术家谢幕。这时候台下的观众先是愣了几秒钟,就有点懵,然后就马上爆发一阵叫骂声。大家几乎愤怒了,听众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而一周之后,原定这场音乐会是要在电视上播放的。结果那个时段被临时换成了一场足球比赛。这是因为这个市的议会决定,禁播这场音乐会,因为它太不严肃了。
这就是创造力第一个禁区——不要和传统开玩笑,不要试图用后现代的方式去解构那些有历史感的东西。一座有历史的欧洲城市,一场穿燕尾服的音乐会,一次周年庆典,所有这些都已经暗暗决定着,这不是一次施展创造力的舞台。不要和传统开玩笑。
不过,说到这,我得补充一句,我现在查了一下,这位匈牙利作曲家,就是刚才被人骂的那个穿燕尾服的作曲家,虽然当时的反应很差,但是这件事情被写入了艺术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也是他的成功。因为你想,如果他当初弄一场四平八稳的古典音乐会,今天的人们也不会再提到他了。
所以我们看,这首神曲背后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点评一个东西是否有创造力,是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数的。那些未来是艺术品的东西,可能在当下不被人理解。如果你希望要后世之名,那你就要顶住现在的压力,甚至是骂名。其实,一个好的艺术大师,就是能在平凡的艺术家和疯子之间把握这个度,或者说他们能做出一个让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
但是这个不是我们的主题,我重点想说的,还是把这场音乐会当成我们的反面教材。如果你想追求眼下的、大众的认可,请不要和那些传统的,严肃的东西开玩笑。
我们来看,第二个反面教材,它是发生在纽约的,也是整本书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1981年,著名的装置艺术家理查德·塞拉在纽约曼哈顿的联邦广场做了一个装置艺术,名字叫“倾斜之弧”。这个艺术品是一个长达37米的黑色金属墙,就被放在这么一个川流不息的广场上,说白了,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装修围挡。
书里也说,这个墙的唯一作用就是让过往的行人走更多的冤枉路,如果这个东西放在一个其他城市,老百姓肯定不干。但是,这可是放在80年代的纽约。我帮你补充一点信息,80年代的纽约,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文化圣地。我们刚才提到的甲壳虫乐队的主唱,就是著名的约翰·列侬,在70年代末的时候,他就搬到纽约生活了,而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他说:“纽约就是今天的罗马城。”意思是,纽约市是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焦点。
但是,就是在这么一座城市,也接受不了这个装置艺术。这个东西被摆出来之后,马上就有200个纽约市民在一场听证会上表示,我们强烈希望拆除这堵墙,而且他们的证词特别好笑,他们说我们一致认为这个艺术品是一个“捕鼠器”,就是抓耗子的东西。这边是市民,他们表达观点,而另外一边,是一群艺术家,他们是组团来挺这个艺术家和市民辩论的。艺术家表示这是艺术,纽约不能没有艺术。最后,陪审团以4比1的投票结果,决定拆除这个所谓的艺术品。
那我们要问,为什么纽约也接受不了它?因为它放错了地方。请注意,这是在一个市民往来的广场上,附近过往的人大部分是上班族。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收获,创造力的施展要选择好对象,不要和那些可能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人分享你过剩的创造力。创造力本身没有问题,但要选择好你的对象。
这是第二个反面教材。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这个就更逗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著名的工业设计师,阿尔贝托·阿莱西,他用5年时间,设计了一款非常简约美观的茶壶。不得不说,可能对外貌协会来说,这个茶壶确实好看。
不过,这个茶壶在投入市场之后,完全失败。原因你仔细看就明白了,因为这个茶壶的手柄和出水口是一体的。所以你倒热水的时候就会烫手。而壶的其他地方是一个浑圆一体的结构,没有下手的地方。所以要么你就双手捧着倒茶,要么你举着壶嘴儿倒茶,反正是都要烫手。我觉得我不会买,我算是挺喜欢艺术的一个人了,但是这个壶我绝对用不了,因为每次倒水我都会觉得自己很傻。
这是我们的第三点收获,对于那些实用性很强的器具,创造力一定要向实用性低头。
说到这,我们稍微来总结一下。关于怎么避免创造力肆意发挥,一共是三点:第一,不要和传统开玩笑;第二,不要和错误的人群过分地分享创造力;第三,不要和实用性发生冲突。
说到这,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就说完了。在音频的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点个人感受。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你可能会和我一样,觉得创造力是一个挺神的东西,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且我们的生活里面,也总有一些像什么大师呀、知名艺术家,他们在刻意地“神秘化”他们的创意萌发过程,动不动就说什么梦中得诗,什么天赐良句。其实这些动作,和那位被闪电打中的女作曲家一样,无非都是试图给自己的创意,营建一种不可复制性。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不是这样的。
关于创造力的发生机制,人类已经总结出了明确的规则。最后落实到行动上,无非就是掌握更多的客观知识,还有更多的做打破、扭曲和融合的动作,以及不要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创造力可以增强,甚至被营造出来,它没有什么神。
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总是有些人,要把这些原本清晰的东西给雾化和神秘化呢?我觉得,他们是为了“通过不增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来筑高壁垒。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他嫌读书太苦,嫌学知识太慢,以及和别人辩论太累,他们想轻松地建筑壁垒。所以,他们就很有动机把自己成功的原因,推到那些你认为你绝对不可复制的,神秘因素里面去,这样,能起到一个把你吓退的作用。
这本书是讲创造力的,但在生活里,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肆意挥洒创造力的,毕竟大多数人不是艺术家。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管理者,或者掌握着某种技术的专业人士,你在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在生活里,培养自己“去神秘化”这种视角。在掌握这种视角之后,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神秘感,是被人特意营造出来的。
我来说一个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去每个地方旅行,都喜欢吃当地的食物。每当我遇到好吃的,我就会问当地人,说你们怎么能保证这个口味一直这么稳定而地道,有没有哪些关键的节点和品控的环节?我最不喜欢听到的,也最怕听到的回答就是,哎呀,我们这个地方的水不一样。因为我们这的水含有什么微量物质,必须得用这个水和面,然后这个包子才好吃。如果换成外面的水,那味道就不行了。
这么回答问题,本质就是有意或无意地,把不神秘的东西给神秘化,把可解决的问题推向不可解决。你这么表述确实成功吓退了所有人,因为山里的水确实任何人也搬不走,你赢了。但从科学角度说,你这个说法显然不合理,如果这个地方水里的杂质多到了能影响食物口味的程度,那水就不是水了,不就是酱油了吗,也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你倒还不如直接说,这是商业机密更坦诚,更让人理解。
所以你看,《飞奔的物种》这本书它虽然说的是创造力,好像谈论的是艺术家的事,但是它背后的道理,却是普适的。就算是像“创造力”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都能被理性化,那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一下,身边那些所谓高深莫测的事物呢?
避免被那些不明就里的神秘事物所哄骗,是一种美德。而提醒自己不利用神秘去哄骗他人,则是一种责任。只有那些靠“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筑起的壁垒,才是真壁垒。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读的书多,你不要骗人。而这话反过来也成立:我读的书多,是为了不骗人。
撰稿、讲述:怀沙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
创造力是有一条特别明确的理性设计之路的。瑰丽玄妙的创造力的基础,是扎扎实实的客观知识。
-
创造力是人类追求不平凡的本能,想要有创造力,既要做到“博识强记”,又要做到“守正出奇”。
-
关于怎么避免创造力肆意发挥,一共是三点:第一,不要和传统开玩笑;第二,不要和错误的人群过分地分享创造力;第三,不要和实用性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