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 王蒙解读
《靠谱》| 王蒙解读
关于作者
大石哲之,毕业于日本应庆义塾大学,曾就职于安盛咨询公司,有丰富的商业顾问经历。后来创办自己的事务所,以专职作家的身份,写了许多介绍职场技巧的书,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写给职场新手的工作技巧方法书,借助管理咨询这个服务性质强、跨界范围广的行业,为职场新手总结了入职第一年就应该学会的30条行为习惯。你可以学会用让别人感到舒服的方式跟人打交道,提高效率。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在商业世界的日常工作中,靠谱是比聪明更可贵的素质。每位职场人都需要重视效率、结果导向和重视承诺。大石哲之告诉职场新手,要学会用数据沟通,先说结论,通过任务快速推进工作,并养成在任何时候超越对方预期的职业精神。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靠谱》,副标题是“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2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教你职场上最实用的工作技巧。
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最头疼的是什么?是眼前的具体工作到底该怎么做。小到见客户时该怎么着装,大到跟老板汇报工作该怎么说,都是困扰职场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没有老师教,只能自己琢磨,有时候走了弯路自己还不知道。实际上,工作是有一套通用的基本方法的,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职场新人们遇到的问题大多都能解决。
这本书就是借助管理咨询这个服务性质强、跨界范围广的行业,为职场新手总结了入职第一年就应该学会的30条行为习惯。你可以学会用让别人感到舒服的方式跟人打交道,提高效率,管理自己、管理合作伙伴,甚至是管理你的领导。
这本书的作者大石哲之有丰富的商业顾问经历,后来创办自己的事务所后,以专职作家的身份,写了很多介绍职场技巧的书。写这本书时,他不仅总结了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还采访了许多位管理咨询师,他们共同总结了这30个基本的工作技能,帮助初入职场的新人少走弯路,快速养成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说说《靠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一共为你总结出了最重要的三点,也是职场新人最重要的三个工作技能,分别是:第一,遵守 P-R-E-P 原则,这是沟通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表明观点时要先说结论,然后用数据化的内容来说明这个结论的可信程度,再用一个例子强化大家的印象,最后还要重复一遍你的核心论点,完成一次完整的表达;第二,要善用逻辑树,这是说在遇到问题时,把一个难题拆解成很多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第三,要不断地超越对方的预期,合理地做出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完成。下面我一个个跟你说。
先说P-R-E-P原则。P-R-E-P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P代表 Point ,也就是“结论”;R代表 Reason ,也就是“依据”;E代表 Example ,也就是“具体事例”,最后一个P还是 Point ,就是把开始的结论再重复一遍。
我一个一个给你解释一下。第一个P,Point,先说结论。先举个例子吧。比如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朋友打电话上来就问:“到哪啦?什么时候能到啊?”你可能会说“哎呀,我出门晚啦,今天天气也不是很好,我一下打不上车”之类的话,一听就是在搪塞,说了一圈也没有说明白你究竟走到哪了,几点能到。那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不先说结论”。在职场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板问:“你认为我们是应该增加产量,还是应该降低价格?”那什么回答会让老板最不耐烦呢?就是下面这种:“上个月我们工厂的生产量提高了不少,但是呢原材料的进货价格也涨了,还有我们新建了两个仓库……”兜了一个大圈子,还没说到是要增加产量,还是降低价格。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说话要起承转合,有理有据。这就养成了我们习惯用“演绎法”的逻辑,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先说原因、道理,再说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的顺序会让我们的结论可行性更高,不容易被反驳。
但这种说话方式并不适合节奏飞快的商务场合,因为按照演绎法推导结论的过程可能会很长。这不能让我们简洁明了地讲清楚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把必要的信息传达给对方。而且像上面那个例子里那样,你姑且先说点什么应付一下的表现,反而会让人觉得你脑子不灵光,抓不到重点。
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进行讨论,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事情,所以每个人的发言都应该带着一个明确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一定是指向某种行动,那么你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就变得很重要。即使你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观点不够成熟,这也是一个明确的结论,而不是用一堆没有重点的语言来继续增加混乱,浪费时间。
所以,记住这一点,先说结论。如果你参加聚会迟到了,就直接回答“我刚出门,还有半小时才能到”;如果老板问你“是增加产量还是降低价格”,你要直接说,“我认为应该降低价格”,先说结论,再解释原因。
这就是第一个沟通时的黄金原则“先说结论”,这会让你在职场里变成一个很清晰的人。
然后再说依据,也就是 P-R-E-P 原则里字母R代表的 Reason 。说完结论,就要解释原因了。在解释原因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比如老板问“你认为应该是增加产量还是应该降低成本?”根据先说结论的原则,你先明确回答:“我认为应该是降低成本。”那么接着你要为你下的这个结论补充原因,这个时候,想要有说服力,就不能泛泛而谈地说几句“我认为怎么样怎么样”,而是必须拿出几个掷地有声的数据来。比如,你说:“上个月,我们的销售额增加了20%,但利润却只增加了15%,这说明我们的各项成本支出随着销量的升高反而增加了,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先控制成本。”
为什么要用数据来说呢?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表达的都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度量。而数据就能很好地通过度量来展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好比说,假如你的心情是60分,那肯定比80分要差;而50分又比60分差。所以说数据可以非常精准地用度量来表示程度,让不同时空的人找到统一的标准,达成协作。
同时,用数据说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尽量把一切数据化,去搜集和整理尽可能多的数据,能转化成数字来表达的东西,就不要用形容词副词来描述;第二层含义呢,就是让数据替你说话,把数据摆出来,你就算没张口说话或者只是简单说几个字,要表达的东西别人就都能明白了,你的口才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因为,面对复杂的商业世界,有的人很可能一紧张就说不清楚自己要说的内容,尤其是对商业理论还不是很理解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跟别人都说得一头雾水,这时候用一组简单明了的数字或者图表,能清晰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况且,新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无穷的精力和无与伦比的热情,用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再合适不过了。
在用数据表达的时候,也有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方面,要分清楚数据不是漫无目的的数字,数据是对你选中的指标的量化。就拿微信来说,如果你要统计一个人对微信的依赖程度,那么有效数据就是一个时间周期内他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以及每次使用微信的时长,而不应该是他在这个周期内一共点了多少个赞;另一方面,数据指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所以使用数据,是要用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客观的关系,不能贸然得出没经过验证的因果性结论。就好比说,你统计了两组数据,分别是100天公鸡打鸣的时间和100天太阳升起的时间,发现这两组时间几乎吻合,这个时候,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的时间有极强的相关性,几乎一致”,而不应该是“因为公鸡打鸣,所以太阳升起来了”。
这就是我们要用数据化的依据,来完成你 PREP 里的R,形成强有力的 Reason 。
接下来是 P-R-E-P 原则里的E,Example,也就是举例子。说完了数据化的依据,还要用一个例子把你的发言形象化,增加大家对你发言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因为我们人是一种很感性的动物,所有表达方式里,我们对故事的接受度最高。还回到上面那个例子。比如你前面说了,我认为应该降低成本,因为我们的销售额增加了20%,但利润却只增加了15%,这说明我们的成本太高了。那下面呢,就可以接着举一个例子,比如竞争对手某某公司,他们的销售额几个月来都只能提升10%,可利润呢,也提升了10%,我们是同类商品,但我们的利润没有跟销售额同步增长,这说明我们的成本一定有下降的空间。你看,加上竞争对手的这个例子,你的结论就既有了数据的支持,也有了事实的支持,你的发言就变得很饱满。
最后呢,还有一个P,这个P代表的含义是“重申你的结论”。这是因为从一开始说出你的结论,到说完你所有的论据,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比如你一共列举了三轮数据,举了四个例子,大家即使是从头听到尾,估计也有点忘了你最初那个结论。所以这时候一定要重申一遍你的结论,让大家分散出去的思维再聚回来,回到你们讨论的焦点。
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P-R-E-P 原则。P-R-E-P 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发言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我们养成先说结论的发言习惯,再依次用数据、例子来说明或者展开你的结论,最后再重申一遍论点,遵循 P-R-E-P 原则能让我们的表达干净利落、中心明确。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说话要遵守 P-R-E-P 原则,先说结论。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在工作中要善用逻辑树,把一个指向性不明确的目标,分解转化成一个个准确可控的小目标,是一项很基础,也不容易过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公司决定在3个月以后,为新产品首发举办一场一万人规模的发布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负责。那你可能一下就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3个月的时间更是怎么算都觉得不够用。这时候你该怎么办?答案是,拆解任务,把一个很宏观的、双臂展开都抱不住的树干,一步步拆解成具体的、能用手握住的树枝和树叶。
那什么是拆解任务呢?我们先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说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减肥。重点来了,你要怎么才能迅速有效地完成你的减肥目标呢?我们用逻辑树来分解一下。
你拿出一张白纸,减肥作为你的目标,可以算作逻辑树的第一层,这时候你把“减肥”写到了白纸的顶端。如何才能减肥,有很多方法,但是归纳起来,原理只有三条:减少热量的摄取、增加热量的消耗、去除体内沉积的废物,前两条适合长效的减肥,后一条适合迅速的减重。你就把这三条写在纸上,这是逻辑树的第二层。
那如何做到这三条呢?你把“减少热量摄取”分解成“减少食物摄取量”和“降低热量在体内的吸收率”;在“增加热量消耗”下面分解出来“增加热量的主动消耗”和“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两条;在“去除废物”下面分解出来“去除脂肪”和“去除水分”两条。这就是逻辑树的第三层,这时候你已经得到了6条非常细致的减肥的原理。你的目标是长效减肥,不是短期减重,这时你可以针对性地去继续分解前两条原理的对应方法。比如“降低热量在体内的吸收率”可以对应“吃减肥药”和“吃高纤维食物”,“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可以对应“增加肌肉含量”和“增加日常运动量”等等。这样,逻辑树就走到了第四层。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有第五层,比如你又把“增加肌肉含量”分解成了“进行力量训练”和“增加蛋白质摄入”。这样,一层一层地拆分下去,你就能无遗漏、无重复地提炼出所有方法,俯瞰“如何减肥”这个任务的全貌,然后再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就制定出来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减肥方案。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善用逻辑树。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不断地超越对方的预期值。
本书的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商务场合上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赚钱,或者自我实现之类的答案。但很多牛人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却是:不断地超越对方的预期值。商务合作是不断地超过合作伙伴的预期,产品是不断地超过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工作是不断地超过老板的预期。
那要怎么才能做到超越对方的预期呢?我们用第二部分讲的逻辑树,把超越对方预期这个目标拆分一下。根据书里的内容,我们为你总结出了6个环节。
首先就是,你要先明白对方要什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你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清晰地知道对方要什么。比如,女朋友要你陪她去逛商场,她试了一件平时根本就不会穿的风格的衣服,问你:“好看吗?”这时候显然她是更想得到你的夸奖,而不是非要买下来,更不是要你告诉她“这件衣服不适合你”,那么你就要说:“你穿什么都这么好看!”
在公司里也一样,比如你的老板经常含糊其辞地交代给你任务,说:“你先去大致调查一下A公司的业务吧!”面对这样一个很不清楚的指示,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去搜集了一堆A公司的资料,那你恐怕不仅要受批评,还得不停返工重做。这时候你一定要先去问清楚:您说的大致调查,是不是从市场目标、服务特征、价格体系和供给体系这四个面入手,各总结成一张资料,一共四张?上司可能就会补充上之前没有清楚的地方,说:不,这四项,每项要三四张吧。这样你就知道了老板想要的“大致调查”其实是一个“分成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要三四页资料”的很细致的调查,这时候再去做,就不会“累死也无功”了。
其次呢,就是一定要学会降低对方的预期。降低对方的预期本质上是利用了对方与自己的信息不对称,这不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是出于对自己的自我保护。如果对方对你的成果期待大大超过你的实际能力,那么很有可能在成果交付时你达不到别人的预期,你的信用值就会受损;而如果对方对你的成果期待比较低,那么你在成果交付时就会给对方一个惊喜。他不仅对合作结果很满意,还会觉得你是个谦虚的人,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在工作里,不管对方的预期有多低,都可以想办法再降低一点。管理别人的预期听起来像是一个有点取巧的套路,但这符合人性的心理学套路,能让对方一点一点累积对你的信任度,增加你在对方眼中的靠谱值。所以不要抗拒这样的技巧,在工作中一定要做。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个降低预期的小技巧。比如我常常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之外准备一些空白的A4纸,如果是跟老板或者客户沟通方案,就会递给他们几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在讨论中顺手把方案里的问题写在纸上,或者方便他们用纸来辅助表达想法。在开始讨论之前加上这样一个“递纸”的小环节,就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谦虚请教的态度,你也在他的潜意识里植入了“这个方案可能存在问题”的想法,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对方的预期。
接下来,有点难度,是要了解自己在工作能力上的真实水平。为什么说这一点比较有难度呢?这是因为在工作里不像田径赛跑,你是刘翔,你的110米跨栏跑了12秒88就是世界第一,谁也没有争议,工作里很多结果是没有一个可衡量的明确刻度的。就拿做 PPT 来说,你做了一个30页的 PPT ,黑色背景,有5幅图表,10幅插图,但是你这个 PPT 在人群里是个什么水平呢?很难说清楚。有两个办法,可以让你更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真实工作水平,一个是多比较,一个是多尝试。还拿 PPT 来说,你可以拿自己的方案和一些知名企业最新的 PPT 做比较,看看思路有什么不一样。有的时候你可能找不到同行业的最新报告,那你可以分析一下方案的类型,从其他行业去找逻辑相同的方案再比较。比如你在房地产行业,要做一个地块的可行性研究,这个研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 “地块本身的价值足以支撑这个项目”,另一个是“这个项目这样做能取得好的收益”,那这就很像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的逻辑,你就可以去找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比较,然后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这是多比较。
而多尝试呢,是说在日常工作中要多运用小方案来试错,在一些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项目里,尝试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逻辑结构、不同的画面风格等等,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你对自己的认识更进一层,比如你很快就可以总结出自己是适合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是运用商务范儿的画风更擅长,还是学术感的风格更顺手等等。
所以要想掌握自己在工作能力上的真实水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停地从各个方面去确认。确认你的真实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你的主打技能,这样你才能反过来去揣测对方对你的预期,然后才能超越对方的预期。
然后呢,是要精准地选择你承诺的内容。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要注意:请向你的客户承诺,而不是向你的老板承诺。很好理解,在公司里,你和老板是利益共同体,老板请你来工作是为了完成公司跟客户的交易,从客户那里获得收入,所以你只有向客户承诺,才能帮公司获取利益,也就是帮老板获取利益。如果仅仅把工作当成对老板的承诺,而不去考虑客户的利益,公司的业务自然就不会有发展了。
另一个是注意,你要承诺的对象是工作结果,而不是承诺你的努力。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虽然结果不太好,但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不应该责怪我。但现代商业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目标,而达成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努力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但并不是每次都有效。而且商业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最重要的是完成契约,所以无论你多努力,只要没有履行你的契约,结果就是无效的。所以,千万不要养成承诺“我三天三夜不睡觉也要把这件工作完成”的习惯,因为老板要的只是你把工作完成,跟睡不睡觉一点关系都没有,时间久了,这只会让老板觉得你能力不足。
下一条,叫做“一旦答应,完成为大”。这是在说工作中,不同角色的视角是不同的。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往往会沉浸在一个人的努力中,怕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但工作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不管是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还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认可,都是在以自己为出发点在看问题。实际上公司关注的是完成业务,取得盈利,客户关注的是你们的服务有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个人有没有能力。所以如果同样一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你是费尽心力独自完成,而你的同事却通过自己父亲的资源找了帮手来完成,这两种做法,在老板看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公司或者客户的角度看来,只要完成任务就没问题,你自己独立完成说明你能力强,很好,你找别人帮你甚至代替你完成,说明你能分解任务、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也很好。所以在工作里,要记住一旦答应、完成为大,过程是对你个人而言很重要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只是一个黑箱子。
第六条,是要让自己身处一个靠谱的协作体系里。商业,是庞大的复杂系统,我们总是要通过团队协作来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完成这些复杂的目标。不管是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协作,还是如今流行的扁平化管理,你的工作总是需要在上游环节的基础上展开,然后再交给下游环节去继续,你独立完成的仅仅是你的工作环节。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处在一个整体承诺力都很低的公司,你承诺了别人一件事,但是这件事还要有另外三个人一起协作,结果协作的那三个人都不能按时完成对你的承诺,导致你也不能完成对别人的承诺,那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你的信誉。这时候你觉得心里很冤枉,再去向别人解释一堆状况,去躲闪和找理由,那别人也只会觉得你不能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所以,要想让别人觉得你靠谱,一定要让自己处在一个靠谱的协作体系里,如果工作环境的整体承诺力很低,那么可以直接考虑跳槽换工作。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 P-R-E-P 原则。P-R-E-P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P代表 Point ,也就是“结论”;R代表 Reason ,也就是“依据”;E代表 Example ,也就是“具体事例”,P还是 Point ,是指对已开始的结论再重申一遍。P-R-E-P 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发言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我们养成先说结论的发言习惯,能让我们的表达干净利落、中心明确。
其次,我们说到了要善用逻辑树,也就是把一个指向性不明确的目标,分解转化成一个个准确可控的小目标,是一项很基础,也不容易过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们说到了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超越对方的预期值。想要超越对方的预期值,有这么几个方法:你要先明白对方要什么,学会降低对方的预期,了解自己在工作能力上的真实水平,向你的客户承诺,向工作结果承诺,一旦答应完成为大,而且,要让自己身处一个靠谱的协作体系里。
撰稿:王蒙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