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这样写出好故事》 孙丽娜解读

《这样写出好故事》| 孙丽娜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创意写作高手,出版过20余部小说,著有《创作伟大的小说:修改与编辑》《作家眼中的战争艺术》等作品,曾获得2000年基督教小说奖,被《图书馆周刊》称赞为“悬疑大师”。在长期的故事创作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获得大众的一致认可,现任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学虚构写作教授,并经常就如何写出好故事进行全美巡回讲座。

关于本书

《这样写出好故事》立足于讲出精彩的好故事,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入手,讲述了写出好故事的实用技巧和练习方法。

核心内容

讲好故事可以采取普遍适用的开头、中段、结尾式的三幕结构,在三幕之间创造两次不可避免的转折将三个部分串联起来。好的情节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并通过贝尔金字塔的热情、潜能、精准三个“筛子”进行筛选,最后再用“LOCK 系统”进行补充完善。对写出的初稿,通过沉淀、细读、分析、重写、润饰等步骤,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凝练,从而打造出一部完美的故事作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是22万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普通人如何通过学习,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无论是小时候听到的“从前有座山”,还是现在上课的时候听到“举个例子”,都能瞬间激发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竖起耳朵仔细聆听。掌握这种技能的人,通常都是生活中非常受欢迎的人。在商业领域,创业圈里也曾经有一句非常火爆的名言:“创业成败,取决于你会不会讲故事。”故事讲得好,才能打动风投给你掏腰包,更能打动顾客为你买单。著名作家丹尼·皮克曾经说过:“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学会讲故事,你的人生故事也会随之改变。

很久以来,很多人都有一种误区,认为讲故事是作家的特权,需要很强的写作天分,不是一般人所能够驾驭的。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创作故事的技巧不但可以学,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学会。今天要讲的这本《这样写出好故事》,就是要教给每个人怎样创作一个好故事。

本书作者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创意写作高手,出版过20余部小说,著有《创作伟大的小说:修改与编辑》《作家眼中的战争艺术》等作品,曾获得2000年基督教小说奖,被《图书馆周刊》称赞为“悬疑大师”。在长期的故事创作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获得大众的一致认可。现任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学虚构写作教授,并经常就如何写出好故事进行全美巡回讲座。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本书提供了一种双轮驱动、一改到底的写作方法。所谓的双轮就是结构和情节,这是驱动故事发展、提高故事趣味性的关键;一改就是要大幅修改、精心修改,完善漏洞。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双轮驱动的左轮,结构。

结构这个词,原来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来表现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对于故事创作来说,结构就是以特定方式组合故事的各个段落,让读者容易了解。换句话说,结构就是为了服务读者,而将组成故事的元素依序排列。结构作为故事的框架、骨骼,非常重要。詹姆斯认为,当你觉得一本小说不怎么吸引人,八成是因为结构有问题。

什么样的结构才是有用又有效的呢?答案是三幕结构。也就是开头、中段、结尾。三这个数字很神奇,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几乎都遵循三步的结构。人类出生、生活,最后死亡,感觉就像三个阶段;每天的生活也是三段,早上起床准备出门上班,接着我们去上班或做该做的事情,最后我们结束一天的活动,上床倒头就睡。甚至段子里也不缺乏三的概念。赵本山小品中问“把大象放冰箱总共要几步?”答案也是三步: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段式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西游记》里三借芭蕉扇等等。在文章创作中,我们也有凤头、猪肚、豹尾的写法。就像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所说,三角形是自然界最稳固的形状,以三为一组的结构有种稳健的感觉。三幕结构对于故事创作来说,也是历久不衰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说说开头。对于讲故事来说,良好开头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吸引住读者。策略专家罗杰·艾利斯有句名言:我们第一次见到陌生人,其实头七秒就决定了对对方的评价了。所以,不管是做人还是讲故事,有一个良好的开头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故事的开头要达成几项目标:吸引读者、建立读者和主角之间的联结、介绍故事中的世界以及说服读者继续读到中段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第一页就吸引读者”,从开头就抓住读者的心。这就要求故事开头要迅速切入,避免无意义的说明段落。就像希区柯克的名言所说,如果事件不快点发生,你的开头就要无聊死了。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开头?有三条基本规则。

规则一是先用动作切入,再来解释。先带出行动中的角色,读者会紧跟着行动的角色,不会要求先了解角色的所有背景。美国惊悚小说家迪恩·孔茨的《黑暗之后》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他写道:“潘尼·道森从睡梦中惊醒,她听到黑暗的卧房中传来有东西鬼祟移动的声音。”这是用行动带出角色的写法。

规则二是先露一点故事,再来拓展。不要把角色过去的故事或现在的状况全告诉读者。只要把冰山表面的百分之十告诉我们,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剩余的百分之九十就继续神秘地藏在水面下。稍后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一点一点地揭露更多信息,把读者的胃口吊足。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就在小说《它》的开头这样写道:“这份恐惧要持续二十八年,或甚至永远无法消去。就我所知,一切始于一艘报纸做的小船,沿着涨满暴雨的水沟向前漂去。”这种写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并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

规则三是先丢关键线索,再来展开。很多时候,关键的信息能够主导故事的发展,而这些信息出现的最好时机,通常是在气氛紧张的场景中。开头的时候通过角色的想法或对话,一把掏出重要信息,丢到读者眼前,就能让读者展开联想,甚至对这些信息进行自我解读。比如,斯蒂芬·金的《死亡禁地》在故事开头写道:“关于那一晚,莎拉后来只记得两件事:她在命运之轮节目上的好手气,还有那张面具。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她往往只想起那张面具,前提是她要强迫自己回想起那个恐怖的夜晚。”读者看到这里,好奇心就会被调动起来,面具代表什么?面具之下隐藏了什么?戴面具的人又做了什么事情令主角难忘?这些联想都是在面具这个信息之上展开的,让读者迫不及待地等待下文。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三幕结构的第二部分,中段。中段的重点是冲突,描述一系列主角和对手的战斗。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中段要加深角色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持续关注主角,并为最后的决战做好铺垫。

对于很多专业作家来说,中段也是整个故事的难点。因为在这一阶段,是最漫长且无聊的部分,需要用大量的情节和场景延续紧张情绪,让读者一直担心。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放弃你的故事。这也是作家们经常提到的“第二幕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准备好冲突用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行动、反应、继续行动”的模式。这也是故事最基本的韵律。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行动模式:如果你的主角不行动,就没有情节了。角色为了达成渴望的目标,只有通过行动解决眼前问题,才会产生情节。同时,一定要有某样事物阻止他的行动,否则就会显得很无聊。整个故事也正需要“行动、反应、继续行动”的行动模式不断重复,推进整个故事持续前进。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读者担心,所以角色无法达成目标反而更好。如果能把形势变得更加险恶,读者反而会更喜欢。

想要把形势变得更险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长紧张段落。不过,我们首先要确定紧张场景是否真的有理由让人紧张,如果是繁琐的细节描写就大可不必了,我们需要拉长的是实际层面和心理层面,在这两方面拉长紧张段落,甚至还有可能把平凡的故事转为引人入胜的名作。

先来说实际层面,这个实际是指实际遭遇危险或悬疑的段落。拉长的方式也很简单,放慢动作,就像用慢动作看电影一样。比如,小说《天房门外》中,作者迪恩·孔茨一开始就描写九岁的雷兰妮穿过拖车屋,去找她吸毒过量的母亲。这段乍看没什么问题,但孔茨在场景开头就这么描述的:“拖车屋笼罩在一片寂静中,却散发出令人不安的期待,仿佛有道堤防即将崩溃,让湍急的洪水将一切冲走。”接着整整七页,只见雷兰妮一步一步持续前进,悬疑感越来越重,直到场景结尾揭露了谜底。许多作家可能只会用一段描写这个场景,但孔茨的写法大幅提升了整体的紧张感。

再来说说心理层面,主要是指那些值得拉长的紧绷情绪,因为很多麻烦和冲突都与心理层面有关。很多时候,人们本来就有怀疑和焦虑等情绪,所以喜欢看主角内心的挣扎,与自己的内心相互印证。因此,当角色陷入痛苦的情感纠葛时,千万别让他好过,把这部分情绪拉长、拉长、再拉长,让读者看个够。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结构的最后部分,结尾。疲软的结尾可以毁了一本很棒的书,而强有力的结尾可以拯救一本平庸的书。所以,一定要认真看待你的结尾,好好收尾,让读者拍案叫好。好的结尾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结局感觉完全符合本故事所属的类型,二是结局也让读者感到惊讶,并不会熟悉到仿佛以前在哪儿见过。

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就像表演转盘子杂技的艺人,虽然可以同时旋转七八个盘子,但在收尾的时候要把所有的盘子都安全收下来。结尾虽然难写,但却也是有章可循的。书中将基本结尾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角达成目标,实现正向结尾。这是非常常见的结尾方式,能够得到全家欢的大结局,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就像《大白鲨》的故事结局一样,主角布罗迪杀死了大白鲨。第二类,读者不知道主角是否达成目标,来个模糊结尾。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留有悬念,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故事的结尾,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写法。好的模糊结局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而且感觉合理,还能激起讨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就采用了这种模糊结尾,我们不知道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离开精神病院后,到底有没有办法在世界上存活下去。第三类是主角没有达成目标,落个负面结尾。《乱世佳人》就是采用负面结尾的写法。

三幕结构我们已经介绍完了。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三幕之间如何衔接呢?本书提出了“两扇门”的写作技巧。故事从开头进入中段,再从中段进到结尾,这期间的重点就在于转变,被称为“无法折返的门”。无法折返,就是你在故事中营造的那种将主角往前推的、不可避免的氛围。人类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安定。我们笔下的角色也一样,除非发生什么事将主角推进第二幕,否则他只会心满意足地待在第一幕。这时候,就必须创造一个场景,把主角丢进主要冲突,而且无法离开。这就是第一扇门。小说《教父》就是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年轻的麦克·柯里昂决心走上正道,避免步入父亲的老路。然而当父亲遭到枪击几乎丧命的时候,麦克的世界瞬间变色,推动主角穿过第一扇门,于是冲突产生了,故事加速发展。

从中段进入结尾的第二扇门,也需要发生一件大事,导向最后的对峙。第二扇门通常是一条重要线索或信息,或者是重大挫折和危机,借此将故事快速抛向结局。还以《教父》为例,老大之死重创黑道家族之间的和平,助长了柯里昂家族的敌人,胁迫麦克必须痛下杀手,来奠定他长远的权力。由此可见,这两扇门负责把三幕情节串联起来,就像联结火车车厢的螺栓。如果螺栓没拴紧,或根本不存在,你的火车就跑不动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故事的结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好的故事要有好的结构作为支撑,可以采取普遍适用的开头、中段、结尾式的三幕结构,然后在三幕之间,通过创造两次不可避免的转折,将三个部分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严谨却不失精彩的好故事。

我们在开头说,本书提供了一种双轮驱动、一改到底的写作方法,双轮就是结构和情节,那么咱们接下来就来看第二个重点内容双轮驱动的右轮,情节。

好的故事能够触动读者,而这正是情节的功效所在。在阅读的时候,大家都会问: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要读下去?为什么我要关心这个故事?这些问题都与情节有关。简单地说,“会发生什么事”就是你的情节。如果你想要吸引读者,你必须高度重视情节。

虽然情节五花八门,有许多变体,但对每一种情节进行抽丝剥茧后,我们会发现好的情节是高度相似的,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主角有强烈追求的目标,却被迫面临冲突,而他的故事贯穿整本小说。这就是本书作者在分析过几百种情节后整理出来的简单却非常重要的原则,称为“LOCK 系统”。

L 代表主角,稳固的情节永远是从有趣的主角开始的,而最好的情节中,主角也引人注目,迫使我们从头到尾都盯着他瞧。O 代表目标。目标是小说的动力,驱动故事前进,避免主角在原地踏步。通常情况下,在扎实的情节里,主角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会形成“故事问题”:主角能达成目标吗?C 代表冲突。来自其他角色或外在环境的阻力能让你的故事充满活力。如果主角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毫无障碍,我们就剥夺了读者偷偷渴望的一件事:担心。只有让读者为主角担心受怕,才能让读者从头到尾深深投入到你的故事之中。K 代表冲击结尾。故事结局一定要有重击的力道。只要有好结局,读者就会满意,即便其余段落可能差强人意;然而烂结局会让读者失望,即便先前整本书的情节结构都非常稳固。这套系统非常实用,几乎能套用在大部分故事情节上,甚至很多电影故事里也都能够看到 LOCK 系统的影子。

LOCK 系统是一个描写情节的框架,但要充分发挥作用还是需要有精彩的情节。寻找精彩情节最简便的方法不是翻书,而是看看自己的内心,从自己开始找起。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的小说总是充满热情,当别人问他下本小说的名字时,他说:“我还没想到书名,也没想到情节。但我有一台打字机,一张白纸,还有我自己,这样应该能凑出一本小说了。”这就是为什么萨洛扬的作品如此新颖,因为他不满足于老套的建议。想要讲好故事,就要深深探究自己的心灵,你就会发现灵感的源泉。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脑海里扒拉出一堆关于情节的点子,有精彩的也有平淡的。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样筛选呢?别急,本书作者发明了一种方法,并以自己的名字进行了命名:贝尔金字塔。金字塔的底端是对情节的热情。如果你对你的情节没有热情,不觉得非把这个故事说出来不可,你的文笔就不会有特色,也就不吸引人了。如此一来,你的作品读起来就跟其他一大群人一样,没有特色。金字塔的下一阶段就是潜能,就是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你需要思考这个主题能触及多少读者,评估的时候不要手下留情。假设你把过去几年的人生写成八百页的小说,除了很熟的亲戚以外,还有多少人会感兴趣?金字塔的顶端是精准。你的情节要有精准的目标,假设你的情节是作为悬疑故事所写,那就朝着这个目标写,不要使用其他手法,以避免偏离目标。简单地说,贝尔金字塔就是通过热情、潜能、精准三个“筛子”,实现由粗到细、由平淡到精彩的筛选过程。

有了好的故事情节,就等于好故事吗?肯定不是。故事情节就像一个一个的珍珠,散落在那里,需要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根线就是大纲。当然,作家们对列大纲也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列大纲的人一开始虽然很安心,但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符合大纲就牺牲了颇具潜能的情节发展;不列大纲的人享有随性自由的优势,但事后改稿很花功夫,也会浪费时间在没用的岔路情节上。而本书给出的建议是:忠于自己的喜好,但也要融合列大纲和不列大纲的各自优点。具体做法是,写初稿的时候,跟着感觉走,不要列大纲。写完初稿后,仔细观察情节的全貌,然后重整这份大纲,理出更扎实的情节。在这个时候,上面提到的 LOCK 系统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可以用来奠定故事稳固的基础。如果你的故事有明显的缺陷,通常在这里会被发现。最后反复雕琢,直到最后写出一整本小说。

这就是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情节,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好的故事必须要有触动人心的情节,好的情节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并通过贝尔金字塔的热情、潜能、精准三个筛子进行筛选。然后再使用先不列大纲的手法将筛选出的情节点子串联起来,最后再用 LOCK 系统,分别梳理主角、目标、冲突和冲击结尾等四个要素,反复雕琢,直到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精彩故事情节。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一改到底。大家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甚至有人说写作就是重写。但是要怎么重写?要先处理哪个部分?怎么决定保留和删除哪些段落?

当然事先要写出初稿。你得先有东西修改,所以第一步就是写完初稿。不要花好几个小时琢磨每个字、每一页,这些事可以晚点再做。要保持一直写的状态,要像探险家一样尝试各种可能。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沉淀,请忘了你的故事,去做别的事。这时你的初稿会在脑袋深处沉淀。许多好事都在这不知不觉地发生,大约三周后就可以准备开始改稿了。改稿前要做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准备,把印出来的初稿带到安静的地方读一遍。如果你可以一口气读完,那当然很好;如果不行,也要挪出时间尽快读完,这时候别太在意细节,只要注意故事全貌和整体感觉就好。需要的话可以写一些简短的笔记,但不要停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再四处走走,想想你的初稿,沉思你写了什么,这是我想讲的故事吗,还是表面下有另一个更好的故事?然后分析结构、主角、对手、场景以及次要角色等。这时,从头写第二份稿,把整个故事重写一遍,当然也可以大量使用初稿的元素,复制粘贴重新拼凑,这时候改稿就简单多了。

写完第二份稿子后,把稿子放一个星期,然后以全新的观点读一遍。这次要缩减或删除场景,加深角色内涵以及加长或修改副线情节。最后,要重新审视稿子,特别注意场景开头、场景结尾和对话,把每个元素都磨得晶莹透亮,这就是润饰。很多人不喜欢改稿,但要学着爱上改稿,因为这是写出一个好故事必经的过程。你每改稿一次,就能使你的情节变得更加稳固。

这就是第三部分的重点内容:修改。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首先要尽快完成初稿的写作,然后通过沉淀、细读、分析、重写、润饰等步骤,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凝练,从而打造出一部完美的故事作品。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要写出一个好故事,就要做到双轮驱动、一改到底。双轮驱动的左轮是结构。好的故事要有好的结构作为支撑,可以采取普遍适用的开头、中段、结尾式的三幕结构。然后在三幕之间,通过创造两次不可避免的转折,将三个部分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严谨却不失精彩的好故事。双轮驱动的右轮是情节。好的故事必须要有触动人心的情节。好的情节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并通过贝尔金字塔的热情、潜能、精准三个“筛子”进行筛选。然后再使用先不列大纲的手法将筛选出的情节点子串联起来,最后再用 LOCK 系统,分别梳理主角、目标、冲突和冲击结尾等四个要素,反复雕琢,直到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精彩故事情节。一改到底就是要修改,要牢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先写出初稿,然后再通过沉淀、细读、分析、重写、润饰等步骤,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凝练,从而打造出一部完美的故事作品。

撰稿:孙丽娜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