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 于理解读

《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副标题是“如何成长、改变,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新的自由”。说白了,就是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我该怎么办?

首先,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可以在心中默默给出答案。

第一,你对工作中的任务有兴趣吗?

第二,你愿意主动为了某个项目熬夜吗?

第三,你对同行在做什么感到好奇吗?

第四,你愿意努力完善你工作要求的技能吗?

以上这一串问题,是作者在书中出的一个小测试。如果所有的回答都是否,那我能肯定地告诉你,你并不喜欢你的工作。不过你也不用太沮丧,因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处境。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85%的员工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有些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立马辞职,只能留在那儿,陷入无穷的精神内耗;有些人很快地辞了职,但他们也得面对辞职的风险和成本。那除了这两条路,我们还有别的选项吗?

还真有。这本书,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道路,那就是重新设计你的这份工作。

“设计工作”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调整你的工作内容,把工作变成你喜欢的样子。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比起直接辞职,不如先好好利用公司内部资源,改造一下这份工作,说不定就能打开新局面。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他们是两名跨界设计师,曾经在苹果公司工作。他们发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不单单可以用在产品上,还可以用在职业规划上,于是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人生设计”课,系统地教授怎样用设计思维进行职业规划。这门课程被评为“斯坦福最受欢迎选修课”,并在全球近千所高校内推行,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内都建立了人生设计实验室。

2016年,作者把他们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告诉我们如何做好职业和人生规划。听书解读过,建议你去听听。2020年,作者又出版了第二本书,就是这本《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在这本书中,作者更进一步,回答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已经进入职场的人,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应该怎么办,怎样重新设计这份工作。书里有不少工具和方法,我从中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有启发的,接下来分享给你。

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聊聊,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接着,我们再进入实操部分,说说具体应该如何重新设计工作。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面对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我们首先得认识到问题出在哪。讨厌一份工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上班时间太早,可能是老板脾气古怪,可能是同事太卷。但让你无法忍受的关键问题,一定是因为你正在过的生活,和你的工作观、人生观不一致了。

一个人想要过得自洽,这种一致性是很重要的。人生观是你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工作观是你认为“好工作”是什么样的,你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和金钱有什么关系等等。你过的生活得符合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否则就会给你带来痛苦和压力。

如何审视自己人生的一致性呢?书里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具体的办法。

找张纸,把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写下来,不用太长,一页纸就好。注意,工作观和人生观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不要粉饰,写出你真实的感受。接下来,回想一下你的工作和生活,和这页纸上的内容作对比,检查一下它们哪里是一致的,哪里不一致。那些不一致的地方,就是造成你痛苦和压力的源头,也是你重新设计工作的把手。

比如,如果在你的人生观中,你觉得花时间陪伴家人很重要,而你工作太忙,忘记了孩子的生日,没能陪伴好家人,那你肯定就会感到懊悔。这份工作的关键问题,可能就是太过忙碌。那你可以试试扩招团队,或者提拔他人,减轻你的工作任务。

再比如,你的工作观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表达,而你做的工作非常机械,根本不需要你创造什么。这种螺丝钉般的感觉,就会让你觉得毫无意义。那你要做的,就是去想办法调整你的工作内容,多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或者干脆换一份工作。

像这样,把头脑里的想法写下来,会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份工作的问题。当你找到关键性的问题后,就是时候做出改变了。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做不喜欢的工作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情绪消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解决这些情绪问题的方法。

我们先来听个案例。作者有个朋友叫加思,加思入职了一份新工作,但他对这份工作的想象很快就破灭了。他的工作内容和他想象得不太一样,新老板也不太友善。但他没办法直接辞职,一方面,他需要这份收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直接辞职也会弄花他的简历。

这样看,加思像是被困住了,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职场感受。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得过且过,每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加思决定,与其抱怨,不如主动做出一些改变。

他决定先让自己好受点。于是他制定了个计划,每工作三小时休息一次,去公司楼下散散步,买一个好吃的冰激凌,这样起码他觉得不那么像是在“坐牢”了。买个冰激凌,就是他的第一个解决方案。

接下来,加思发现,虽然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他在一个庞大的公司里,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他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于是,他决定大胆一些,多去公司其他部门走走,多和人聊天,拓展人脉、开阔眼界。

一段时间后,加思依然不喜欢他的工作,但他每天都在和人交谈,学习新的东西。工作了18个月后,加思决定跳槽了,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也足够了。离开时,他不仅积累了人脉,简历也依然好看。

一份让人失望的工作不是永远,只是当下,因此你不用过度焦虑。你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哪怕是从买一个冰激凌开始。

书里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心态调整的工具。第一个,叫做“美好工作日志”。首先,准备一个本子。在本子上写什么呢?写四件事。第一件事,是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不一定非得是什么大事,可能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流程,也可能是某条行业最新资讯。记下来每天你学到的东西,这会增加你的成就感。

第二件事,是你喜欢做什么。工作时,你要留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注意自己做什么事的时候是开心的,是能进入“心流”状态的,然后把它们记录在“美好工作日志”上。坚持三个月,你就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比如说,你发现,你最喜欢头脑风暴,那你可能就是擅长这类发挥创意的、发散思维的工作。再比如,你发现你在联系客户时最痛苦,那你可能不适合要经常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通过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你就能更明确哪些事是你喜欢的,哪些事不是,这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三件事,是你发起了什么。在工作中,当你主动发起某件事时,你会更有掌控感。比如你提出了一个新的营销创意,或者在会议上主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创造性的行为,都能给你带来一定的精神回报。

第四件事,是你帮助了谁。我们都有关系需求,帮助他人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幸福感。你可以偶尔主动为同事做些事情,可能是帮他给植物浇浇水,这都能让你的工作体验变得更好。

总之,把这四件事写进你的“美好工作日志”,它能帮你捕捉工作中一些有意义的瞬间,让你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

好,说完了“美好工作日志”,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第二个工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第二个工具,就是找到你的最小可行问题。

你可能听说过“MVP”这个词,全称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意思是最小可行产品。把任何新产品推向市场都很难,因此,初创企业在打造第一款产品时,会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开发出一个精简版的产品。先检验产品是否可行,收集市场反应,然后再快速迭代。

作者借用“MVP”这个概念,提出了“MAP”,Minimum Actionable Problem,意思是最小可行问题。面对工作中那些让人烦恼的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先找到更容易处理的“MAP”,从它入手,再慢慢攻破这个大问题。

怎么找到你的“MAP”呢?我们来讲讲作者戴夫的一个咨询案例。来咨询的客户叫伯尼,他喜欢他的工作,但是他和很多人一样,不喜欢自己的领导。用他的话说,他的领导是个混蛋。无论他工作做得多好,他的领导都没什么好脸色。

领导是个混蛋这个问题能怎么解决呢?看起来,除了辞职,好像没啥解决办法。但是戴夫就通过找到“MAP”,帮助伯尼找到了破解办法。

戴夫一共问了伯尼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么了?”伯尼就开始大倒苦水,讲他的领导有多差劲,抱怨了好一阵。多数情况下,当戴夫问他的客户“怎么了”时,客户都会像伯尼一样抱怨一通,给出一个很长的答案,短则5分钟,长则半小时。然后,戴夫就问了第二个问题:“现在说说,到底怎么了?”“到底怎么了”,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

从第一个问题到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聚焦的过程。面对一个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得扔掉你的情绪和冗余信息,才能聚焦到它背后最本质的问题。

回到伯尼身上,他发现,他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是领导不擅长给他积极反馈,他被肯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于是,伯尼的“MAP”就是:如果我的领导很少给我正面反馈,那么我怎么从其他渠道得到肯定?你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比如,伯尼就可以扩大反馈来源,和公司里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同事或上级聊一聊,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他的。这样,他就能得到他需要的正面反馈了。

面对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时,你就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怎么了”,然后找到“最小可行问题”。从小问题入手,你就能切实地解决它。

好了,我们刚刚认识了两个心态调整的工具。第一个是“美好工作日志”,日常记录下你在工作中喜欢的、有成就感的事;第二个工具,是“最小可行问题”,它能帮你厘清工作中的烦恼,找到解决的线头。

调整好心态,我们就得进入下一个步骤了,也就是工作设计。

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四种工作设计的方法,分别是重新塑造、重新定位、重新创造和重新定义。下面,我们来挨个说说。

第一个策略是重新塑造,敲掉工作中的“墙”。这个“墙”,指的就是你工作的任务边界。在本职工作之外,你可以运用自己的优势特长,试着做些突破,主动做一些额外的、你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说,你是某新媒体公司的运营。可能比起做运营,你对内容本身更感兴趣。那你就可以写些文章,拿给你的领导或者编辑看看。如果内容精彩的话,说不定就有发布的机会。

工作中,你感兴趣的一些事情,可能不属于你的工作范围。但你依然可以想办法去主动参与,做一些额外的事情。当你展现出这方面的才能时,说不定你会被其他领导赏识,获得活水去另一个岗位的机会。哪怕没有这样的机会,你也能给自己的工作增添点动力。

第二个和第三个策略,分别是重新定位和重新创造。这两个策略,不是对现有工作的简单拓展,而是一个内部的迁移,也就是活水到公司内部的其他职位。

重新定位,是换到一个你比较熟悉的新职位上,不用再进行大量的知识培训。比如从会计工作,转移到营销团队里竞争分析的工作。虽然换到了营销业务,但负责的具体工作依然是和数据相关的,这与会计工作有共通性。但你如果想从会计工作,转移到“真正的”营销工作,比如品牌推广、创意策划,那就比较困难了。像这样步子迈得比较大的,就是第三个策略,重新创造。

同样是换到一个新职位上,比起重新定位,重新创造是一个更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你想去的新职位是无法直接套用过往经验的。就比如我们上面说的,从会计跳到创意策划。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再去读个研,或者去考个证,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从事新的工作。不过,为了完成这一步,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因此,你得仔细衡量成本和回报,再做决定。

最后一个策略是重新定义。之所以把这个策略放到最后,是因为比起以上三个策略,它更像是无奈之举。简单来说,这个策略就是努力找到“坏工作”中的“好理由”。它的核心,是重新定义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因为一个好的理由,被困在了一个糟糕的工作中。比如作者有个客户叫约翰,约翰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但他儿子生病了,公司有一个医疗保险计划,恰好能帮到他的儿子,因此他没办法轻易辞职。

约翰决定留下来,但他也不想让自己每天陷入负面情绪,于是他决定,重新定义一下这份工作对他的意义。从前,他对这份工作的诉求是实现自我价值,而现在,工作的意义是让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他也重新定义了自己和公司的关系,他不是来这里自我实现的,而是尊重公司的需要,做一个敬业的员工。

如果你不得不留在一份不满意的工作里,又无法通过前面三种策略重塑这份工作时,你就可以试试这个方法。重新定义一下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然后试试能不能重新投入进去。

刚刚我们了解了重新设计工作的四个方法,你可以通过这些方法重新塑造你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做了不少尝试,还是对工作不满意的话,那你可能确实需要辞职,换一份工作了。

辞职这件事,也有不少学问。首先,作者不建议裸辞。书里有个数据,同样是申请工作机会,有的人是在职状态,有的人是失业状态,那与失业状态的申请者相比,在职申请者获得雇主回应的概率要高出三倍,获得面试的机会要高出两倍,获得工作的机会高出一倍。所以你看,这也是为什么“骑驴找马”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而且裸辞之后,断了经济来源,你找工作时也会更容易焦虑。

那么除了找好下家之外,辞职前还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你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地拓展一下人脉。在你离开之前,应该尽可能地扩大你的同事圈。你现在公司的同事网,就是你未来寻找工作机会的金矿。辞职前的这段时间,就是你去加强这些关系的好时机。

其次,做好你的工作,并且也向接替你的人做好交接工作。在离开前,很多人会有一种“摆烂”的心态。反正都要走了,那不如随便敷衍一下。恰恰相反,你不但要完成你的工作,还得把你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行。毕竟,你一定想在人才市场中维护好自己的声誉。要知道现在招聘都是要做背景调查的,而你的下一个老板,可能就有你上个老板的联系方式。

本书的作者比尔从苹果离职前就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他提拔了两个关键人物,并且把一个新的大型项目交给了一个他放心的人。从冒出辞职的念头到最终辞职,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比尔自己花的时间有些长,他建议我们花2到6个月的时间准备辞职。重要的是在离开前做好你的工作,虽然你现在的这份工作是暂时的,但你的职业生涯是很长的。你得一直努力维护你的职业声誉,同时拓展你的人脉,因为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声誉和人脉都会一直伴随着你。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聊完了怎样调整心态,怎样重新设计你不喜欢的工作,怎样漂亮地辞职。正如我们说过的,不满意现在的这份工作,不必太烦恼。在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你现在做的这份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罢了。

不过,“设计工作”这件事是一辈子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课题,在不同阶段,我们对工作也有不同的诉求。那接下来,我们把“工作设计”这件事再想长远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寻找方向、设计自己的工作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和你分享最后一个工具,它叫做“输出组合仪表盘”。

在我们的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职场是我们寻找意义、实现个人影响的首要场所。作者认为,我们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无非就是三样东西:金钱、影响力和表达力。金钱和影响力不用多说,我们都希望能有不菲的收入,希望能影响身边的人,甚至影响这个世界。此外,人还有创造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就是对表达力的追求。总之,我们每份工作,其实都是这三样东西的组合。

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三样东西的重要性排序是不一样的。为了明确你心中的排序,就要用到“输出组合仪表盘”这个工具了。这个仪表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金钱、影响力和表达力。各个部分都有从0到100的范围,由你决定它们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比如,你现在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你的仪表盘上,可能金钱的数值有80,影响力和表达力都只有20,这就是你在这一阶段对工作的诉求。

在不同阶段,我们对工作的核心诉求会发生变化。有这么一段话,说“二十多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三十多岁有人愿意用你叫成功,四十多岁开始有议价才叫成功,五十多岁桃李满天下叫成功”。你看,在年轻时,我们往往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物质基础,这时金钱可能就是最重要的。到了人生中后期的时候,物质基础已经基本建立完毕,与金钱相比,人会更愿意去实现自我、发挥影响。这时,影响力和表达力可能就更加重要。

总之,无论你在从事什么工作,你得到的回报,往往是金钱、影响力和表达力的某种组合。当你考虑进行重大的改变,比如换工作、换行业,或者即将进入下一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你都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仪表盘,打造出一个你在当下需要的组合,然后根据这个组合,去重新设计你的工作。这也是让你的人生保持一致性的办法。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先来做个总结:

很多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面对令人失望的工作,一些人选择辞职,一些人选择躺平摆烂。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像个设计师一样,重新设计你的工作,把它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首先,我们得先认识到问题所在。你不喜欢这份工作,估计是因为你做的事情,和你的工作观、人生观不一致了。找到这些不一致的地方,它们就是你重新设计的把手。

其次,抱怨没有用,我们得调整好心态。书里给了我们两个调整心态的工具,分别是“美好工作日志”和找到“最小可行问题”。希望你能不断记录和回味工作中有意义的事情,解决你工作中的情绪问题。

然后,我们就可以重新设计这份工作了。重新设计工作有四种方法,分别是重新塑造、重新定位、重新创造和重新投入。如果你重新设计后,还是不满意这份工作的话,那希望你能做好准备,漂亮地辞职。让辞职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成功跃上更理想的高处。

在最后,我们还认识了一个工具,叫“输出组合仪表盘”。工作设计是一辈子的事,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工作的核心诉求也不同。你需要根据内心所想,不断调整这个仪表盘,并根据它设计自己每个阶段的工作。

在上面这些内容之外,这本书里还聊了一些其他话题,比如职业生涯需要具备哪些心态和技能,如何理解办公室政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等等。如果你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原书中寻找更多答案。

我们是自己工作和人生的设计师,正如产品需要不断迭代,我们的工作和人生也是。鲍勃·迪伦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在清晨醒来,晚上睡去,中间的时候做他所爱的事,那他就是成功的人。”希望听到这儿的你,也能有重新设计的勇气,去迭代你的工作和人生,做你所爱的事。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面对令人失望的工作,一些人选择辞职,一些人选择躺平摆烂。但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像个设计师一样,重新设计你的工作,把它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2. 面对一个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你得扔掉你的情绪和冗余信息,才能聚焦到它背后最本质的问题。

  3. 你得一直努力维护你的职业声誉,同时拓展你的人脉,因为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声誉和人脉都会一直伴随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