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经典的魅力》 张玥解读

《经典的魅力》 |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被誉为沟通大师,也是受图书市场青睐的畅销书作家。他擅长用很简单巧妙的方式,教人掌握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思维、沟通、表达等能力。他曾撰写过《深阅读》《超级聊天术》《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等作品,传授了很多实用的技巧,非常受读者的欢迎。

关于本书

许多人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搜索就能获得各种知识,因此没有阅读经典的必要。但是作者认为,对信息采取“拿来主义”过于功利,且不能真正获得知识,尤其难以对塑造自我产生帮助。如果想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仍然要依靠阅读经典才行。这本书通过歌德、孔子等伟大人物的阅读经历,解答了“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一重要命题,同时介绍了诸多诀窍,教人们如何降低阅读难度,快速接近经典,更推荐了作者眼中的五十部经典著作,作为参考书目。

核心内容

经典并不“吓人”,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很轻松地去阅读它们。当我们和经典靠近之后,不仅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它能帮人们发现自己的缺陷,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塑造人们的精神内核。即便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经典也能提升人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洞察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是《经典的魅力》。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6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这本书的精髓:那就是阅读经典书能让我们抵抗信息爆炸时代的一些弊病,以及分享一些阅读的实用技巧。

提起经典书,比如《论语》、《物种起源》还有《君主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觉得很难读下去?《经典的魅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有很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去阅读。作者借鉴了歌德、孔子等名家的阅读经验,把抽象的阅读过程变得具象化,形成了十种阅读的诀窍。另外,作者还在书里推荐了五十部经典的作品,比如《史记》、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夫卡的《变形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等,介绍了它们究竟经典在哪,我们如何把艰深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可见,作者是一个特别善于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的人。

这位化繁为简的作者就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斋藤孝。他写过的《深阅读》、《超级聊天术》这些书,总给人一种“一语中的”的感觉,能瞬间抓住问题的要害。所以,很多人把他称为日本的沟通大师。在“每天听本书”中,我介绍过他写的一本书,叫做《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在那本书里,斋藤孝打造了一套“五天训练法”,教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一些易于操作的训练,去锻炼自己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变成有独特观点的人。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首先,我们会了解为什么在信息海量存在的当下,还要花时间去读经典。

其次,我们将介绍斋藤孝的十个阅读经典的诀窍,当你觉得阅读经典很困难时,这些技巧会帮你降低阅读难度。

最后,我们将了解,如何把阅读经典的感受引入生活,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会察觉,发现经典的魅力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着魅力。

人们也许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与生存有关的任何内容,都能在网络上快速搜索到,不需要在经典中苦苦寻觅。但是斋藤孝认为,需要信息的时候就拿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丢回网络世界,这虽然便捷,却浮皮潦草,没法沉淀到智慧中,很难对塑造自我有什么帮助。如果想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要靠经典才行。

他的观点其实在几十年前,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就说过。卡尔维诺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认为经典可以这样定义,它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在成长过程中,成为我们内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恒定不变,帮助我们确立自我。所以在《经典的魅力》这本书中,斋藤孝也指出了要去阅读经典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经典,与自我进行对照。

比如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看起来说的是一个脑子有毛病的骑士,带着一个傻乎乎的仆人,幻想着去行侠仗义的故事。但是美国知名的社会学家舒茨认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多重的,除了有日常生活之外,还包括梦的世界、幻想的世界等等,当我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对事物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

就拿堂吉诃德来说,他是从他的幻想世界里去看待事物,而别人是站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去看待事物。站在我们的角度,当然觉得他是疯了。可是在堂吉诃德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他的观念和身边的人有错位,可是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性,谁和别人没有错位呢?只不过程度有大有小而已。堂吉诃德的仆人桑秋就能理解这一点,虽然他也受不了主人的疯劲儿,可是他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善良、单纯的性格,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那么就算堂吉诃德和别人反差很大,又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也是一个因为和别人有差异而感到不安的人,那么通过这部小说,也许会接受“错位”这种观念,那么再审视自己的时候,就会对自我产生确信的感觉。反过来说,即便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尝试用桑秋那样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一颗宽容的心,使自我得到提升。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现在有一类群体,被称为“食草男”,这形容的是那些给人温暖、柔和的感觉,对待爱情像食草动物一样温和的男人。他们通常内向腼腆,不太善于和女性接触。如果你是一个食草男,或想去了解食草男的内心,那么可以去读一读世界名著《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就是细腻、敏感,面对女性有自卑的情感,但他内心又存在强烈的自尊的男人。这两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常常在对自己的反抗中爆发出惊人的举止。也许在对于连的审视过程中,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某些性格,和他有相似的形成轨迹,他那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会给你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经典时,如果有些东西能让你有所触动,你可以反思:为什么它会打动我?这时你会发现,它所描述的,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所有的情感,因此和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又或者这些东西是自己内心本来欠缺的部分,那么这些内容就帮你找到了某种答案。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过,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因此当一部作品让读者感觉触动的时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个人关系,也就是经典与自我相契合了。通过经典作品发现自我,能让人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或者需要变成什么样。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阅读经典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人需要塑造自己的精神内核。

人想活得有意义,仅仅发现自我是不够的。斋藤孝认为,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塑造自己的精神内核,才能找到生存的合理性。而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汲取有助于生存的箴言,这就为塑造精神内核提供了机遇。

我们来听《俄狄浦斯王》这部古希腊悲剧的故事,它说的是俄狄浦斯王无法摆脱命运的定数,犯下了杀父娶母的过错。斋藤孝说,这个故事说的是人想和注定的命运抗争,却怎么也抗争不了,这会让读者对命运产生“怜悯和敬畏”的心理,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而这也是经典悲剧的共性作用。

这句话听着有点抽象是吧?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其实这不是斋藤孝的理论,而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看到一个人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时,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怜悯;而在发觉这个人遭受的厄运,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会产生恐惧。一个好的悲剧故事,能引发我们的这两种情感。

引发了以后有什么用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从而积累一些负面情绪。那么当我们看悲剧的时候,心理的负面情绪,会随着怜悯和恐惧爆发出来,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这对塑造我们的精神内核有极大的帮助。

其实,很多经典故事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斋藤孝列举出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刻画出了人类因为缺少爱而导致的孤独感,那么这种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有。比如一旦离开了网络,我们的生活就有点不知所措,孤独感好像就会随之而来,但就算我们身处网络之中,就算是社交媒体特别发达,那种程式化的沟通,真的会让我们摆脱孤独吗?恐怕也未必。所以当你在这部小说中读到强烈的孤独感之后,也许会产生共鸣。而当我们明白了孤独感产生的根源后,也许就不会再那么恐惧孤独了。

好,我们再来说说阅读经典的第三个理由,人有了精神内核,还需要保持进取心,这里需要额外注意,不要落入独创性的陷阱。

什么是独创性陷阱呢?

现在是一个讲创新的时代。但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与众不同而刻意寻求怪异的想法,甚至不惜违背客观真理。有时他们以怪异为创新,并为此沾沾自喜,而一旦找不到所谓的“创新点”时,又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江郎才尽,从而感到失落和恐惧。这就是独创性陷阱。

阅读经典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为真正的独创性,通常都建立在对经典的学习之上。

比如被斋藤孝敬仰的孔子,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就是阐述过去的经典,崇尚昔日的经典,而不加入自己的思想。孔子在对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孜孜不倦,保持着一颗谦卑崇敬的心,看起来没有什么创新,但恰恰是他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形成了一套传承几千年的学说。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他的代表作是《方法论》,说的是我们该如何依靠理性生存,并如何训练理性思维。这是一部被斋藤孝称为“富有思想与灵魂”且“屈指可数”的经典。但它不是笛卡尔凭空想出来的,反而是在他研读了大量的典籍,苦于找不到让自己心悦诚服的理论之后,在对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写成的。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能够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正是因为阅读经典,我们才能了解真理有多么深湛,才能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在既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发现新的前进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知道什么是伟大,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始终保持谦逊,由此才能不断保持进取精神,实现真正的创新。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为什么在当下还要读经典。这出于三个理由,一是经典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参照,可以让我们认识自我;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神内核;三是在当下的创新时代,只有经典才能让我们获得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多元化的视角,帮助我们在谦逊中获得进取的动力。

既然我们了解了在当下社会中更需要阅读经典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就是当我们感到读经典很困难时怎么办?斋藤孝给出了十个阅读的诀窍,来帮助我们降低阅读经典的难度。这些诀窍基本可以被分成三个类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类型:拉近距离型。

经典往往给人高大上的感觉,距离太远,所以降低阅读难度的第一要务,就是拉近和经典的距离。

这首先需要一个诀窍,叫做“追溯阅读法”。斋藤孝说,经典在长久的存在过程中,总是会衍生出一些对大众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而这些衍生品有的会贴近流行口味,我们从这样的衍生品入手,再返回去了解它的影响源头,就能拉近和经典的距离。

比如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树写过一部《1Q84》,它很适合大众阅读。而这本书很明显地受到了奥威尔的经典《1984》的影响。如果我们先读了村上春树的小说,因此对《1984》产生兴趣并进行阅读的话,可能就比直接去读《1984》感觉容易一些。此外,我们还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所欣赏的经典,还是以村上春树为例,他经常提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这两部经典作品,如果我们因为喜欢村上春树而去读这两部书,那就是采用追溯阅读法了。

在阅读过程之中,我们可以采用“舞台表演式朗读”这个诀窍,来拉近距离,这对阅读文学经典来说更有效。斋藤孝在为学生上课时,经常会让他们朗读一段经典,比如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他甚至会让大家一人一句地接替朗读。斋藤孝认为,学习的根本要素就是模仿,而日语里的“学”这个词的词源,就是模仿。朗读可以让读者模仿经典中角色的言行,去感受其中的情境和内心。在朗读的过程中,该如何抑扬顿挫,也需要朗读者以自己的理解去调节,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产生新的收获。

好,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类型的诀窍,是举重若轻型。

这种类型的诀窍,关键在于把经典作品碎片化,通过少量的阅读,快速发现其中的魅力,降低阅读的沉重感。

其中一个诀窍叫做“片段阅读法”,就是不通读全文,而是找一个片段来阅读。斋藤孝建议,用随机翻书的方式来选择这个片段。之所以这样做,是让自己在阅读时有一种随意感,可以放松下来,摆脱对经典的恐惧。采用这种方法时,有一种心态很关键,就是要相信,哪怕只是读片段,只要能遇到刺激自己感官的文字,也很有意义。

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个诀窍,叫做“高潮阅读法”,就是读一部经典里最光芒四射、最能展现内容本质的部分。比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有一部小说,叫做《春琴抄》,写的是一个富家女和仆人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故事的高潮部分,是春琴姑娘遭遇毁容,而爱着她的仆人佐助,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眼,来表示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情。《经典的魅力》里引用了这一段文字,只有几百字,但两个人深情的对话,会让你迅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究竟有多震撼。

好,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第三种诀窍类型,我把它称作“观念养成型”。

阅读经典作品说到底是观念的碰撞。对经典中所包含的观念进行吸收,并养成自己的观点,难度其实更大,因此斋藤孝也列出了一些有助于观念养成的阅读诀窍。

斋藤孝在大学课堂上做过一种训练,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或社会中的现象,花一分钟谈谈某部经典中的魅力。说白了,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典之间寻找共同点。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诀窍,叫做“引水式阅读”。

这个称呼来自于一个日语中的说法,叫做“我田引水”。自己的体验好比是田,经典的内容好比是水,把水引到田里来,就能成长出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读《史记》,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里可以借鉴人际关系的经验;从苏秦、张仪的故事里能学到战略眼光;从张良和韩信的故事里能借鉴到领导的用人方法。这就是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处世方法和观念,再把心得应用到现实中去。

那么,如果经典所阐述的观念和你的观念之间差异实在太大,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另一种阅读诀窍,叫做“浸泡式阅读”。也就是沉浸在经典所搭建的世界里,去寻找所描述的东西自身存在的意义,不要试图将其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对照。比如我们在阅读《百年孤独》时,可能总会觉得小说里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好像很混乱,但这时不要急于评判它是否怪异,而是要去体验其中描述的那种周而复始的时空循环,或者就能感受到“孤独”二字的真正含义。

浸泡式阅读可以通过日课的形式来实现,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阅读同一部作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使自己能经常性地进入阅读这部经典的状态,更利于浸泡到作品中去。

好了,第二个重点就介绍到这里。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想要降低经典阅读的难度,可以采用一些诀窍,它们可以被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追溯阅读法、舞台表演式朗读等,作用是拉近你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第二类包括片段阅读法、高潮阅读法等等,目的在于通过提炼式的阅读,快速发现经典的意蕴;最后一类包括引水式阅读法、浸泡式阅读法等等,核心是在阅读经典时,把经典里的观念和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通过经典提升自己的能力。

阅读经典的过程不能功利,但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指导,主要能使三种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斋藤孝建议我们,通过写读后感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从经典中选出三句最想引用的文字,并且思考,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三句话?我的人生经验中有哪些可以和这三句话产生联系?然后将这些原因与联系写出来,就大体形成了一篇读后感的架构。这一个思考过程,就是将感受具体化、深化的过程,把我们平日里不太善于说出的东西有逻辑地呈现出来。而且经典往往拥有优美的语言,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语言之美,久而久之,使用语言的技巧性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话,我们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有人可能会问,我该如何抓住那些想引用的文字呢?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就是无论你读到哪一段的时候,只要对它产生了某种感觉,哪怕只有一闪念,就迅速在那一页的下面折个角,便于日后查找。如果恰巧你身边有人的话,你也可以马上把这句话告诉他们,句子说出口有利于记忆,使得这些语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话语系统,成为语言储备。

阅读经典可以带来的第二种提升,就是提高我们的洞察力。

歌德说过:“莎士比亚递给我们装着金苹果的银盘子。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他的作品,银盘子虽然拿到手了,但只能够往盘子里放土豆。这也未免太尴尬了。”歌德的本意是说,人们很难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创作能力,也就是金苹果。但斋藤孝认为,我们通过阅读经典,至少可以获得一只“银盘子”,这个盘子指的就是洞察力。

经典能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判别能力应用到其他事物身上,就能使我们评价它们的好坏。创造一个事物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但评价事物的能力,却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比如我们喜欢音乐,虽然可能没有作曲或演奏的技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赏析,正确地去评价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歌德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曾经学习过美术,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放弃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与辨析,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他就表示,自己从中获得了对事物的洞察力。

从根本上来说,洞察力是一种审美能力。阅读的经典越多,见识越广,我们的修养就越好,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当社会中拥有洞察力的人越来越多时,好的东西就会得到应有的评价,文化市场也就会越来越丰富,那时候,不仅仅是个人,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都会得到提升。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阅读经典带来的第三个提升,就是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歌德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创作,引起了巨大轰动。没想到他自己的烦恼接踵而至,在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创作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为此他相当苦闷。37岁那年,他前往意大利,花了近两年时间,在罗马研究艺术。在那里,他对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有了近距离的体验。同时,他还阅读相关的经典作品,特别研读了历史著作。他将阅读和现场感结合在了一起,将文字和鲜活的印象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也正是在这次意大利之行结束后,歌德确立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方向,他说自己已经悟到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浮士德》的写作计划。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歌德取法古典审美中的感性成分,结合了当时的科学理性精神,打造了一个动人的浮士德形象,也铸就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斋藤孝认为,歌德的这次意大利之旅,实际上是用一座伟大的城市弥补了自己精神方面的缺陷,是经典艺术中的美使歌德摆脱了创作中的迷茫。

在我们遭遇困苦的时候,阅读经典是一种有效的避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审视自己,找到出路,把自己从危机中拯救出来。2011年3月,日本遭遇了大地震之后,社会氛围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觉得,要比以往更加认真和执著,才能重建日本,重建精神家园。随之,日本出现了一股重新翻译世界经典的热潮,斋藤孝认为,这和人们地震后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苦闷和迷惘的时候,可以从经典中发现,人类过往如何面对巨大灾难,寻找到力量,弥补自身的弱点,建立起新的精神依托。卡尔维诺说过,经典作品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它们背后拖着经过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而这种足迹中,蕴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接触这种伟大,就是阅读经典的王道。

好了,本期的内容都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在当下还要读经典,因为经典包罗万象,使得它几乎可以为每一个人的重塑提供范本,能让我们直面内心,发现自我,帮我们建立精神内核,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获得生存的意义。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原来阅读经典是有方法的,通过十个诀窍,我们可以降低阅读经典的难度,拉近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窥一斑而知全豹,并学会如何接受经典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包容性的观念体系。最后,我们还发现了,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得到诸多能力的提升,包括表达和沟通能力、洞察力,而最关键的是弥补自身缺陷的能力,这尤其有助于我们在人生的低落期,找到摆脱迷茫的途径。

撰稿:张玥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