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 于姝婧解读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 于姝婧解读

关于作者

大泽在昌,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畅销书作家。曾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直木赏、日本冒险小说赏等奖项。2010年荣获第十四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这是日本推理文坛唯一的功劳奖,专门嘉奖贡献卓越的作家或评论家。    

关于本书

《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这本书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写作技巧指南。它是由日本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历时一年的写作讲座精选而成。全方位分解了小说创作中故事结构、角色塑造、首尾布局、文字描写、对话技巧、叙述风格等具体方面,真正解密了优秀小说家的构思方法和创作脉络。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如何塑造形象鲜明的角色;二、如何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三、作者写给写作者的三条建议。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6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何掌握写作技巧,成为一名职业的畅销书作家。

随着近几年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写作已然成为人们的一项软实力。而如何能讲好一个故事,更是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写作可以算作一项稳赚不赔的能力了。而写作是有技巧的,你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精进自己的写作能力。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就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写作技巧指南。它是由日本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历时一年的写作讲座精选而成。该讲座针对从日本选拔出的十二位青年写作者,以“大师办私塾”的形式进行。大泽在昌全方位分解了小说创作中故事结构、角色塑造、首尾布局、文字描写、对话技巧、叙述风格等具体方面,真正解密了优秀小说家的构思方法和创作脉络,可以说是把其三十多年职业作家的全部写作经验倾囊相授。此外,大泽在昌也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畅销书作家,曾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直木赏、日本冒险小说赏等奖项。2006年至2009年间,他出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会长。2010年,大泽在昌荣获第十四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这个奖是日本推理文坛唯一的功劳奖,专门嘉奖贡献卓越的作家或评论家。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

这本书里的精彩内容很多,我会选择两个最核心的写作技巧为你详细讲解,分别是:如何塑造形象鲜明的角色和如何设计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和设计故事情节有多重要?相信你也有过去书店买书的经验。翻开一本新书,前三十页的内容是否“有趣”往往决定了我们的购买行为。可见,写作者必须要使得自己写的内容格外有趣,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可是什么样子的内容能称之为有趣呢?作者说,只是角色鲜明的故事并不会成为有趣的作品,而情节无论多么波澜起伏,如果角色平庸,同样称不上有趣。可以这样说,有趣的故事,是角色和情节有机结合的作品。所以,如何塑造角色和设计情节是需要首先掌握的核心写作技巧。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塑造人物角色。作者提出:一成不变的主人公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塑造角色首先是要让角色有变化。主人公会随着情节发展而有所改变,故事情节也会促使其他登场人物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才能让读者投入感情。

比如说写恋爱小说,我们都知道,恋爱有开始、有高潮,也会有结束,如果你要写的话,会从哪里开始写起呢?有些人可能会从恋爱写到低潮期,比如说:“恋爱多年一直感情融冾,现在偶尔也会产生隔阂。去年还想着一辈子都要在一起,今年可能就改主意了。”而有些人或许会从失恋写到新的相遇,比如,“刚刚失恋,非常颓丧,丧失了生活的希望,迷茫地走在街上,却遇见了某个人。”反正,无论从哪个阶段开始写起,都是可以的。如果写作顺序是相遇→相恋→失恋,主人公就会发生消极的变化;如果是失恋→相遇→恋爱高潮期的顺序,主人公就会发生积极的变化,这便是写作顺序对人物的改变。所以,作者建议,在构思时可以将故事的发展与角色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物角色就不至于从头到尾毫无变化了。

除了让角色有变化外,另外一个塑造角色的技巧是:给人物以鲜明的台词。那什么样的台词是鲜明的台词呢?作者提示说,写作者应该尽力思考,找到“这个人物在这种场合绝对会这样说”的决定性台词。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就算是成功了。

像《红楼梦》这部著作,作者描写人物的功力,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很多读者都说,随便翻开书中一页,就算不看说话者的名字,光看台词就能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因为只有这个人是这样的个性,只有这个人才会说出这种话来。比如书中写有一次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花,黛玉得知自己是最后拿到花的,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就是典型的林黛玉式的语言。林黛玉向来心直口快,说恼就恼,喜怒哀乐会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语里,读者一看便知。这便是人物具有鲜明台词的效果。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我也知道要让人物行为有变化,要让人物的言语有一定特色啊。可是,身边熟悉的人设有限,有时作品里自发想象到的人物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就没办法把人物描写得很真实,更别提会写得深刻了。那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要观察。观察别人,仅此而已。作者说,可以在公司、上下班坐地铁等场合,对周围的人边观察边想象。譬如,对方是否总是穿一样的衣服?是在看书还是在听音乐?做什么工作?已经成家还是单身……而且在深夜十一点多的地铁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会变得没有防备,这时就能窥见人的本质。这个人是回家后连澡也不洗就钻进被窝?还是改换装束像变了个人一样去夜里的热闹场所游玩?请尽量想象对方的人生、背景等无形的要素,不过没必要向对方确认自己猜没猜对,免得被当成跟踪狂。

作者的工作室位于六本木,是日本东京一个夜生活比较热闹的地方。到了晚上,就能看见很多的年轻人。尽管他们去美容院做美发,穿着流行的西装,但鞋子总是很破旧。从这可以想象得出,他们还没有闲钱照顾到鞋。所以说,看一个人穿的鞋好不好,确实是可以判断其经济实力的关键。想必很多人平时也经常如此吧?比较重要的场合,会特意穿上好衬衫,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可是鞋子还会和平时一样。所以作者建议可以对鞋、手表、领带等物件多做观察。比如,看见一个中年男性身穿皱巴巴的廉价西装,脚蹬一双笨重的工作靴,腕上却戴着劳力士手表,或是只有领带显得很新很有品位,就可以想象“这个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是一个懒惰的人吗?”之类的问题。

作者还教了一个观察别人的要诀,就是去看对方的视线尽头。通过观察视线,能够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比如,看见一个男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妙龄女郎的大腿,就能知道“这家伙是个色狼”;看见一个人在电车里认真阅读文化学校张贴的广告,就能想到“这个人现在想提高技能”。我们知道,夏洛克·福尔摩斯通过观察,就能猜中对方的职业和兴趣,那么,你也完全可以尝试通过仔细观察,反复训练观察和想象,逐渐体会塑造角色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部分,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说了,好的人物要有变化,要赋予其特定的台词。而要写出这样的人物,作者建议平时要注意多做观察。观察周围的人,想象他们的一些性格特征,以此作为日常积累的素材。

接下来说说如何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个有趣在于,你所写的情节是否富于起伏,让读者看着过瘾。同时跟其他作品相比,你的故事又不俗套。那怎样才能设计出有趣的故事情节?作者说,能让读者觉得有趣的小说,大体上有两大要素,分别是“变化”和“解谜”。

我们先来说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指,要写有意外和起伏变化的故事,要让读者期待主人公接下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怎样才能摆脱危机,要让读者的心和注意力一直跟着你走。你可能要问了,是不是只有武侠小说或推理小说可以写出这种故事来呢?作者说,其实不是的,就算是以上班族为主人公的小说,也可以写出变化来。比如说:主人公任职的公司面临危机,或者写主人公受命负责大型项目,却因为没有经验而不知如何是好,但最后成功渡过难关这种的都可以。实际上,任何题材都可以设计出惊心动魄的要素。

你可能以为,写解谜类小说,就是要写像推理小说写的谁是凶手、使用了什么犯罪诡计那种典型的谜题,但不要以为解谜只存在于推理小说中。作者说,就算是普通小说,也是有可写的谜题的。就比方说人类的心理,其实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谜,也会导致其行为成为一个谜。比如:你可以写主人公陷入热恋,却发现自己的恋人很神秘,仿佛一个难解的谜,于是就想找出这谜的源头,探明恋人身上的秘密。这便是通过恋爱来解谜。

作者说,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很容易把心思放在主人公如何行动等具体的细节上,但其实在动笔之前,应该先在心里定义好“这部小说的看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小说的看点是变化还是解谜,或者是变化加上解谜,在此基础上再来设计情节,这一点很重要。比如,看点如果是变化,那么设计情节时就必须考虑让主人公遇到什么事,从而发生变化。而如果看点是解谜,那就需要考虑为主人公设计什么样的谜题,怎样把谜题一步步解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变化和解谜这两大要素,都能出现在一部作品中的话,那情节必定会很有趣。

比如《欢乐颂》中的安迪,起初是一个不会与人亲密接触,有一定社交障碍的人。但在跟奇点的恋爱交往过程中,从不懂得爱到会主动给予爱,人物就通过恋爱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而在此过程中,通过奇点这个人物的视角,又一步步揭开了造成安迪心理障碍的那段过去,这便是解谜的过程。因而整个故事情节,通过变化加上解谜,就变得格外吸引读者。

作者说,虽然他把情节讲解得这样细致,但不同作家关于情节的处理其实是大相径庭的。有的作家会仔细地确定情节,有的作家则仅粗略地确定情节。后一种大概占六成以上。原因在于,确定得过于细致,就会失去写作的乐趣,而且也剥夺了故事的扩展空间,但完全不确定情节又不放心,于是就姑且粗略地确定大概的关键点。作者自己写作的时候,是几乎不确定情节的。他确定的只有两个,一是登场人物的性格,因为只要登场人物的角色性格确定下来,他们就能自行行动,充实各点之间的部分,推动故事的发展。第二是四个大致的关键点。

这四个大致关键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起承转合”这四个位置。故事开始要有起,然后经过承、转,最后有合。所以,写一个故事,往往都会有这样的考虑:从起到承,是以距离最短的直线连接,还是安排个隆起的小山头?在承与转之间,布置两个平缓的山头,然后直接冲向合的高峰,一口气为故事画上句号?相信我们自己都清楚,用距离最短的直线连接已确定的点,这样的小说是不可能有趣的。支路越多,越偏离正轨,小说的起伏就越大,才更有趣。但其中的轻重很难把握,例如一部小说起、承、转时起伏很小,到了合时却奇峰突起,这样的作品就显得不太平衡。

作者说,正确的做法是,在故事迎来结局的大高潮前,先布置若干个小高潮,以确保整体平衡。可是难点又出现了,如何让读者一口气从承读到转?这也是最令写作者犯难的地方。即便是职业作家写的小说,也有很多叫读者觉得“中间真无聊”的作品。作者建议,从承到转,是需要绞尽脑汁的,可以给主人公继续布置谜题,或者增加新的登场人物,以便能够一直吸引读者的目光。而增加新的人物,不一定非要加入一个新角色,其实还有个更巧妙的方法,就是利用角色的两面性。也就是说,当读者看到故事的三分之一处,觉得登场人物已经全部现身,自以为认清了每个角色的时候,你可以突然描写一个场景,让读者产生“本来还以为他是好人呢,原来是个坏人啊”的小反转。

比如,A这个人之前一直帮助主人公,在读者眼里他就是个好人。可当主人公最艰难的时候,他却拒绝提供帮助。而在主人公苦苦哀求下,A却开始提一系列的条件,比如让主人公给他钱,甚至是让出女朋友。读者看到这里,就会感觉意外,开始为主人公担心,就会更期待故事之后的发展了。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部分:如何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作者说,好的故事一般有两大要素,一是变化,人物要根据情节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二是解谜,情节中要有一些谜题吸引读者。至于怎样设计情节,作者的习惯是,确定好起承转合这四大关键点就开始动笔。而为了避免读者在承和转之间感觉无聊,可以通过增加新谜题或者新人物的方式,比如让一个看似的好人的人物在故事的三分之一处显露出他的坏人身份。

讲到这里,关于如何设计人物和情节的两点写作技巧已为你介绍完毕了。虽然作者在整本书中讲述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但作者在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技巧可以教,才能没法教”。通过讲座,他能教的是技巧,但孕育创意的才能是教不了的。技巧一旦掌握了,就不会轻易丢掉,哪怕一时忘记,只要翻看笔记,也能重新想起。可是,如果想不出好创意,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而没有创意,即等同于没有成为作家的才能。说得更直接些,没有创意的人是成不了职业作家的,就算偶然成了职业作家,也不会受欢迎,而且只会写似曾相识的故事,是收不到约稿信的。

这一真诚的言语,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但在这看似有些“毒舌”的嘱咐外,其实作者也给写作者们提供了几点建议。这也就是接下来我会为你讲述的,今天内容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写给写作者的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作者说,写作者要自己指点自己。针对自己构想的创意、角色和情节,必须时刻想着这样还不够,能不能再充实一些,应该还有更好的创意吧?也就是说,写作者要有永远怀疑自己的作品的气度。作者也希望,如果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成为作家,那么就算把牙咬碎,也要编出从来没人写过的故事。

第二点建议,作者说,写作者必须时刻保持学习。首先,要大量阅读。作者说,通过跟学生交谈,阅读他们的作品,他觉得大部分人的读书量是远远不够的。他说如果你们要是知道职业作家的读书量,恐怕会大吃一惊。他们都读过很多书,而且眼下也在继续读。

作者说,当作家就像杯里的水,读书量越来越多,最后才会溢出,才有写作的热情。或许有人觉得不读书也能想出好的创意。可是,应该没有人敢说自己能源源不断地想出好创意吧。这个作品能够想到好创意,下一个作品的创意大概就会逊色许多。如果创意积累如山,就应该每次都能想出好创意来。但实际上,有些人的创意总是时有时无。也就是说,只不过是偶尔才能想出好创意罢了。可职业作家没有偶尔,偶尔想到了就能写出好作品,偶尔想不出就只能写出差作品的人,称不上是职业作家。所以,作者希望写作者更多地审视自身,了解自己的武器,扬长补短,尽全力开动脑筋。

除了读书以外,作者还建议,无论是看小说、漫画、电影、戏剧,或者听音乐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持续刺激自己。听见优美的音乐,要思考这首歌曲能写成什么样的小说;看到出色的电影,要琢磨如果由自己当导演,该怎样安排素材。此外,在接触别人的作品时,还请养成习惯,时刻研究这份感动应该如何运用到小说里。作者举例说,从前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他看过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惊狂记》之后进行构思,让一个东京土生土长的工薪一族在大阪卷入一场麻烦,由此写出了《必须奔至黎明》这篇小说。

此外,身边要常备用来记录想法的备忘录。想到好的创意一定要随时记下来,哪怕是睡觉时做的梦也可以记录。作者说,《天使之牙》这篇小说,就是他基于“我其实是女性,只是大脑被移植了”这个梦而创作的。梦境就算在睡醒的一瞬间还能记得很清楚,过个半天也会忘得差不多,所以要养成习惯,在枕边常备备忘录,厕所里也要放一本,一有想法就立刻记下来。记下的东西不一定立刻使用,逐渐积累,留待日后回顾翻看,或许就能很好地把某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最后,作者还建议,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偶尔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试着展开各种想象,比如猜测对方的职业身份、家庭环境、兴趣爱好、钱包里装着什么东西、是不是有成人、是不是大变态、秃顶大叔是不是异装癖等等。除此之外,揣摩对方身上最“表里不一”的要素是什么。随时随地观察别人,这种观察会成为人物描写的重要依据。好,这就是跟你说的,作者给写作者的第二点建议:时刻保持学习。

第三点建议,作者说,要坚持每日练笔。他自己就会每天最少写十页,多则二十页。第二天还会重读前一天的稿子,检查措辞,加以修改。虽然他每到周末都会休息,还会定期给自己放长假,但作者说,像他这样的作家很少。许多作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在写作,从不休息,有的人更是一天不写就浑身难受。这就如同汽车的引擎,一旦冷却熄火,再想重新发动就不容易了。所以,作者建议,哪怕每天只写一页,日积月累的话,思维也会变得灵活,也能更迅速地融入作品的世界。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三部分,作者写给写作者的3点建议。第一点建议:写作者要自己指点自己,要有这个作品还可以写得更好的怀疑精神。第二点建议是写作者积累创意的3个小方法,首先要大量阅读,学习写作上会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别人作品上优异的写作技巧。其次还要经常通过音乐、电影等方面刺激自己,考虑是否可以将精彩的地方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最后要准备一个备忘录,时刻记录自己的想法。而第三个建议是:要保持每日练笔,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

说到这,今天的重点内容就为你讲完了,来回顾一下。我们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写作技巧,一个是塑造角色,一个是设计情节。

首先我们介绍了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好的人物要有变化,要赋予其特定的台词。而要写出这样的人物,作者建议平时要注意多做观察。观察周围的人,想象他们的一些性格特征。

其次,我们讲到如何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好的故事一般有两大要素,一是变化,人物要根据情节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二是解谜,情节中要有一些谜题吸引读者。关于情节的设计,作者的习惯是,不要很详细地去设计情节,而是确定好起承转合这四大关键点就开始动笔。而为了保持故事通篇的有趣性,可以通过增加新谜题或者新人物的方式,避免读者在承和转之间感觉无聊。比如让一个看似好人的人物在故事的三分之一处显露出他的坏人身份。

最后,我们说到作者给写作者的3点建议。第一点建议:写作者要自己指点自己,要有这个作品还可以写得更好的怀疑精神。第二点建议是写作者积累创意的3个小方法,大量阅读,经常通过音乐、电影等方面刺激自己,考虑是否可以将精彩的地方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还要准备一个备忘录,时刻记录自己的想法。而最后一个建议是:要保持每日练笔,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

撰稿:于姝婧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