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王朝解读
《炎症》| 王朝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你可能听说过各种各样的健康饮食方法,比如抗癌、抗糖、抗氧化等等,最近又有一个“抗炎饮食”流行起来,西兰花、蓝莓、橄榄油、鱼油等等都是“抗炎饮食”的推荐食品。那么,这里说的“抗炎”到底是抗的什么炎?和我们知道的伤口发炎、阑尾炎、牙龈炎之类的“炎症”有什么关系?
今天解读的这本《炎症》,就能为你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它的作者是希尔帕·拉维拉,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教授,也是一名肠道病学专家,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等等。同时,拉维拉还常在各大媒体上讲解医学知识,比如《华尔街日报》《卫报》等等。
而在本书中,拉维拉兼顾临床治疗经验和医学研究,既介绍了炎症的医学研究史,用炎症串起来了各种严重疾病,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健康建议。从本书的内容中,你会发现她尤其重视所谓的“营养疗法”,也就是通过调节营养素的摄入水平,来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而这种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控制体内的“隐匿炎症”。
什么是“隐匿炎症”?它就像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也就是“沉默之火”。虽然和我们熟知的各种急性发炎的病理机制类似,但隐匿炎症平时难以被察觉,就连常规手段也不容易检测出来。这种慢性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加剧衰老,导致心脏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而其中的复杂机制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前沿的焦点。
本书副标题中提供了几个线索,叫“食物、微生物和疾病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几条线索,先搞清楚炎症是什么,和哪些疾病有关,然后从细胞和微生物层面上了解隐匿炎症的作用机制,最后再了解饮食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控制隐匿炎症。
好,首先,我们还是要讲清楚,炎症到底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望文生义,“炎症”,带个炎字,莫非和上火有关?这还真只是一个巧合,书里没有写到,但却值得补充说明一下。我们现在用的炎症这个词,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语,源于19世纪英国传教士翻译的《西医略论》,其中把炎症(inflammation)音译为“炎法美顺”,简化为“炎症”。很巧,炎症原先的拉丁文词根本来就有“点燃”的意思,确实和火焰有关,翻译为“炎症”可以说是信达雅,兼顾了音韵和含义。但这里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炎症是一个现代医学概念,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上火”“热症”等概念并不能完全对应。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炎症包括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等症状,还会引起特定器官的功能丧失。这一概念的发展在西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把红、肿、热、痛四个症状合称为炎症的,是公元25年的古罗马医生凯尔苏斯,但是他提出的疗法挺胡来的,包括“休息、节欲、硫处理的羊毛带以及空腹服用苦蒿药水”。而一个半世纪之后,希腊医师盖伦对炎症成因提出了解释,并在西方一直流行到了19世纪。盖伦秉持的是所谓的“体液说”,也就是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红色血液、黑色胆汁、黄色胆汁和白色黏液,各自对应着组成宇宙的火、地、水和风四大元素。这四种体液的不平衡,就会导致身体生病。比如炎症就是四种体液之一在体内有害地积累,特别是血液。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的病理学家依然认为静脉炎是大多数疾病的原因,因此需要通过“放血术”来放出过多的“有毒血液”。
改变这一解释的,是德国科学家鲁道夫·菲尔绍和俄国科学家埃利·梅奇尼科夫。
1858年,菲尔绍出版了《细胞病理学》,这是医学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著作。此前,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德国科学家施旺已经证实了细胞才是生命的最小单位,菲尔绍则阐述了细胞的复制和分裂过程,进一步完善了细胞理论。而在《细胞病理学》中,菲尔绍首次从细胞层面上解释了炎症的四大症状,“发红和发热是因为血流增加,肿胀则与科学家称为渗出的现象有关:炎症血管壁变得更具渗透性,炎症细胞、蛋白质和液体渗出到受伤组织中,试图愈合伤害。疼痛随之而来。”在此基础上,他补充了炎症的第五个症状,也就是功能丧失。他准确地判断出,发炎区域的细胞无法正常工作,并且还根据白细胞的聚集,猜测白细胞与炎症反应高度相关。
而要真正理解白细胞的作用,就要等到1882年,梅奇尼科夫在观察海星幼体的时候发现巨噬细胞。第二年,梅奇尼科夫和菲尔绍偶然见面,向他讲解了巨噬细胞如何吞噬生物体内的有害异物。菲尔绍敏锐地意识到,这改变了医学界对炎症的认知——原来炎症并不完全是病症,而是身体对抗入侵者的有益反应。这种反应,后来被称为免疫反应,而这次会面,就成为正确认识炎症的起点。
后来,梅奇尼科夫代表的细胞学说与德国医学家保罗·艾里希代表的血清学说展开了一场大战,互相争夺免疫反应的解释权。梅奇尼科夫认为免疫反应是巨噬细胞引起的,而艾里希则认为是血清中的抗体分子。不仅如此,梅奇尼科夫认识到了免疫系统会引发炎症,指出免疫反应会对自身组织造成伤害,而艾里希则拒绝承认免疫反应会破坏自己的身体。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两个人在1908年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用于“表彰他们在免疫学领域的工作”。但此后的免疫学研究中,两个学说仍旧分庭抗礼,艾里希的学说长期占上风,而忽略了自体免疫疾病的研究。直到1960年代器官移植带来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大幅推进了免疫学的认知,人们发现身体拒斥移植器官的机制和对抗病菌的机制是一样的,科学界不仅从化学分子层面研究后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对抗抗原的过程,也从细胞层面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如何触发免疫应答。到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三位免疫学家,颁奖理由是“激活先天免疫方面的重要发现”,这是梅奇尼科夫获奖100多年以后,诺奖第一次颁发给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进步。
细胞学说和血清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这就是免疫系统的两大部分,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包括皮肤、体毛、胃酸、泪水等等物理屏障,同时也包括各种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比如比较大的巨噬细胞和比较小的嗜中性粒细胞等等,把有害物质统统吞掉。而后天免疫系统则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复杂系统,关键成分是淋巴细胞,可以分为B细胞和T细胞,可以精确识别是什么东西引起了不良反应,也就是抗原,再根据抗原生成抗体,释放到血液中,阻止抗原继续造成损害。也就是说,细胞与血清都参与了免疫。
具体来说,当我们的身体遭遇受伤、病菌、过度使用等刺激时,就可能引发急性炎症,同时触发这两种免疫系统。战斗在最前线的是先天免疫系统的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它们直奔伤害中心,抢先控制损害。同时,它们也会释放一些蛋白质作为互相沟通的信使,动员更多炎症细胞进入血流,这就是所谓的炎症因子。它们可以使附近的血管和组织发炎,或通过发热和心跳加速影响到全身。还有一些先天免疫细胞会带着入侵者的碎片,来到附近的淋巴结或脾脏,向淋巴细胞传递抗原信息,召唤后天免疫系统的帮助。此后,身体就会生成特定抗体,来中和抗原。一般情况下,这种快速的急性炎症只会持续几天。但也有些时候,身体的损伤一直没有痊愈,免疫反应一直持续,就会变成慢性炎症,如果症状不明显的,就成为所谓的隐匿炎症,持续地在体内发作。
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从表面上看,炎症是红、肿、热、痛、功能丧失五个症状的总称,而从本质上来说,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主要参与者是细胞,既能对抗入侵者,也可能引发连带损害。不同的是,急性炎症中会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而慢性炎症中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机制上会更类似免疫系统失灵造成的自体免疫疾病,但没有明显的症状。今天我们要讲隐匿炎症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引起免疫反应的源头一直没有根除,身体长期处于炎症反应状态下的各种副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展开说说和隐匿炎症有关的各种健康风险。可以说,隐匿炎症既与身体整体的健康风险有关,比如衰老、肥胖等,是其中的底层机制,也会直接造成具体的慢性病症,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
先说说隐匿炎症和衰老的关系。有趣的是,早在梅奇尼科夫发现巨噬细胞时,他就怀疑巨噬细胞参与了生物的衰老过程。但这个怀疑到一个多世纪后,才由意大利医学家路易吉·费鲁奇和克劳迪奥·弗兰切斯基证实。费鲁奇发现,有一种炎症因子IL-6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人衰老进程的速度,而这种细胞因子是一种和炎症关系紧密的蛋白质,主要功能是吸引巨噬细胞到发炎区域。从结果上来看,血液中IL-6的水平越高,老年人在4年内身体失能的概率越高。而弗兰切斯基则进一步发现血液中其他炎症标志物与老年人中慢性病、残障甚至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在2013年,他提出了“炎性衰老”的概念,后来被认为可能是驱动人类衰老的一个关键生物学机制。
所谓炎性衰老,就是指衰老过程中的一系列隐藏炎症状态,炎症越严重,衰老过程也就越明显。这是因为身体积累了大量的生物碎片,包括受损或死去的细胞、错误折叠的蛋白,以及其他破碎、变异或错位的分子碎片,诱发免疫机制启动炎症机制来清理“垃圾”。不仅如此,身体中的受损细胞还可能进入一种“退休阶段”,它们既不自我毁灭,也不自我修复,而是凑合活着,停止生长和分裂,这就是细胞的“衰老”状态。衰老细胞会堆积在身体各处,逐渐放弃正常工作,不停喷射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引发各种隐匿炎症,比如肾脏、骨骼、胰腺、心脏、血管等等。起初炎性衰老就像低烈度的缓慢火焰,但是长期积累到某一程度,身体的衰老过程就会像雪崩一样加快。
这里我们选两个炎性衰老的典型案例来讲讲。第一个典型案例,是炎症直接影响衰老表现,比如骨质流失和关节炎。以往,医学界以为骨关节炎是长期磨损导致的关节病,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关节部位长年受压,机械损伤不断积累,诱发的自体免疫炎症。骨骼中的巨噬细胞长期保持活跃状态,有些就跑进了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然后开始不分青红皂白地吞噬骨骼内的细胞,不但干扰了骨骼修复,还积极推动了分解骨骼,造成了骨质流失。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肌肉上,造成老年人的肌肉流失。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摔倒,而且一摔倒就容易引起严重骨折。
另一个案例,是炎性衰老会诱发所谓的“老年病”。这里我们举的例子是包括阿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类“痴呆症”。你可能会奇怪,痴呆和炎症有什么关系?实际上,直到最近,科学家才意识到阿兹海默症和炎症反应有关。此前,医学界已经发现阿兹海默症的大脑会堆积错误折叠的淀粉样斑块和tau缠结,但是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在老年时脑中积累了斑块和缠结,却没有出现阿兹海默症的症状,说明它们还不是真正的病因。
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包括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经系统退化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有关。在大脑中存在一种“小胶质细胞”,也就是大脑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地方的巨噬细胞一样,小胶质细胞会吞噬有害目标,比如淀粉样斑块。而在阿兹海默症的大脑中,小胶质细胞高度紧张、过分活跃,释放出更多炎症因子,把全身的巨噬细胞都叫来大脑,不停吞噬斑块,导致慢性炎症。而当神经细胞开始发炎,学习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也会下降,并且也更容易堆积更多斑块和缠结。反过来,如果身体其他部位长期处于隐匿炎症状态,神经系统同样会更容易出现衰退。很多看似普通的慢性感染,像唇疱疹或牙周炎,也会增加未来患痴呆症的风险,更不用提中风、脑震荡、脑外伤等等直接影响大脑的伤病。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时血液中高水平的炎症标志物预示着大脑体积缩小、记忆问题和其他认知问题或阿兹海默症等痴呆症状的全面暴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比如心脏病、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等。
讲到这,我们也得讲讲肥胖和隐匿炎症的关系。没错,脂肪也会引发隐匿炎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发现脂肪组织中含有很多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到2003年,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脂肪中的炎症因子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且脂肪中巨噬细胞的数量与脂肪细胞的大小和体重成正比,也就是越胖,脂肪造成的炎症反应越严重。在瘦人的身体中,脂肪周围的巨噬细胞分布比较分散,但是在胖人的身体中,脂肪细胞堆积在一起,巨噬细胞也聚集在了一起,更容易诱发炎症。这些拥挤的脂肪细胞由于储存了太多脂质,无法正常工作,细胞结构濒临崩溃,不得不吐出有害内容物,释放炎症因子,这就会引来更多巨噬细胞,形成炎症的恶性循环。作者形容,这种隐匿炎症“水平很低、慢性地闷烧着,能逃过检测,却像到处泼洒汽油”,只差一点火星就会点燃,科学家称之为“代谢炎症”。
不仅如此,脂肪的分布部位不同,危险性也不同,其中最危险的是肚子周围的脂肪,而大腿、臀部或上臂则基本是无害的。腹部脂肪太多,表明内脏脂肪也过多,更容易诱发体内炎症和肥胖的多种并发症,比如糖尿病。199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胰岛素会被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破坏,而如果胰腺堆积了过多脂肪,会导致慢性发炎,其中的炎症细胞会无视胰岛素指令,促使胰腺分泌越来越多的胰岛素,把葡萄糖推进组织,造成糖尿病。
理解了隐匿炎症与肥胖和衰老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现代人类健康面对两大臭名昭著的头号杀手——心脏病和癌症背后,都有它的影子。科学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发现了心脏病的一大诱因,也就是胆固醇等脂质堆积在血管内,并进一步导致钙质沉着、纤维增生,于是血管逐渐变窄、变硬,用医学术语就叫“动脉粥样硬化”。1986年,美国医学家彼得·利贝率先发现炎症因子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直到90年代,学界才形成共识,动脉粥样硬化不只是脂肪堆积,而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具体来说,是低密度的胆固醇颗粒在血管内壁造成了细胞损害。后面的过程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巨噬细胞赶来救场,但是根本消灭不完胆固醇颗粒,于是聚集在血管内的脂肪斑块上,使之更易堆积、破裂,导致心脏病或中风。到2011年,心脏病学家保罗·里德克使用了一种特定的抗体药物“卡纳单抗”,专门阻断一种会促进粥样硬化的炎症因子,结果降低了患者15%的心脏病、中风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数。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表明,仅仅干预炎症就能改善心脏病。
神奇的是,里德克使用的这种药物也让患者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了50%,包括肺癌降低了75%。那么我们就来讲讲炎症与癌症的关系。说来很巧,“癌症”原来的读音就是“炎症”,后来为了区别两个病,才改变了读音,没想到,最后科学又联系上了这两个词。一项2010年的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癌症起源自明显的慢性炎症。越来越多对癌细胞的研究发现,肿瘤会欺骗免疫系统,利用炎症反应的机制来扩张。比如巨噬细胞有一种能够促进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本来是为了刺激血管生成,帮助伤口愈合,而癌细胞也会大量分泌这种因子,让新生血管来喂养肿瘤。它们还会“策反”巨噬细胞,让巨噬细胞产生免疫抑制分子,保护肿瘤不受免疫系统伤害,或者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肿瘤不受控制地生长。有些“叛变”的巨噬细胞还会像吞噬伤口的死细胞和碎片一样,把癌细胞的“骨架”带到身体其他地方,造成肿瘤转移。作者说:“癌症前的炎症会促使细胞朝着恶性发展,或影响早期生长,而癌症引起的炎症则使其继续生长传播。”
作者对炎症的影响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急性或慢性,隐匿或公开,它们的途径和主体取决于身体的何处、为何以及如何发炎。扭伤的脚踝会产生凯尔苏斯所说的红热肿痛迹象;普通感冒的咳嗽流涕是鼻子和喉咙黏膜发炎的产物;流感病毒会点燃全身炎症,导致肌肉关节疼痛。慢性、隐匿的炎症在外观和感受上都与明显的自身免疫不同,但仍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创造力在挥舞笔杆。”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隐匿炎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么广泛,那我们怎么才能预防和控制住身体内的这团隐秘之火?作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包括消炎药物、改善微生物环境,以及重塑饮食。
我们先来讲最直接的药物疗法。
这里注意啊,很多人会把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药物当成“消炎药”,但其实这些都是抗细菌感染的药物,而不是针对炎症反应的。现在的消炎药,实际上应该叫做“抗炎药”,共有两种,一种是类固醇药物,也叫甾体抗炎药,它模拟的是身体自然产生的激素,会广泛地抑制免疫系统,所以虽然能够消炎,但也可能加重感染;另一种就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阻碍身体产生会诱发疼痛和发烧的前列腺素,但这也有代价,因为前列腺素还有保护胃部的功能,所以滥用这种抗炎药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这两种药的原理,都是在对抗炎症反应,抑制试图保护我们的免疫系统。这是一整套积累了数亿年演化历史的复杂系统,牵一发则动全身,总有点风险。
幸好,科学家在了解炎症发作机制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炎症消退的机制,这就为真正的消炎药提供了基础。他们发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等参与急性炎症的细胞,在炎症消退时会打开开关,释放出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启动清扫战场和战后重建的工作,从促进炎症转为逆转炎症,推动愈合反应。科学家们称这种因子为“促炎症消退介质”,它们能减弱肿瘤生长,改善癌症治疗和减少炎性体脂,还能预防缺血性中风和阿兹海默症。如果使用这种介质来消炎,就不是和身体的免疫机制对抗,而是加强这些特殊的免疫通路,让身体更积极地转向自我疗愈。不过,相关的药物开发还在起步阶段,真正投入使用还有一定距离。
看来用药还不那么保险,我们再来看看改善微生物环境。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名词,叫“脏污疗愈”。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环境并不是越干净越好,而是要适当地多引入一些复杂的微生物环境,才能训练出适应力更强的免疫系统。作者提醒我们,卫生的正式定义是“有助健康的条件和实践”,而太过干净的环境就会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变成井底之蛙,对外界物质容易反应过度,有更高风险产生炎症及过敏反应。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婴儿期暴露于更大量的微生物中,他们在成年后发生隐匿、慢性炎症的风险就可能降低。除了可以让婴儿由顺产及母乳喂养获得母体的微生物训练以外,作者还推荐降低一点个人和家庭清洁的标准、不那么频繁地淋浴、在家里多养一些动植物,她还尤其推荐种植物的时候使用来自大自然或者有机农场的土壤,里面含有更多自然微生物,更少的化学残留和耐药性细菌。
这个微生物环境,其实也和饮食疗法有关,毕竟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环境就是肠道。由于我们每天都要不停进食,总有外界物质进入肠道,这里的免疫系统就承担了沉重的辨识任务,要决定谁要被清除,谁是可以容忍的益生菌。而肠道中的益生菌群能够通过与免疫细胞进行“对话”,帮助我们识别危险,也能帮我们对抗炎症,这样才不至于天天闹肚子。但是如果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已经失调,就可能会产生广泛而长期的炎症反应,这时就需要动用“粪菌移植”疗法,也就是把志愿者捐赠的粪便做成药片来服用,让身体摄入一些健康的菌群。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恶心,你可能也想问,就没有更美味的饮食疗法吗?确实是有的。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快速飙升,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结果,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给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造成了过大的负担,才会造成隐匿炎症。怎么改呢?可以总结为两条建议。
第一,要注意少吃加工食品,可以多吃“完全食品”。这是因为现代加工食品当中,很多成分都可能引起慢性炎症。比方说氢化植物油,其中含有的反式脂肪与很多慢性低水平炎症有关,可能会加剧胆固醇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还有辣条之类的零食中含有过量的盐,会扰乱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分子。而大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精制谷物和添加玉米糖浆或者精制食糖的饮料,则会造成血糖的骤升骤降,血管内皮细胞制造的一氧化氮会更少,而脂肪组织里的巨噬细胞会造出更多炎症细胞因子。还有冰淇淋、饼干、果酱中的人造甜味剂和乳化剂,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行为,导致肠道黏膜功能失调,诱发慢性炎症和代谢综合征。
相较之下,所谓“完全食品”,就是最接近其自然状态的食物,比如完整的谷物,像燕麦粒、整根玉米之类的。作者强调,饮食并不能简化为按比例搭配的营养素。完整的食物含有极其多样的营养素,满足身体内不同系统的需求,糖分转化的过程也更平缓。特别是其中含有的各种纤维素,更加符合肠道菌群的自然口味,能够帮助维持平衡。
第二,多吃绿叶蔬菜,避免过多摄入富含饱和脂肪的动物肉、蛋、奶类食品。
不同的蔬菜都有各自独特的纤维素,其中的可溶性纤维经过肠道发酵后可以促进菌群更加多样化,也能激发具有抗炎行为的微生物,控制不良免疫反应,同时有效排挤或防御病原体,比如产生各种短链脂肪酸,来诱导免疫细胞降低反应,并强化肠道黏膜。如果想要多摄入健康纤维,作者推荐豆类、燕麦、坚果、种子等等。
此外,作者还特别提到深色绿叶菜、彩色浆果和茶能大量提供一种叫“多酚”的成分。研究表明,富含多酚的植物性食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并有助于预防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至于动物的肉蛋奶类食品,其中大多含有饱和脂肪,这种脂肪会驱动巨噬细胞发炎,激活各种炎症因子,不能多吃。这里要小心,最常见的饱和脂肪还不是肥肉里的,而是黄油、芝士、牛奶、肉和棕榈油中的棕榈酸。相应地,鱼肉、橄榄、坚果等食品中含有更多能够促进炎症消退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可以多吃的“抗炎食物”。
作者还提醒,在处理这些食材时,要多用蒸、嫩煎、炖、煮、烫或轻度烘烤等“温和”烹饪方法,少吃高热和几乎无水分条件下烹饪的食品,如烧烤、油炸、炙、烤和煎等手法。这是因为高温烹饪的食品,尤其是高油脂的动物性食物,特别容易积累诱发炎症反应的物质。
讲到最后,还是要强调,目前对隐匿炎症的研究仍然还是盲人摸象的阶段,除了上面这些,加剧隐匿炎症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空气污染、缺乏运动等等,甚至有新研究表明,炎症还会影响精神健康,包括抑郁、自杀、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孤独症。不过,这团火看着可怕,但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有可能借助促消炎介质和肠道菌群药物,做到作者所说的“最优炎症状态”,免疫系统既不会反应过度也不会反应不足,能强化免疫的同时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抗炎饮食”,而是要记住,炎症能带来伤害,也是身体治愈的过程。我们不是要和自己的身体对抗,而是要为自己的身体“减负”,是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让自身的微生物环境和免疫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就像作者所说,“隐匿炎症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负担,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环境里所有的因素,将健康不再仅仅视为某种或几种不同疾病的存在与否,而是视为一种能够最大发挥人类潜能的存在状态。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变,这一局面核心之中的相互依赖变得日益明显:人类、微生物与地球的健康是剪不断的关系。”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炎症包括的本质是一种免疫反应,既能对抗入侵者,也可能引发连带损害。
2.隐匿炎症与衰老、肥胖等整体健康风险有关,也会直接造成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慢性病。
3.对抗炎症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改善微生物环境和重塑饮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