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混乱》 孟佳解读

《混乱》| 孟佳解读

关于作者

蒂姆·哈福德,经济学家出身,后来专职写作,成了《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十多年前,蒂姆·哈福德写过一本经济学科普书《卧底经济学》,这本书畅销百万册,在中国影响也很大。

关于本书

英文书名 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这本书2016年10月上市,风评很好,《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都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可能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说,这是哈福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得到《精英日课》的作者万维钢在专栏里为中国读者做了抢先解读连载。

核心内容

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认知。《混乱》用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去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的名字叫《混乱》,还有一个副标题叫“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是蒂姆·哈福德,他是经济学家出身,后来专职写作,成了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可能有的朋友对蒂姆·哈福德有印象,他十多年前写过一本大名鼎鼎的书叫《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在中国影响很大,不少人可能都读过。《混乱》这本书风评很好,像《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都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可能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说,这是哈福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书。

所以,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讲哈福德这本“最深刻”的书。因为这本书是新书,2016年10月份才出版,所以暂时还没有中文版。得到专栏作者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专栏里做了连载解读,这让大家可以提前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认知。为了活得更高效,我们学会了写日程表,做任务清单,把文件归档,培养好习惯,我们相信,井井有条的生活和目的明确的规划,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但是这本《混乱》却用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去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

具体来说,这本书讲的主要是下面这三件事:第一,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更需要灵感和运气,而灵感和运气通常来源于任意的震动。通过主动制造混乱的办法,可以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提高工作的创造力;第二,所有团队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时候带不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充满多样性的团队,尽管工作起来不舒服,但工作效果可能更好;第三,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更整洁、更井井有条,但其实混乱才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效率。而且追求混乱不仅是一种更高效的工作方法,也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观点讲讲这本书。

先来看看: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还需要灵感和运气,而灵感和运气通常来源于任意的震动。通过主动制造混乱的办法,可以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常听得到或者经常阅读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过去这十几年,关于做事的学问、各种研究、各种文章和书籍、主流的思想,其实都是在强调笨功夫。像下面这些结论,可能我们都非常熟悉了: 比如谈到专注力,我们都知道,人脑不适合同时开展多个任务,每次应该只做一件事,而且必须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桌子上要收拾干净;比如谈到自控力,我们都知道,能管住自己,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能去做什么事,这个能力比智商更有用,等等。

这些思想都很好。我敢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他的工作水平和生活水平肯定超过绝大多数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破除了我们对“天才”和“灵感”的迷信式的追求,傻乎乎地坐等灵感出现,肯定不如老老实实勤学苦练。

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方法都有点机械化的特征,似乎比较适合做“学习”和“执行任务”之类的事情。那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乃至任何领域的决策者,在以上这些功夫之外,肯定还有一点别的东西。 比如说,禅宗讲做事要学会“顿悟”,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1%的灵感往往比汗水更重要。这些伟大的人好像更强调勤学苦练之外的“别的东西”,听上去很神秘。

哈福德这本《混乱》,关注的就是这点“别的东西”。按照这本书的看法,这个“别的东西”背后的哲学,其实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研究,可以学习的。

书中提到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研究者选了一群大学生 ,给他们做“排除干扰能力”的测试。怎么测试呢?就是让他们在一个嘈杂的餐馆里跟人聊天,看看他们能不能不受各种干扰,专注于眼前的对话。结果呢,他们就发现,有些学生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差,旁边一有点风吹草动,他们马上走神。这个似乎很正常,可是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却发现,这些爱走神的人的创造力反而更强!这些爱走神的学生,有的已经出版了小说,有的写的剧本拍成电影了,有的发明了专利。在25个有超强创造力的大学生中,有22人的抗干扰能力是弱和比较弱的。

另还有研究发现,那些成年以后还患有多动症的人,创造力也超出常人,多动症也是注意力不集中啊,但他们做一些创造性工作时,比如写诗,在概率上要远高于普通人。还有研究发现,在考察创造力的测试之前,故意给受试者捣捣乱,鼓励他们出错,反而能加强他们的创造力。 这就有意思了。难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利于创造力?这是什么原理呢? 哈福德用了一个震动理论来解释这件事。震动理论是指什么呢?这个词其实来源于一个故事。

话说2014年的时候,伦敦地铁工人爆发了一次大罢工,这次罢工给全市交通带来了一次大震动,全城270个地铁站关闭了171个,上班族没办法啊,只好用尽各种办法找新的路线上班。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罢工结束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线上。大约有5%的乘客,从此继续留在了罢工那天新发现的这条路线上,因为他们发现这条新路线比原先更好。

换句话说,因为这次罢工带来的震动,反而让这些人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路线。 哈福德把这种震动,叫做“任意的震动”,意思是说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就这么随机地、简单粗暴地给你震动一下,这对你就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机会。 其实我们做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是这样的。我们做工作,首先要选一个工作方向,然后按照这个方向把事做出来。做事的过程就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刻意练习的“笨功夫”,但是之前的选方向,更多要靠运气和灵感。

那“任意的震动”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一个工作方向上做了很久,遇到瓶颈,实在突破不了了,这时候来个震动,把你震到一个别的工作方向。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去了一个很差的地方,运气好的话也许你就被震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向上。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我们知道,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经常会面临去无可去的局面。比如说,作家写小说写到一个地方,突然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科学家搞科研,也会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就是需要任意的震动的时刻。有个很有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叫阿西莫夫,他每次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电影院里看电影,经常是看完电影就能获得一个新的灵感。

分心之所以会带来创造力,就是因为分心带来了任意的震动,这给创造过程来一点不确定性。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有一个音乐家,为了找到灵感,想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做法。他事先制作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句话,比如有的卡片写“强调缺点”,有的写“只要部分,不要整体”,有的写“把顺序颠倒一下”等等。然后他把所有这些卡片顺序打乱,放在一个盒子里。创作过程中一旦遇到灵感枯竭的局面,他就会打开盒子随便抽一张卡片,然后要求整个团队根据这个卡片的指示思考解决办法。 乐队的人一开始都很反感这个做法,因为卡片的指示往往不知所云,但是伊诺逼着他们这么干。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这个办法有时候真能带来神奇的力量。比如有一次卡片的指示是“想象你是一个园丁”。大伙就想,园丁肯定是让东西成长啊,我能不能在乐曲中增加一点成长元素呢?这位音乐大师的很多经典之作,就是靠这些卡片做出来的。

你看,所谓的分心,其实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因为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可能是最刺激的,你自然就会注意它。

在《混乱》这本书里,哈福德还总结了一套“多项目工作法”,这套工作法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分心,提高创造性。这个多项目工作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同时进行好几个不同的项目,比如说几个科研项目、几个写作项目,甚至同时开始几项家务。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存档处,有什么新想法就加进去,哪个项目能做就做,暂时不能做的就放着。简单说就是,哪壶开了提哪壶。哈福德说,这个做法有四个好处: 第一,不同项目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激发灵感;第二,每次转换项目,等于是换脑子,这会给大脑一种新鲜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第三,做一个项目的同时,你的潜意识可能还在关注另一个项目,这样特别容易出现灵感火花;第四,一个项目实在做不下去可以暂时搁置,还有别的项目可做。

大家工作的时候可以试验一下这个方法,看看效果。

讲到这第一个观点就讲完了,从上面说的我们知道了,原来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还需要灵感和运气,为了制造灵感和运气,我们甚至需要主动制造混乱,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来提高工作的创造力。这就是第一个观点。

再来看看:所有团队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时候带不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充满多样性的团队,尽管工作起来不舒服,但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听完上面的观点你可能觉得比较有趣,但还不够震撼。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创造性工作需要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个认识他们早就知道了。尤其是很多罗辑思维的用户都知道,罗胖经常把“拥抱不确定性,关注增量”挂在嘴边。

那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在这个观点上的进一步延伸,你可能得仔细听了,因为这可能会有点颠覆。我们知道,大到国家,小到公司,都特别重视团结,特别爱讲凝聚力。拉任何一支队伍,不管是企业的营销团队、研究所的科技攻关小组还是中国足球队,我们首先就要讲团结、讲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我们都关心怎么加强队伍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大家对组织有高度的身份认同,视队友如亲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一起工作如鱼得水,感觉什么困难都能战胜,这不是特别理想的境界吗?所以,很多创业偶像演讲的时候,都大谈企业文化、管理创新,怎么提高凝聚力。唯一的问题是,工作都需要凝聚力吗?你可能觉得自己听错了?工作不需要凝聚力?那怎么合作?没有凝聚力公司乱套了,还怎么工作?别急,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有个数学家叫帕尔·埃尔德什,他是有史以来发表数学论文最多的人,发了多少篇呢?1525篇。也就是说,他在六十年中每六个星期至少有一篇论文,而且质量都非常高。这样一个数学大牛却很奇葩,你很难说他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居无定所,在任何一个学术机构都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永远都在旅行。他在一个地方跟这几个人合作一篇论文,马上又去另一个地方跟另外的人合作。所有数学家都喜欢他,因为他水平确实高,他就好像下盲棋一样,给这个人指点几句,马上又能给那个人指点。他在冷战期间,还有本事多次出入苏联和中国,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促进了两个阵营的数学交流。

很明显,这位叫埃尔德什的数学家就不知道什么叫凝聚力,他的合作者一直都在更换。这是因为数学家不需要什么小团队的长期合作,见面就可以立即讨论数学问题,你是什么性格我根本不在乎,工作完成,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家来说,你的想法跟我越不一样,咱俩就越有合作价值。咱们前面说了,创造性就是任意的震动,是不同想法的连接,如果长期厮混在一起,一个人想什么另一人马上知道,那还有什么可合作的?

所以哈福德说,把人组织在一起工作,其实有两种类型的队伍。第一种队伍讲团结,就好像奥运会比赛中的皮划艇运动队一样。这种队伍比较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工作方法也明确的工作,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对这种工作来说,齐心合力当然是最好的。 但还有第二种队伍不讲团结,讲多样性,就如同数学家之间互相合作。这种队伍适合没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一个外来的新鲜思想更可贵,人们想要的是灵感刺激。

所以你想想,过去的中国人为什么特别讲团结呢?那其实是当时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打仗也好,修建水利工程也好,基本上就是纯体力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当然好。只不过现在早就不是那个年代了,我们的职业,到底是更像赛艇运动员呢,还是更像数学家呢?也许大部分人都在二者之间。这就要求我们非常小心地考虑凝聚力问题。因为对第二种工作来说,凝聚力反而有害。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只要你的工作任务中涉及到智力活动,也就是需要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你就应该给团队加入一点多样性。哈福德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研究。比如说一个陪审团要判断一个案件,这个陪审团中既有白人又有黑人,那判断案情的准确率就比全是白人的陪审团高很多。还有,如果你要解决一个公共政策问题,而你的团队里已经有三个顶级统计学家了,那你现在就不需要再增加一个统计学家,你需要一个经济学家或者社会学家。再比如你是一个网球运动员,那么与其请三个网球教练,就不如请一个网球教练、一个健身教练和一个营养师。

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可能会遭遇认知的瓶颈,而一个有不同视角的人可以帮你突破瓶颈。还有一点,如果团队里有“外人”在,你就会更加仔细地考虑自己的决策,因为你害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所以说,四个好朋友组成的团队,成绩远远不如三个好朋友加一个外人的团队。因为多样性高,决策准确度就高。

说到这,你可能会跳出来说,我和好朋友一起做事的时候感觉更舒服啊。你说得对,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说多样性高的时候,团队成员的工作“舒适度”低。谁都愿意跟朋友一起工作,谁都愿意和自己各方面比较一致的人一起工作。而且多样性低、团队凝聚力强的时候,我们对工作更有自信,会以为我们做出的判断水平更高,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比如说有人研究了某国的“炒股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往往是几个人联合起来炒股,大家聚在一起研究一下哪个股票好,要买就一起买。研究发现,那些凝聚力强的俱乐部主要由亲朋好友组成,他们决策过程也比较和气,人们比较自在,但他们的炒股成绩远远不如那些由陌生人组成的俱乐部。

这是因为亲友共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为了不伤和气而避免任何争议话题,很多机会就浪费了,很多不该买的反而买了。而陌生人共同决策的时候,你必须有很强的理由才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你的队友会直言不讳地反对你的建议,最后大家很自然就愿意投票表决,这种决策过程就合理多了。

所以,很显然,在有些类型的工作中,团队凝聚力不仅不能增强工作能力,还会损害工作能力。那些需要经常做复杂决策的团队,就是需要点混乱、需要点争吵,才能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本书提到的第二个观点。

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观点: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更整洁,但其实整洁带来更低的生活效率。混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前面我们讲了,发挥创造力需要主动增加不确定性,还讲了人与人合作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不一定需要凝聚力,这也是说要拥抱不确定性。 你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些都太高级了,你看你举的例子都是著名音乐人、文学家、数学家这样的大人物。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更像赛艇运动员或者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们需要团结一致更多一些,好像不需要这些混乱派的工作方法。

那我们可以先来做个小测试。假设现在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这回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做事风格很不一样:

  1. 小明的办公桌非常整洁,各种文件分门别类归放整齐,连电子邮件都整理到各个目录标签下;小强的桌面堆着一摞摞的文件,从来不分类,也从不整理电子邮件。

  2. 小明有个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统,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还有自己指定的详细工作和学习计划;小强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现在问题是,第一,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第二,你想当小明还是小强?我猜,有很多人羡慕小强的随性,但是会认为小明的效率更高,生活更好,所以会强迫自己做小明,然后还安慰自己,人生就应该有所取舍。其实根本不用取舍。哈福德在书中列举了多个研究,答案非常明确:你应该做小强。做小强,你不但更省力,更省心,而且效率更高,生活更好,你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女朋友。

这可不是瞎掰,书里讲了很多严肃的研究。比如,有些研究发现,只要你干的不是图书馆管理员之类的工作,你就完全没必要把文件归档整理。几年前,有个著名的实验室,专门研究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他们发现,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因为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

其实,文件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这个办法最合理,因为它能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在最上面。看似凌乱的物品摆放,其实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信息,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长期在最底下的文件扔了。

电子邮件更没必要整理。有人统计,通过一个目录系统寻找一封邮件,大约需要花费1分钟。而直接在搜索框里搜索关键字,只需要17秒,所以何必花那个心思整理呢?再说日程表。最好的办法,就是日程表上只有提醒事项,比如说某天某时要出席一个会议之类,而不要有自己主动安排的计划。 这是因为,研究发现,做计划最好只有中长期的,比如说每个月要完成什么目标,然后灵活找时间实现。如果一时心血来潮,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都有具体要求,那你很可能无法坚持下来,因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使你某一天没有完成计划,你一步跟不上后面也就不想跟了。

所以说,小明的做法,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外部系统低的位置上,是被动的。整理文档,其实就是让自己为外部系统服务,不管有没有用,这个系统的状态最重要。按日程表做事,其实就是让一个外部系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小强则是主动的,文档和日程表对他来说都是工具,他不在乎文档看上去如何,也不愿意受日程表的限制。小强是对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心中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该像小明那样做事呢?这大概是现代社会把我们培养得过分循规蹈矩了。比如说,我们知道,计算机领域有个词叫“图灵测试”,说的是如果一个计算机程序,通过文字聊天的方式与人交流,能让对方判断不出来它其实是个“聊天机器人”,那么这个程序就算是通过了“图灵测试”,就很聪明。现在很多聊天机器人,都能通过图灵测试。

可是这种机器人的存在,其实并不说明机器人水平高,而恰恰说明了一般人的水平低。你想想,我们一般人,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的聊天内容其实大都是程序化的。

• 你好。 • 你好。 • 你多大了? • 我21,你呢? • 我23,你是大学生吗? • ……

你看,全是循规蹈矩的寒暄吧?机器人想要模仿这种说话太容易了。有人专门研究了在线交友网站上,发现两个人关系很难更进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聊天太程序化。

而我们只要做一点改变,就能让两个人的关系不一样。怎么改呢?就是让两个人在对话的开始阶段,就迅速进入比较深的话题 ,比如你可以把这几句话发给对方:“你有过几个浪漫关系的伴侣?”“你上次分手时什么时候?”“你伤过别人的心吗?”实验发现,这种问题一出来,两人的对话马上就能更有意思。当然,我们都知道,真实生活中没人这么说话,甚至相反,我们的说话风格正在加速向机器人的方向靠拢。以前你看到朋友晒旅游照片,还要评论几句,现在你只是点个赞。

Facebook 现在允许你对朋友圈转发的新闻做评论,除了点赞以外,还有几个动作表情:哈哈、愤怒、伤心、爱。这是让我们的表达更人性化吗?当然不是,这是把人的情绪标准化,以便更好地对新闻投放效果做出大数据分析。

所以说,上面说的与其说是工作方法,不如说这是在说人性。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作为一个人,我们身处在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其实决定了你是个什么人。而《混乱》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在这个充满规矩和套路的现代世界生存。

到这里这本书就讲完了,这本书告诉我们,第一,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还需要灵感和运气,而灵感和运气通常来源于任意的震动。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制造混乱,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来提高工作的创造力;第二,所有团队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时候带不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充满多样性的团队,尽管工作起来不舒服,但工作效果可能更好;第三,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更整洁,但其实混乱才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效率。追求混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混乱》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它给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有的问题是确定的、按部就班的,你应该靠专注力、意志力、重复练习来解决,但生活不是铁板一块,总有很多时候,我们要面对一些不那么常规、没法按部就班的问题,这就需要另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时候也许制造一些混乱,反而能帮我们成为一个更自由更独立的人。

撰稿:孟佳 脑图:摩西 讲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