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生命里的光》 陆一解读

《我生命里的光》| 陆一解读

关于作者

中村修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工学博士。在众多诺奖获得者中,他是一个“异类”:出生于日本一个小渔村的普通家庭;25岁毕业于日本一所三流大学,就职于穷乡僻壤的小企业;45岁“裸辞”,从日本“技术民工”变为美国大学教授和科研领军人物;50岁因专利诉讼案获得8.4亿日元补偿,成为被载入史册的全球经典案例;6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拥有亿万资产,研究成果改变了21世纪,造福了全世界。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中村修二的自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故事。从孩童时代到入职日亚化学,再到美国深造和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开发,中村修二坚信:相信自己,绝不丧失前进的勇气,成功就会变成现实。

核心内容

中村修二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梦想,走向成功。早期的两大挫折是中村修二奋起的强大助推力,而在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开发上,中村修二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超越常识;第二是来自匠人的直觉。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作《我生命里的光》。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一个资质普通的研究员,竟然破解了科学难题,并成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位研究员,就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中村修二,而这本《我生命里的光》正是他的自传。他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故事。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中村修二之前很不顺,结果一举拿到诺奖,后来又奔赴美国的故事。而在中村修二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人生的反转和坚持。中村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家庭,毕业于一所三流大学,然后在一家乡下小公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无出身、无学历、无平台的三无男子,最终却夺得了诺贝尔奖项,可见他的经历是多么与众不同。

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脾气很臭,很有个性,说话异常直接的怪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条道走到黑的坚持,才得以帮助他日后取得非凡的成绩。他说话言辞非常激烈,使用的都是肯定语句。比如,他在书里说“比起无聊的会议,观察反应对我来说更重要”,甚至他还说“我对日本再无留恋”,“美国梦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这样的话。

这里要特别提一句的是,这本书的日文版,出版于2001年,也就是中村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但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那时他已经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在日本成名。后来时隔十五年,也就是2016年他获奖之后,这本书才在中国出版。

好了,下面,我们就从3个重点内容来详细介绍一下中村修二的人生经历吧。第一个重点,是从他毕业之后开始工作,一直到成功之前,中村修二的早期经历。这段经历可以说是相当不顺。他一共遭遇了两次重大挫折,也正是这两大挫折,让中村修二向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发起挑战。第二个重点,是中村修二的人生转折点,即成功攻克科学难题,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举成名。在这里,我会为你介绍什么是蓝色发光二极管?他的研究对世界有什么意义?而他又是如何成功的? 第三个重点,是中村修二决意奔赴美国,并称自己对日本再无留恋,这一决然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毕业之后开始工作,一直到成功之前,中村修二所遭遇的人生中的两大挫折。

第一个挫折,发生在日本工作期间。这时的他,在公司里待了十年,烧着其他部门的钱,搞开发,却仅仅开发出三件产品,还卖不出去,因此受到公司内部其他同事的排挤。比如说,故意说很多难听的话。同事一起去出差,喝酒以后,也会借着酒劲把矛头指向中村修二。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中村修二受到的排挤,是来自于同事之间的挖苦和数落,并不是公司领导的责难。为什么?这就不得不说说中村修二的苦衷。

首先为什么待在公司十年,仅开发出三件产品?之前也介绍了,中村修二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小公司,连基本的研究设备也没有。甚至他想买设备,大公司都瞧不上他们公司,懒得卖给他们。因此,中村修二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亲手制造设备上。你说,这开发进度能不慢吗?

接着说为什么要烧着公司其他部门的钱去搞开发?这个更有话说了。按照中村修二自己的话说,开发半导体项目,又不是我提出来的。我只是奉命办事。领导让我开发,那我就开发。我可没想烧你们的钱。

最后,为什么开发出来的三件产品都卖不出去?这个同样不能怪中村修二。因为在日本,消费者都认品牌。中村修二开发的产品,并非质量不好。相反的,他开发的产品,质量甚至还要远远好于市场中的其他品牌。但是没办法,公司小,没牌子,所以才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关于这些苦衷,其实中村修二的领导小川社长非常明白,所以在公司领导这里,他是很赏识中村修二的。

研究领域并非自己愿意,研究设备也得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还受同事排挤……所有这一切,终于让中村修二爆发了。他决定不再忍耐!不能忍了之后怎么样?中村修二既没有直接和同事起冲突,也没有辞职甩手不干,而是决意贯彻自己的意志,和社长谈判!中村修二心想,反正最后背锅挨骂的人都是我,那我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如果因此而被炒鱿鱼,我也无悔了。那么,到底什么事情才是中村修二所认为的正确的事情呢?那就是开发别人因为失败已经放弃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简称蓝色LED灯。理由很简单,没有人成功,那么,如果我成功了就会大卖。幸运的是,中村修二这个决定,最终得到了小川社长的支持。

因为公司小,产品没牌子,卖不出去。受到同事的排挤,但也正是这个挫折使得中村积极寻找研究的出路,才激起了他向蓝色发光二极管挑战的决心。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中村修二人生中遇到的第二个挫折。

第二个挫折发生在美国留学期间。话说,中村修二在向社长提议去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同时,还提出了去美国留学深造的想法。中村修二认为,美国汇聚了一流的研究者。如果能和他们交流,就能接触到自己平日在日本乡下所无法接触到的信息,获得更大的研究动力。

不过,事与愿违。中村修二什么也没学到,就回到了日本。留学美国这件事,让中村修二备受打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作为一个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员,虽然技术高超,也有研究成果,但之前介绍过了,中村修二并没有博士学位,更没有发表过论文,因此得不到国际研究者的认可。

在日本公司工作的这十年,中村修二虽然做过各种研究和实验,但是因为日本公司有规定,研究员必须要保守公司机密,不允许在任何地方发表任何论文。因此,虽然中村修二一直奋斗在第一线,也开发出过产品,很有实力,但是在美国,却被视为空气。同行对中村的态度,也是180度大转变。原先是在一起研究共事,现在却把中村修二看作是临时充数的劳力,开研究会议也不叫上他。这让中村修二大为恼火。

不过,中村修二是一个顽强、坚毅的人!面对两次重大的人生挫折,如果是常人,也许早就放弃了,但是对于中村修二而言,挫折是使他奋起的强大助推力。回国以后,中村修二决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和公司的任何人说话。不开会,也不接电话,而是一心一意投入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中去。你们瞧不起我没有发表过论文?那我就专心致志搞研究,发表论文给你们瞧瞧。也就是从这时开始,20世纪无法攻克的难题,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中村修二在人生早期经历的两大挫折。总结一下,这两大挫折,一个发生在日本工作期间,一个发生在留学美国期间。都是受到来自同事或同行的排挤。而中村修二面对挫折的态度,是坚毅和不放弃的。中村修二时刻准备着,而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就是机会对于中村修二的青睐。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中村修二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一举成名。

这一举,就是成功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那么,到底什么是蓝色发光二极管?它有多重要?为什么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抢着做这件事?想要知道蓝色发光二极管的重要性,我们就先从光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光孜孜不倦的追求开始说起。

现在,在大城市里,有光的生活已经很普及了,就和氧气之于呼吸一样平常,所以,我们平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光的可贵之处。但是人类在还没有发明灯的时候,只能依靠太阳和月亮来获取光。当夜晚降临,人类也就只能在寒冷和不安中忍耐。所以,火把的明亮和温暖,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欢欣鼓舞。既给予人类温暖,又将人类从对黑暗的未知恐惧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人类踏上了对光永恒的追求之旅。

后来,人类发现油能够燃烧发光,就开始使用煤油灯照明。直到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发光,并不需要燃烧物体本身,而是依靠电流流过时的发热,将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来获得光,所以也叫白炽灯。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更为经济明亮的荧光灯。

1962年,发光二极管的发明,为光的世界带来了新的转机和推动。发光二极管,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LED灯。为什么LED灯的发明,为光的世界带来了新的转机呢?因为与以往的白炽灯、荧光灯不同,LED并不需要将电流转换为热发光,而是直接产生光。使用LED的产品,画面会更鲜明,色彩也更丰富,更容易辨识。同时,使用LED,发光体的寿命也会延长。举个例子,交通信号灯原本需要一年更换一个新的灯泡,但是如果使用LED,信号灯的寿命会延长至十年以上。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开发蓝色LED,答案是,因为三原色。目前红色、绿色的LED都开发出来了,如果再成功开发出蓝色的LED,就意味着,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创造出想要的颜色。这时候,LED也会无限制地扩大应用范围。所以,全世界都在争相研究蓝色发光二极管,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因为蓝色的波长较短,所以使得蓝色LED的开发一直是个难题。当时世界上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蓝色,是LED的极限。

可是,有那么多比中村修二学历高、条件好的研究员,都没有办法成功开发出蓝色LED,凭什么中村修二能开发成功呢?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超越常识和匠人的直觉。

先来说说超越常识。什么叫超越常识?听上去挺唬人的,简单来说就是“不听老人言”。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之前对此完全不了解,你要怎么办?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查找资料,翻看论文,了解前辈总结的经验,少走些弯路,对吧?可是,中村修二不一样。中村修二决定,不读其他人的论文和参考文献,一篇也不读。只相信自己的实验数据。虽然别人的论文确实能让研究者少走些弯路,但是中村修二认为,这里面也有陷阱。万一别人的研究存在看不见的漏洞呢?那你只是在复制别人的错误罢了。除了不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外,中村修二还选择背道而驰,在开发材料上,放弃大多数研究者都看好的硒化锌,而选择前辈们最不看好的、很难形成结晶的材料——氮化镓。

氮化镓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接近于零。甚至有著名教授断言,氮化镓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中村修二认为,如果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硒化锌,那么即使开发成功,也会像自己之前所有的产品一样,推出市场也卖不出去。只有选择别人都不看好的氮化镓,自己才有成功的可能。更何况他认为接近于零,又不是绝对的零。所以,中村修二开始全神贯注的研究。无视一切电话、会议,不跟任何人说话。一天24小时,都在琢磨这件事。最终,想到了开创性的解决办法。

当然,超越常识的背后,需要你精通这个领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否则,就成了“一意孤行”,真的“吃亏在眼前”了。氮化镓的难题在于难以形成结晶,那么,制造一个能帮助氮化镓形成结晶的设备不就好了?这就引出了中村修二之所以能成功的第二点,匠人的直觉。说到这个,就要提到中村修二的匠人身份。

人们经常认为,大企业的研究员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宽裕的经费,可以采买设备,而不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一来,他们才能集中精力处理难度更高的事情,而不是被自己制作研究设备这种琐事所烦恼。但是,中村认为,制作设备并不是琐事,而是成功的关键。你必须亲力亲为,了解所有环节。要知道,设备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你不自己亲手制作设备,又怎么熟悉设备的材质、形状、性能呢?中村修二认为,一件事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做事的人对工作的精通程度。越是精通,旁人看来可能非常困难的工作,当事人越容易完成。在蓝色LED的开发上,正是因为中村修二懂得如何制造自己需要的设备,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比其他人更好,也更快地接近成功。甚至,中村修二把图纸共享出来,其他研究员也无法复制。

俗语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中村修二的设备制造之旅,当然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失败是常有的事。书中有个搞笑的例子。每个月,中村修二都要搞出两三起爆炸事故。爆炸的时候,百米开外的停车场都能听见,整个房间都在冒烟。而中村修二也像极了动画片中的科学怪人,满头白粉,站在白烟里面。一开始,大家都非常关心中村修二,生怕他出什么意外。不过,因为爆炸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不再理会了。

就这样,久而久之,中村修二对设备的熟悉程度,恐怕让任何人都望而却步。这也是他能制造出一个名为 TWO FLOW MOCVD 的设备,并通过这个设备,成功开发出蓝色 LED 的原因。可以说,在这个设备被制造出来后,中村修二的“世界第一”之旅也就停不下来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中村修二一举成名的人生转折点。这里概括了中村修二成功开发出蓝色 LED 的两点原因:超越常识和来自匠人的直觉。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中村修二获奖后,毅然决然奔赴美国的原因。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词条,可以看到这个奖项历来的获奖者名单,同时上面也会注明获奖者的国籍。这时,你就会发现,在中村修二的名字面前,清楚地标着,他是一个美国人。

获奖了之后就下决心离开日本,前往美国,还改了国籍,并在书中写道“自己对日本再无留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中村修二如此执意?下面,我们就从中村修二的自身性格,以及日本、美国两国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不同来分析。

关于中村修二的性格,我们不得不提到“奴隶中村”这个外号。成功开发出蓝色LED灯,可以算作中村修二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让中村修二一举成名。自此之后,中村修二就成为了一个名人,各地的学会都纷纷邀请他。一次闲聊中,一个美国学者问他,你搞出了这么大的发明,一定是一个亿万富翁吧?然而中村说,在日本,发明者只能在申请专利以及申请成功后获得2万日元,专利则是公司的财产。除此之外,学者最多只能得到一个临时奖金,也就100万日元左右。100万日元是多少呢?按照现在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也就不到6万块钱。美国学者听到后,非常吃惊,直呼中村修二为“奴隶中村”。

在之前介绍中村修二遭遇的两大人生挫折中,我想大家对中村修二的性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这里再多说几句。中村修二在性格上,有两大表现。一个是,他不在意别人议论他怪不怪,但是很在意别人是否瞧得起他。另一个是,他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比较结果导向,为了获得成功,他可以忽略一些人为的制度和规定。

不在意别人是否认为自己举止怪异,这一点,大家肯定能理解。具体表现是他在公司里拒绝一切电话、会议,不和任何人说话。但是,你要说他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尽然。他很在意别人是否瞧得起他。之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发表论文,得不到美国同行的尊重,就激发了中村修二的气性,决定研究蓝色LED,并且发表论文给他们瞧瞧。

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甚至会打破一些人为的制度和规定。这一点,无论是从遭遇同事排挤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直接找大领导谈判,抑或是在美国受到同行排挤后,决定搞开发,发表论文,哪怕会触犯公司的规定,都能看出来。因此,中村修二觉得,“奴隶中村”是一个屈辱的外号,并决定奔赴美国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也就不奇怪了。

说完中村性格原因导致他奔赴美国之后,我们再从三个维度来简单比较一下日本和美国的区别,进一步阐释他离开日本的原因。

首先是研究经费的问题。在日本,所有的研究员都一视同仁,没有谁的研究经费能够远超其他研究者。但是美国就不一样了。美国人很重视研究费的问题,不过学者必须自己去筹集。比如他们会去写建议书以申请军方的预算,也会和企业签订各种各样的合同。一旦企业壮大,他们就会获得大额捐赠,这就是美国的体制。

其次,在对待学者方面,日本和美国也是天壤之别。在日本,学者只能追求清贫的生活和崇高的名誉,而不能追求实际利益。可是在美国,大学教授完全可以创业,只要你有创造性的发明,你就能靠此来获利,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比如,因为导电高分子的开发,白川英树和艾伦·黑格博士,联名获得了20世纪最后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两个人的境遇,却因为所处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白川英树先生,是筑波大学的名誉教授。之后,到了退休年龄,就“平心静气去种田了”。而艾伦·黑格博士自主创业,创立了导电性塑料公司。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教授。他是一边做教授,一边办企业的典型例子。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村修二认为,最终的根源在于教育制度。他甚至极端地认为,不废除大学考试,日本就不可能成功。在日本,会以成绩高低来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成绩好的人,去大企业,成绩不好的人呢?就只能去中小企业。比如中村修二自己,因为就读于日本三流大学,所以只能在日亚化学这个小企业里做研究。那么,为了日后进入大企业,孩子们只能在头脑最聪明的时候,埋头应付枯燥的入学考试,而不是去培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可是在美国,则是鼓励孩子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然后让毕业变难,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出那些真正愿意钻研的人毕业,以此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研究经费、学者待遇以及最根本的教育制度问题。正是这三点,最终让中村修二下定了离开日本,去美国深造的决心。

好了,说到这儿,本期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了中村修二人生中的两大挫折。第一个挫折发生在中村修二在日本工作期间,辛苦十年,任劳任怨,却受到同事的排挤。第二个挫折发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想和其他研究员交流,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发表过论文而被大家瞧不起。但正是这两大挫折激起了中村修二的斗志,向成功开发出高亮度的蓝色LED灯发出挑战。最终他一举成名,走向人生巅峰。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中村修二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为什么中村修二能够成功呢?我们总结出他身上的两大特质。一个是超越常识,而不是跟在前人的身后亦步亦趋。但是,如何避免陷入一意孤行呢?这就是中村修二的第二个特质,具备匠人的直觉,能够自主改造出适合开发蓝色LED灯的设备,来帮助自己完成研究所必需的条件。

最后,我们说到了中村修二为什么执意要离开日本,奔赴美国的原因。我们先是分析了中村修二的性格特点,又比较了美国和日本在学术研究环境上的区别。对于中村修二的性格,我们发现他自尊心很强,很在意别人是否瞧不起他。如果被轻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中村修二一定会找到这个原因并克服它。其次是中村修二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望,以至于敢于突破常规和一些制度规范。这样的性格,也更适合在美国发展。在比较日本、美国学术研究环境上的差别时,我们讨论了研究经费的分配,学者的待遇问题,以及最根本的教育制度的不同。

撰稿:陆一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