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在上东区做家教》 陈子昂解读

《我在上东区做家教》| 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今天这期听书,我想为你分享的书叫《我在上东区做家教》。这个上东区,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富人聚居区。也就是说,这本书说的,其实是“我”,也就是这位作者,在美国富人家庭里给他们的小孩当老师的故事。

能被上东区的富人家庭相中做家教,这位作者本身肯定也不一般。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她的履历:这本书的作者叫布莱斯·格罗斯伯格,本科毕业于美国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后来在罗格斯大学拿到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可以说是一名妥妥的“学霸”。

当然了,在上东区这种地方,学历只能说是基本门槛。格罗斯伯格能够在上东区成为豪门的抢手家教,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格罗斯伯格在纽约辅导了数千名学生。人家真的是教出了成绩,教出了口碑。

反过来讲,从纽约的这些富人家庭争相聘请格罗斯伯格这样的“学霸”来当家教这件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富家小孩从小所接受到的来自父母的馈赠是有多么的顶配。

格罗斯伯格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是一名标准的美国版“小镇做题家”。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以及她所能给予她小孩的,跟她在上东区所看到的一切相比,那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所以,来到上东区以后,格罗斯伯格就不断地被那些她在这儿所看到的事物所震撼到。不过,在跟这里的家长和小孩们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以后,格罗斯伯格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她意识到,就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是一股鲜为人知的、暗潮涌动的焦虑和恐惧。

有钱,就一定比普通人过得更好吗?有钱,就真的能够给予小孩更好的教育吗?我们当然知道,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不一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却告诉我们,是的,有钱就是会更好。

想想上东区的那些人吧。那些美国精英家庭的父母,他们往往都是名校出身,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会帮自己的小孩铺好未来的路。不仅自己是人生赢家,他们的小孩未来也会是人生赢家。请问,他们的人生有什么需要愁的呢?

还有,这些家庭里的小孩,他们从小养尊处优,享受着优渥的资源,“出生即巅峰”,成长路上也一直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加持。那么,他们还会有什么需要烦恼的吗?

如果有人这么想的话,估计格罗斯伯格会说,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他们在愁什么,他们在烦恼什么吧。“天下父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在这本书里,格罗斯伯格记录了她在上东区所观察到的一场场“育儿战争”。这里头有两个核心的群体,一者是家长,一者是小孩。当然,今天咱来讲这本书,肯定不能只是奔着八卦美国富人生活的目的来的。关于格罗斯伯格对教育的思考,我会在后面跟你讲述。

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跟你聊一聊格罗斯伯格在上东区的观察。我们先来看看,住在这儿的家长和小孩们,他们分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先来看家长。

从格罗斯伯格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东区的家长们都有着十足的精英范。

书中记录了格罗斯伯格对一位学生父亲的印象。她说,这位学生父亲庄重严肃,“他连在夏天和周末也穿灰色服装。在工作日,他穿西装和白衬衫,佩戴菱纹领带。他的皮鞋永远锃亮,而且他浑身上下都没有一丝赘肉。他脸颊凹陷,连眼睛也是淡色的。挑剔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

爸爸如此,那妈妈呢?事实上,在这本书里头,学生妈妈们的出场次数是更为频繁的。因为在上东区,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书中说,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标准的家庭是夫妻双方都出来工作,并且共同养育两个孩子。但是,在如今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富人选择生育更多的孩子,然后,丈夫作为家里经济的支柱,大多投身金融行业去负责挣钱;而妻子则当起了全职妈妈。

在书中,格罗斯伯格也记录了这些妈妈的生活状态。格罗斯伯格说,她们在人群中非常具有辨识度。一般来说,都是一头金发,少数是深棕色头发,然后衣着精美,而且因为常年练普拉提,所以能够保持着纤细而健美的身材。

当然,妈妈们不搞事业,并不意味着她们只需要负责貌美如花就好了。事实上,妈妈们有着自己的“功课”。

书中说,“这些妈妈在家没有一丝懈怠,不会像我一样用微波炉热晚饭、垃圾袋用了好久也不换。她们不会错过每一个返校夜,不会在五天后才看到老师的邮件,也不会忘记带孩子去看过敏科医生。她们全力操持家务,家庭就是她们的研究课题,是她们的使命和热情所在……在大多数情况下,妈妈都是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请家教并和家教沟通的人。这些妈妈绝大多数在名牌大学接受过良好教育,对教育孩子是十分上心的。”

格罗斯伯格感叹道,在他们的世界里,男女分工泾渭分明到跟20世纪50年代一样。格罗斯伯格在工作当中接触到的家长,90%都是妈妈,偶尔才会有一个是爸爸。

格罗斯伯格说,跟这些妈妈比起来,她自己简直无地自容。因为相比之下,她对自家小孩的照顾就显得很“糙”了。

这些上东区的家长对小孩的学业上心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猛砸钱这一条就不必说了,毕竟他们也不缺钱。什么请家教啊,上私立学校啊,给学校捐款啊,都得安排上。

其次,这些家长还会在小孩的教育上投入巨大的精力。书中说,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下午茶、百乐餐、筹资会、节日庆祝活动、各种会议和志愿活动,会去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什么叫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呢?比如说,他们会去深入了解自己小孩的特长和特点。书中就讲述了这么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家长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出了一句“我的女儿更擅长解码,而不是编码”。这件事情让格罗斯伯格印象深刻,这了解得也太细致了吧!而且,光了解还没完,他们还会化身孩子的高级参谋,在他们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指导。比如说,关于小孩要学什么外语这件事情上,这些家长会先自己仔细斟酌,然后,他们会去找老师、评估员和其他人来一块讨论,最后再做出决定。他们做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呢?书中举了普通话的例子,说:“家长们会权衡,学习普通话是否能在未来为孩子提供商机。”

总而言之,除了在日常中保持自身的优雅之外,上东区的这些家长们把大量的精力都倾斜到了孩子的身上。他们都在努力用一种他们所能认知到的最有效最高效的办法,来给小孩铺路,来给他们创造优势,来让他们从起跑线上就开始“腾飞”。

书中说:“这些家长拥有坚定的决心和高超的手腕,在他们的运作下,一些小孩成功进入了远超自身能力的学校。”

从家长们的表现中你也可以看出,上东区的小孩们从出生就可以说是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说他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可是一点也不夸张。

那么,像这样一批“出生就在罗马”,看上去可以“躺赢”一辈子的小孩,他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格罗斯伯格对这群美国富家小孩的观察。

既然是富家小孩,那物质上的优渥自是不必说的了。

格罗斯伯格记得很清楚,她在这儿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位15岁的小女孩。

格罗斯伯格回忆道,她们见面那天,这个小女孩像一阵旋风一样从铺满洁白地毯的豪华旋转楼梯上跑下来。小女孩住在一座位于纽约公园大道的复式公寓,格罗斯伯格用“洁白无瑕”这样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她对这里的印象。这里有白色沙发、白色长绒地毯,还有两只白色的戴着蝴蝶结的迷你贵宾犬。

小女孩家里有两位菲律宾女佣,她们会在家教开始之前,询问格罗斯伯格,要不要吃点什么或者喝点什么。

随后,她来到了小女孩的房间。格罗斯伯格说,房间里同样保持了以白为主的色调。这儿除了床单和写字椅套是粉红色的之外,其他东西一律都是干干净净的白色。格罗斯伯格还注意到,房间里头摆放了好几个法国利摩日陶瓷首饰盒,以及一个水晶相框。相框里镶嵌的,是小女孩和父亲在汉普顿高尔夫巡回赛上的合影。

那天,他们一起读了一本叫《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在这本书里头,有一段描写,说的是盖茨比举办了盛大奢华的派对。书里是这么描述的:“每周五,纽约一家水果商送来五箱橙子和柠檬。每周一,这些被切成两半、榨干汁水的橙子和柠檬堆成小山,被从他家后门运走。”

格罗斯伯格让小女孩停一下,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结果,人家小女孩风轻云淡地说:“我爸妈有一次开派对,家里厨房也是这样的。”

小女孩并不是故意在炫耀,这只是她生活的日常。当然,在后来的家教生涯中,格罗斯伯格会渐渐地习惯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她和这些富家小孩之间就是有“壁”。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比如说,后来有一回,格罗斯伯格跟她的学生聊到了地铁检修,结果学生问她:“什么是地铁检修啊?”原来,这个学生她有私人司机,平时是不坐地铁的,所以她并不了解地铁检修是怎么一回事儿。但格罗斯伯格说,其实对于普通纽约人来讲,地铁检修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儿了。很多时候,上班族还会因为地铁检修而迟到。

格罗斯伯格教的是写作,有时她也会因为她的学生某些“何不食肉糜”的发言而感到头疼。她说,她的学生并不知道,大多数小孩是不会收藏500美元一双的球鞋的。而学生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特殊,那就很难就某些话题展开写作。

跟这些家庭接触之后,格罗斯伯格感叹道:“我才知道,原来这些纽约人根本不需要工作,除非他们自己想去工作。”

格罗斯伯格了解到,这些小孩生活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那就是体育锻炼。

比如说,她有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先参加壁球训练,然后去私立学校上一天的课,放学再去打壁球,最后回家写作业和补习。

除此之外,这些小孩的假期也非常精彩。

书中提到格罗斯伯格的另一位学生,说她从假期开始的那一秒,就被父母带去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

“一年去一次摩洛哥,经常去犹他州滑雪,有一次还去柬埔寨生态游。她骑着塞格威在城市里穿行,逛当地市场,住五星级酒店。元旦前一天晚上,她在圣巴特岛的游艇上看烟火。她在加勒比的酒会上时常会碰到熟人。她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

最让格罗斯伯格感到震撼的是,这位学生会为了去法国蓝色海岸度假而买了一整个衣柜的新衣服。格罗斯伯格说:“我还从来没想过为了一次旅游买一柜子新衣服。”

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小孩的生活非常令人羡慕,他们不仅吃好喝好住好,还能玩好。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以后,格罗斯伯格发现,上面这些故事,其实还有着另外一种讲述方式。

上东区的很多小孩练习壁球,但事实上,他们并不真正喜欢壁球。比如咱刚刚说的这位学生,她喜欢的其实是针线活儿。但她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壁球这项小众运动是他们通往名校的入场券。

格罗斯伯格说,很多小孩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和体育这两件事情。她举了另一个学生的例子,她说,这个学生一天当中的每个时刻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不是在跟私人教练打网球,就是在去参加锦标赛的路上,或者是在跟着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数学家教学习。

更夸张的是,很多小孩会因为过度锻炼而骨折,落下伤病,但父母和学校往往把这些伤病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格罗斯伯格说:“在纽约市私立学校的走廊走一圈,你会看到一大排拐杖和石膏。孩子们顽强地拖着它们四处走动,有些孩子甚至已经用得很熟练了。他们有着亲密的‘哥们儿体系’,几个朋友相互把背包拽来拽去,大厅里经常能够听到拐杖落地时发出的丁零当啷的声音。”

书中说,上东区的家长们对名校有着非同寻常的执念。为什么上名校这件事情那么重要呢?因为在家长们看来,这很像是一种投资回报。如果孩子上了常春藤名校,这就意味着家长投入的时间和资源产生了效果。而这正是家长之间用以相互炫耀的资本。

除此之外,这些有钱的家长也会担心子女社会地位的下滑。

书中说,这些美国的精英活得很焦虑,尽管他们的财富还一直在增长,但他们却丝毫不敢松懈下来。他们觉得自己需要一刻不停地奔跑,否则就会迅速坠落。这样一种焦虑,也传递给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你会发现,上东区的这些家长,他们非常想要控制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这个过程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按理说,我们会觉得,有钱人家的孩子,应该更有条件去尝试各种道路,更有可能被鼓励去追求自己理想的职业。但格罗斯伯格说,至少在她所接触的这部分家长当中,十有八九是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的。

书中说,这儿的人饱受失眠之苦,他们的孩子也不例外。这些孩子们的日程被排得满满的。按理说,放学之后的时间应该是足以完成作业的。但是,因为这些孩子放学以后还需要参加体育锻炼,那要写完作业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熬夜了。类似的,周末本来就是一个用来放松的时间,但是这些孩子的周末却很可能会被各种巡回赛给填满。格罗斯伯格感慨道:“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就跟首席执行官一样,睡眠成了他们负担不了的奢侈品。”

格罗斯伯格发现,这里的很多小孩过得并不快乐,他们往往睡眠不足,然后是焦虑,甚至会抑郁。

他们的内心很空虚。一方面,他们啥都有了,他们认识一些很牛的大人物,也去过很多的国家,他们有条件纵情享乐,几乎享受了所有能享受的东西。但是,如此之后,生活就会变得寡淡,日子也会变得百无聊赖,好像没什么盼头。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被要求不断地奔跑,不能停下脚步,甚至连喘息的时间都不太有,更别说好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格罗斯伯格聊到她的一个学生,说他“没有时间思考,一旦摆脱父母和紧凑的日程表,他就投身于各种‘麻醉剂’”。这里的“麻醉剂”,说的是像电子游戏、酒精这样一些充满刺激性的事物。

格罗斯伯格说:“我小时候经常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看,对上面的每一条纹路都了然于心。在夏日的午后,我经常在房间里读书、睡觉或者做梦。这些孩子呢,没时间也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时时刻刻和手机黏在一起。”

看着这些停不下来的学生,格罗斯伯格总能想到自己的小时候。格罗斯伯格说,那会儿,她的父母会在十点半以后催着她去休息,而不希望她熬夜学习。

但是,上东区的家长不一样。她发现,这里的很多家长会允许自家的小孩熬夜学习。他们给小孩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家长甚至只关注小孩的成绩,而不关注小孩其他的方面。有时候,他们明明知道自家小孩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但他们却会无奈地表示,“我的孩子愿意去找治疗师,但问题是没有时间”。

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在他们眼中,时间似乎永远都是不够的。格罗斯伯格说,在这里,休闲就和赘肉一样罕见。

除了背负巨大压力之外,格罗斯伯格还发现,这儿的小孩跟他们的家长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疏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家长不是会花很多精力在小孩的培养上面吗?书中说,尽管如此,但他们的家庭并没有太多共进晚餐的时间,尤其是小孩还要参加很多的课后活动,这就进一步占用了他们的亲子时光。

对于这群小孩的生活,格罗斯伯格又是惊叹,又是同情。她说:“我同情他们的脆弱,又惊叹于他们的气质。他们就像普拉达生产的泰迪熊玩具,毛茸茸的,可爱又时尚。”

在观察上东区家长和小孩生活状态的同时,格罗斯伯格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

她说,上东区富豪家庭的教育无疑已经变成了“军备竞赛”,这是一件非常不理性的事情。格罗斯伯格感慨地说:“难道父母们就不怀念家庭时光吗?或者不想至少下午腾出休息时间,享受一下番茄酱和薯条吗?这一代的孩子正在为这种失衡的生活付出代价。”

她强调,如果孩子们的生活一直都是被规划好的,那么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无聊或孤单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他人或者电子设备的信息,从而“丧失了认识自我、做梦、产生灵感和顿悟的机会”。

她发现,这些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在进行交易,要么是用来换取赚钱的职业,要么是用来换取能嫁给有钱人的赚钱职业。

她清楚地记得,她的一名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会专门去寻找跟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专业。一开始,她还以为这位学生是在开玩笑,后来她发现,这是真的。这位学生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进入房地产行业,成为商业地产大亨。格罗斯伯格说:“他对大学的看法完全是交易性的,这让我没有办法理解。”

格罗斯伯格想起了盖茨比。还记得咱前面提到的那本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吗?盖茨比是这本书中的主角,他也是一个用交易思维来生活的人。在盖茨比的世界里,连玩乐都是交易的一部分。他的每一场派对都是深思熟虑的,都有他要达成的目的。

格罗斯伯格说,盖茨比并不懂得真正地享受快乐,而她所辅导的大多数小孩也是这样。他们会习惯把时间分配给特定的目标。而在失去了这些目标,需要他们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就只能逃到酒精或者电子游戏当中去了。

格罗斯伯格反思了美国梦,她说:“如今的美国梦已是千疮百孔了。金钱可以让生命变得耀眼、迷人、鲜活,却最终让年轻人陷入孤独和无爱。”“过去,我们的成功建立在渴望成就、不懈进取的基础上。”“也许,新的美国梦可以将个人的满足感包含在内。”

格罗斯伯格说:“我真心希望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由,甚至私心地希望那些文笔优美的学生不要全部跑去华尔街。我有一个梦想,是去参加从前学生的新书发布会,但是至今仍未实现。”

好,到这儿,这本《我在上东区做家教》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在为你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我想为你分享些什么呢?

显然,书里讲述的生活离我非常的遥远,我没有享受过如此优渥的生活。与此同时,我的父母虽然也重视教育,但他们并没有给予我如此沉重的学业压力,我也没上过多少补习班。但是,不知为何,在读书里的故事的时候,我依然感到心有戚戚焉。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共鸣点在哪。

我曾经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没有人鞭策我,但是我会自我鞭策得厉害。那会儿的我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目标,然后不断追逐。所幸,最终的结果都不算差。但代价就是,那些日子我时常会感到焦虑,甚至恐慌。

我一直害怕自己赶不上,也害怕自己被赶上。那会儿,我也会经常说自己“没时间”,“没时间”玩,“没时间”看病,“没时间”谈恋爱。

某一天,我正站在自家阳台上吹风,我突然就意识到,我好像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学习跟工作上。我所有的乐趣都来源于我达成了什么成就,获得了什么奖项。对我来说,生活就好像只是一种调剂,我太累了,我会选择去放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能从生活中收获什么乐趣。相反,停下来只是为了我后续更好地投身工作而做的蓄能和准备罢了。某种意义上,这不也算是一种把玩乐当“交易”吗?

我突然觉得那种感觉很可怕。

那年春节,我回到了老家,看到了老家的弟弟妹妹们。他们自在、快乐,而且自信。我发现,原来生活的幸福并不需要借由“出人头地”这样一个中介来达成。读书的时候,我一直被“有出息”的夸赞所激励,但无意间,我也被它所绑架。

在那之前,我觉得幸福需要很多前置的条件。在那之后,我发现,幸福好像没有那么难,我也突然变得好自由。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也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地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上东区的家长们都在努力用一种他们所能认知到的最有效最高效的办法,来给小孩铺路,来给他们创造优势,让他们从起跑线上就开始“腾飞”。

  2. 上东区的很多小孩过得并不快乐,他们往往睡眠不足,然后是焦虑,甚至会抑郁。

  3. 如果孩子们的生活一直都是被规划好的,那么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无聊或孤单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他人或者电子设备的信息,从而“丧失了认识自我、做梦、产生灵感和顿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