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 陈章鱼解读
《思辨与立场》| 陈章鱼解读
关于作者
理查德·保罗是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创建者以及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与职业发展部主任。他是一名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在这一主题上他著有9本著作,发表的文章在200篇以上。
琳达·埃尔德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批判性思维中心的执行主任以及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主席。她已经与人合著专著4部,并提出了一个批判性思维发展阶段的原创性理论,同时也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知名作家。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两位批判性思维研究领域专家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的权威力作,他们把通俗易懂和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与实际情景和问题相结合,并举出了丰富而真实的案例。比如,书中指出,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的意义;情感监控或评估思维所能产生的意义;欲求引发行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和动态的关系,其中任何一者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另外两者。
核心内容
重新梳理原书思路,聚焦在引发非理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原因:“自我中心思维”和“社会中心思维”。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思辨与立场》,它的副标题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听到这个副标题你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
可能你会觉得,讲批判性思维的书已经够多了。确实,光是我们「得到听书」就已经解读过《学会提问》《超越感觉》《清醒思考的艺术》《明智行动的艺术》等一系列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好书。但是,你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对批判性思维既了解却又疏远。很少有人不知道“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但是你要是问别人,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吗?又没有多少人敢承认。
我特意在我们得到的办公室做了个小调查,问我的同事“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吗?”除了一位同事很自信地说“是”,剩下的人都觉得,自己了解批判性思维,但是不敢说自己就是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从知道到做到,有这么大的鸿沟呢?是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和课程水平太低,全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还是我们太笨,怎么学也学不会呢?
其实都不是。
我发现,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使用批判性思维,而是我们在生活中想不起来使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好像那种先进好用的手机App,你心血来潮下载到手机里,想着什么时候我肯定能用上,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先进的工具就被你遗忘,埋在了一屏一屏的图标里。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批判性思维不好学,也不是我们不会用,而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自动启动的机制。在遇到问题时自动提醒你,现在你该使用批判性思维了。
那怎么建立这个自动启动的机制呢?这就要说到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思辨与立场》了。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两位都是美国心理学家,拥有多年研究和推广批判性思维的经验。这本《思辨与立场》就是两位心理学家根据多年的研究,写成的一本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它从认知技巧的层面告诉我们好思维和坏思维的区别,也详细介绍了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需要有哪些品质。而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最值得向你介绍的内容,就是我们刚才聊到的,怎么建立一个自动启动的机制,帮助我们把批判性思维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作者在书中把这一套机制称作“策略性思维”。
和我们想象中最不同的是,这套机制不是从评价思维开始,而是从识别情绪开始。作者提醒我们,当你感觉到愤怒、沮丧、抑郁这些负面情绪时,恰恰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非理性思维。
接下来,顺着这个情绪,往前想一步,看一看是你的什么想法,引发了负面情绪?之后,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这个想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非理性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
当你做完了这几步,你就可以自然而然调动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用理性的想法,去替换非理性的想法了。
这个机制巧妙的地方在于,用情绪来监控和评估我们的思维。我们无法下意识地感觉到自己处在非理性的思维中,但是我们很容易察觉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是,回看这套机制,你会发现这中间有个问题:评估情绪,这个我们很容易做到;发现不理性的想法后,调动起批判性思维,这个我们也能做到。可是中间这一步,似乎有点困难,我们如何评估自己的想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呢?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了解,非理性思维从何而来。这本书给我们指出了引发非理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原因:“自我中心思维”和“社会中心思维”。
我们先来看引发非理性思维的第一个原因:自我中心思维。
作者在书中认为,我们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自我中心会有三个具体表现:
首先,人类倾向于将任何事物都看成与自己相关,遇到事情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我们在想问题时,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
其次,我们会本能地用自己的行为控制周围的人和环境,让他们变得和我们的利益一致。换句话说,我们在做事情和权衡利弊时,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
最后,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是自私自利的,因为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我们会将自己看成是正确的、公正的。如果别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那我们就会认为对方是错误的,是不公正的。换句话说,我们在评判对错时,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
虽然自我中心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不理性的思维,但是有些时候,这种思维反而能让我们感觉良好。因为我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他人,获得自己想要的。
书中举了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小明和小红是男女朋友,周末晚上想去看个电影,小明想看动作片,但是小红想看爱情片。
小明就通过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立场。比如爱情片往往节奏慢很沉闷,经常还有哭哭啼啼的情节,大周末看这样的电影多压抑啊。动作片节奏明快,而且英雄打败坏蛋,正义战胜邪恶,多有正能量。听完小明的一番议论,小红只好放弃自己的选择,迁就小明的想法。
实际上,小明的一番议论背后,隐含着一个最重要却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小明只是单纯不爱看爱情片。糟糕的是,小明的自我中心甚至蒙蔽了他自己的眼睛。他自己都很难意识到,因为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他在想问题时没有考虑小红的感受。反正自己的欲求得到了满足,他就认为自己成功了,他的自我中心思维因为获得了正反馈,反而会加深。
所以你看,自我中心的思维在有些时候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但是更多时候,自我中心思维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问题。
咱们还是拿小明和小红举例子。
如果小明总是用那样的态度对待小红,那小红迟早有一天会开始想,为什么每次看电影,总要顺着他的想法,而不考虑我想看什么呢?她对此想得越多,就越能从他们相处的各个方面看到小明的自私,看什么样的电影,去什么样的餐馆,和哪些朋友聚会,往往都是她顺着小明的心思。这个时候,小红难免就会开始认为,小明也许不是真的关心她,不是真心喜欢她。
小红的怨恨情绪很可能就会引发她的行动,她没法继续在生活中那么顺着小明,就算她继续在看电影时迁就小明的选择,她也会感觉闷闷不乐。两个人迟早会爆发出矛盾。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是只被自我中心的思维所控制。你可以想象每个人都有两个大脑,一个大脑是按照天生的自我中心的思维运行的。想问题、做事情、权衡利弊、评判对错的时候,都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但是,我们还有另一个大脑,则是按理智开化的、高级别的能力行事。我们想要开启批判性思维,就要从前一个大脑切换到后一个大脑。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很难识别出自我中心思维。因为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我们会将自己看成是正确的、公正的。哪怕是那些非理性的思维,经过自我中心的扭曲之后,在我们的头脑中看起来就会非常合理。这种情况下,没人会对自己说“我现在陷入非理性思维了,我应该理性地思考一会儿。”
尤其是当我们处在一种最不理性的状态下,比如愤怒的状态下,我们通常会感到自己正在被别人不公正地对待,更顾不上进行自我反思了。
那我们要怎么穿越思维的盲区,找到我们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维呢?
我从这本书的练习中找到了一个策略,咱们可以采用迂回的战术。一上来就进行自我反思,确实有些不容易,我们可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别人的自我中心思维操纵过。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没有哪件事情,是别人出于自私的目的操纵了你,并且完全不顾及你的利益?回想到这样一件事情之后,你要更进一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
当时的情境是什么样的?
-
那个人用什么样的理由,让我迁就他/她?
-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他/她的理由听起来是理性的?
-
为什么我现在相信这个人试图操纵我? 他/她真实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能认识到,一个人的自我中心思想,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反思自己了。
自我中心思维可以引发我们的很多种表现,书中建议我们,一开始只关注其中一种表现,什么呢?否认。
设想在你和他人的交往中,最好是和伴侣的交往,你上一次产生强烈的否认情绪的时候,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拒绝接受的东西是什么?
-
你使用哪些理由来回避事实?
-
在这个过程中,你忽略了哪些事实?
-
你的否认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小明来进行自我反思,那么他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我拒绝接受的东西是和小红一起看爱情片。我使用的理由是爱情片往往节奏慢很沉闷,经常还有哭哭啼啼的情节,大周末看这样的电影很压抑。但是我忽略的事实是她没能享受她想看的电影,因为我坚持自己的行事方式。我意识到,如果我曾经是理性的,我应该关心小红的期待,她应该在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里有更多的享受,并且知道我愿意为她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总是期待她为我牺牲。
总结一下,引发非理性思维的第一个原因是“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中心会有三个具体表现:我们在想问题时,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我们在做事情和权衡利弊时,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我们在评判对错时,也会优先以自己为中心。自我中心的思维在有些时候能让我们感觉良好,但是更多时候,自我中心思维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问题。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找到我们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维。
我们再来看引发非理性思维的第二个原因:社会中心思维。
“社会中心”正好和“自我中心”相对,因为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除了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以外,还产生了另一种本能,那就是加入一个群体的本能,比如成为家庭的一员,成为公司的一员,或者加入一群朋友。
想要加入一个群体,这种想法并不是非理性的思维。但是每一个我们所属的群体都会产生约定俗成的信念,或者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规矩”。如果这些规矩过于根深蒂固,让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了优越感,并且拿着这些信念去判断群体外的人,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思维。
作者把这种非理性思维称作“社会中心思维”。
社会中心思维很容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斗争。比如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反过来,如果这个民族仇视其他民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么就是“社会中心思维”带来的非理性。
甚至在儿童身上,也会表现出社会中心的思维和行为。书中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 ,研究发现,七八岁的小朋友,就已经有了社会中心思维的倾向。研究人员访谈了一些欧洲小朋友,问他们觉得哪个国家的人最聪明。结果是,哪个国家的小朋友,就会认为哪国人才是最聪明的。
这些小朋友甚至会很理智地承认,别的国家的小朋友会站在他们国家的立场回答问题。但是他们还是会坚持相信,自己国家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显然,这些小朋友在思考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产生了社会中心思维。社会中心被他们当成自己的信条,已经与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国家相结合。虽然他们不能明确地说出为什么他们的国家比其他的国家要好,但是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就是比其他群体优秀。可以说,这是人类心理的天性。这种天性一方面让自己所在的群体更有凝聚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让群体和群体之间产生了歧视和误解,甚至是矛盾和冲突。
你可能会问,我也不搞种族歧视,我也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其他国家的朋友,是不是社会中心思维就和我没有关系了?其实,不只是在国家、民族这样的层面上,哪怕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有可能被社会中心思维带来的非理性所影响。
因为社会中心思维不仅会让人们歧视群体之外的人,还有可能让群体之内的人思维固化。就像非理性的思维,经过自我中心思维的扭曲之后,在我们的头脑中看起来就会非常合理,一个群体中的非理性想法,经过社会中心思维的扭曲,也会变得难以识别。
所以一个组织或一个公司,也有可能因为社会中心思维的影响,导致人们无法作出理性的决策。
比如说,一家公司内部等级森严,每个人的话语权和职级严格挂钩,结果是职级高的人就算作出错误的决策,也会被人执行;职级低的人,就算有好的想法,也很难被人采纳。甚至职级高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就算是作出错误决定,也要坚持宣称自己是正确的。
再比如,你是一位老师,你发现你所在的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标准存在问题:评估老师时,一方面依据他和其他老师的关系,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欢迎程度。你发现,这使得一些教学能力差、学术有问题的老师得到高升,一些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不被重视。但是当你把这个问题反映给校长,你惊讶地发现校长自己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也无能为力,因为校长担心一旦进行改革,自己会失去很多老师的支持。
你看,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会被社会中心思维带来的非理性所影响。
怎么评价一个公司社会中心思维是不是很严重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些评价的指标。
首先,看这个公司内部的权力争斗。有多少人热衷于争权夺利?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会不会对高职级的人是一种威胁?如果权力争斗严重,那么就要小心了,这个公司社会中心思维就可能很严重。
其次,看这个公司对内和对外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对外的宣传和对内的表现越不一致,这个公司的社会中心思维就可能越严重。
最后,再看一下这个公司有没有官僚主义、短期思维、见利忘义这些问题,如果有,那么也是社会中心思维的表现。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这样的评估,发现你的公司有这些问题,那么你就要痛下决心去作出改变了。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呢?遇到这样的公司,你也许没有力量改变它,但是即使改变不了一个群体,批判性思维在这里还是能派上用场。它能帮助你意识到,这个公司哪些观念是非理性的,而你的一些想法虽然和公司主流观点相悖,但是其实是理性的。这样,你可以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被社会中心思维所扭曲。如果你的理性观点和公司的主流观点产生严重分歧,批判性思维也能帮助你早下决心,离开这个糟糕的公司。
除此之外,书中还给出了一种抵御社会中心思维侵蚀的办法,那就是读书,尤其是阅读以往的经典书籍。
因为通过阅读,我们能了解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人类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们难免会被当下的一些观念影响,但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开始认识到当下的一些错误概念。我们会对什么观念是更普遍的,什么观念是更重要的,形成一个更好的认识。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能脱离短期思维对自己的影响,也能脱离自己身处的小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你能看到经过历史的积累,经过无数人的思辨,人们产生的那些共识。你可以用这些观念和自己的想法互相印证,这就给了你一个底气:虽然我的想法和当下所处的小群体不太一样,但是我和更多优秀的人想到一块去了。这个底气能帮助你坚持自己的理性,免受社会中心思维的侵蚀。
书里给出了一张书单,推荐了一些值得阅读的思想家。我把这张书单附在了文稿最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根据这张书单进行阅读。
总结一下,产生非理性思维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中心思维”。社会中心思维正好和自我中心思维相对,因为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除了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以外,还产生了另一种本能,那就是加入一个群体的本能。
想要加入一个群体,这种想法并不是非理性的思维。但是每一个我们所属的群体都会产生约定俗成的信念,或者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规矩”。如果这些规矩过于根深蒂固,让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了优越感,并且拿着这些信念去判断群体外的人,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思维。而且社会中心思维不仅会让人们歧视群体之外的人,还有可能让群体之内的人思维固化。
好在,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评估一个公司的社会中心思维倾向,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帮助自己坚持理性,免受社会中心思维的侵蚀。
到这里,这本由两位心理学家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思辨与立场》,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总结一下,这本书介绍了一种自动启动的机制,帮助我们把批判性思维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作者在书中,把这一套机制,称作“策略性思维”。
这套机制不是从评价思维开始,而是从识别情绪开始。顺着这个情绪,评估自己的想法,从中找到非理性的思维。
这其中的关键,是了解非理性思维从何而来。这本书给我们指出了引发非理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原因:“自我中心思维”和“社会中心思维”。
自我中心会让我们在想问题时、做事情和权衡利弊时、评判对错时,优先以自己为中心。社会中心思维正好和自我中心思维相对,可能会让一个群体的人思维固化,或者歧视群体之外的人。
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识别出自己的两种非理性思维。这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帮助。
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我发现我们对于批判性思维,很容易产生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可能是受“思维”这个词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批判性思维当做一套知识。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游泳、打羽毛球一样,是一种技能。知识重在理解,而技能重在练习。
所以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会建议你,可以不按章节顺序阅读这本书,但是强烈建议你投入时间,去做书中给出的练习。
第二个误解,可能是受“批判”这个词的影响,我们很容易重“批判”而轻“思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上来的态度就是“真的吗?我不信”,先质疑再说,或者先否定再说,以为这就是批评性思维的表现。
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质疑,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想要建立批判性思维,重要的不是批判他人,而是反思自己。就像书中所说:“当我们抱着一种提升自己思维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思维时,批判性思维就启动了。”
附:《思辨与立场》推荐的阅读书单
1.至少2000年前
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的著作。
2.13世纪
托马斯·阿奎纳和但丁的著作。
3.14世纪
薄伽丘和乔叟的著作。
4.15世纪
伊拉斯谟的著作。
5.16世纪
马基雅维利、切利尼、塞万提斯、弗朗西斯·培根以及蒙田的著作。
6.17世纪
约翰·弥尔顿、帕斯卡、约翰·德莱顿、约翰·洛克以及约瑟夫·爱迪生的著作。
7.18世纪
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斐逊、亚当·斯密、本杰明·富兰克林、亚历山大·蒲柏、埃德蒙·伯克、爱德华·吉本、塞缪尔·约翰逊、丹尼尔·笛福、歌德、卢梭以及威廉·布莱克的著作。
8.19世纪
简·奥斯汀、查尔斯·狄更斯、爱弥尔·左拉、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查尔斯·达尔文、约翰·亨利·纽曼、列夫·托尔斯泰、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弗兰克·诺里斯、托马斯·哈代、埃米尔·杜尔凯姆、埃德蒙·罗斯丹、奥斯卡·王尔德、马克·吐温的著作。
9.20世纪
安布罗斯·比尔斯、古斯塔夫·梅耶、亨利·路易斯·门肯、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威斯坦·休·奥登、贝尔托·布莱希特、约瑟夫·康拉德、马克斯·韦伯、阿道司·赫胥黎、弗兰兹·卡夫卡、辛克莱·刘易斯、亨利·詹姆斯、萧伯纳、让-保罗·萨特、弗吉尼亚·伍尔芙、威廉·亚伯曼·威廉斯、阿诺德·汤因比、查尔斯·赖特·米尔斯、阿尔贝·加缪、薇拉·凯瑟、伯特兰·罗素、卡尔·曼海姆、托马斯·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西蒙娜·德·波伏娃、温斯顿·丘吉尔、威廉·J·莱德勒、万斯·帕卡德、埃里克·霍弗、尔文·戈夫曼、菲利普·阿吉、约翰·斯坦贝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威廉·福克纳、塔尔科特·帕森斯、让·皮亚杰、莱斯特·瑟罗、罗伯特·莱奇、罗伯特·海尔布隆纳、诺姆·乔姆斯基、雅克·巴尔赞、拉尔夫·内德、玛格丽特·米德、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卡尔·波普尔、罗伯特·莫顿、皮特·伯格、米尔顿·弗里德曼、雅各布·布朗诺夫斯基以及阿尔伯特·艾利斯。
划重点
1、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策略性思维”,用情绪来监控和评估我们的思维,建立一个自动启动的机制,帮助我们把批判性思维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
2、这本书给我们指出了引发非理性思维的两个重要原因:“自我中心思维”和“社会中心思维”。
3、自我中心会让我们在想问题时、做事情和权衡利弊时、评判对错时,优先以自己为中心。
4、社会中心思维正好和自我中心思维相对,可能会让一个群体的人思维固化,或者歧视群体之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