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学会选择》 璐瑶解读

《学会选择》| 璐瑶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谢里·戴斯特勒,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康特拉考斯特学院的教授。长期以来,她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工作都是批判性思维。她在这方面的专业性得到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赞赏,而这本书的出版商也正是培生教育出版集团。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出到了第六版,是一本非常经典、专业的书籍。在这本书中,作者谢里·戴斯特勒并没有一一说明每件事情应该如何具体地去做选择,而是系统地为我们阐释了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我们做选择,以及做选择最关键是要把握哪三个方面:做选择的前提、过程,以及做选择时要小心避免的陷阱。

核心内容

这本书不是在说每件事情应该怎么具体地去做选择,而是说,要做出好的选择,必须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我们把握好做选择的三个重要方面,这样,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选择问题,都能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所以,我们将详细地来说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出最佳选择的前提是什么?第二,想做出最佳选择,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三,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小心避免哪些陷阱?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学会选择》,副标题是《批判性思维实践手册》,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48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怎么用批判性思维权衡各种因素,做出最好的选择。

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毕业生烦恼到底应该选择继续读研,还是去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又在烦恼到底是跳槽还是继续留在现在的公司。谈了几年恋爱之后开始想要不要结婚,结婚的话要怎么支配自己的钱,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甚至在平常生活中,出去吃饭吃什么,家里买哪一款沐浴露比较好……从人生中每一件大事到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所有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面对无数个选择,还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可以说,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帮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吗?

本期音频要解读的这本书,说的就是怎么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我们做选择。在你做选择的过程里,比如怎么把握好做选择的前提,选择中会遇到什么坑等等,都需要批判性思维。这里的批判性是有辨别能力的意思。要做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就不能随便接受自己听到的各种信息,要用具体的标准来思考、推理,然后有意识地做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是谢里·戴斯特勒,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康特拉考斯特学院的教授,长期以来,她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工作都是批判性思维。她在这方面的专业性得到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赞赏,这本书的出版商也正是培生教育出版集团,而且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出到了第六版,可以说,是一本非常经典、专业的书籍。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不是在说每件事情应该怎么具体地去做选择,而是说,要做出好的选择,必须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我们把握好做选择的三个重要方面,这样,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选择问题,都能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所以,我们将详细地来说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出最佳选择的前提是什么?第二,想做出最佳选择,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三,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小心避免哪些陷阱?

先来看看做出最佳选择的前提是什么?在告诉大家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核心的一个关键词:“论证”,是什么。论证,就是要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它是由论题、结论和论据构成的。论题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东西,你要做选择的事情。比如说,应不应该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我们家要不要请个保姆?这些就是论题。结论呢,就是对论题表现出的立场,对事情做出的选择。而论据,则是为自己下结论、做选择提供支持的依据。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论证的结构呢?这是因为,想要保证选择的正确性,就要先把握好论题,搞清楚你要思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没有把握好论题,会怎么样呢?我们来听一个例子,看看会出现什么后果。现在电视上经常会播一些讨论家庭问题的节目,有一个家庭类节目的话题是关于配偶扶养的,他们讨论的论题是“应不应该用第二任妻子的工资来支付前妻的扶养费”。讨论着讨论着,就有人把这个论题转到了“前妻是不是应该自己出去工作”,“应不应该用第二任妻子的工资来抚养前妻的孩子”,甚至转到了“前妻和现任妻子哪个更好”这样的论题上去了。一旦原本的论题被扯远了,那我们讨论的就不再是原来我们要讨论的东西,我们的想法,还有选择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论题,确定我们讨论的始终是一个东西。

不仅是我们自己在讨论的时候要把握好论题,我们也要留心别人对论题的把握,尤其是那些要通过别人的回答来做选择的问题。比如说美国的总统选举,那些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就经常用精心准备过的回答来应付观众的论题,但细心注意的话你会发现,他们的回答都是针对另一个话题的。曾经有记者问一位总统候选人,他会怎样处理金融债务。候选人直接把问题扯到了税务上,还表示如果自己做了总统,是绝对不会提高赋税的。你看,他并没有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转到了税务的处理上,而且,这位候选人在跑偏的论题上还能赢得不少民众的支持。所以,根据别人的回答做选择的时候,也要看看别人有没有把握好论题,有没有答非所问,千万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做出最佳选择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论题,确定我们和别人在讨论的东西始终是同一个,只有这样,才能相对容易和正确地做选择。

把握好了论题,接下来做什么呢?接下来就要来看一看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看看我们做决定的依据是不是有道理的。但是,想要做出最佳的选择,不单单是要考察论据,还要学会辨别推理中出现的各个因素。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做出最佳选择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推理中出现的各个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要怎么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别人的观点。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自己的观点分成论题、结论、论据来一一说明,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观点还原成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考察。比如说,在讨论“应不应该限制孩子在公共图书馆上网”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说:“当然不应该限制他们上网,他们也需要在网上查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人的观点还原成这样的形式,他的结论是“不应该限制孩子在图书馆上网”,他的论据是“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需要在网上查信息”。而那些认为,应该限制孩子在图书馆上网的人,他们又有不一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如果不限制孩子在图书馆上网的话,会让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不良的信息,比如情色、暴力之类的。他们的论据是“想要保护未成年的孩子,就要避免他们接触不良信息”。还原了论据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人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应不应该限制孩子在图书馆上网呢?

这就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就是要批判性地权衡这两个论据,然后再做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论据的考察,你会发现,其实现在很多的公共图书馆都已经单独设有儿童区,在这些儿童区,无论是上网还是书籍,内容都是有限制的,所以其实并不用担心孩子们会接触到不良的信息。这样一来,那个认为应该限制儿童在图书馆上网的人,他给出的论据就并不是完全成立的。在权衡了各个因素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了:在那些设有儿童区,对儿童上网内容有限制的图书馆里,我们不应该限制孩子上网,但是在那些没有儿童区的图书馆里,我们就应该限制孩子上网。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根据别人的观点来做选择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做选择。书里把它叫做“价值假定”,就是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东西的观点、理念、原则。也就是说,在面对选择之前,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是价值假定。作者认为,因为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脑子里会有很多价值假定,这些价值假定会有所冲突,所以我们才会很难做选择。而想要做出最佳选择,就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各个价值,然后在各个价值假定里面选出最重要的那个,这个过程也叫做“价值占优”,哪个价值假定占据了优势。

比如说,要在a学校和b学校里面选择一所去读书,怎样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呢?首先,你要想一想,在选学校这件事情上,对你来说有哪些很重要的价值因素。比如,你可能会看重专业排名、学校排名、师资力量、学费、学校的环境等等因素。把你认为重要的价值因素全部列出来,再根据这些价值因素在你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给出一个权重分,权重分的范围是1到10,越重要权重分越高。假设你看重的价值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学校排名,一个是学费。在这两个价值因素上,你更看重学校排名。你就可以给学校排名10分的权重分,给学费的权重分是8分。a 学校和 b 学校几乎一样好,在学校排名上的得分一样,都是10分,但是 a 学校的学费更便宜,所以它在学费上的得分是9分,b 学校在学费上的得分是6分。

然后,把价值因素的权重分乘以每个学校在各个价值因素上的得分,就可以得到每个学校在各个价值因素上的最终得分。最后,把这些价值因素的最终得分相加,就是这个学校整体的最终得分。计算得出,a 学校的总分是172,b 学校的总分是148。根据得分的高低,你就可以尝试做出选择了,选择得分高的a学校。

为什么我们说的是“尝试选择”呢?理论上来说,这应该就是最佳选择了,但是有可能,你发现你更喜欢b学校。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回到这些价值上,来看一看是什么拉开了这两所学校在得分上的差距。就像上面的这个假设,在学校排名上,两个学校的得分是一样的,差距是在学费上拉开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考虑和学费有关的情况,比如说奖学金、助学金,或者自己能不能做兼职来补贴学费,等等。你看,这个方法不只能帮你做出最佳选择,在你不想要最佳选择的时候,它还能帮你找到弥补的办法。

如果是要对一些涉及到道德或者伦理价值的事情做选择呢?也是一样的,要在做选择之前用批判性思维权衡各个道德和伦理的价值。我们通过几个例子了解一下。比如说,有人叫你参加一个循环利用罐头盒、瓶子和纸箱的社区计划,但你平时的习惯是把这些东西和其他垃圾一起扔掉,所以到底要不要参加呢?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想一下,如果小区里的所有人都拒绝参加这个计划,后果会怎么样呢?如果你觉得最后会是一个不大好的后果,比如环境污染啊,小区的垃圾变得不好处理啊这些,那你就很有可能会选择参加这个计划。

再比如,有一些研究室,他们很可能可以成功地找到治疗艾滋病的办法,但是这些实验需要给动物注射艾滋病的病毒。假设你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投票表决,你会选择赞同还是反对这个实验呢?你自己一贯的道德原则认为,虐待小动物是不合理的,那么,你可以尝试给自己做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问自己,如果这个研究能够拯救的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亲人,你会怎么选择呢?如果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你会投赞成票,也就是赞同给动物注射艾滋病病毒,那么,你就要重新权衡一下,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假定是什么了。

生活中,除了价值假定会影响我们做决定之外,“实在假定”也经常影响我们做决定。实在假定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接受这些观念,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些观念有时也靠不住。所以,懂得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实在假定非常重要。比如说,时间观念。大部分北美洲的人,他们对于时间观念都有这样的实在假定:如果会议定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那么所有的人都应该比一点钟稍微早一点到场。但是,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他们对于时间观念就会有不一样的实在假定。像西班牙人,他们就认为,如果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一点,那么在下午一点半左右出现才是礼貌的。可想而知,如果西班牙人到了北美洲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时间观念,晚了半个小时才出现在会议室,那这个决定真的是非常不明智的。

再比如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说的是,如果头发没吹干就出门,或者穿湿衣服,就会感冒,这就是一种实在假定。通常有这种实在假定的家长们,到了冬天,肯定会把自己的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孩子着凉了。他们自己一般也绝对不会头发湿漉漉地就往外跑。你看,这就是实在假定在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在你决定要不要在冬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头发没吹干坚决不出门之前,有没有权衡过,这种实在假定到底对不对呢?对于我们提到的这个实在假定,大多数的医药专家会这样跟你说: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跟阴冷潮湿的环境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有批判性,要权衡各种说法,不能光听医药专家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医学界非常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怎么说,关于感冒与湿头发、湿衣服的研究结果是:头发湿,穿湿衣服或者是着凉更容易让人感冒这个说法是错的,感冒就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对于实在假定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就接受,要把它们作为我们做决定的依据,要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权衡这些实在假定,看看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想做出最佳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推理中出现的各个因素。如果你是根据别人的观点来做决定的,那你就可以用把别人的观点还原成论证的方法,看一看这个人对这个论题到底说了些什么,他的论据能不能有效地支持他的结论,用这样的方式来权衡各种不同的观点,然后,你就可以综合各种观点得出一个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假定来做选择,那你就要权衡一下所有影响你做选择的价值假定,哪个是最重要的,然后通过价值占优的方法来做出选择。对于实在假定,我们也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它的对错,不能理所当然地就把它作为我们做选择的根据。

把握好了做选择的前提,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做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之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在做选择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哪些陷阱。

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看看产品的广告是怎么说的,然后再决定买哪些产品。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些说法:这种面霜有助于减少粉刺,这种牙膏有助于杀菌,这种枕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广告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有助于”这个词,这种词我们把它叫做遁词,它们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含糊不清。除了有助于这个遁词,我们还经常听到其他的一些遁词,比如:几乎、可能是、专家认为、研究表明等等。

那么,你知道这些遁词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吗?如果广告里面说,这种牙膏有助于杀菌,那么实际上,商家并不肯定这种牙膏一定能够杀菌,他们只是承诺了牙膏也许可以帮助杀菌而已。再比如说,药物治疗的跟踪系统广告说,有了这个药物治疗的跟踪系统,你几乎不可能会忘记按时吃药。或者是某些程序运算软件的广告说,这款产品几乎不会出现任何故障。这些使用了几乎这类遁词的广告,会试图通过这些词语,让消费者过高地评价它们,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

还有些广告经常会用高达、多达这种说法,比如,除臭剂的广告说的是,这款除臭剂将给你多达12个小时的清新空气。还有商场做促销的时候,经常说低价促销,高达80%的折扣。如果你被这个大的数据给套路了,那你就很有可能会掏钱买东西,但是要知道,这种遁词的数据范围是从零开始的,也就意味着,除臭剂有效的时间范围是零到十二个小时,折扣的力度也是零到百分之八十,你并不可能真的能够享受到最大效益。

另外,生活中,我们经常喜欢听取专家的意见,研究的结果。因为大家觉得专家和研究的结果,一定比自己更专业,更科学。不可否认,专家确实在他们的领域比我们懂得更多。但是,很多广告也利用了这一点来给大家设圈套,在宣传某些产品的时候,说是专家的意见,是研究的结果。但具体是哪方面的专家,哪个专家,具体的研究是怎么样的,都没有说清楚。要知道,专家也可能为了利益而说某些产品好,研究如果不符合研究规范,随便找几个人做做实验然后得出结论,那都是不可信的。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掉到语言的陷阱里面,尤其是含糊其辞的说法,一定不可以随便就相信。

在这里,作者还提到了我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叫“认知失调”,如果陷入这种状态,也会让我们做错选择。认知失调的意思是说,当有证据和我们的观点相冲突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找一些方式来缓解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我们会拒绝接受那些和我们观点不一致的观点,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国会就这件事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1998年的时候,就有人告诉过美国的情报机构,说恐怖分子会开着满是炸弹的飞机撞毁世贸中心。但是当时,联邦调查局和联邦飞行委员会都没有去权衡这个信息,直接就下意识地否定了信息的真实性,觉得这怎么可能呢。而且事实上,1998年的这个情报只是很多个情报里的一个而已,在9·11恐怖袭击之前的几年里,美国收到了很多个警告,但是所有的警告都被否定了。

如果陷入了认知失调的状态,人们还会尽可能地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比如说,你刚买了一辆车,然后有一天突然在消费者报告上看到说,这个车的性价比不高,传动系统有问题。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对这个报告做出合理化辩护,会觉得车用一段时间都会出现问题的。你看,那些越喜欢给自己做合理化辩护的人,越难认识到自己判断中的错误。

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本期音频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做出最佳选择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论题,确定我们和别人在讨论的东西始终是同一个,确定别人的回答是针对论题的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相对容易和正确地做选择,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其次,我们说到了,做最佳选择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推理中出现的各个因素。如果是根据别人的观点来做选择,就可以用还原论证的方法,把别人的观点拆分成论题、结论、论据,看一看这个人有没有把握好论题,他的论据是不是针对论题来说的,论据可不可以有效地支持结论,用这样的方式来权衡各种不同的观点,最后综合各种观点得出一个最好的选择。如果是根据价值假定做选择,首先就要搞清楚有哪些价值假定会影响你做这个选择,然后权衡一下这些价值假定的重要性,通过价值占优的方法来做选择。对于实在假定,也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看一看这个实在假定到底对不对,有没有论据支持它,有没有论据反对它,哪个论据更可信。千万不能理所当然地就把它作为我们做选择的根据。

最后,我们说到了,在做选择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哪些陷阱。要特别小心那些含糊其辞的说法,例如有助于、几乎、多达这些没有具体指标,或范围很大的说法。不要掉进了语言的陷进里面,也不要陷入到认知失调的心理状态,只知道拒绝和自己预期不一致的说法,这些都会让我们做错选择。

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一句话,有点拗口,先给你读一下,他说,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好地反驳我自己的观点,那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我觉得这和我们这期音频说的批判性思维是一样的,批判性思维不是让我们去挑别人的错,而是让我们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当我们能有力地反驳一个观点时,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当你对所有选项的理解都非常深刻时,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撰稿:璐瑶 脑图:刘艳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