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好运》 哈希解读

《好运》|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恭喜你打开这本《好运》。看来,你已经准备好,成为一个更走运的人啦。

这个世上有天生好运的人吗?怎么过上好运的一生?这些问题,光是问出来,就让人心尖一动。而这本书,就是来回答这些问题的。

这本书的作者老喻,你可能不陌生。他是畅销书《人生算法》《成长算法》的作者,也在咱们得到站内开过一门课,叫《老喻的人生算法课》。那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带我们更好地应对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

怎么应对呢?老喻的答案是,与其向外东张西望找答案,不如打好你手上最大的那张牌,也就是你自己。

那么这时候,牌的打法就很重要了,这就是老喻的那些“算法”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我近两年其实不太喜欢“算法”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故弄玄虚。但老喻不是要说个大词来唬人,他说其实算法指的就是那些可复制的解题思路。它不限于数学,也不限于计算机。从这个角度,我们每个人的行事策略,都是大量算法的集合。

在老喻那门人生算法课的评论区里,我看到一条高赞评论,说:我们离轻松一点的人生有多远?大概就差这些人生算法。

这个说法夸张吗?我觉得并不夸张,就像登山,有一根手杖总要好过没有。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有一些确定的算法放在工具箱里,总是个依靠,总好过没有。

而这一次,面对好运这个话题,老喻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算法。今天,我会从中挑选让我最有启发的一些,送进你的行囊中,帮你更好地踏上前方的征程。

首先,我们来看这么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好运体质”?就是说,有没有一些人,天然地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招来好运?

老喻的回答是,有的。这世上真的有“好运体质”。当我们排除掉那些先天差别,排除掉有的人“含着金汤匙出生”这类因素之后,我们依然能发现,有些人就是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招来好运,他们似乎更容易踩中时代中的大小趋势,更容易遇到贵人,更容易获得机会,更容易通过一些机会大放异彩,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开放度更高,他们更擅长与人交际;又或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准备,他们本身能力就很强,所以,机会来了能抓住,等等。

没错,这些都能让一些好事情更容易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让他拥有所谓“好运体质”。

不过,这些好像说的都是一些技能层面的东西。但如果你说,我已经很累了,我不想再去修炼这些技能了,有没有一些算法能帮我“无痛”地养成好运体质呢?这就是老喻这本书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了。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首先,老喻在这本书里非常靠前的地方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请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运的人。

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老喻是一个科学派,他是带着严肃的态度在强调这句话的。他说,这句话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自我验证)的概率逻辑。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呢?我们拿“遇到贵人”这个好运场景来举例吧。那么我们刚才说的那句“请你一定相信,自己是个好运的人”,如果放在遇到贵人这个场景里面,就是相信自己一定会遇到贵人。

好,到这里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相信自己,一定会遇到贵人,但你现在并不知道哪一个会是你的贵人,那你此刻会采取的做法是什么呢?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对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在自己的原则范围内做到尽可能友好,给他留下正面的印象。

那么,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续呢?那就是,你遇到的人因为你的良好表现,所以也更愿意反过来对你好,那么这个人成为你的贵人的概率就会变大。

于是最后你真的遇到了贵人。

这个逻辑对于其他看起来需要运气的场景也一样适用。比如,只有相信自己总会遇到好机会,才更会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潜在的机会保持敏锐;只有相信自己能抓住机会大放异彩,才会更愿意全力以赴,等等。

老喻有一个经常跟别人谈起的“人生公式”,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复动作的2次方(E = 核心算法 x 大量重复动作 ^2)。我们拆解一下这个公式,它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核心算法,也就是你怎么打自己手上的牌;另一个就是大量重复的动作,只有愿意“重复做对的事”,普通人的努力,才能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叠加成奇迹。

但是,怎么才能愿意坚持“重复做对的事”呢?你必须先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持。所以,虽然说,“相信自己是个好运的人”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是如果想养成好运体质,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养料。如果这一条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后面的内容也就用处不大了。因为,我们后面要讲的主要就是,通往好运人生,你需要哪些核心算法。但它们都需要你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坚持做,重复做,才能发挥效力。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一个表述,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好运是运气的长期呈现。短期来看,运气充满偶然性;长期来看,符合正确算法的做法才会有好结果。短期来看,运气像狩猎;长期来看,好运是耕耘花园,是种植一片森林。

也就是说,世界上真的有“好运体质”,但这是耕耘的结果,是愿意坚持按照正确算法来做事的结果。

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个算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把工程思维应用到人生里的算法。它叫“在概率叠加中实现好运最大化”。

听着可能有点抽象。那我们先从一个例子讲起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18650电池?这是索尼公司当年为了节省成本而定下的一种标准性的锂离子电池型号。这种电池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数码产品里,比如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宝,等等。现在你去拼多多,不到5块钱可以买一节这样的小电池。

但是,就是这样的基础的、很便宜的小电池,理论上你买上个7000节,就可以去动手组装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池组板了。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荒诞。电动车的电池组板是电动车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靠堆砌小电池就能做出来吗?

事实上,早期的特斯拉Model S系列车型,它那看似非常高大上的电池组板,就是由7104节18650锂电池组成的。他们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小电池通过串联和并联“叠加”在一起。准确来说,这个电池组板由16个电池组串联成的,每个电池组有444节锂电池,每74节并联。

为什么要这样弄呢?这是因为,18650电池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是最早、最成熟、最稳定的锂离子电池,有很高的安全性、一致性。而对比来说,如果用那种更复杂的层叠式锂离子电池,虽然可以大幅降低电池基本单元的数量,但电池组板的性能就没那么稳定,管理难度也更大。

所以马斯克在电动车上采用的技术思路就是,用最简单、最确定的基本单元,堆叠出原本不简单、不确定的复杂工程。

我们再来看一看马斯克是怎么造火箭的。你会发现,他再一次采用了这种思路。他把9个小型的梅林发动机并联在一起,就构成了“猎鹰”系列火箭的发动机。他的想法是,“简单即可靠”,用最简单的结构、最稳定的元件,来消除复杂结构带来的不稳定隐患。

简单与不简单,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被叠加、黏合在一起。这在老喻看来,就是“在概率叠加中实现好运最大化”。这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运气的本质,是随机性;而随机事件会不会发生,我们只能靠概率来推测。所谓“好运最大化”,其实就是成功概率最大化。一个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复杂项目的成功概率最大化。马斯克采取的思路就是,把一个复杂项目拆解成很多个小的单元,通过最大化每个单元的成功概率,来最大化整个项目结果的成功概率。这就是“在概率叠加中实现好运最大化”。这里说的“单元”,你可以把它换成很多其他的词,比如组块、环节、步骤,等等,都可以。

老喻说,这个算法,听起来不难,但是能意识到我们在追求好运的时候可以这样做,需要这样做的人却并不多。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对于“概率”是没有什么觉知的。它是一个要靠后天有意识的学习才能被纳入我们的思维系统的概念。

那我们大脑天生的喜好是什么呢?我们天生就喜欢确定性,不喜欢不确定性。用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比如为什么赌场对很多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赌场能实现一种确定性的即时“坍缩”。就是说,在赌场里下注,你可以立刻见到结果。它提供了一个“人生加速器”,就像人们看电影或者小说,会好奇地问:“后来呢?”赌场也相当于是在对赌徒说:“想不想知道你此生的命运?我现在就来告诉你。”有多少人能够拒绝这种确定性剧透的诱惑呢?

也由于这种对确定性的难以抗拒,对不确定性的厌恶,现实中,其实大多数人都很难身负“概率”前行。他们宁可马上“死个明白”“来个痛快的”,也不想慢慢叠加不确定性。所以,可以说,概率这个概念本来就存在于人脑的“暗角”,它是一个诞生得很晚的概念。而“概率的叠加”,更是我们的大脑没法直观感知的。

于是,套利机会就这么出现了。在现实中,概率总是躲在暗处,很多时候,你的付出未必有立刻的回报,你可能要耕耘很久才会见到结果,你不得不在晦暗中前行很长时间。而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多种可能性的概率叠加中冷静决策,去耐心地优化这中间每一个叠加上去的小环节的概率,那么他将获得更多优势和回报。这就是“套利的机会”。

从一生的维度来看,老喻还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他假设,人是由一个个离散的“我”叠加而成的。就像高尔夫球手会把自己的动作录下来,一帧一帧地分析要点。跟这个类似,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甚至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瞬间的“我”串联起来的。时间则像一台电影播放机,把无数个静态图像叠加成动态的画面。

从这个视角来看,如果我们面对的难题,是把一生的好运最大化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微积分来作为解题工具。小运气是“微分”,而大运气则是“积分”。我们知道微分和积分是微积分的两个基本操作,它们是互为逆运算的。通过微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函数在某一点上的瞬时变化率;而通过积分,我们可以知道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累积变化量。微分关注的是局部的、瞬时的变化率,正如在生活中的“小运气”可能表示一个瞬间的、微小的幸运事件。积分则是把一个区间内的无穷多个微小部分(微分)累加起来,计算总的变化量,这可以类比为“大运气”,也就是许多小幸运事件的累积效应。

所以,想要获得大运气,我们就不能忽视无限小的累积与持续努力。通过把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逐个优化,我们其实是在累积一个更大的好运。通过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决策、每一个潜在的小机会,我们也是在累积一生的“大运势”。持续的小步伐,就像微积分中的连续性原理一样,会逐渐累积,成为引领我们铺就好运人生的力量。

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个算法,叫“留在牌桌上,好运自然来”。

我们先来一起玩一个游戏。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扔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假设现在呢,我已经扔了三次了,这三次都是正面,那么你猜一猜,下一次扔出来的会是正面还是反面呢?

有的人会跟着趋势下注,继续押正面。但我想更多的人会押反面。因为咱们会觉得,都已经出了好几次正面了,接下来该轮到反面了吧?

如果是这样想的话,那么你潜意识里是在遵循着“大数定律”来做事情。

大数定律说的是,在重复实验中,随着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会趋于一个稳定值,这个稳定值,也就是我们说的概率。比如最简单的,抛硬币,如果我们抛的次数足够多,达到上万次甚至几十万次,我们会发现,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各占总次数的1/2。

那这样看来,刚才我们的想法是没有错的呀,已经出了好几次正面了,按照1/2的概率,接下来很可能就是反面了吧。

但是,老喻提醒我们,如果这样想的话,其实是一种对大数定律的误用。大数定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样本量足够大,但是像三四次这样的小样本是没法唤醒大数定律的。所以对于抛硬币这件事,最科学的态度还是认清楚,每一次抛硬币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跟之前独立事件的结果无关;即使前20次都是正面朝上,下一次再扔正面朝上的概率还是50%。

跟刚才说的那个“把大数定律用在小样本上”的思维误区类似的,还有很多人把“均值回归”用在短期预测里。

“均值回归”,我们知道,它最初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等等这些数据指标,如果有一段时间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就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所以,一个被高估的市场总会回落,一个被低估的市场总会反弹。这也是人们去做投资择时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

但是,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还没有等到均值回归的那个胜利时刻,就先倒在了短期的波动里。就是账上已经亏空了,必须得下牌桌了。这就像凯恩斯说的:“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不破产的时间更长。”

所以,想要等到均值回归,有时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就像大数定律需要足够多的随机事件的重复一样。但是很多人和事都没法做到重复足够多次,或者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所以其实“大数定律”和“均值回归”根本就是没法发挥作用的。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在讲,要坚持长期主义,要重复做对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呢?在老喻看来,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让大数定律和均值回归,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理性决策的辅助工具,尽可能地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而且,有很多小概率的事情,只有我们长期重复去做,才有可能发生;有很多项目,只有在不断地重复迭代的过程中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所以,这就说到了我们这一小节开头讲到的那句话,留在牌桌上,好运自然来。

就像你逢年过节跟家人打牌。只要重复打,一直打,你早晚能抽到一手好牌。但是,如果你被迫离开了牌桌,即使好牌来了,你也不在场。

那么,怎么能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牌桌上呢?老喻给出了几个建议:

第一,提前设计好“逃生路线”。不管某个时刻多么高光,或者感觉某件事多么牢靠,你都要设想一下,假如意外发生,遇见最坏的情况,该怎么做?这就类似于,住酒店要第一时间去看火灾发生时的逃生路线图一样。

第二个建议,永远要有B计划。什么是赌徒?赌徒就是没有B计划的人。孤注一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最想要的A计划,除此之外,不管不顾。然而,上帝是扔色子的,这个世界是被随机性支配的,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如果你有B计划,甚至有C计划,从概率计算的结果看,你成功逃离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升。

第三个建议,再大的机会,也不要All in(全部押进)。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必然发生的事情,即使成功率高达95%,那5%不好的结果发生了你该怎么办呢?老喻劝告我们,凡是涉及要投入资金,尤其是大笔资金的,最好按比例投入或分期投入,分期投入的方式可以参考凯利公式——这个在网上一搜就有很多讲解。并且,要不断更新对成功概率的判断。

再来说第四个建议,这是一个需要展开来说说的建议,叫“别撞翻厄运的‘多米诺骨牌’”。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泰坦尼克号。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为什么第一次航行就沉没了?仅仅是因为撞上了冰山吗?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细节。

泰坦尼克号采用的安全保障叫水密隔舱。这项技术其实从中国唐代就有了。以前的船,一个地方漏水,水会流遍所有地方,船很快就会沉了。为了提高安全性,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船体里面隔成多互不相通的船舱。这样一来,即使有船舱漏水,也不会流进其他舱,修补的时候船还能靠其他舱的浮力继续走。泰坦尼克号上有16个单独的水密隔舱,舱与舱之间的水密门用电动开关控制,即使有4个隔舱同时进水,也会安然无恙。我在文稿里也放了一张示意图。

那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泰坦尼克号还会一撞即沉呢?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隔舱并不是封顶的。

所以,当海水漫进第一个隔舱之后,假如船体出现较大倾斜,水就会蔓延到下一个隔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引发更大的倾斜,更多隔舱进水。

这个设计缺陷之所以致命,本质上是因为它破坏了水密隔舱技术能管用的数学原理。

水密隔舱技术是利用了概率上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如果两个随机事件是否发生,是互相不影响的,我们就认为它们是独立的。这个时候,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它们各自发生的概率的乘积。

拿泰坦尼克号来说,我们把模型简化一下:这是一艘很大的船,假设一次意外事件只破坏一个独立的隔舱;假设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是5%。

那么连续发生四次“独立的、导致破坏一个隔舱的意外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呢?是5%的四次方,约等于百万分之六,是极其小的。所以泰坦尼克号事前号称自己“永不沉没”,并不算是吹牛。

但问题在于,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隔舱”技术并没有让每个隔舱漏水成为“独立事件”。所以,在撞上冰山之后,它“撞翻了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个原本牢不可破的神话就这样没入了冰海。

我们从概率视角来复盘一下这件事。其实,水密隔舱的技术原理,也就是利用“随机事件的独立性”来实现概率上的“安全保护”,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做法。就像,狡兔三窟。兔子想要更安全,与其努力把一个兔子洞的安全程度提高到95%,不如拥有三个安全程度都是80%的兔子洞。这样,三个兔子洞都被捣毁的概率是只有0.8%,兔子的安全程度达到了99.2%。

再有,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马斯克的猎鹰9号火箭,把9个梅林发动机并联在一起,也不仅仅是因为“简单、可靠、低成本”,还因为,梅林发动机具备推力补偿技术,能做彼此的“兔子洞”。像2012年10月,猎鹰火箭发射“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时,第一级的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停机,其他8台发动机立刻自动补偿了推力损失,最终成功把“龙”飞船送进了预定的轨道。

不仅在火箭领域,还在很多领域,人们都发现了类似的思路。比如最基本的,金融领域,通过多元化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还有在计算机领域,与其单独追求单一系统或者硬件的牢靠性,不如通过多系统和多硬件来构成冗余。这样不仅成本低,而且出现大面积瘫痪的概率小,有更强的健壮性和适应力。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些系统或者硬件或者防护措施之间是真的相互独立的。就像,三个兔子洞,如果相互是连通的,发现了一个就会发现另外两个,那么“狡兔三窟”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想要避免撞翻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想清楚你的风险防护措施之间是不是真的是独立的。

但是现实中,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因素并不独立的时候假设它们是独立的。比如老喻讲到,他有个朋友喜欢买房子投资。这个人信奉分散投资的道理,所以分别买了住宅和商铺,而且分散于他所在城市的老区与新区。然而,随着市场调整,他所在的那个三线城市,房价全面回调,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所谓分散风险,就像泰坦尼克号那些没有封顶的水密隔舱,里面其实是相互连通、一损俱损的。

又比如,一位地产大佬早早看出行业势头下行,于是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来分散住宅地产的风险。然而这种“分散”因为旅游地产跟住宅地产并不够相互独立而没能实现。再比如,有人买了一类债券基金,同时又买了一个银行理财,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个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同类的债券基金。所以,我想到《投资第1课》那本书,那里面也在苦心劝告读者:你有没有真的分散风险,要看底层资产,看底层资产是不是逻辑独立的。

那么刚才说的这些,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那些有启发的好运算法。在这本书的附录中,老喻还为我们整理了7个“好运清单”,分别是关于幸福生活、赚钱、爱情、职场发展、创业、社交和沟通,还有逆境的。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你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我们今天的听书解读,乃至老喻的这整本书,看起来讨论的话题很多元化,其实焦点只有一个,也是现在被人们提起最多的词之一,那就是:不确定性。

运气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而所谓“好运体质”,本质上就是善于与不确定性共舞。对于微观个体来说,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这个世界如此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设计自己的“水密隔舱”,去构建一个强健的防护系统,避免遭受极端损失,避免像泰坦尼克那样沉没。因为,只有活下来,活得久,才有机会看到“均值回归”,有机会让“大数定律”显形,有机会等到好运的发生。

在书的最后,老喻感慨地说,也许过去这几十年太美好了,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概率游戏的神奇性。即使是最好的游戏,哪怕胜率很高,赔率很好,也是有胜有负的。那么,在牌局看起来对自己不利,或者心中有很多忧惧的时候呢?

这里我想起,香帅在《钱从哪里来5》里讲到的一个故事。

过去一年,她跟做企业的朋友聊天,总会谈到悲观的时候该怎么怎么地。其中一个企业家朋友问她:“要不要用个极端情形做个选择?假如说明年这个时候,地球有一半概率要毁灭了,你今天怎么办?还继续做研究下去吗?还写作讲课吗?”

香帅反问:“换了你呢?”

他说:“我肯定更拼命干企业啊,如果可以,还抓紧扩张一下。”

“为什么?”

“因为‘地球毁灭这50%的概率’,你逃避不了。但是还有50%的概率,就是啥事也没有,对吧?在这一年中间,你相信我,一定有无数的人躺平了。所以到明年那一天,只要地球没毁灭,我应该就是这个地表上本行业里面最强的,不,说不定还是跨行业最强的人了。因为这个时候没趴下就是胜利。”

“所以,”他说,“我为什么要为那个悲观的50%概率,去放弃那个乐观的50%概率呢?”

而在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好运》里面,老喻还劝告我们:即使是面对不利的牌局、不利的概率,甚至哪怕是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也要挺住、稳住,为打好下一球做准备,别轻易出局。因为,进化只能在代际完成,财富往往要跨越周期才能实现,好运气也要靠长期之网来捕获。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害怕不确定性,就放弃了游戏权,那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作家海明威曾经这样写那位“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老人:“除了那双眼睛,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如大海一般蓝。”

世事无常,可只要我们心底的船不放弃,人生就永远不会沉没。新的一年,与你共勉。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好运是运气的长期呈现。短期来看,运气充满偶然性;长期来看,符合正确算法的做法才会有好结果。短期来看,运气像狩猎;长期来看,好运是耕耘花园,是种植一片森林。

  2. 通过把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逐个优化,我们其实是在累积一个更大的好运。通过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决策、每一个潜在的小机会,我们也是在累积一生的“大运势”。

  3. 想要避免撞翻厄运的“多米诺骨牌”,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想清楚你的风险防护措施之间是不是真的是独立的。

  4. 即使是面对不利的牌局、不利的概率,甚至哪怕是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也要挺住、稳住,为打好下一球做准备,别轻易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