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方文解读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方文解读

关于作者

贝蒂·爱德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著有《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等畅销著作,被翻译成十四种以上的语言。曾经的教授身份,让贝蒂·爱德华对绘画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艺术教育上,她另辟蹊径,5天教会零基础的人学画画,曾得到美国心理界、教育界的广泛赞扬。 

关于本书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贝蒂·爱德华的代表作之一。它用全新的路径解读艺术,利用很多反常规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力。这本书曾经轰动一时,《洛杉矶时报》评论道“这是一本解放了很多人思想的一本书”,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

核心内容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出版和畅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一次全新认识。在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重左脑、轻右脑,而充分调动被尘封的右脑模式,是很多领域、很多行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注重并利用左右脑的偏侧性,也是重新获得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另外一条路径。

你好,欢迎来到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5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述书中精髓:思维升级中,学会用艺术思维开启大脑潜力,颠覆惯性思维,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日本的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曾经这样说,这个时代是“思考力差距”的时代,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是逻辑思考力,拥有这个能力非常关键。不过,美国的一位专门研究绘画的教授贝蒂•爱德华又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她觉得,其实很多人的思考力被埋没了,很多传统做法并没有真正开启大脑的潜力。如果方法奏效,就会颠覆原有的思维模式,成为一个创意满满、灵感十足的人。

这就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给很多人带来的启发。作者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在5天时间里,她成功教会一群没有美术基础的成年人学画画,挑战的竟然是让专业美术生都头疼的人物肖像画。其实,5天学会画画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个案例背后,它让很多人重新看到了大脑的潜力,也暗含了获得创造力的真正大招。

你一定会想,贝蒂•爱德华肯定是个牛人,其实她也并不是什么艺术大咖,而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名艺术教授。在教孩子绘画的时候,她慢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有点与众不同,而且极其百搭,学生、老师、理发师、作家、培训师等等全部受用。后来,像IBM、苹果、迪斯尼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都邀请她去公司做创意培训。贝蒂•爱德华针对绘画方法的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突破性的,《洛杉矶时报》就曾评论说,这是解放很多人思想的一本书。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难的事儿,恐怕就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解放思想这件事,尤其更难!不过作者贝蒂•爱德华让我们重新认识人的大脑,再去谈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这有点儿追根求源的意思,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再带着你一步步去做,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那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具体又要怎么做呢?我们将顺着三条路径,为大家理清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走进人体的大脑,去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接下来,我们去了解右脑非同寻常的思考模式,并开启一度被忽略的右脑模式;最后,我们将借鉴艺术家的思维模式,重新获得内在的创造力。

提起大脑,你一定不会陌生。但是,你知道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吗?先来讲一个大家熟知的大脑半球理论。这个很好理解,人的大脑像个核桃一样,左边一半,叫左半球,右边一半,叫右半球,中间有个可以连接的部分,叫胼胝体。胼胝体是快递小哥,负责两半球之间的信息接受和传递。于是,左右半球这对孪生兄弟就一起愉快地工作着。

不过,人类一直没有放过这对孪生兄弟,常常陷入无聊的比较中:左脑更牛?还是右脑更牛?哪个最有用?哪个应该被重用?19世纪的科学家还曾经贴过这样的标签: 左脑上贴着 “最重要的”“高级的”“主导的”,右脑上贴着“服从的”“次要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左脑牛啊,你看它处理语言、逻辑,要是没有了左脑,就没法说话、没法想问题,所以左脑绝顶的重要。右脑呢,就像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左脑的小跟班,服从就可以了,基本上没什么用。

不过,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贝瑞博士始终不同意这个看法。他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轰动全世界的理论,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的医学奖。在这个研究里,他重新定义了大脑的双重功能。他认为,左右脑根本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说,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这就是罗杰•斯贝瑞一直强调的“偏侧性”。我们都知道,左脑侧重逻辑分析,使用的是象征性、抽象性、词汇性、数字性、线性的思考方式,是很严谨的一种思考方式。而右脑呢,更侧重处理感知信息,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整体性、直觉性的思考方式。左右脑这对孪生兄弟,哪个都很重要,哪个都不能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杰•斯贝瑞的研究一直在为右脑伸张正义,他说,重左轻右,势必会给大脑带来某些功能的缺失,尤其是最宝贵的创造力,而作者贝蒂•爱德华的绘画研究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她的所有研究都指向了右脑的重要性。在书中,她展示了很多开启右脑思维的方法,也真正起到了挖掘大脑潜力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贝蒂•爱德华所说的右脑模式为什么会这么重要?我们将如何开启右脑模式呢?

作者说,右脑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很多传统方式阻碍了右脑模式,右脑并不是真的没有用,而是没有被充分利用,功能自然也就退化了。很多大咖之所以牛,就因为他们是擅长右脑模式的高手。比如艺术家里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科学家里的爱因斯坦、富兰克林,表演家里的幽默大师卓别林等等。他们善于使用右脑的优势,好比打通了创造力的任督二脉一样,总有源源不断的海量灵感和创意。

右脑模式听起来好牛,到底牛在哪里呢?先说个英语学习的例子。我们都学过英语,读、写、听、说就像四座大山,让很多人头疼。在传统的英语学习中,读的多,写的多,反而听的少,说的也少,学着学着,也就学成了哑巴英语。要知道,在大脑分工中,读和写归左脑管,听和说归右脑管。看,在英语学习中,忽视右脑,后果就是这么严重!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右脑,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大不一样。英语学习是这样,绘画更是这样。

说起绘画,真的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在身边的小伙伴里,总能发现具有绘画天赋的人选。作者曾经教过零基础的成人画画,通过研究她也发现,其实看起来会画画的人,并不是真的有艺术天分,而是极少数掌握绘画诀窍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也是极少数可以进入右脑模式的人。

这听起来让人不可思议,咱们就从绘画的三要素说起:一是构图,二是透视,三是色彩。不过,大多数人在构图这一关,就缴械投降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要画一个正方体,左脑会发出这样的指令:它有六个面,所以,每个面都要画成正方形。而右脑的指令则完全不一样:为了看起来更像正方体,不能每个面都画成正方形,侧面可以画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画成梯形。那么问题来了,谁的指令是正确的呢?毫无疑问,从科学的角度,用逻辑去分析的话,左脑的指令绝对是正确的;不过,当你真的那样去画,画出来的正方体就是错的!不能够转换右脑思维模式的人,就会被左脑的逻辑欺骗,时间久了,慢慢对绘画的逻辑产生了错乱,绘画产生障碍,也就成了不会画画的人。

作者贝蒂•爱德华就说了,如果想冲破绘画的这道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撇开左脑,这样才能重新调动右脑。书中就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构图方法,就是画掌纹。这是美国一个叫科蒙•尼克雷德斯的老师提出来的。盯着掌纹,在另外一张纸上画出纹路,这个过程中,你根不知道这些鬼画符是什么。左脑用逻辑开始抗议,“天啊!完全看不出你画了什么?”直到彻底放弃干扰,而右脑则会坚持画下去,直到完成。你可能想象不到,当很多学员完成掌纹构图时,他们自己都惊呆了,原来构图也可以这么有趣,原来自己可以如此专注。这恰恰是以前左脑思维模式下,根本观察不到、也做不到的。

说完构图,我们来聊聊绘画的第二个要素:透视。我们平时看东西时,两只眼睛同时看,这样看到的东西,其实是跟真实的东西不一样的,这种现象叫做“双目视觉不等同”。双目视觉让我们感受到三维的世界,这种能力也叫做“深度透视”。可是我们知道纸是平面的,是二维的,怎样表现三维立体空间呢?画画就难在这里。

据说,梵·高在最开始画画的时候,就因为弄不清透视原理非常灰心。后来,他还专门发明过一种透视装置,才开始慢慢自信起来,不仅成为了画家,还成为了影响二十世纪艺术的先驱。不仅是梵·高,16世纪的荷兰大师汉斯•荷贝恩为亨利八世的贵族们画肖像画时,也利用过这种装置。作者贝蒂•爱德华用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件事,画画在艺术家眼里,并不是条条道路都通的。为了弄明白透视关系,他们也得借助工具,除了透视装置,书中还提到了显像板。在美国专利局,记录了至少十种以上的显像板和透视装置。

显像板和透视装置,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原理呢?举个摄影的例子。上面说了,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三维的,不过当用相机拍摄后,二维的照片上出现的就是立体的三维世界。我们透过相机的屏幕捕捉影像,这个屏幕就是一个显像板。不过真正掌握了绘画透视原理的人,他们就会摆脱显像板。在右脑模式下,显像板变成了一种精神概念,也就是说,在你的眼前,可以假想有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你感觉到三维的世界被压平了,成了二维的平面,你把看到的画下来,其实就是三维的。

这听起来好像很麻烦,作者专门介绍了一种好用到爆的大招——那就是,闭上一只眼睛画画。这个道理很简单,前面我们也说了,双目视觉不等同给我们带来三维的深度透视,那么闭上一只眼睛,眼睛获得的就是二维图像。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如果你恰好碰到一个艺术创作的人,正闭着一只眼睛画画,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其实很多艺术家都是借用这种方法发现透视关系的。作者贝蒂•爱德华把这种透视方法,叫做“非正式透视”。绘画时,画远处的物体,更需要借助这个方法。离你越近的树木显得大一些,离你越远的树木显得小一些;一条街道,并不能画成等距离的平行线,而是画成不等距的相交线。其实呀,发现这个秘密的不仅仅是画家,还有木匠、牙医、裁缝、外科大夫,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视这种办法为法宝。

刚刚说完了绘画的透视原理,我们来说说绘画的第三个重要要素:色彩。我们常说,色彩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和思想,其实色彩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距今350多年的1666年,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折射,发现了美丽的色带光谱。在投射的屏幕上,依次可以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颜色从白光中解放出来,也是第一次提出了色相环的概念。

后来德国哲学家歌德发现,色彩并非牛顿所说的一种光学现象,更多的是视觉上的感受,所以他认为,色彩其实也是一种“生理色彩”,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别让眼睛欺骗了你。其实,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你盯着太阳看久了,再看其他地方时,太阳的轮廓还在,这叫视觉暂缓。书中还讲了这个有趣的实验,当你盯着红色圆形看久了,当你把注意力转移到白纸上时,竟然会出现绿色的图形。

红色的,为什么变成绿色的呢?看过色相环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颜色刚好是像对角线一样,是相对的,相对的两种颜色,常常被叫做互补色,比如蓝色对橙色,红色对绿色,黑色对白色等等。不过作者说了,对比色压根就不存在,而是人类自己定义的。说得再具体一点,你被大脑欺骗了,你看到的是大脑通过视网膜加工后的颜色。视网膜天生就有对颜色平衡的能力。所以,在书中的实验里,红色和绿色刚好是一对互补色,于是在空白纸上,因为视觉暂缓就会出现绿色的视觉效果。

色彩可以营造出多样的艺术效果,而色彩正是右脑的优势所在。在运用色彩时,左脑模式会帮助我们选择颜色的范围,右脑模式用直觉判断,哪个色彩刚好合适。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绘画时,大胆用色,如果大脑下意识选择了某种颜色,尊重大脑的选择,也坚定这个选择,因为那恰恰是右脑模式给出的最佳方案。在绘画的初级阶段,只要颜色在三个之内,就能画出协调的色彩。这个定律也被沿用到了服装搭配上,经常有时尚达人建议,衣服颜色不超过三个,就会搭配出协调的着装,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书中开启右脑模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为大家讲解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右脑模式的重要性。其实右脑模式的开启,对写作、发明、手工、研究、音乐创作都非常有启发作用,可谓是放任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不过,绘画并不是通往创造力的唯一途径,我们怎样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桥段,在某一个时刻,某某作曲家突然有了灵感,一段旋律迸发而出,还有某某作家心血来潮,洋洋洒洒地完成了某篇著作。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也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像“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些成语就形容得很恰当,作者也把这个过程叫做顿悟。其实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创意行业,特别需要这样的时刻。不过,灵感不是天天都有的。作者就说了,其实灵感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不要以为大艺术家、大作家、大画家的灵感是空穴来风,也需要练习。

书中特别提到了右脑的两种感知技巧,一个是记忆,一个是想象。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不过作者说的这个记忆,并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调动右脑模式的感知层面,是一种图像记忆。

来听个故事。十九世纪法国有位大艺术家,名叫德加•迪卡,他有一套训练视觉记忆的方法。不过在学生看来,那是相当变态的。据说,为了让学生画好模特,他们需要在一层仔细观察模特的姿势,然后迅速跑到绘画大楼的七层,开始作画。这种方式虽然折磨人,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绘画上的表现力非常惊人,可以说,图形记忆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仅适合画画,还适合任何领域的学习、工作。在我们的大脑里,这些零碎的视觉信息,经过加工,已经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旦需要的时候,这些潜意识会被激发出来,也就变成了咱们常说的灵感和创意,甚至是解决方案。

第二个就是想象力训练,想象力是最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能力,它真的可以训练吗?书中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达·芬奇用的过一种方法,名字很好记,就叫“达·芬奇图案”。 当时,他会死死盯住墙上的一个点,或者是炉壁中燃烧的一块煤,还可以是一朵云、一条流淌的小溪,把它们想象成成群的动物、怪兽、恶魔等等,后来,他还把这个方法教给了自己的学生,也广为流传。

书中把这个训练,叫做“对话”,也就是通过看,让观察力与想象力产生对话,这恰恰会产生创造力。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英国国家级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梨花公路》,这是一张用几百幅照片拼贴而成的艺术作品。几百幅照片看似毫无关联,却组成了一幅很有创造力的作品。

这就是作者贝蒂博士一直在强调的,我们要试图使用想象力来解决问题。你会用右脑模式发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会站在新的角度看问题,会借助这些感知技巧去尝试新的方法。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不得不说,想象力也是一种生产力。

三个问题看完了,这本书的脉络也就清晰了,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在开篇,我们通过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贝瑞博士的研究理论,知道了人的大脑的特点和各自的偏侧性。

接下来,我们以绘画为例,了解了右脑的非同寻常之处,也学会了几种开启右脑模式的具体方法。

最后,我们发挥右脑模式的优势,利用记忆、想象来解决问题,让思维升级,获取以前并没有的新思路、新方法。

贝蒂博士的这本书,到现在大概有40年了,内容经过不断添加,先后经过了三次改版。关于左右脑的分工理论,虽然在心理学界仍然存有争议,但是书中的认知观点,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人类的文明中,对于左右脑,曾经有着很大偏见,甚至在当今的教育中,还存在“重左脑轻右脑”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不断地探索大脑的更多未知可能。大脑成为脑科学专家、语言学家、神经成像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近年来,电脑科学家也加入进来,他们利用大脑的特点,发明了面部识别系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迎面扑来的今天,重新审视大脑的双重功能,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学习、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右脑中感知、直觉的部分,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通过开启右脑模式,可以获取整体性、真实性的信息,可以在理性分析里加入感知的力量,更快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颠覆思维的同时,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

撰稿:方文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