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的世界》 贝果解读
《假设的世界》| 贝果解读
关于作者
竹内薰,著名的日本科普作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他常年活跃于科学评论、随笔及演讲等领域,曾在日本的媒体和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和特别顾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悬疑作家汤川薰。除本书外,他的代表作还有:《2035年火星地球化计划》《让人恐怖得睡不着觉的科学》《一本书治好你讨厌数学的病》等,擅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讲解古板的科学知识。
关于本书
《假设的世界》是竹内薰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发行后在日本引起现象级影响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全面回溯当代科学理念的发展历程,提出如今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不管是父母老师教授的,课本记载的,或是被理所当然认定的常识,全部都始于假设。无论是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还是电脑或网络的出现,都是因为破除了古老假设的藩篱,并构思出新的假设。这本书以严谨的思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确,人们当作真理的“科学知识”,都不过是“假设”而已。当你大脑中出现第一个“如果”时,千万要珍视它,或许它足以撼动这个世界。大胆地怀疑常识,才是扭转世界的立足点。
核心内容
我们生活中认为是“绝对真理”的那些东西,其实,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设,在现有条件下成立,因而被视为真理,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新条件下都会永远成立。假设才是科学的根基,科学的进步正是一个不断检验、推翻假设的过程。而如果学会把世界看成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完全的现实,你将会极大地拓宽思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大家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叫《假设的世界》,这本书中文版大约10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我们生活中认为是绝对真理的那些东西,其实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设,只不过这些假设截至目前都还是成立的,但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永远成立,而如果学会把世界看成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完全的现实,你将会极大地拓宽思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科普作家,名叫竹内薰,毕业于东京大学物理系,还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常年活跃于日本的媒体和电视上。有意思的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悬疑作家,笔名汤川薰。可以说他是兼具学院派的知识功底、作家的表达能力、还有悬疑小说的脑洞。听听他这些代表作的书名:《2035年火星地球化计划》《让人恐怖得睡不着觉的科学》《一本书治好你讨厌数学的病》,都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讲解古板的科学知识。
竹内薰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艺术、政治或经济,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抹着一层厚厚的假设。许多看起来不言而喻不容置疑的东西,其实未必真是这样,就像一个地标性的名胜,可能一场地震或者海啸过后就没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可能赶上金融危机,一眨眼的工夫就关门大吉了。那同样,在认知领域也是如此,我们以为很多事情已经被科学解释清楚了,不过一旦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没解释清楚的地方。如果常识可以被突然颠覆,那就意味着它们从来就不是定论,而是假设。假设才是科学的根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由假设组成的,科学绝不是万能的,而能否意识到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你看世界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角度变了,你的人生轨迹自然也会朝更美好的方向改变。
要想理解这套思维方式,竹内薰为我们提供了五个认知步骤,分别是:一、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吗;二、察觉自己头脑中的假设;三、假设可以有很多种;四、科学的本源也是来自假设;五、学会抛开假设看事物。下面我们就沿着竹内薰的思考路径,一起来思考这五个问题,寻求答案,开启探索“假设的世界”的旅程吧。
第一: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吗?
先讲一个故事,主角我们很熟悉,近代早期的意大利大科学家,伽利略。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就是伽利略发明的,那是在1609年,第二年,也就是1610年,4月的某一天,伽利略召集了二十多位大学教授,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新发明。一开始大伙拿望远镜看风景,远处的山啊、森林啊、房屋啊,一下子就好像近在眼前了,大家看得很爽,对伽利略的发明交口称赞。但是,当他们在伽利略的邀请下,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把望远镜对准了月球,这一下气氛立马就不对劲儿了,教授们异口同声地说:“你这望远镜肯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通过望远镜,看见了月球凸凹不平的表面,看见了环形山,这可就让他们三观碎了一地啊。原来,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天界是神居住的世界,神的世界必然是完美的啊,所以,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这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你看,月球表面是平滑的,这在当时就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真理,而今天我们可以说,当时以为的真理,其实就只是一个假设,而且是一个没有通过观察验证、拍脑袋想出来的假设,很不靠谱,然而当时的这些教授,最有学问的人,脑子里都装着这个成见,把它当成绝对真理,即便是已经亲眼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还是不肯放弃之前的错误认知,把它继续当成真理来捍卫,宁愿相信是望远镜有问题。
所以说啊,各个时代所谓的常识、真理,都不能脱离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局限,可能在小的范围、小的实验样本当中,这些是成立的(或者说暂时没法证明它是不成立的),但是,当新的技术、新的实验结果一拿出来,这些常识、真理,立刻就还原成它们的本来面目了:它们只是假设。
伽利略望远镜这个故事,我们今天听起来,都会觉得那些教授太愚昧太食古不化了,可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不能免俗。今天还牢牢印在我们大脑中的常识,也许到了明天就会被突然出现的天才科学家彻底颠覆。其实啊,常识是非常脆弱的玩意儿,很多常识不过就是一种成见。而这些常识就是“假设”,世界的进步,就是通过对这些所谓常识一次又一次的校验、修正,甚至推翻,来实现的,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那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就是:如果你被常识框得死死的,没有意识到自己脑子里都是假设,那就不得不说,你是一个头脑僵硬的人。头脑越僵硬,就越容易随波逐流,任人摆布。反之,如果你能养成怀疑常识的习惯,意识到脑海中的假设,那你就是个头脑灵活的人。摆脱根深蒂固的假设的确很难。出门旅游是颠覆常识的好机会。不过即便不能为了摆脱脑子里的常识环游世界、穿越时空,但可以养成怀疑常识的习惯。如此一来,你看待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角度也会大不相同。
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也是竹内薰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核心思想:不要让你的大脑被所谓的常识、真理禁锢住,要知道,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真理,更多的,是假设。
下面再来看第二部分:察觉到自己头脑中的假设。
科学家为什么要做实验?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和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这样诠释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是寻找理论的种子。”
一个最基本的实验流程,是我们首先要进行反复的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把收集来的数据归纳成图表,找出其中的规律。接着再根据这条规律提出假设。最后进行更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确认假设的真伪。比如,我们可以观察每天晚上的月亮。经过观察,你发现月亮的圆缺基本以三十天为一个周期。于是你提出一个假设:月亮的盈缺每三十天重复一次。然后你再进行更精密的观察,发现月亮的盈缺周期其实是二十九点五天。你猜怎么着,古人就是这么编制历法的。
支配着人类的假设不仅存在于科学的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假设也是无处不在。假设其实就是一个框架,不属于这个框架的数据,自然就无法发挥出数据应有的功能。由此可见,归纳再多的数据也没用,再多的数据也无法打破框架。那我们要如何推翻这个禁锢我们思维的框架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框架。
世界上并不存在“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你搜集数据的时候,你的心里就已经有了假设。你会在一早搭建起来的框架之中解释你搜集到的数据。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取决于你脑子里的假设。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个小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村子里有一座国王的陵墓,这被大多数人视为只是虚构的传说。直到有一天,一位考古学专业的年轻学生碰巧路过这座村庄,他发现,村庄角落里的小山丘有着非常独特的形状。这山丘的轮廓好独特啊,也许它是人工堆出来的。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设:说不定这座小山丘就是国王的陵墓。他做了好多准备工作,努力说服了导师和周围的人,在征得了村民的同意后,开始了对小山丘的挖掘。一个月后,国王的陵墓出土了,神话和传说变成了现实。换个角度,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是个死脑筋呢?那种民间传说到处都有,你还当真了呀,别闹了。那就不会有然后了。
当事实与现有框架不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歪曲事实,把它硬塞进框架中。但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歪曲事实。正因为是无意识的,才无法察觉到自己已经被某个假设牢牢束缚住了。
想要推翻脑海中的成见,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能够察觉到假设的存在。要如何才能察觉到扎根在脑子里的假设呢?我们应该大胆挑战禁忌,多多接触各种各样的假设,让自己产生智慧层面的“免疫力”。没有一种神药可以让我们立刻摆脱假设的束缚。但我们可以尽力开阔眼界,比较不同的假设。如此一来,就能鼓起勇气去怀疑占据统治地位的假设了。
第三部分:假设可以有很多种。
那我们该怎么样来看待假设呢?其实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从研究方法上说,提出假设是一个必须的步骤,而从结果上来看,作者把假设归纳成“白色假设”和“黑色假设”,当然,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还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一大片灰色地带。
如果你观察历史,会发现无论什么时代,假设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医学界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精神病治疗手段叫做额叶切除术。额叶相当于大脑的司令部,要是动手术切除这个部位,那就是摧毁了病人的人格和灵魂。然而这样惨无人道又荒唐透顶的治疗方法,却曾得到世人的赞誉和追捧,并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奖。人们本以为这种手术的效果比副作用更显著,然而随着脑科学的不断进步,当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后,手术的副作用就暴露在了聚光灯下。人们经过反复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额叶切除术是无法挽回的错误。舆论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所谓的正确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经过了实验的反复验证、深入人心的假设,就是白色假设,然而,看似完美的白色假设有可能被完全颠覆,简称“黑化”。无限接近谎言、不符合实验与观察结果的假设,就是黑色假设,这样的黑色假设也有突然转化成白色假设的可能。这个世上没有永恒的正确,因为人的所思所想,都不过是“假设”而已。
科学世界也有各种各样的灰色地带。在那些原本就难辨黑白的流动性假设上,我们也可以用上灰色地带这个词。如果人们对一个假设的意见不统一,那它就是灰色假设。
保健方法和育儿方法都是灰色假设的重灾区。当你生病的时候,医生会告诉你,只要做这种手术就能治好。可你没有意识到这不过是一个假设,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也许事后你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又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医学假设:比起母乳,用脱脂奶喂养婴儿效果更好。这个假设没过多久就黑化了。可是它的影响持续了很久,很多婴幼儿,都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这个说法,而没有享受到母乳喂养的待遇——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无法预测白色假设会不会被突然推翻,但在意识到生活中都是假设之后,进一步了解这个假设的灰度是多少,可以让我们不容易被毫无根据的假设蒙骗。我们要养成从假设和灰色地带的角度审视社会现象的习惯,大胆跳出固有观念,避免先入为主,用更为智慧与灵活的思路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了解了各种假设,和它们可能的影响之后,我们再来看第四部分:科学的本源是来自假设。
科学也是由假设构成的吗?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对科学做出了如下定义:科学必须可被证伪。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其实他说的是科学的态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实验与观察结果和理论假设完全相反时,科学会痛痛快快地承认错误,不会寻找借口。相反的,伪科学与宗教之类的非科学就是不能被证伪的。伪科学会完全无视理论与实验,而宗教则绝不会承认自己信奉的神灵犯了错。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就算有一场滔天洪水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宗教人士也不会抱怨:“我那么信奉你的宗教,神却没有保护我们,这说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你的宗教是一派胡言。”相反的,他们可能会说:“这是神给我们的考验!”
大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学校要开设历史课呢?因为历史就是各种“假设的变迁”。追溯这些变迁,能让我们深刻了解支配当时的人们头脑的“假设”。有了过去的经验,我们就更容易推测出应对当下难题的对策。然而即便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也没人能保证当初记下史料的人没篡改过历史。也就是说,历史也不过是假设的集合体,而不是真相。在西方,科学的前身就是哲学。牛顿以自然哲学家自居,他甚至在著作里这样称呼自己。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才被细分为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专业。即便是今天,如果你在西方国家拿到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你得到的称号依然是“哲学博士”。我们能通过这一点看出,科学曾是哲学的一部分。
这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再严谨,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环节,我们所了解的科学,也不过是“科学史”而已。此时此刻发生的所有事终将变成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也终会转变成科学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也不过是最新假设的集合体罢了。再伟大的发现,也无法摆脱被证伪的宿命。
2005年4月28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针对进化论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是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国青少年。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青少年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有证据支持,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是正确的科学理论。百分之三十的青少年认为,进化论不过是众多假设中的一个,虽然它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但它的正确性还算不上板上钉钉。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三则回答,“我不知道。”可见,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即便是进化论,严格意义上也只是一种假设。
既然连科学的本质也是假设,我们该怎样来面对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假设呢?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和孩子们呢?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最糟糕的办法就是不懂装懂。比如在教授进化论时,老师告诉学生,生命起源后的发展,目前只能用进化论来解释,恐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还没搞清楚的事情,就应该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这件事现在还没搞清楚。模棱两可的态度最害人。要是把没有百分百搞懂的东西说成已经完全搞懂了的东西,用填鸭的方式塞进大家的脑子里,大家就会先入为主,就不容易对此抱持怀疑的态度了。至于这个假设是朝白色靠拢,还是向黑色接近,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的双眼去辨别。
最后我们来看第五部分:抛开假设看事物。
想要撇开假设的影响,不一定需要实验与观察,只要从相对角度看问题就可以了。假设你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你肯定会下意识地认定,他的人格就是怎样怎样的。有很多罪犯落网后,电视台会去采访认识他的人,被采访的人一定会说“他看上去不像坏人啊”,或者“他经常跟我打招呼,是个老实的好人呀”,这正说明了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一个人只可能有一种人格,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其实每个人都有多种人格,在不同的场景下,自然而然、下意识地进行着人格的切换。“不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这样的状态会让我们浑身难受,而在心里认定“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会让我们更舒服、更安心一些。
将这样的角色理论引入科学界,它就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密切联系起来了。对象在你眼中的模样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绝对标准,只有视情况而定的相对标准,这是相对论的基本思路。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样绝对好吃的东西,因为吃的人不同,对食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好心带朋友去自己喜欢吃的面馆,朋友却觉得这家店一般般啊。这不是常有的事儿吗?
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我们常会遇到鸡同鸭讲的状况。明明已经表达得够浅显易懂的了,为什么对方就是听不懂呢?我们可以在争论演变成吵架之前细细揣摩一下,对方究竟生活在怎样的假设中。这需要我们拥有灵活的态度,不认定只有自己的假设绝对正确,敞开胸怀去理解他人的假设。只要能察觉到对方立身处世的假设,你们就有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沟通了。假设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只要时刻考虑到假设的存在,你看待世界的角度,还有你周围的人际关系,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可以将看似理所当然、深入人心的假设撇开进行思考,就是最科学的思维方式。想要做到撇开假设看事物,唯一的办法就是脚踏实地,怀疑每一件事。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养成质疑的习惯,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正确的事,都没有绝对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不否定才是最科学的态度。
这就是《假设的世界》里的内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本书的作者、日本科普作家竹内薰认为,我们以为的常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假设,他从五个方面来论证,分别是:1.世界主要是由假设构成的;2.如何察觉我们头脑中的固有认识,哪些经过验证的事实,哪些仅仅是假设;3.假设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的影响;4.假设与科学的关系;5.如何抛开假设看待事物。
《假设的世界》通过各类科学领域的事例,介绍了支配着我们头脑的各种假设,并向我们传授了不依照成见进行判断的诀窍。光是意识到假设的存在,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大不相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常识、成见、固有观念——不是让大家把这些东西统统丢掉,只是希望大家能暂时放下这些负担,让自己身心轻盈。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后,再投入现实世界,强劲有力地重启你的生活。不盲目相信权威,重拾灵活的头脑,从相对角度比较各种各样的意见,并做出判断。这种灵活的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
撰稿:贝果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