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体的故事》 李志新解读

《人体的故事》| 李志新解读

关于作者

丹尼尔·利伯曼,美国著名的人类进化学家,现为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人类进化生物学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古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实验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在人脑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于2011年出版了权威著作《人脑的进化》。他对跑鞋引起的损伤问题有深入研究,倡导和践行“赤足跑”,是跑圈内赫赫有名的“赤足教授”。

关于本书

本书被称为自《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之后,又一本有趣的关于人类进化的书。书中通过揭示过去的600万年如何塑造了人类身体的每个部分——我们的头部、四肢以及新陈代谢,来考察人体的进化过程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从而为塑造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启示。

核心内容

人类的身体适应的是旧石器时代的环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自身的活动导致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的身体对这样的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导致了心脏病、II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暴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人体的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33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用进化理论来创造人类健康美好的未来。

在讲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发生在狗身上的故事。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旧石器时代,人类便从狼群中驯化出了狗。狗可以帮人类看家护院,也能帮人打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工作量,所以,自古以来,狗便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的实际工作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狗作为宠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果你生活在城市,碰巧小区里又有很多人养狗,那你会发现狗的品种简直太多了:泰迪、拉布拉多、哈士奇等等。

实际上,狗的品种已经超过400多种,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几乎所有的狗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比如,如果你想要一只特别温顺的狗,那就找公母两只很温顺的狗交配,它们的后代再与其他温顺的狗的后代交配,这么下去,几代之后,你就会得到一只比它所有祖先都要更加温顺的狗。其他类型的选择也一样,如果想要的是卷毛的狗,就把“卷毛”这个特性在几代狗的身上不断叠加就可以。虽然经过人工选择的狗会很招人喜欢,但这样的狗有很多健康隐患,比如松狮容易得胃癌、金毛有淋巴瘤、萨摩患糖尿病的几率很高……

为什么要说狗的故事呢?因为人类完全见证了狗的进化,也看到了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人工选择意味着,人类可以决定哪只狗有生育后代的权利,但这样的狗很可能不能适应自然环境,这就导致这种狗的后代容易患病。这便是进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的进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大多数人有这样的想法:根据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理论,人类能够在自然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就意味着我们显然是适应现在的环境的,否则我们早就被淘汰了。但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类的身体适应的是旧石器时代的环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自身的活动导致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的身体对这样的环境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的,这导致了心脏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暴发。

这本书的作者叫丹尼尔·利伯曼,是一位著名的人类进化学家,现在是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的教授,也是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的主任。他在人脑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于2011年出版了权威著作《人脑的进化》,同时,他也是研究人体进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国际权威。他经过研究发现:人类由于进化的原因,在光脚跑步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跑鞋会引起脚的损伤。基于这项研究,他倡导并且亲自实践光脚跑步,成为跑步圈子内赫赫有名的“赤足教授”。《人体的故事》这本书是他的又一本重要作品,影响力很大,被称为自《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之后,又一本有趣的关于人类进化的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是现代人的身体是不断进化的结果;第二个是人体与环境的不匹配造成了“失配性疾病”的产生;第三个是失配性疾病的预防办法。

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重要内容:现代人的身体是不断进化的结果。

我们先来聊聊,进化过程是怎么发生的。首先,生物要想进化,就需要有多样性。比如,上面说过的小狗的故事,如果我们想要一只特别温顺的小狗,而现实生活中的小狗有很多种类,有很温顺的,也有非常暴躁的。这便是生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大多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其次,只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能够适应环境,人工选择小狗的例子中,那些特别温顺的小狗适应了人类的需要,不够温顺的就没有能够适应人类的需要。最后,适应了环境需要的小狗,具有生育下一代的权利。小狗面临的环境压力来自人类,人类选择温顺的小狗,就意味着那些温顺的小狗有机会生育后代,从而可以把“温顺”这个特征传递给自己的子孙。于是,通过这三个步骤,能够适应环境的特征在后代身上不断叠加,小狗就会变得越来越温顺。人类也是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成为现代人表现出来的样子。

说完进化过程,下面说说发生进化的因素。进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要足够的恶劣。如果环境非常的舒适,所有生物个体都能生下自己的后代,那就是所有多样性都会被保留下来。比如刚才小狗的例子,如果人类提供足够多的资源,让所有小狗都能生育后代,也就不会出现特别温顺的那只小狗了。只有当环境足够恶劣时,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发展的个体才会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进化才会发生。

人类能够从猿类进化出与黑猩猩、大猩猩不一样的物种,开始于600万年前的冰川时代。地球变冷使得热带雨林的面积大量缩小,在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带上,有一部分猿类遇到了食物危机,找不到足够的水果,便不得不开始寻找其他的东西吃。它们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寻找植物的根茎、种子来吃。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人类进化出直立行走、相互合作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人类是从猿类进化来的,但这和我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要告诉你的是:人类从600多万年前开始进化,但是直到距今20多万年,才出现了现代人的祖先;又进化了20多万年,直到1万多年前,才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又到200多年前,才开始进入到工业时代。这意味人类的身体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这600万年里,人类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原始社会的环境中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身体有重要意义。

如果我问你:“人类为什么能在进化中取得成功?”你的答案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聪明的大脑。”确实,人类的大脑容量大得惊人。同样体重的条件下,人类的大脑容量是大猩猩的三倍,是其他哺乳动物的6倍。但大容量的大脑在让人类有较大的进化优势的同时,也给人类的身体带来了一个挑战。那就是大脑每时每刻都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供应其运行,哪怕是短短两分钟的能量缺乏,都会导致大脑不可逆转的损害。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大脑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成年人每天约有20%到30%的能量供应给大脑,而婴儿的比例更大:睡眠状态时,婴儿大脑对能量的消耗达到总能量消耗的60%。

在原始条件下,环境非常恶劣,人类不得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很可能会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找不到吃的。对此,人体进化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储存脂肪。脂肪分子是一种高浓缩的能量储存库,1克的脂肪可以储存9大卡的能量。当人类有丰富的食物供应的时候,人类会将这些食物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等到饥饿时再从脂肪中调取出来,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类能够保证大脑对能量的不间断需要。我们对比猴子和人类婴儿刚出生时的脂肪比例会发现,猴子刚出生时的脂肪含量只有3%,但人类婴儿出生时,脂肪含量大约为15%。不仅如此,人类的脂肪含量在哺乳动物群体中,也处于很高的位置。这也就是说,人类是哺乳动物中的“胖子”。

存储脂肪可以应对突发情况,保证大脑能量的不间断供应。不过,人类想要正常生存下去,必须要保证人体摄取到的能量高于消耗的能量。旧石器时代,人类日常生活面临的常态是食物的匮乏。为了在这个状态下维持正常生活,人类需要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下功夫。开源,就是要多吃高热量的食物。甜的食物,比如蜂蜜、糖里面含有大量的热量,人在吃了之后能够高效地转化为脂肪。在旧石器时代,这样的食物非常缺乏,因此,收集到甜的食物会让人类异常兴奋,这也是直到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拒绝甜点的原因。

在节流,也就是减少热量消耗方面,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有自己的办法。在揭晓答案之前,我想问一下:你对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有什么样的印象?他们是每天不停地劳动,还是有时间躺着晒晒太阳?你可能会觉得,印象中农民每天不断工作,还没有办法养活全家,原始人显然要每天从早上工作到晚上,才能养活自己的老婆孩子。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从化石中得到的证据显示:原始人为了保证能量的平衡,会减少不必要的活动。确切地说,原始人每天的活动时间大约是6个小时,除此之外的时间都处于休息状态。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在减肥时会那么的痛苦。专家说减肥很简单:迈开腿、管住嘴。但人类的进化过程显示:人类既无法拒绝甜食的诱惑,又具有向往悠闲生活的冲动。

正是这种对能量的有效管理及利用,保证了大脑所需能量的不间断供应,让人类的大脑比其他动物都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能量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是人类能够在进化中成功的更重要原因,甚至比“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还要重要。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甜食的向往和自身活动时间的限制,能够帮助人类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在距今20万年的时候,人类遍布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全部陆地世界。当时的人种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种,比如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就位于欧洲地区。你可能会觉得我们现代人中的某一些是尼安德特人的后代,某一些是在亚洲生活的人种的后代,某一些是在美洲生活的人种的后代。现实情况却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些人种都消失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在20万年前,智人这一人种只存在于非洲的一个角落,他们总共不到一万四千人。就是这不到一万四千人,走出非洲,取代了当时世界上的其他人种。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70多亿人都是这一万四千人的后代。

现在的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也就是智人的脑容量还要大。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尼安德特人比智人要聪明。但为什么是智人取得了成功呢?作者认为,文化进化在其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智人发展出了语言、能够进行交流和合作,这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人进行更有效的工作。这是现代人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但也为人类的进化埋下了隐患。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要内容,现代人的身体是不断进化的结果,说完这个,咱们接来下来说第二个:人体与环境的不匹配造成了失配性疾病的产生。

人类身体经过600多万年的进化,虽然在力量、速度等方面无法和大猩猩、黑猩猩相比,但凭借着发达的大脑以及对能量的有效管理,适应了环境的发展。最终,智人借助文化进化成为唯一留存下来的人种。随着智人进化策略的成功,文化的发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迄今为止,文化进化带给现代人两次重要的变革:农业变革以及工业变革。

农业变革为智人的进化带来了第一次飞跃。在大约一万两千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通过农业种植的方式,人类有了较为稳定的能量来源;通过驯化鸡、鸭、猪等动物,人类有了较为稳定的蛋白质来源。这导致人类能够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后代,也能够通过建立村庄的方式生活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地点,并进行物品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不再是单方面接受环境的挑战,而是能够通过文化进化的方式改造环境。

在农业社会,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与原始人不同的环境。农业时代人类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地里面种出来什么就吃什么,家里养了什么动物,就吃什么动物的肉。原始人为了维持生存,会吃各种能够得到的食物。农业时代的人口更加聚集,这导致了流行病的大面积暴发,天花、霍乱等流行病成为农业时代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原始社会的物理条件限制了人口的聚集,大家都聚在一起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因此原始社会几乎没有流行病的暴发。为了应对人口的增加,农业时代的人必须要加大劳动量。就像你在各种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农民需要从早忙到晚,没有了原始人生活中的“休闲时间”。这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有证据发现,人类刚进入农业时代的时候,人的身高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了上升,但随后便急剧降低到比旧石器时代的人还要低的程度。在旧石器时代,人只要能成年,大部分都能活到60多岁,但农业时代的人的寿命降低了。这就是说,农业变革带来了人口数量的增加,但对人的身体来说并不是好事。

作者提出,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到现在,人类只经过了短短600代的进化,这个时间太短了,人体没有办法适应自己创造的农业时代的环境,从而产生了各种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失配性疾病。

人类的第二个变革便是工业时代的变革。工业时代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人类也只经历了10多代人的进化,但所面临的环境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人的寿命比之前更长,我们也已经消灭了很多传染性疾病,但现代人却需要承受心脏病、2型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等各种以前很少见的疾病。作者认为,这样的疾病也属于失配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身体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环境,而不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工业时代的环境。人体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这些疾病的暴发。这本书中说,重要的失配性疾病有两种:能量太多造成的疾病和“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

前面提到过,对能量的有效利用促进了人类进化的成功。原始社会中,脂肪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可以保证大脑的不间断能量供应。不过现代人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量太多了。甜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一种味道,在原始社会,甜意味着高质量的能量。为了迎合人类的口感,农业时代,人类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让植物的甜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野生苹果的甜度和胡萝卜差不多,经过人类的种植,苹果的含糖量已经是野生苹果的几十倍。而工业时代,苹果可以被榨成苹果汁,这会去除苹果的植物纤维,从而增加了同体积食物的含糖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食物中的含糖量逐渐增加。吃进去的糖会经过分解转化为血糖,输送到身体各处。不过,过多的血糖对于血液来说是有害的,人类必须将血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当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时,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来将血糖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作者发现,人类吃的糖太多了,为了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现在的年轻人不得不分泌比五十年前的人多一倍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含量。过多的糖分摄入,一方面使得人类的脂肪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胰岛素分泌的增加,身体细胞对胰岛素逐渐开始不敏感起来。也就是说,以前只要胰岛素开始分泌,细胞就把血糖转化为脂肪,后来,只有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时,细胞才会工作。这增加了胰脏的负担,时间久了,胰脏的功能衰退,分泌不出来胰岛素,2型糖尿病就产生了。作者将这一类型的失配性疾病称为“能量过多产生的疾病”。本来,能量及脂肪对于人来说是好事,但现在社会创造了过多的能量改变了食物匮乏的原始环境。人体却没有进化出适应过多能量的特性,这便导致了这类疾病的产生。能量过多导致的失配性疾病还包括癌症以及心脏病等。

另一种失配性疾病是“用进废退型”疾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开着车经过一座大桥,正好碰到了堵车,同一时间,很多车堵在了大桥上面。你有没有担心过,大桥如果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重量垮塌了怎么办?人类在造桥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个方法,就是大幅度提高大桥的承重能力。一般大桥的承重能力是设计时预计最大承重能力的6倍以上,这足以保证大桥能够承担巨大的重量。

那么,人的骨骼也是这样吗?答案为否。人类并没有进化出一个能适应各种重量的骨骼,而是给了骨骼一个正常水平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人类就会骨折。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一个过于强壮的骨骼,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这对于人体的负担太大。但为了适应可能的负重,人类创造了用进废退的机制。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告诉骨骼,它需要更加强壮;也可以通过减少运动的方式,告诉骨骼,你只需要较轻的骨骼。人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不同环境下的人配置不同的骨骼大小。

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运动量太小,这其实是在告诉骨骼,“我不需要这么强壮的骨头”,久而久之,骨质疏松便产生了。这便是用进废退型的失配性疾病,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人体就会逐渐降低在这方面的投入。现代人的工作及生活方式限制了人类的体力活动时间,但人体的健康没办法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仍然需要大量的活动。

说完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人体与环境不匹配会造成失配性疾病的产生,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失配性疾病的预防办法。

失配性疾病成为当下人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以至于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但增加的寿命却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生病状态。当你生病之后,作者认为,你应该直接去找医生,而不是再去看人类进化的理论。但如果你还没有生病,那你应该从进化理论中寻找积极预防的方法。原始人需要采集食物及打猎,因此,他们吃的食物种类很繁杂,每天虽然只需要工作6个小时,但至少要走10公里。因此,现代人应该做的是:迈开腿、管住嘴。

不过,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除了人类基因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短期危害和长期危害有不一样的判断,人类倾向于弱化长期危害,但强化短期危害。比如,你知道自己需要增加运动量,但面临乘坐电梯还是走楼梯的问题时,常常会选择电梯。原因就是,当下看,坐电梯能省力气,长期看,走楼梯能增加运动量。人类往往会选择短期有利的,而忽略长期有利的。正是这些短期的不利因素逐渐积累,最终形成了失配性疾病。

为树立对失配性疾病的预防意识,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树立两种意识:一是要注意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因为那只是我们这几代人才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穿鞋只是近几千年来的事情,并且在农业社会,鞋底还很薄。但现代社会,人类的鞋底越来越厚,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也越来越讲究。作者发现,穿着鞋跑步时,人类会先用后脚跟着地。虽然现在跑鞋可以缓解来自地面的冲击,但这个冲击力对于人体来说还是太大,相当于用小锤不停地对人进行锤击,这对人体的关节造成了巨大负担。如果是光脚,人会自然而然地用前脚掌着地,这会极大缓解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从而减少关节类疾病的发病率。现代社会中,扁平足的增加就和人类穿鞋这个行为密不可分。

二是要避免过度舒适。舒适不等于幸福,舒适的生活也不等于我们身体能够对此适应。比如,电梯、汽车的使用减少了人类的运动量,空调的推广降低了人类的体温调节能力,舒适的座椅可以让人坐得更久却带来了腰椎劳损等各种问题。作者并不提倡人类完全按原始人的方式生活,毕竟现代文明也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而是要人们在脑海中建立起这种意识,避免过度的舒适造成人体对环境的不适应。其实,无论什么过量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现在提倡吃粗粮,但吃粗粮过量,身体也会不适;运动过量也会造成身体的负担。作者就是想让我们明白,现代人的舒适程度在整体上过量了,我们要在脑海里敲响警钟。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强调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人类历经600多万年的进化,适应了旧石器时代各种环境的挑战;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类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环境反过来也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农业时代经历了600代人,而工业时代仅仅经历了10多代人的时间,环境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体的主要进化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文化进化制造出来的现代环境对人体提出了挑战,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失配性疾病的产生。作者认为,失配性疾病有两个重要的类型:能量太多造成的疾病以及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

第三个重要内容是说,对于失配性疾病,人类是有办法进行积极预防的,比如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与此同时,人们应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要注意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以及“避免过度舒适”这两个意识。人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进化而来。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经济繁荣会带来城镇化、工业化等让人觉得很舒服的环境改变。确实,我们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从事重体力劳动,卫生条件也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过于精细化的食品、太少的运动量、压力过大、睡眠减少等现代人的问题会带来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人体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疾病。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这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并防止失配性疾病是有好处的。

撰稿:李志新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