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误读》 李梓峰解读
《互联网的误读》| 李梓峰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三位作者都来自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詹姆斯·柯兰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传播学教授、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他撰写、编著了21本媒介研究的著作。另外两位作者——娜塔莉·芬顿和德斯·弗里德曼也分别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和高级讲师的职务。三位作者所在的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成立于1891年,专攻艺术、媒体与文化创意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曾经培养了20多位欧洲最具代表性艺术大奖——“特纳奖”的得主。在传播与媒体研究方面,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齐头并进,并列全英国第二名,可以说是英国传播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
关于本书
《互联网的误读》这本书引用了丰富的论据,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的历史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解析了各种对于互联网的阶段性的误读。既肯定了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又否定了互联网决定论的思想。
核心内容
为你解读20世纪90年代,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全球理解、促进民主和颠覆传统新闻业这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及原因。本书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从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的商业化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带领大家回过头去,认真思考、审视互联网的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认识互联网。最后,本书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属性、互联网并不代表民主,这三个方面谈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互联网的误读》。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6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人们对互联网曾经的误读有哪些?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互联网?
本书引用了丰富的论据,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的历史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解析了各种对于互联网的阶段性的误读,既肯定了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又否定了互联网决定论的思想。本书标题中的“误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误判,人们曾经对于互联网有过高的预期,现如今这些预期并没有得以实现。第二层含义是误解,大家对于互联网的历史和现状普遍存在误解。
书中观点是作者在2012年对互联网的系统性、阶段性的总结。在今天来看,或许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不合时宜,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如此系统地剖析互联网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互联网,不失为一本有深度的、有意义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共有三位,分别是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他们都来自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詹姆斯·柯兰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传播学教授、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他撰写、编著了21本媒介研究的著作。另外两位作者——娜塔莉·芬顿和德斯·弗里德曼也分别在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担任传播学教授和高级讲师的职务。三位作者所在的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成立于1891年,专攻艺术、媒体与文化创意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曾经培养了20多位欧洲最具代表性艺术大奖——特纳奖的得主。在传播与媒体研究方面,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齐头并进,并列全英国第二名,可以说是英国传播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
好了,介绍完了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三位作者的概况,接下来,我会从三个部分为你讲述书中的内容。第一个部分,20世纪90年代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第二个部分,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第三个部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四大预言的破灭。
第一个预言: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20世纪90年代,被誉为互联网圣经的美国《连线》杂志刊登了该杂志著名编辑凯文·凯利的一篇预测性文章,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好消息是,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坏消息是,人人都会成为百万富翁”。这句话在当时非常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也迅速掀起了互联网淘金的热潮。其实,不单单是凯文·凯利,当时整个主流舆论几乎一边倒,鼓吹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事实真的如大家曾经预测的那样,人人都拥有了互联网的财富喷泉吗?答案显然是“没有”。
作者用了五个结论一一驳倒“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这个预言神话。第一个结论是,互联网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增强了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互动,催生了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经济与过去的体系、制度就彻底决裂了。第二个结论是,互联网还没有被证明就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财富喷泉。举个例子,21世纪初,大多数刚刚起步还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烧钱的游戏最终导致了美国互联网股票的整体崩盘,纳斯达克指数一泻千里,这也成为了美国经济从2001年开始陷入衰退的原因之一。作者的第三个结论是,互联网经济或许被过度吹捧了。2009年,谷歌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互联网在当年对英国GDP的贡献是7%,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预期比起来,这个数字显然有些低。第四个结论是,互联网并没有使购物革命化。即便是在网上购物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如美国、中国,网上购物也集中在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上。
不过,作者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网上购物将会越来越普及,这还需要时间。第五个结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互联网并没有如预测的那样,创造出一个对大公司和小企业一视同仁的“平坦的游戏场”。作者指出,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依然是不平等的,新经济寡头们依靠互联网竖起了难以攻破的壁垒,压制了许多创新企业的发展。互联网并没有促进经济转型的原因之一就是:构成公司权力集中化的、不平等的机制,并没有得到改变。
以上内容,我们说的是本书的第一个预言“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的破灭。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互联网会以惊人的速度、颠覆性的方式向前发展。几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在经济转型中所起到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以我国的网络零售业为例,网络零售额已经从2004年的45亿元飞速上涨到2016年的5.16万亿,作者曾经的结论“互联网没有使购物革命化”已经很难站得住脚,不仅是经济主体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经济行为也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因此,“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这个书中提到的,曾经破灭的预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可能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破灭的预言:互联网推动了全球理解。
20世纪90年代初,无论是政府官员、商界领袖,还是知名学者、新闻记者,都普遍认为互联网会促进全球社群之间更好的理解。但事实是,2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互联网并未达成所谓的全球理解。这是什么原因呢?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存在于互联网与使用者之间的阻碍,并且分别说明,这些阻碍如何限制了互联网推动全球理解。
这七个方面分别是:第一,国家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世界的不平等;第二,语言障碍将世界分割;第三,语言是权力的中介:作者的意思是说,能用英语说话、写字的人可以和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交流,而使用阿拉伯语、马拉地语的人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交流。第四,世界被价值、信仰和利益冲突分割。作者指出:严重的冲突在许多网站上都有出现,它们挑起了敌对情绪。因此,种族仇恨团体成为了网上的先驱,他们借助互联网来培养种族身份认同,制造对抗和仇恨。这些种族仇恨团体越来越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全球化的网络支持体系,来传播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于是,仇恨的种子在互联网上播种发芽、遍地开花,所以尽管互联网是公开的、国际化的,并不意味着它就充满了“甜美和阳光”。第五,盘根错节的民族主义文化,限制了互联网的国际化。民族主义文化是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发展才形成。一项针对四大洲九个国家的主要网站进行的研究发现,这些网站主要报道国内新闻,因此,民族主义文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新闻内容的范围。第六,权威主义的政府找到了管理互联网的办法。第七,每个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会扭曲网上的对话。比如,高收入家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就远远高于低收入家庭;在互网联时代,有资本的人拥有更领先的优势,精英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更丰富的知识,因此他们更能够掌握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总结一下刚才说到过的七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渠道,但是并没有促进预期中那样的全球理解,因为互联网反映了真实世界里的不平等、语言的隔阂、冲突的价值和利益。
下面说说第三个破灭的预言——互联网促进民主振兴。
互联网没有如预期那样推广民主、振兴民主。一方面,是因为权威主义的政权找到了控制互联网的办法。以沙特为例,互联网早在1994年就组建完成,而直到1999年才向公众开放。所以,沙特政府有足够时间完善网络监控布局,对危险网站进行屏蔽。另一方面,是因为与政治进程的疏离限制了互联网的潜力。
1995年,美国作家劳伦斯·格罗斯曼曾经梦想,“不久的将来,美国人可以坐在家里或办公室,利用电脑键盘表达自己的意见,告诉政府该做什么,议论国家大事了”。20多年过去了,这一“网络问政”的预言并未实现。作者指出,网络问政其实有三个局限。一是,公民提出的问题常常与决策机制脱节;二是,公民本身不愿意参与这样的对话;三是,网上对话其实成了政府的单向传播,公民仅仅是信息接受方。正是因为这三个局限,网络问政并没有得以实现。基于刚才谈过的两个方面原因,作者得出结论:互联网并没有使民主振兴。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四个预言——互联网的崛起将使传统新闻业没落。这个预言的核心观点是:互联网会把传统的新闻控制者拉下马来,传统新闻业从此土崩瓦解。正如书中《财富》杂志网络版专栏作家德维特所说:“互联网将是新闻业的终极解放,只需要一台电脑和路由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向全球读者传播新闻和观点。”然而,事实如何呢?作者认为: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使主要的新闻组织土崩瓦解。一方面,互联网确实对传统新闻媒体有冲击,降低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品牌价值和广告份额,直到今天也没有扭转这种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借助互联网完成跨技术转变之后,传统新闻媒体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阵地。比如,2010-2011年度,世界上访问量排名前十位的新闻网站中,只有一个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媒体,其余九个都是传统新闻媒体旗下的网站。与老牌传统媒体比起来,独立网络新闻媒体并不具备采编、内容制作的优势,而公众早就习惯了免费获取互联网上的内容,所以,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很难拓展订阅用户和广告收入。2009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一份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只有很少的独立网络新闻媒体可以靠网上收入来维持。
所以,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摧毁传统新闻业,反而是传统新闻媒体利用互联网巩固了自己在线上和线下新闻领域的优势。直到今天,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互联网依然不会摧毁掉传统新闻业。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一个部分的内容:作者论述了促进经济转型、促进全球理解、促进民主振兴和颠覆传统新闻业的这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部分: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
正是因为曾经的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作者希望带着读者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重新思考互联网历史的三个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互联网的起源。第二个出发点是,互联网的商业化,第三个出发点是,互联网历史上的技术发展。
下面,我们先来说第一个,互联网的起源。起初,互联网是根据军方的观念构建,并且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现代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就是美国五角大楼的一个重要军事计划,阿帕网创建了一个分散的、可以抵抗前苏联核攻击的计算机网络,专门服务于国家机器和军事任务。作者指出,互联网雏形的出现其实是超级大国冷战思维的产物,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战争工具。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协议IP的广泛应用、浏览器的问世,搜索引擎和网络目录的出现,互联网才开始逐步民用,慢慢普及开来。
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出发点,互联网的商业化。最初的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处于非市场化的构建过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科学家们下海办起了互联网公司,开始寻找赚钱的办法。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道:公众将从互联网上主动选择他们想要的东西,媒介的消费将根据个人口味进行“定制”,大众媒体将逐渐细分。在利益的驱动下,互联网开启了商业化之路。
当然,商业化也使得互联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作者指出,互联网曾经是非市场化的,内容自由流通、人人可以随意获取的自由空间;现如今,这个自由空间变成了一个大商场,产品销售和广告成为了主导,付费网站和付费服务也越来越多,互联网作为公共领地的性质已经变了。作者得出结论:互联网的中性被商业化终结,互联网成为了为富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出发点:互联网历史上的技术发展。
正是因为技术的发展,硬件设备变得越来越小、信息存取链接技术越来越强大,接入设备越来越多,才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互联网。比如从1985年到 2005年,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从 562台增加到3000亿台。作者指出:互联网技术发展,不仅仅是科技创新决定的技术过程,它还受到技术开发者目的的影响,提供资金的人和打造网络的人都在互联网的构建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人的动机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好了,我们再一起来回顾总结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起初,互联网是一种军事工具,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互联网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曾经是非市场化的,内容自由流通、人人可以随意获取的自由空间;现如今,这个自由空间变成了一个大商场,产品销售和广告成为了主导,付费网站和付费服务也越来越多,互联网的中性被商业化终结,互联网成为了为富人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工具。
正是因为曾经的四大互联网预言的破灭,作者希望带着读者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作者指出,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是复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时因地而异。但是作者认为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社会对于互联网的影响超过了互联网对于社会的影响,这才是互联网预言破灭的原因。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结论,才能减少对于互联网的误读,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时至今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新的时间观、空间观和价值观不断涌现,如今的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作者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正确看待作者的阶段性结论。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第三部分,正确理解互联网。我们来说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第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分享精神;第二个方面,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属性;第三个方面,互联网本身并不意味着民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方面:互联网的分享精神。
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翻开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分享的精神才是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原因。比如,几个美国学生希望用Email分享照片,结果因为邮件太大屡次发送不了,于是才决定要建立一个视频分享网站的,这就有了今天的Youtube。Yahoo当初创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杨致远和他的朋友们看球赛的需要。
作者指出,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藩篱,人们越来越善于分享思想,共同创新。互联网让更多场所的灵感得到分享。因为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人们可以分享来自车库、寝室、书房和起居室的灵感,而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这样的创新多半都发生在公司和实验室的高墙里。
又比如,谷歌公司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互联网如何让工作成为一种分享性劳动。谷歌公司的员工用数字技术来分享知识,交流思想,共同创造。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公司管理,共同完成工作。分享精神可以说在谷歌公司大行其道。员工在公司享受免费餐饮服务,坐着提供WiFi信号的免费巴士去上班。谷歌还制定了富有特色的“20%自由时间政策”,每个员工每周能享受一天的休假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当然这些项目最终可能对谷歌有所帮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里,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互联网的合作原则已经进入大多数有远见卓识的工作场所,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刚才我们说完了正确理解互联网的第一点: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第二点: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属性。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说过:“我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于是我创办了Facebook。” Facebook就是众多社交媒体当中的一员,其他常用的社交媒体包括微博、twitter、微信。社交媒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分享精神决定了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社交媒体属性。书中,作者指出,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交媒体属性,我们不难理解互联网引起的我们搜集信息、相互交往的手段变化,以及网上活动所具备的创新和互动性质。
本书中,作者还从以下四点对社交媒体进行了批评性思考。第一,推动社交媒体发展的原因是人们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信息。第二,通过多样性和多中心,社交媒体容许或鼓励协商问题和发表意见。第三,社交媒体从自我传播走向大众受众。第四,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讲述形式。
通过以上四点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社交媒体的首要功能并不是为社会谋福利,也不是政治参与,其首要功能是表情达意。比如,twitter关心的重点是偷窥名人的发言,而不是政治变革。换句话说,社交媒体由它们所处的大环境来塑造,而不是靠改变社会的自助力量来运行。不过,在如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全新的“议题设置”环境。网民能主动参与设置议题,活跃的网民善于挖掘身边的重大事件,用帖子或博客等形式发到网上供大家分享、探讨。火爆跟帖、爆炸性的留言,往往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共鸣,这样来看,在未来,互联网的社交属性可能会愈发强烈。
讲完了第二点: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属性,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理解互联网的第三点:互联网本身并不意味着民主。
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代互联网本身并不等于民主。在当代互联网与社会复杂的关系里,既有潜在的民主形成机制,也有潜在的反民主形成机制。具体是反民主,还是促进民主形成,战略的选择应该要充分考虑合适的语境。这些关系的表现可能正好向我们暗示,什么样的战略适合于什么语境下的政治进步变革。
实际上,西方国家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不控制互联网。他们对互联网实施战略上的监管,甚至随心所欲地干预。例如,当维基解密披露秘密的时候,美国政府就会向visa 、万事达等信用卡公司施压,要求他们拒绝在维基解密网站上的支付。但是,作者也承认,互联网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的工具,在广泛的共同主题之下,可以把多种话题融合起来,使得技术、青年和反传统政治相互促进。例如,在伊朗、摩尔多瓦、突尼斯、埃及发生的“Twitter革命”。这样的革命之所以爆发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给他们打开了一个百宝箱,赋予他们大量表达抗议的手段,人们通过这些手段把多种话题聚合了起来。
好了,讲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20世纪90年代四大互联网预言: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全球理解、促进民主和颠覆传统新闻业,这些预言核心是互联网中心主义,它相信互联网是一切技术的终极版,是压倒一切、无坚不摧的力量。作者认为,直到成书的2012年,这些互联网预言并没有完全应验。
第二部分,我们讲述了,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历史。作者从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的商业化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带领大家回过头去,认真思考、审视互联网的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认识互联网、理解互联网。
第三部分,我们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属性、互联网并不代表民主,这三个方面谈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
读完本书之后,不难有一种感悟:当下的互联网发展迅猛,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颠覆着过往的模式,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互联网还在不断发展,历史也在继续向前延伸,本书作者的观点也正在被检验,结局还不一定。不过,回过头去,仔细品读互联网的历史,批判性看待作者的阶段性结论,正确认识到互联网曾经的误读,才能够帮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互联网的现在和未来,这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撰稿:李梓峰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