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识会撒谎》 张培解读
《为什么常识会撒谎》|张培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夫·兰兹伯格,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著有《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等畅销书。他还是美国《Slate》杂志的经济学专栏作家,同时为《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顶级媒体撰稿,已发表了30多篇关于数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
关于本书
作者在书中从道德、知识、信念、理性、真实与虚幻五大方面来思考一些哲学命题。作者认为,尽管物理学家试图了解宇宙的起源,数学家试图了解一种真实事物的范式,经济学家试图了解人们的选择对其他人生活造成的影响,但是这些专业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及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哲学问题,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事物的起源、善恶对错等等。用哲学视角和理性思维看待这些现象和案例,我们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核心内容
本书提供了一些颠覆常识的哲学思辨,让人们不再轻信所谓的一成不变的定论,也不再不假思索地质疑那些看上去不符合常识的现象。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给您讲的这本书叫《为什么常识会撒谎》,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叫做《the big questions》,意思是一些宏大的问题,副标题的意思是数学、经济学和物理学中的哲学思考。所以这本书其实是用哲学思辨来看待数学、经济学和物理学中的现象和案例,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作者在书中从道德、知识、信念、理性、真实与虚幻五大方面来思考一些哲学命题。作者认为,尽管物理学家试图了解宇宙的起源,数学家试图了解一种真实事物的范式,经济学家试图了解人们的选择对其他人生活造成的影响,但是这些专业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及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哲学问题,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的起源、善恶对错等等。用哲学视角和理性思维看待这些现象和案例,我们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对的?让我们对一些问题重新进行思考。比如堕胎是对的吗?到底算不算杀死了生命?一些利好的政策为什么最后反而让人的生活变得更艰难了?举个例子,在美国,有一片经常会发生水灾的滩区,美国联邦政府为穷人考虑,曾实施了一项有关救助滩区水灾灾民的政策,也就是为居住此地的穷人提供免费的洪水保险。乍一看,这是个对穷人有利的政策。可事实呢?这项政策影响了房价,建在滩区的房子变得更贵了,结果,那些打算存钱在滩区买便宜房子的人可能因此买不起房子了,反而,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更艰难了。原本看来一个利好的政策,却带来了负面效应。
所以,很多事情并没有界限分明的对与错,生活的复杂性就在于此,需要我们思考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对的还是错的。相信听了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夫·兰兹伯格,他是美国知名经济学专栏作家和撰稿人,为《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撰稿。他擅长运用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设计出有趣的问题,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你重新认识现实生活的现象,探索生活的真相。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生动幽默、浅显易懂,都成了畅销书,比如,《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他把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简单化了,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兴趣,而且更容易理解。
这本书也延续了他过去的风格,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案例,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本书可能不会直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会让你不再轻信所谓的一成不变的定论,也不再不假思索地质疑那些看上去不符合常识的现象。作者在这本书里一共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道德、知识、信念、理性、真实与虚幻,每个方面都涉及了很多颠覆人们已经习惯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先来看看道德。我们习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可我们所持有的标准却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或所有组织机构。哲学家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终极道德理论”,但作者认为没有一个道德理论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目前,关于道德的哲学理论,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道义论哲学”,另一种是“结果论哲学”。道义论哲学是用行为的正当性来判断是非,而结果论哲学,是按行为的结果来判断是非。
举个例子,一个看起来憔悴、心烦意乱的女人从你身边跑过然后躲进了一条巷子,2分钟后,一个看起来气得发疯的男人手里还握着一根手杖冲过来问你:她往哪边跑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回答?你可以撒个谎,解救那位女子。但是道义论哲学认为撒谎是错误的,极端的道义论哲学认为撒谎是错误这件事根本不用讨论,它就是错误的,没什么好讨论的。但是结果论哲学就会为你撒谎感到高兴,因为他们认为你这么做,最后的结果是帮助了一位女子,结果是正向的。这是从结果的角度出发在判断是非对错。
还比如:家人身患绝症,医生和亲属联手不告诉病人病情的真相,甚至还会拿一些类似的小病来欺骗病人,为的是减少病人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让病人以更加轻松的心情积极地接受治疗。结果论哲学认为,这种谎言的初衷是好的,有可能让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是好转,那么结果也是好的,这就是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谎言是正确的。
所以说,撒谎是对的还是错的呢?道义论哲学认为,撒谎是错误的,因为撒谎说的事实是不存在的,会导致不良后果。而结果论哲学认为,如果撒谎的目的是好的,撒谎导致的结果也是好的,那么,这种善意的谎言,就是正确的。
进一步来看,怎么来区分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有时候很容易,可有时却很难。道德哲学就是用来判断这些的标准,但穷极一生,恐怕,也无法找到完美正确的终极道德理论,因为没有什么标准是绝对的。就像美与丑,你觉得美的事物,我可能觉得很难看,因为你和我有不同的审美观,我们对美与丑的理解不同,就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还有某些灰色地带,也很难用非对即错的标准来衡量,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困境”,这时候又该怎么理解呢?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困境是:假设,有5个人被绑在了铁轨上,这时,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在逼近这5个人,而你,有机会切换轨道,让这辆车驶入另一条轨道,另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那么,如果你切换了轨道,是不是就是用1条人命换了5条人命?这种行为,从道德层面上看,正确吗?
再来说第二个困境:还是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在逼近被绑在轨道上的5个人,你有机会推倒其中一个人,挡在前面,让这辆车停下来,从而保住另外4个人。那么,牺牲1个保全4个的行为,从道德层面上看是正确的吗?结果论哲学的持有者认为,只要结果是保全了更多的人,那么牺牲1个,是可以容忍的。但道义论哲学持有者却认为,牺牲生命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哪怕能拯救更多的人,也就是说,牺牲谁都不行。当然,这些例子比较极端,生活中很难出现。可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发生类似这两种困境的情况,我们总还是要不得已去选择其中一种做法。但我们得明白,无论怎么选,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再假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可能被牺牲掉的人时,我们还会按照原来的标准进行选择吗?一旦关乎自身利益,道德判断还奏效吗?作者在这里提醒大家,进行道德判断的前提是,要遵守“失忆症原则”,失忆症原则的意思是你得先忘记自己,忽略掉自身利益,在这种前提下去做道德判断。总结来说,道德判断的本质就是,你做出的选择行为与你的自身利益无关。
探讨了道德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知识层面。在此之前,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正确的事物一定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吗?严格的纯粹的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先来看个例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提高了烟草税,这样宾夕法尼亚人普遍吸烟少了,而且癌症发病率也下降了,同时,纽约的烟草税不变,癌症发病率也很稳定。这能证明吸烟导致癌症吗?答案是,证明不了。这只能说明,那些对税负增加十分敏感的人群,减少了吸烟。不能证明吸烟就一定会导致癌症,至少证据不充分。
我们理解某些事物,有时候靠信念,有时候靠知识。但是,信念和知识也有局限性,未必就能帮我们正确地理解事物。其实,我们只能正确地理解一小部分事物,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还处于未知和探索状态。拿数学知识来说吧,数学领域里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比如说:0是自然数。这是正确的,但不意味着就是可以被证明的,换句话说,就是,“0是自然数”这个公理无法通过什么途径去证明是正确的。自然数在人们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管人们发现没发现,它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事是存在的,但是无法去证明它。
再举个例子,在我们的印象里,性伙伴太多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就更高。而一个性观念保守的人,几乎没有性伙伴,那么因此而感染上艾滋病的几率就低。由此推理,如果让一个性观念保守的人去拥有更多的性伙伴,就会减少艾滋病传染率,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但是,仔细想想,让一个性观念保守的人去拥有更多的性伙伴,他还是那个性观念保守的人吗?
我们先用逻辑来推理一下,一个性观念保守的人如果和一个被感染了艾滋病的人发生性关系,保守的人可能会被感染,最终生病死掉,那么,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是美好的,因为他的性伙伴少或者没有性伙伴,即使得了艾滋病也不会再传染给其他人了,这就降低了其他人被传染的可能性,这个保守的人死掉了,病毒也就跟着死掉了,伤害就终止了。而如果让一个性观念开放的人染上艾滋病,因为他的性伙伴多,那么他有可能会在死前再去感染更多的人。
所以,理想的状态反而变成了:我们应该鼓励让保守的人去感染,甚至让保守的人带走更多的性伙伴,让开放的人接触更少的性伙伴,这样艾滋病传染率就得到了控制。如果你觉得这个结论非常让人吃惊,但是其实别忘了,刚才我们是严格按照纯粹逻辑的推理得出来的。所以,从结果导向的纯粹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作者引用了大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他说:哲学的特征就在于,从貌似微不足道的简单事物出发,最终得出貌似自相矛盾、以至于无人相信的结论。作者在这里还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吸烟和得肺癌这件事。吸烟和肺癌密切相关,但是不一定意味着吸烟一定会得肺癌,得了肺癌的原因一定是吸烟。
再举个例子。在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中,白人裁判会比较倾向于吹黑人球员犯规,而黑人裁判则比较偏好吹白人球员犯规。如果你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你就会这样想:联赛因为某种原因刻意安排白人裁判去给黑人球员参加的比赛当裁判,而安排黑人裁判去给白人球员参加的比赛当裁判。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裁判是随机分配的。所以有必要进行一场实验。
实验会证明白人裁判对黑人球员更严厉吗?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而且很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如果白人裁判怕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而刻意对黑人球员放松判罚,黑人球员犯规次数就会增加,因为他们发现犯规了但裁判不判罚。所以,在白人担任裁判时,黑人球员的犯规率上升了20%,但是,因为白人裁判对黑人球员放松判罚,黑人球员最后被判罚的概率只上升了1%。同样的道理,黑人担任裁判的情况也是一样。
所以说,很多结论听上去难以置信,但是靠逻辑推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数据才能推翻它。因此,为了确定结论是否可靠,你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这个例子里,你必须有了解的就是游戏的规则以及裁判和球员交流的方式。
接着来看看信念。作者这里说的信念,包括西方人的信仰,也包括通常我们相信、信奉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么,并且为之坚守,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确定信念是出自真心的呢?或者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相信的一些东西其实经不起考验。而且,坚守一些无关紧要的信念,其实很容易。比如:错误看待贸易保护主义会让你在大选中投下错误的一票,结果你就成了一名不明智的选民,可那又怎样呢?你会认为,你的投票不会影响选举的大局。即便你犯错了,但你不会觉得你错了,反正也没人要追究你的责任。
显然,没怎么经过认真思考的信念是最经不起考验、最容易动摇的。很多人自以为自己信奉某些原则或是理念,但却十分容易动摇。作者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假设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应该按照纽约扬基队赢球的结果来买彩票,而你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波士顿红袜队最终会赢球,前提是,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理由是什么。然而,当我突然听说你买了支持红袜队赢球的彩票,我就会质疑自己对扬基队的信心。我凭什么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你的判断是对的呢?你越坚持相信红袜队,我就越怀疑我对扬基队的信心,最终,理由薄弱的那一方会败下阵来,放弃自己坚持的球队。
现实中,真想找到真相的诚实之人少之又少,总有些人会盲目、无原则地坚持错误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两个特工帮你获取关于一个案件的情报,他们把报告都放在密封的信封里递给你。照常理,这两份报告都应该同等可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1号特工先来的,认为A是罪魁祸首,意味着他拿到了证据,然后,2号特工也来了,他知道了1号特工的情报,但仍然坚持B是罪魁祸首。2号特工为了证明自己的情报更可靠,就要拿出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们没法确保谁的证据更有利,但相比较,你可能会更相信2号特工的情报。
那么,如果1号特工又去调查,回来后,在知道2号特工掌握了更充足的证据后,依然坚持A是罪魁祸首,这时候,你会倾向于1号特工掌握了比2号特工更有力的证据,你自然会更相信1号特工。在现实中,这种状况,会导致两个特工之间彼此提防,甚至为了竞争而互相诋毁对方,以至于忽略了寻求真相。
作者在书里最后归结为:人类把战胜对手的虚荣心,有时候看得比探求真相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错误的漩涡当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然后来看看理性。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但是,人和人的思维方式却各有各的不同,这部分也许可以改变你看世界的视角。比如,普通人和经济学家看待同一个事物的方式就不一样,当你用经济学家的观点看世界时,就无法体会普通人眼中的世界。
拿排号这件事来说:比如拿着37号的人放弃了,随手把号码给了排在45号的人,普通人的视角认为,这个人人好,又不浪费资源,这很好。而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排45号的人往前调整了8个位置,距离目标更近了,节省了时间,可他前面那8个人却因此都后退了一个位置,距离目标更远了,会因此等待更长的时间。经济学家认为,这不合理,这从整体上带来了混乱和不公平。由此可见,经济学家从整体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普通人的视角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现实中,我们更提倡理性地看待生活,但是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总是做不到足够理性。比如:对待污染征税问题。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污染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污染行为有多严重。所以,要想让污染者认识到污染的后果多恶劣,就得对他们征税。那么,按照理性的逻辑推理来看,污染者会认为,交了税,就可以污染了。那是不是说,在合理的税收制度下,增加少许的污染排放量也就变得无可非议了?毕竟,假如污染者对其他人的肺造成了价值10美元的伤害,并且已经为此付出了10美元的税作为补偿,其污染行为就合理化了。可为什么并没有真正实施这种税?因为,这不符合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不符合道德标准。
对于处在学生阶段的人而言,该怎样培养自己理性的思维方式呢?比如:上大学选专业,怎么选才算理性?合理地选择学什么专业,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决定着一个人会拥有怎样的未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当然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肯定要和其他喜欢这个职业的人竞争,在具备同等能力、条件、环境和机会的前提下,热情会为那些热爱这个职业的人提供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进而赢得更多实现事业成功的机会。
最后咱们来看看真实与虚幻。这部分其实涉及哲学的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客观存在?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书里继续用一些生活实例来讨论真实和虚幻的问题。
比如,经济模型,就是我们虚构出来的真实,然后用来指导现实。举个例子:龟兔赛跑是个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缓慢,但一直坚持下去可以在比赛中获胜。如果把这个寓言转变为一个模型,我们可以说:兔子每小时可以跑20英里,但它每跑5分钟就要睡1个小时;乌龟每小时只能跑5英里,但它从不会停下来偷懒。现在我们来算算它们跑完30英里各自需要多长时间呢?这就是我们建好的一个经济模型。这样,我们就能证明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个现实生活中的道理:缓慢但一直坚持是可以在比赛中获胜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看似不符合实际的经济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还有个更加脱离实际但又真实反映现实的经济模型,这个经济模型是从诺贝尔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的理论推导出来的。假设:每年正好有20个人出生,这些人只能生存2年时间,这样,在任何年份,都只存在20个老人(头一年出生的)和20个年轻人(当年出生的)。把这些活着的人随机分布在两个城市,再设置一个偶尔给老人发放赡养费的政府机构,年轻人必须靠种植香蕉生存,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卖给老人,换来的钱可以在自己变成老人后用来购买香蕉。这个经济模型充分反映了真实世界的一些重要方面:那就是人们逐渐成长,最终会变老。年轻时,人们会去工作,会为了养老储蓄。人们需要计划好花多少钱、存多少钱,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虚幻的经济模型,往往让我们领悟到更多可以在真实世界里得到实施的方式。
以上就是我们要讲的这本书《为什么常识会撒谎》的主要内容,从道德、知识、信念、理性、真实与虚幻五大方面来思考哲学命题。对哲学、思辨、理性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书,书中有大量庞杂的案例。
撰稿:张培脑图:摩西讲述:孙潇
划重点
物理学家试图了解宇宙的起源,数学家试图了解一种真实事物的范式,经济学家试图了解人们的选择对其他人生活造成的影响,但是这些专业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及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哲学问题,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的起源、善恶对错等等。用哲学视角和理性思维看待这些现象和案例,我们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