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The Fund 吴晨解读
(英文原版)The Fund | 吴晨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一本2023年11月在美国出版的书。它的名字叫做The Fund。
Fund,就是基金的意思。光听这个名字,让人有点不知所以。不过,它的副标题,就把这本书的整个内容概括了,翻译过来是,达利欧、桥水和华尔街传奇的解构。说白了,这是一本要把达利欧拉下神坛的书。
跌下神坛的故事,我们听的不少了。比如前车之鉴有日产-雷诺的CEO戈恩,最近面临挑战的有再次担任迪士尼CEO的艾格,而达利欧现在也在面临这样的危机。
我们知道,达利欧因为《原则》和《原则II》而在中国爆火,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投资大牛,他对全球经济的分析,尤其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预测,也让他暴得大名。在《原则》中,他提出的一系列做人、做事和投资的原则都被许多人奉为圣经,而他在自己创建的桥水基金中的管理原则也被他自己所称道。比如他在公司内部推动相互之间经常打分,鼓励一种极端的透明度,并认为这是公司员工相互激励,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
达利欧经常在桥水内部说一句话:“如果你聪明,为什么不是亿万富翁?”达利欧的神话正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的基石之上——既聪明,又富有——而且相互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身家约170亿美元的达利欧创造了一种造富的文化,外界也认为他破解了财富密码。
而《纽约时报》记者罗布·科普兰写的这本The Fund,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本祛魅的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是,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达利欧精心构建的叙事包装中,有不少言过其实,或者内外矛盾的地方,他和许多自大而不自知的创始人一样,逐渐陷入自己的盲点之中,无法免俗于名利的诱惑。
今天的解读,我们会先从桥水的业绩,还有达利欧“原则”的践行,这两方面,来看一看达利欧神话的另一面,然后再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达利欧这类“大咖企业导师”。
要讨论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达利欧的投资哲学。与利用技术,比如量化基金,以及专注产业的基金不同,达利欧的投资风格是利用对大趋势的判断,对国别经济体发展的前瞻预测来赚钱。他赚钱的主要领域也聚焦在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而不是股市或者衍生品市场。我们知道,他因为在2008年准确预测金融危机而出名,也成为各国政要和财经官员的座上宾。
达利欧帮助桥水赚钱主要依靠的是基于信息优势的趋势判断。优势,在华尔街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edge。优势有很多种,比如Black Edge,黑色优势,就是内幕信息,从企业内部或者相关人士那里拿到尚未对市场公布的信息。当然,通过内幕信息交易获利会遭到严重的处罚,甚至获罪。而达利欧的信息优势则可以说是完全合法的,也可以说是非常老套的华尔街赚钱办法。达利欧利用自己在投资圈形成的名望,与各国政要和财经高官相从过密。这些人到纽约都希望到桥水在康涅狄格州的总部拜码头,因为达利欧以分析宏观著称,也都希望向他请教。达利欧和桥水利用这一点,一方面对政要高官施加影响力,影响金融政策的走势,另一方面也从这样的交往当中获得外界很难获得的第一手的资讯。同样赢得了这些政要和官员的欣赏也有助于桥水募资,桥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来自政府基金。
举几个达利欧利用这种关系和第一手资讯赚钱的例子。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与当时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就是后来的意大利总理)相从过密,他建议德拉吉强化刺激政策,并且很清楚财政刺激会令欧元走弱,桥水也从看跌欧元过程中赚钱。对外,达利欧不断吹捧德拉吉,德拉吉也将达利欧视为重要的高参。通过德拉吉,达利欧与欧洲财经权贵建立了紧密联系,尤其与瑞士央行行长关系密切。2015年瑞士央行希望将瑞士法郎与欧元脱钩,强化瑞士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后来就出现了令全世界惊讶的一幕,瑞士法郎兑欧元一天跌去了超过10%,而桥水在瑞士法郎贬值的交易中也大赚了一笔。
这种政商关系处理得好能赚钱,但如果因为官员更迭而导致信息断线,也会让达利欧大伤脑筋。比如,因为准确预判了次贷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达利欧很赞赏,俩人之间的交往很多,也让达利欧对美联储的走势有很好的预判。但是到了2014年伯南克卸任,由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达利欧就经常抱怨耶伦根本不回他的电话。耶伦对达利欧不感冒,让达利欧失去了对美元走势的准确判断,此后他经常判断失误,桥水也因此跟着亏钱。
再举一个桥水与新兴市场政府财经官员建立联系的案例。哈萨克斯坦因为在里海开发油田赚钱,成立了主权投资基金,主理人是一位三十多岁审计师出身的官员。他到纽约出差,达利欧指挥下属派出直升机接他到桥水在康涅狄格州的总部,光是这一出操作,就让这位官员大开眼界。
然后仿佛上课一般,达利欧在总部分享了自己对全球财经大势的分析,给哈萨克斯坦的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远比纽约传统对冲基金好吃好喝的各种“款待”印象深刻。拜访结束,官员提出投资桥水基金1500万美元。桥水的答复是不用了,理由是桥水投资门槛是1亿美元,但桥水愿意与哈萨克斯坦主权基金保持紧密联系,达利欧也愿意分享他对大势的理解,随时以备咨询。达利欧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这样的交流是双向的,桥水也经常会有些问题,尤其是对里海油田建设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经常请教。一来二去,双方建立信任之后,达利欧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生产相关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形成全球油价走势的判断。而哈萨克斯坦主权基金后来也“投桃报李”,再次表示愿意投资桥水基金。这次投资超过1亿美元门槛,桥水也就好意难却地欣然笑纳了。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达利欧赚钱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商关系形成判断力,他对金融政策施加影响也会帮助桥水赚钱。但这样的赚钱方式在新时代面临各种问题,一方面是政商关系会人走茶凉,大势判断主要依赖达利欧,也很难保证经常正确,另一方面则是金融市场本身发生巨大变化,量化基金赚钱,而股市更呈现出高科技企业的赚钱效应,这些都是桥水所缺乏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桥水的业绩到底怎么样呢?
从实际数据来看,过去十年桥水基金的业绩,只能说是表现平平。
达利欧是否找到了致富密码,市场自有公论,毕竟作为对冲基金,它的业绩是公开的。自2010年之后,桥水最主要的纯Alpha基金的收益一直平平,每年只有个位数的收益,有的年份收益甚至不足以支付桥水的管理费用。比如有一年,它对一家加州某县的退休基金收取的年费是3.8%,但当年收益只有3.1%,算下来基金收益是负增长。相比之下,2010年之后,在高科技公司强势增长的推动下,美国股市长期保持牛市,在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标普500指数上涨了236%。换句话说,它与其他对冲基金或者与股指相比,桥水公司在美国股市“黄金十年”里业绩表现是乏善可陈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桥水业绩出问题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技术和竞争对手都在改变,而桥水的改变却很慢。
比如,以摩根大通为例,从2010年开始,他们就大规模招募高科技人员,现在投行内部技术人员远高于其他员工,因为整个市场从分析到交易都被技术颠覆。当市场上许多公司都开始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辅助投资,甚至现在开始引入AI进行分析,当量化交易已经成为常态的时候,桥水的交易仍然主要依赖Excel表格,落后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The Fund这本书里一个很让市场惊讶的爆料。
你可以认为桥水的投资策略不需要高科技赋能。桥水的主要策略基于梳理的外部宏观数据与内部对于国家和大宗市场的大势判断而做出的大方向的预判,并据此下注。当技术还不够先进,也就是竞争对手在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时远没有桥水那么有效,这种策略是比较难复制的。
但过去十年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变得越来越简便,可以搜集和分析的数据也越来越多,让就桥水策略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Alpha,也就是桥水相对于市场的超额收益,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低了。桥水内部人曾经在2019年鼓足勇气对达利欧过去十年做出的重大投资决策做了一次分析,反复验证的结果是他的决策胜率和掷骰子差不多。当下属战战兢兢地将这份报告递给达利欧的时候,他看了一眼,就把报告揉成一个纸团,扔进了垃圾箱。这其实也凸显了桥水的内部文化出了问题,我们在后面会仔细分析。
再来说桥水基金业绩出问题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相比较技术发展和分析能力的日益大众化,达利欧仍然主要依赖自己的优势——信息优势,但这种优势随着时代变化已经大不如前,而且正像前面所说的,这种优势会因为人事更迭而消长。
第三个原因是,桥水的许多美国老客户因为收益低而撤资,迫使它不得不到中东土豪当中融钱,这种募新换旧的游戏本质上是桥水的盈利能力和方法在华尔街不吃香了。
作为管理资金雄厚的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如果按传统2%管理费计算,光管理费的收益一年也至少20亿美元。当桥水基金表现不佳,大量美国的资金赎回之后,就需要找到新金主。达利欧利用各种全球政商关系,帮助他不断找到新金主来填补美国资金赎回的不足,但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不容易玩,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我想现在任何希望在中东土豪身上掘金的人都很清楚,他们早已不是“钱多,人少,速来”的状态了。
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刚才我们说了,达利欧的投资哲学是依靠自己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准确预测在全球政商界建立了自己的名望,从达利欧在中国受到追捧的程度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依靠这样的名望与各国政要相从过密,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影响金融政策的走势,从而帮助自己对大势形成相对准确的判断,也帮助桥水利用信息优势赚钱。但这样的模式在2010年之后已经日益跟不上形势。一方面桥水的信息优势正在被其他基金利用各种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所追赶,另一方面达利欧从政商关系中形成的一手信息也很容易因为官员更迭而丧失,更不用说桥水内部的管理与技术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
显然,桥水已经不再是华尔街的宠儿,无论以业绩来衡量,还是达利欧自己的投资策略。The Fund用许多事实,把达利欧拉下了神坛。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桥水是践行原则的优等生吗?
作为一本超级畅销书,《原则》在外界看来几乎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科书,达利欧强调一系列重要的人生和管理原则,并在桥水内部推崇这样原则的实践,其核心是完全透明,同事之间相互批评打分,创建某种极致的精英主义(meritocracy),并宣称这样公开透明的讨论有助于让更多投资的点子可以被发掘出来。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已经很清楚,The Fund将达利欧和桥水的挣钱能力拉下了神坛。那么达利欧在《原则》中所推崇的这种管理原则在桥水内部到底执行得怎么样呢?是不是如达利欧所宣称的那样,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和个人共同成长?然而,The Fund这本书里揭露出来桥水内部真正的做事方式,与《原则》中所推崇的相差甚远。
《原则》中有很多原则,其中达利欧最为推崇的是完全透明且内部的打分机制,他希望把桥水打造成一个实践原则的优等生,但实际情况却让人惊掉大牙。
达利欧曾开发出一套名为原则OS的操作系统,公司内部每个人都可以对其他人打分,而这种匿名打分机制决定了每个人的考核。达利欧曾大力对外推销原则OS,希望其他公司也能像桥水一样通过员工持续不断地相互打分来推动发展。现实却是,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婉拒了真正在公司内部实施原则系统。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原则》中所宣称的完全公开透明的原则真的有用吗?
其实,达利欧推崇的内部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有三方面问题:
一、评价体系宣称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从权重上来讲,桥水内部资深人士的评价分量要重得多,而年轻新入职的人的评价则相对不是很重要。这就导致这种评价机制很可能不够客观公正,评价受人的情绪和私利影响太多,并没有做到达利欧所宣称的公开透明。
在米兔(MeToo)运动爆发之后,桥水内部也表露出不少类似的性骚扰案例,而互评机制竟然会成为性骚扰的帮凶。女性研究员在桥水内部是少数派,有些人就抱怨自己备受男上司的骚扰,而互评机制成为压在她们身上的重负,让她们可能不得不参加公司晚上的派对,还经常不得不在派对上喝很多酒,如果她们不是很配合,就可能会被调到其他部门,然后其他部门会以能力不符的原因开掉她们。
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有一个内置机制,那就是不管别人对达利欧的评价如何,他永远是打分最高,永远是最正确的,总是有否决别人的权力。
这个系统本意是让每个人都公开透明表达意见,也让公司的投资能够群策群力。但现实却是,虽然投资决策都是集体讨论的结果,但达利欧个人的直觉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占主流。年轻人想要提出新的投资方向,需要由达利欧在内的三人管理团队公开讨论一致决定,另外两位总是会顺着达利欧的风向做出决策。
再来说另一个问题,就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机制在强监管的环境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达利欧习惯于将内部的各种讨论录音录像,然后上传到“透明图书馆”,所有员工都可以回放。这也是达利欧刻意塑造的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让员工能够了解公司是如何运用“原则”于内部讨论的。可是,到了2018年,公司招募了美国司法部前副部长作为法律顾问,她一上任就建议关掉“透明图书馆”,因为大量未经剪辑的内部资讯,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就很容易变成被要求提交的证据,对公司不利。换句话说,在很强的监管环境之下,360度无死角的公开透明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容易推广,而且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只要想象一下水门事件中尼克松在白宫设置的秘密录音设备就知道了。恰恰因为私密录音的存在,当调查官要求取证尼克松对安排人潜入民主党大楼这一案子是否知情时,尼克松下台的命运就注定了。
还有最后一个点是,新冠疫情给了内部互评体系以最终一击,也刺破了内部人对达利欧的信仰。
远程办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效应,达利欧不再是台上万众瞩目的那个,可以颐指气使。在Zoom会议上他只是几十上百个与会者中的一位,只是屏幕上无数小头像中的一个,他如果滔滔不绝,你尽可以将他静音,自己打开一个窗口玩游戏。
简单总结一下,《原则》中其实有不少只存在理想社会中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会变形和走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老板的地方就会有老板的一意孤行,只是在践行“高度透明”的原则大旗帜下,这种知行不一就显得更加碍眼。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达利欧这类“大咖企业导师”?
整体而言The Fund就是一本对“大咖企业导师”祛魅的书,书中有不少案例,都很明确地指向一个点:在镁光灯下被人崇拜的人,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贪嗔痴狂,可能利欲熏心,也可能爱慕虚名。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他们写在书里,到处演讲的东西奉为圣经,反而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书中分享了三个达利欧的奇葩案例。
第一个是卖透明打分原则的OS系统。达利欧已经富可敌国,但和所有有钱人一样,他对钱还是有他的执念。比如,达利欧还曾经突发奇想,认为自己创建的这套透明打分系统应该卖钱,所以准备向桥水收取每年600万美元的管理费。以他一年几亿美元的收入,如此小钱他也在意,的确有些奇葩。结果桥水的管理层婉拒了,一套老板开发出来的“强迫”员工使用的相互评价系统还要竟然向公司收钱,太奇怪了!
第二个是对高管团队不对称的“股权激励”。到了2020年,达利欧已经超过70岁了,早就过了要退休的年龄。他决定退休,把公司卖给内部人。这是一群已经进入了核心圈层,达利欧曾经给出有分红权力的“幻影股权”的小圈子人群。达利欧身家的一半来自桥水的股权,价值大约80亿美元,他希望自己的核心下属买断自己的股权,想法是用他们未来十年的奖金分期付款买断。但这些奖金加起来还不够80亿美元,他就邀请JP摩根提供贷款给这些核心同事。对于这些下属而言,这等于是让他们相信桥水未来十年的发展并愿意不仅赌上未来十年的收益,还要赌上自己几十年积攒的身家,结果只是让达利欧可以全身而退。
第三个案例算不上奇葩,只是所有人都会被名利所困。当《原则》成为畅销书之后,达利欧从2017年夏到2018年初几乎都是在外面走秀,他很享受自己作为畅销书作家、影响力商人的角色,对外推销原则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引。所以,他在公司待的时间越来越少,许多重要决策也不参加,对公司业绩的滑坡也不是很在意,引发内部人的不满。
这也给我们大家都提了个醒,一般企业管理者都是在退休之后才会著书立说,希望自己完成“立言”的使命,但如果谁在任上就开始写书做传,而且四处演说,那多半是不务正业了。当然达利欧的例子还是很特别,他作为影响力商人还是有助于建立更多政商关系,帮助他赚钱。但他对镁光灯的享受仍然是某种爱慕虚名的体现。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草台班子。”这是许多人读完The Fund之后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并不是针对达利欧,也适用于很多领域。在自己的书中,在镁光灯下,总能表现出自己最光鲜最睿智的一面。但其实,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一面。从这一意义上来讲,The Fund带给我们的恰恰是更贴近真实世界的真相。没有尽善尽美的原则,只有知行不一的尴尬。这并不是说《原则》中的原则虚伪,只是要不断提醒我们,知易行难。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The Fund属于深入报道类型,讲述了达利欧不为人知的一面,描述了《原则》中所提倡的透明批评机制在桥水内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市场是一面镜子,每家投资机构的业绩如何自有公论。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兼听则明,名人有时候只会让你看到他想给你看的最好的一面。
好,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我为你准备了有关这本书的拓展书单,还有我对这些书的一些个人感受,已经附在了文稿最后。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衍生阅读:
- 《原则》:作为一本励志书和职业隽语书很好,但要区别可行的原则和理想的原则。 《原则II》:凸显了达利欧的特点,喜欢从大历史中总结教训,尤其是市场周期律,但往往过于频繁地预测市场危机。 《征服市场的人》(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复兴基金及其创始人西蒙斯的传记),这本书正好可以与The Fund共读,都是华尔街投资基金的传记,主人翁都是颇有特点的人,西蒙斯四十多岁获得全球数学最高奖,却因为华尔街投行的一句“如果你比我更聪明,为什么我挣钱比你多”的刺激,创建了全美最成功的量化投资公司。
划重点
1、桥水基金的业绩,不是一直名列前茅,而是过去十年表现平平,甚至不如大盘指数。
2、达利欧推崇的内部评价体系,不是真正做到人人平等,而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资深员工的评价权重更大。
3、达利欧在《原则》畅销后四处演讲,不是专注公司发展,而是沉溺于个人名利,引发内部不满。
4、我们不应把名人写在书里、到处演讲的内容奉为圭臬,而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他们言行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