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Going Infinite 刘怡解读
(英文原版)Going Infinite|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叫做Going Infinite,直译过来就是“走向无限”。乍一听,这个书名很玄乎,好像是在说数学里的“无限”。但对照副标题,事情就清楚了。本书的副标题叫“一位新大亨的兴衰”,顾名思义,它讲的是商业故事。那书名里的“无限”,对应的自然是无限的财富和无限的欲望。这位新大亨是谁呢?他是怎样“走向无限”,又是怎样垮台的呢?别急,先听我给你讲个故事。
2021年冬天,纽约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找到本书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拜托他一件事。这家交易所打算开拓新业务,它想收购美国第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的一部分股份,价值数亿美元,但背景调查给出的信息非常矛盾。一方面,FTX的交易量极为惊人,受到整个金融圈的追捧,公司估值高达320亿美元。另一方面,它的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却是个神秘人物。这位山姆只有29岁,平时深居简出,业界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他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把FTX做成了加密货币巨头,这个过程太不可思议了。纽约这位收购者想弄清楚,山姆这人到底靠不靠谱。
问题来了:为什么本书作者刘易斯,能给这么大一笔买卖当“验货人”呢?原来,刘易斯不仅是美国著名的财经作家,还当过华尔街债券经纪人,对金融交易相当内行。他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和撰写金融业的内幕故事,一般的小角色根本蒙不住他。接到朋友的委托,刘易斯立马缠上了山姆,跟他朝夕相处了十几天。他发现,这个山姆真是个神人。他的日常生活像个程序员,只有一身换洗衣服,每天睡在办公室里。见到刘易斯,山姆毫不怯场,直接告诉他:自己的父母都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他本人也是常春藤名校毕业,既不缺钱,也没有物质欲。他之所以会搞加密货币,是因为他真心相信,自己找到了通往无限财富的捷径。这些财富可以拿来做慈善,帮助世界上有困难的人。说起加密货币产业,山姆也非常自信,把刘易斯听得热血沸腾。他立马打电话给委托人,说我看这买卖能做,赶紧成交吧。
过了几天,刘易斯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他明明是来给山姆挑毛病的,怎么相处了十几天,反而成了山姆的吹捧者呢?这个小伙子的自白,听上去的确无懈可击。但要靠这套话术,在两年里赚到上百亿,还是太魔幻了。这里头会不会有诈?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刘易斯决定抽出一年时间,专门采访山姆,彻底搞清楚他的成长经历和商业模式。没承想,采访还没结束,就出大事了。2022年11月,山姆突然宣布:FTX因为亏空80亿美元,已经进入破产程序。软银、贝莱德、红杉资本等金融巨头对他的投资,在一夜间化为乌有。更可怕的是,美国联邦检察官在调查FTX事件时,直接定性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之一。”要求判处山姆25年徒刑。整个加密货币市场,都被这起案件搅得天翻地覆。而山姆从一文不名,到登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再到破产,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
山姆的生意一“爆雷”,刘易斯立马意识到:他的采访记录,已经成为解读FTX骗局的第一手材料。他应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读到,起到揭示真相、警醒世人的效果。因此,刘易斯在2023年10月,出版了这本《走向无限》。本书问世之后,不仅立即冲上了《纽约时报》和《纽约客》杂志的年度畅销书榜单,还被亚马逊网站评选为2023年度最佳图书。可以说,它写的不仅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还揭示了人性中过度的贪婪、虚荣和狂妄,在不受抑制的情况下,可能招致怎样的恶果。这样的反面教材,对我们普通人的事业和生活,也是有价值的警示。
本书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位从内行视角撰写商业故事的资深作家。自1989年以来,他已经出版了18本非虚构著作。其中《点球成金》《弱点》和《大空头》还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并荣获多项奥斯卡奖提名。《福布斯》杂志称赞说,刘易斯是美国“最会写金融故事的作家”,他尤其擅长借助人物故事,还原美国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缺陷。相信他的这本《走向无限》,也会带给你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思维冲击。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山姆这个无名小卒,是怎样进入金融行业并崭露头角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分析,山姆为什么能在加密货币市场迅速打响名气,他又是怎样吸引巨额投资的。最后,我再为你总结一下,山姆的FTX为什么会快速崩盘,美国金融界又能从其中获得哪些教训。
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心目中,金融精英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
虽说世事无绝对,但听多了巴菲特、芒格、雷·达里欧这些名人的故事,相信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金融家”的模板。一般来讲,他得是名校毕业,对数字非常敏感。他自己也应该是理财高手,很早就接触股票、债券这些金融工具。假如他年轻时,还在某家大的投行或者证券公司工作过,取得过不错的业绩,那他的经历就更有说服力了。等到资历渐长,他会穿着三件套西服,出现在各种经济论坛和投资者峰会上,介绍自己的投资心得。他还需要关注前沿科技和国际政治,随时盯紧新的增长点和潜在风险。假如他还能时不时冒出几个金句来,那就更喜闻乐见了。
假如用这套标准来衡量本书的主人公山姆·班克曼-弗里德,他可以说压根就没个“精英范儿”。没错,山姆是数学天才,高中时就是数学奥赛营的常客,后来又在麻省理工拿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双学位。但他是个如假包换的“社恐”,连跟人握手都会紧张到发抖,更别提和投资人谈判了。山姆的父母都是斯坦福教授,他从小住的是价值300万美元的豪宅,上的是学费6万美元的精英高中,从来没为钱发过愁,对投资也不感兴趣。从十几岁开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电脑游戏,兴致一上来,可以十几个小时不吃饭、不休息。平时,山姆的形象总是邋邋遢遢的。他只有两件T恤,经常不洗头,成天顶着油腻的卷发在校园里进进出出。看上去,他更适合成为科学家,而不是投资精英。
这样一个“怪咖”,怎么就进入了金融圈呢?本书作者刘易斯认为,山姆受到“一种主义”和“一种风气”的影响。一种主义,指的是有效利他主义。前面说过,山姆从小在精英家庭长大,结交的都是大学教授和社会名流,又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这样的经历,让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同龄人,觉得他们都是幼稚鬼。山姆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只有像他一样优秀的人,才能担起这项重任。巧得很,2011年他读大二时,通过博客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那就是有效利他主义。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几位哲学家,他们宣传这样一种思想:全世界存在普遍的不平等现象,需要人来改变。但光是身体力行做慈善,还不够“有效”。如果一个人擅长科研或者投资,却去当慈善义工,那他就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损失了潜在收益。每个人应当去做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事,再把积累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利他”。“脸书”联合创始人莫斯科维茨,就是著名的有效利他主义者。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有效利他主义当然是善意的,但它有两大缺陷。首先,有效利他主义特别倡导“做大事”。它所说的慈善事业,要么是给几千万人捐赠疫苗,要么是制止一场局部战争,非常宏大。这就导致这个学派的追随者,几乎都是眼高于顶的年轻精英。他们非常不接地气,却有很强的道德优越感,总想着要一鸣惊人。其次,做大事,需要花大钱。有效利他主义鼓励精英从事高回报的工作,却很少关注工作本身的道德属性。讲得极端一点,只要一个人挣了大钱,拿它做了好事,那甭管这笔钱是抢来的还是骗来的,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眼里都是善举。有了“行善”这个光环,一切不法行为好像都可以被容忍了。山姆就是这种偏激观念的追随者,并且很早就开始把它付诸实践。
不过,光有“挣大钱”的意识还不够,还得有机会。这就得说到作者刘易斯总结的“一种风气”了。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美国顶尖名校的理科专业,已经不鼓励学生从事基础科研了。大部分优秀学生的去向是华尔街。只要你是名校出身,心理素质足够好,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就能在金融界找到起薪几十万美元的工作。山姆虽然对金融不感兴趣,但在大三时也随着大流,投了实习简历。他很快就被一家名叫“简街资本”的高频交易公司录取了。什么是高频交易呢?就是利用高速计算机上的自动程序,在全世界的交易所从事股票和证券买卖。举个例子:一位投资者想买1000股A公司的股票,这些股票分散在20个交易所里,每股的挂单价是10美元。当投资者开始操作自己的账户时,购买指令并不是同时传输到所有交易所的。根据网速和系统差异,中间会有几毫秒的时间差。高频交易公司干的事情,就是用计算机和自动程序,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时间差,抢先“截和”股票,再加价卖给投资者。美国有一半以上的股票买卖是通过高频交易完成的。而简街资本这家公司,每年要交易4万亿美元的股票,属于行业巨头。
那山姆在简街资本,具体是干什么的呢?表面上看,他是个高频交易员,负责买卖指数基金,有时也参与编程。但在私下里,他把自己当作金融行业的观察员,并且很快就总结出了一套非常狭隘的心得。首先,山姆认为:玩金融和玩网游是一回事,既不用担责任,也没什么复杂的原理。毕竟,高频交易员根本不研究股票和公司,他们只需要抢时间。几十个交易员,每天敲敲代码,公司就能获得一年几十亿美元的利润,这对山姆来说太有吸引力了。至于山姆买卖的指数基金,他也有一个精彩的形容:指数基金和三明治差不多。一份三明治是由两片面包、一片火腿和一片芝士组成的。有时候,原材料的价格加起来,会超过三明治本身,那时候他就买下三明治,卖掉原材料。如果行情反过来,那就逆向操作。反正定价和交易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山姆自己只需要改改代码,敲敲按钮。
山姆的第二项心得是:只要行业处在风口上,自己的缺点根本不是问题。要知道,简街资本虽然不是小公司,但和华尔街顶级投行还是没法比。简街招募的员工,都是投行挑剩下的,能力和性格多多少少有点缺陷。但高频交易的增长速度实在太快了,公司根本顾不上挑剔员工。像山姆这种完全不关心市场,还有严重“社恐”的交易员,居然在简街待下来了,还很受信任。更荒唐的是,因为交易量太大,简街甚至不关心每个员工的业绩,只要他们到点开工就行。这让山姆越发觉得,只要资金盘足够大,根本没人搞得清盈利状况。他后来的许多操作都是基于这个判断。
山姆的第三项心得是:金融行业的许多人,既没有责任心,也没有风险意识。他在做高频交易时发现,许多交易员写好了代码,就让计算机自己跑程序,要过一两个星期才做一次人工调整。有时,他只需要研究出对方的算法,再逆向操作,就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山姆开始飘了,他打心眼里认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一行扬名立万根本不成问题。因此,2014年大学一毕业,山姆就正式入职简街资本,在三年里成为了公司最年轻有为的交易员。
2017年,山姆只有25岁,年收入已经超过百万美元。他一直在给慈善事业捐款,但越来越觉得,高频交易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野心了。于是,他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行业——加密货币。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山姆进入金融行业的过程。到这时为止,他虽然有些特立独行,但基本上还是在按法律和规则办事的。不过接下来,事情开始起变化了。2017年夏天,山姆迷上了一种新“游戏”,那就是加密货币。那一年,全球正在流通的加密货币的市值已经达到7600亿美元,但整个市场的规则却非常简陋。传统金融企业担心高风险,根本没有涉足这个行当。市面上已有的玩家,关心的是怎样获得加密币,并通过转手来获利。他们对传统金融业已有的技术工具,比如高频交易,几乎一无所知。而山姆盯上的,正是规则和技术手段不健全带来的所谓“商机”。
提到加密货币,一般人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比特币。它背后的技术原理,比如区块链,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件事:第一,加密货币鼓吹绕过现实中的银行系统,直接进行支付和财富转移。考虑到其中存在法律和金融风险,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它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甚至设置了禁令。第二,加密货币的市值波动,逻辑很难捉摸。传统金融衍生品,比如简街资本操作的股票和基金,虽然已经高度数据化,但底层还是实体产业。它们也会出现暴涨暴跌,不过多少还有规律可寻。加密货币则完全不同。作者刘易斯认为,它几乎就是一个金融“黑箱”。
但对特立独行的山姆来说,他要的就是“黑箱”。前面说过,山姆是一个不做投资分析,只关心数字,把金融交易当成电脑游戏的“怪咖”。他根本不关心加密货币的基础,只看到了两件事:第一,这是一个蓬勃兴起的新产业,不断有资本进场,吸收投资非常容易。第二,加密货币的早期交易模式,效率非常低,还有规则漏洞。像山姆这样的金融专家,是很容易找到获利机会的。想到这些,山姆决定投身加密货币创业。2017年11月,他从简街资本辞职,拿着自己攒下的50万美元,注册了一家名叫“阿拉米达研究”的加密货币公司,打算用量化交易法来开创新局面。
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创业,都离不开三件事:团队、投资和产品。光是拉团队,就够山姆忙活一阵了。他是个“社恐”,在传统金融业也没什么根基,根本招不到资深专家。但山姆有一个特殊优势:他在有效利他主义者的社群里,非常有影响力,在简街资本的名声也不错。这让他吸引了一小批出身名校,渴望“做大事”的年轻人的关注。山姆告诉这些年轻人:你不用懂加密货币,也不用懂金融。你只需要知道,面前是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只要我们能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控制5%的交易量,每年就能有3亿多美元的利润。如果把这笔钱捐给慈善事业,帮助更多的人,那不就做成了“大事”吗?通过这番游说,山姆招募到了20多个刚毕业的名校学生。而他最重要的两个业务伙伴,一个是他在麻省理工的室友,负责技术;另一个是他在简街资本带过的实习生,也是他的女朋友,负责交易。
乍一听,这不妥妥一个草台班子吗,他们怎么可能拉到投资呢?你别忘了,山姆身上是有光环的。他的团队个个都是名校出身,又有简街资本的经历做担保,就是比一般的新公司更吸引眼球。另外,山姆还有一对好父母;他在精英扎堆的有效利他主义者社群里,形象也很正面。通过这种口口相传式的引荐,资本自己就找上门了。创业不到半年,山姆已经获得了3亿多美元的投资;当然,利息也高达50%。毕竟,投资人不是傻瓜,他们是要看到收益的。
那山姆有什么核心产品吗?说起来很搞笑。山姆自己认为,他的团队最大的优势,是一款新开发的自动交易程序。它可以在全世界的30个加密货币交易所,买卖500种加密币,每秒钟能完成几千次操作。这个程序的原理,和他过去做的高频交易差不多。但尴尬的是,山姆的程序不能区分主流币种和“垃圾币”,所以一直在亏钱。真正让他实现盈利的,是跨国“利差”。什么意思呢?在2017年的加密货币市场上,韩国非常活跃。韩国市场上的比特币价格,要比美国高20%。但是,韩国有两项严格的法律规定:第一,只有本国公民,才能在本地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注册账户。第二,未经央行许可,个人只能携带折合1万美元的现金出境,单笔转账的上限也只有5万美元。换句话说,在韩国卖出比特币,虽然能挣钱,但收到的是无法自由兑换的韩元。总不能雇几万个韩国人,分批把钱带出来吧?
那山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用到了另一种加密货币,叫做“瑞波币”。瑞波币的投机色彩比比特币更强,溢价率也更高,平均要高5%。山姆的操作,是用自动程序在韩国卖出瑞波币,用换回的韩元买进比特币,再把比特币存到美国的区块链上。随后,他在美国卖出比特币,收回美元,再用美元买下等额的瑞波币,存回韩国的区块链。一来一去,什么都没变,5%的利差却被山姆的公司赚走了。整个交易都是在电子账户和区块链上完成的,倒一次手只需要30秒钟。山姆的公司在前两年的盈利,几乎都是来自这种跨国交易,他也因此在加密货币行业声名鹊起。
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发现了:山姆的商业模式,根本经不起推敲。假如瑞波币突然崩盘,或者韩国市场对比特币失去了兴趣,那山姆的收益就保不住了。更何况,山姆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2018年春天,就发生了这么一件荒唐事:山姆把价值400万美元的瑞波币,从美国存回到韩国的交易所。但韩国那边用的是不兼容的代码,交易所只看到账上冒出了一堆瑞波币,却不知道持有者是谁。而山姆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把这堆瑞波币找回来。放在传统证券市场上,这是能砸掉招牌的失误。但在“野蛮生产”的加密货币行业,根本没人追究,就这么轻轻滑过去了。
当然,山姆并不是没有危机意识。但他的思路,不是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是把资金盘做大,把风险转嫁给更多投资人。2019年,山姆高调宣布:自己创办了一家新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可以买卖市面上所有的加密币,还发行了一种独立的代币。本书作者刘易斯认为,这个举动有两项动机。首先,在新的交易所,山姆既是交易员,又是平台的托管者,他的权力完全不受监督。在传统证券行业,股票经纪人是没法从股民的账户里偷钱的。但FTX不一样,投资人的钱在这个平台上,变成了花花绿绿的代币,代币的价值一直在剧烈波动,一般人根本搞不懂。换句话说,如果山姆挪走投资者的钱,再伪造一些数据,假装自己正在做交易,短期内是没人能识破的。另外,山姆还通过新平台,把传统金融资本拉进了局。FTX进行B轮投资时,就从软银、红杉资本和其他巨头那里募集了9亿美元。这些传统投资者,一方面垂涎加密货币这个新产业,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操盘经验,只能找信得过的人当代理人。而山姆凭借他的光环以及过去的经历,充当了完美的资金托管者。巨头的加持,反过来又让他显得更加可信。
于是,一段令人目瞪口呆的财富传奇,就在短短两年多里上演了。随着交易量水涨船高,FTX的估值在2022年秋天达到320亿美元,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山姆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个人财富也突破了150亿美元,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41位。现在,他成了“加密货币之王”“下一个巴菲特”和青年导师,达沃斯经济论坛专门邀请他出台亮相,美国两大政党也开始接受他的捐款。在30岁以下的美国人里,山姆是最富有的,也是最受追捧的。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山姆成为加密货币巨头的崛起过程。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山姆不是一直在宣扬有效利他主义吗,那他在暴富之后,是不是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呢?作者刘易斯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复杂。就拿2018年来说,山姆的公司在那一年赚到了3000万美元的利润,其中一半作为分红返还给了投资人,剩下的钱有500万花在了公司的日常开销上,500万支付了离职员工的赔偿金,还交了350万的税,只有150万真正捐给了慈善事业。换句话说,山姆花在“有效利他”上的钱,只占公司利润的5%。虽然这也不是一笔小钱,但和山姆的欲望以及他的各种高调表态,并不对等。成为百亿富豪之后,山姆累计捐出了1.6亿美元给各种慈善事业,这当然是一笔大数目。不过,对比一下他的个人开销,你就知道“有效利他”到底是不是真心话了。暴富之后,山姆花3200万美元给父母买了大房子,在加勒比海岛国巴哈马花3500万美元给公司管理层盖了一栋别墅。每年他光是包租私人飞机,就要花费1500万美元。这个时候,所谓“有效利他主义”,已经变成了幌子。它成了山姆给自己打造的个人光环的一部分。
其实,不光慈善事业成了幌子,山姆甚至把他的“社恐”和不合群,也变成了精心雕琢的个人标签。据他的女朋友在法庭上披露,山姆在成名之后,故意维持了不修边幅的个人形象。他的头发永远是乱蓬蓬的,出镜时永远穿着那几件旧T恤,经常在办公室里打地铺。跟投资人开会时,他也频繁迟到,有一回甚至当着红杉资本代表的面,玩起了《英雄联盟》游戏。放在传统的金融精英圈子里,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但当整个美国都在追捧“工程师文化”,都在倡导抛弃形式主义时,山姆的这些举动,竟然给他增加了新的光环。投资人开始诚惶诚恐地想,或许山姆真的是个超越时代的技术天才呢?只要他还在创造收益,只要加密货币市场依然红火,那就由着他的性子好了。
问题是,山姆创造财富的能力,恰恰是最靠不住的。作者刘易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度膨胀之后的加密货币市场,根本没有“托底”支持。它的本质是金融中介,而且是给一群高度同质化的投机者做中介,因此极不稳定。更何况,山姆从来没有透露一件事:他把客户投给FTX的100亿美元资金,拿去给自己的阿拉米达公司做交易,造成巨额亏空。而FTX手里最值钱的抵押品,是它自己发行的代币;一旦这些代币被抛售,公司马上就会资不抵债。事实也的确如此:2022年11月,因为恐慌的投资人出现挤兑,FTX宣告破产。当时它的市值还剩下160亿美元,但仅仅存在于纸面上。尽管债权人随后追回了一部分资金,但实际损失依然极为惊人。2024年3月,美国法院以诈骗、洗钱等7项罪名,判处山姆25年监禁。这时距离他大学毕业,刚刚过去不到10年。
好了,关于这本Going Infinite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在全书开篇处,作者刘易斯引用了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一句话:“无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任何经历、观察或者知识,都无法将它变为现实。”而山姆的故事,就是一个追逐无限,却遭遇溃败的过程。这个年轻人有着无限的欲望,宣称自己在为高尚的目标奋斗。他一头扎进一个无序扩张的名利场,在戏剧性的三年里,经历了上升和暴富,最终黯然“归零”。我们普通人,从这位当代“盖茨比”的故事里,除了能看到贪欲和虚荣的可怕,也需要提醒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需要的,也是我有能力驾驭的。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山姆是有效利他主义哲学的信徒。有效利他主义鼓励精英“做大事”,从事高回报的工作,却很少关注工作本身的道德属性。
2.在FTX这个加密货币交易所,山姆既是交易员,又是平台的托管者,权力完全不受监督。如果他挪走投资者的钱,再伪造一些交易数据,短期内是没人能识破的。
3.过度膨胀之后的加密货币市场,根本没有“托底”支持。它的本质是金融中介,而且是给一群高度同质化的投机者做中介,因此极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