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的选择》 汪恒解读
《黑石的选择》| 汪恒解读
关于作者
彼得·彼得森,全球顶级私募投资机构黑石的创始人。
关于本书
本书是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讲述了他的跨界人生。我们能够在书中看到,他如何融会贯通不同行业的经验,在商界、政界、华尔街取得顶级成就。
核心内容
第一,彼得森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如何一次次另辟蹊径,开辟新的人生领域,成就跨界人生?
第二,从商界到政界再到华尔街,彼得森在跨界人生中,如何将不同阶段的经验积累融会贯通?
第三,彼得森所坚持的价值观,如何为黑石塑造独特商业模式,也为自己开辟公益人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标题叫作《黑石的选择》。我们会看到,彼得森是怎样把人生经验融会贯通,在商界、政界以及华尔街等不同领域都做到顶尖位置的。
黑石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1985年由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创立。一开始本钱只有40万美元,但今天,它的市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控制的资本超过了4000亿美元。同时,它的经营风格对私募股权投资这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彼得森创立的黑石,已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私募机构,也被称为华尔街的资本之王。
在公众眼中,私募机构的运作是有些神秘感的,处于行业金字塔尖的黑石公司,就更神秘了。《黑石的选择》这本书,和另一本叫作《资本之王》的经典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黑石成长史,也让我们能近距离观察私募股权行业。不过,两本书的重点不同。《资本之王》是从公司的角度,讲黑石一路走来的经营与运作,而今天我们要讲的《黑石的选择》,则是从创始人的角度,讲创始人之一彼得森的经历,他如何创立了黑石公司,塑造了公司的商业逻辑,又进一步影响了私募股权这个行业。
我们来说说彼得森这个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能做成创立黑石这样一件大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对彼得森而言,这只不过是他众多成就中的一件。彼得森出生于美国的中西部小城,是希腊移民的后代。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告业,27岁就成为著名广告商麦肯公司的副总裁。然后,他转投制造业,34岁时当上了美国财富300强企业贝灵巧的新总裁。随后,他进入政坛发展,先后担任尼克松的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和商务部长,在经济上发挥的影响力,堪比外交领域的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他进入华尔街,拯救了老牌投行雷曼兄弟,然后离开雷曼单干,创立黑石,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黑石走上正轨之后,彼得森逐渐淡出了经营前台,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却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接手美国外交协会主席,并且拿出10亿美元个人财产,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一个人一生中在这么多行业都取得了顶尖的成就,算得上是“跨界之王”了。
这本自传有个副标题,叫“彼得森的人生七堂课”。彼得森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为七点,也就是发挥比较优势,思想不能懒惰,勇于行动,跟随直觉,寻找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目光长远,忠于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彼得森在不同领域跨界,但不管在哪儿,他始终坚持忠于自己的原则、内心和道德标准。有趣的是,很多时候他转换人生轨迹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自己的道德标准受到挑战,他选择忠于自己,放弃原有事业,结果,另辟蹊径开辟了全新的人生领域。他能在不同领域游刃有余,跟他善于将不同阶段的经验和积累融会贯通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第一,彼得森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如何一次次另辟蹊径,开辟新的人生领域,成就跨界人生?
第二,从商界到政界再到华尔街,彼得森在跨界人生中,如何将不同阶段的经验积累融会贯通?
第三,彼得森所坚持的价值观,如何为黑石塑造独特商业模式,也为自己开辟公益人生?
首先,我们来聊聊彼得森面对人生挑战、开辟新领域的故事。
刚才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一下彼得森的人生经历,他从商界到政界再到华尔街,最后到社会公益事业,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成就,他的人生看上去就好像是开了挂。不过,在这一连串光鲜的成就背后,彼得森人生的另一面,是接连不断的挑战。他在广告业年轻有为风光无限,却遭遇无良老板;他在世界政坛为美国经济利益冲锋陷阵,却卷入勾心斗角的白宫纷争;他好不容易帮助雷曼兄弟公司摆脱破产泥潭,却被内部政变威胁。但是,彼得森并没有被这些挑战打倒,他选择坚持自己,不惜放弃手中事业,另外开辟全新领域,而这种放弃,反倒成为他调整人生轨道、实现人生跨界的转机。下面我们具体说说,他在每一次重大挑战面前的选择。
先来看看彼得森职业生涯遭遇的第一次挑战。彼得森在大学学习期间,慢慢发现了自己市场调查方面的独特才能,于是,他在毕业之后抓住机会进入了广告行业,在著名的广告公司麦肯任职。他充分发挥才能,干得风生水起,仅仅27岁,就成了麦肯公司的副总裁,看上去职业生涯前景一片光明。但仅仅三年之后,他就碰上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彼得森把自己关于广告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想法,包括对于麦肯公司未来定位的设想,整理成了一篇文章。他把文章分享给很多同事,也包括他的老板马里恩,还想跟马里恩讨论,但马里恩从来不回复,看上去似乎并不感兴趣。但是,几个月之后,彼得森发现,马里恩把这篇文章发表在广告行业杂志上,一字未改,连标题都没有改,而且署的是马里恩自己的名字,跟彼得森没关系。这让彼得森极为震惊,失去了对马里恩的信任。
后来,公司又发生了几件事,让彼得森对老板马里恩更加失望。那段时间,麦肯公司陷入困境,被迫裁员,但是马里恩竟然授意公司购买一架公务飞机,主要供他自己享用。而且,马里恩在董事会上提案,用员工退休基金套现其他投资,再来购买麦肯自己的股票。这对员工是不负责任的。更过分的是,马里恩宣布自己担任基金受托人,他可以利用托管这些股票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在这次董事会的表决中,彼得森投了反对票。彼得森觉得,和这样的老板共事,意味着对自己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挑战,因此,他情愿辞职,离开这个看上去能让自己前程似锦的公司。虽然马里恩用总裁的职位来挽留,彼得森也坚决选择了放弃职位。同时,他也放弃了自己在一家公司里辛辛苦苦的积累,放弃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的职业前景。在放弃的背后,是他的坚持,他坚持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彼得森离开广告行业之后进入制造业,在生产电影器材、微缩胶卷和投影仪的老牌厂商贝灵巧公司找到了工作。因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卓越表现,他在35岁时,升任这家美国财富300强企业的总裁,成为当时美国商界有名的青年才俊。而这次行业转换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对彼得森坚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回报。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享彼得森面对另外一次人生挑战时的选择。他离开政界之后,进入华尔街,帮助华尔街的老牌投行雷曼兄弟公司,摆脱了濒临破产的危机,他也当上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但是,他个人被查出脑瘤,又遇到婚变,他的搭档就抓住机会发起攻势,先是要求与他共同担任首席执行官,然后得寸进尺,企图成为唯一的首席执行官。这一次,彼得森又一次选择了退让,放弃了在雷曼的权力和地位,坚持了自己不愿内斗的操守。结果,正是这次退让和放弃,迫使他彻底离开那些充满内部争斗的华尔街大公司。彼得森在快六十岁的年纪开始创业,和雷曼老同事施瓦茨曼一起,创立了黑石公司,迎来了自己人生最大的一次成功。
上面是彼得森面对两次挑战做出选择、开辟全新领域的故事,第一次面对无良老板,第二次面对公司内部政变,他都选择了放弃原有事业,转换人生方向。放弃的背后,则是他对自己价值观和人生信条的坚持。这种坚持是彼得森个性的一部分,和他父母的早年教导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坚持也是彼得森做出的理性选择。首先,彼得森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他更重视长远利益,价值观不合是个必须警惕的大问题。放弃原有事业虽然可惜,但在价值观不合的情况下,事业是不可能长久的,自己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他对自己有信心。他相信自己就算去别的领域,也能开辟一片新天地,而原先领域的经验和积累并不浪费,它们是自己握在手里的财富,在别的领域照样有用。他的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下面,我们紧接着来说第二个方面,彼得森如何把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和积累融会贯通。
彼得森的职业生涯,从商界到政界又到华尔街,如何能够在不同领域游刃有余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善于将某个阶段的经验和积累,带到下个阶段中加以运用,结果往往会收获奇效。
先来说说彼得森在广告行业的经验,是怎么应用到制造业的。彼得森在广告行业积累的经验之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换位思考。这条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好像平淡无奇,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去灵活运用了。而彼得森就是换位思考的高手。在广告公司的时候,彼得森换位思考,主要是从广告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善于运用市场调查方法,去研究到底是什么因素能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然后通过广告创意,把这个因素突出出来。例如,彼得森帮助狗粮公司做广告的时候,就先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很多狗主人都担心自己的宠物超重和不健康,然后,彼得森要求创意人员在广告画面中,突出宠物健康运动的形象,这个广告传递出的信息,是这种狗粮特别适合缺乏锻炼的城市宠物,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离开广告行业进入制造业之后,彼得森进入了贝灵巧公司。当时,这家公司雄心勃勃地准备开辟面向家庭的试听设备市场,公司的工程师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大家觉得,只要产品足够好,功能足够强大,哪怕操作有些复杂,也问题不大。但是,彼得森运用了他在广告行业的换位思考经验,他自己扮演顾客,使用了一遍产品,很快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贝灵巧的产品设计得太复杂,不好用。工程师们说,复杂也没关系,反正用户可以对照说明书学习操作方法。彼得森却说,要设身处地替用户着想,很多时候,用户并不会随身携带说明书,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产品设计得尽可能简单一些。这种从普通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测试产品实际使用体验的方法,就被称为“彼得森测验”。这种方法来自于他的广告行业经验,对于他在制造业的成功发挥了很大作用。
再来说说,彼得森在商界的经验是怎么带入政界的。彼得森在离开贝灵巧之后进入了政界,曾经担任美国商务部长。他刚刚一上台,就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而他在广告业和制造业积累的营销经验,帮助他打开了思路,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好办法。
其中一个难题是海豚危机。当时的美国商务部承担着保护海豚的职责。因为海豚常常会和金枪鱼结伴游泳,因此,渔民在用大型围网捕捉金枪鱼的时候,常常会将很多海豚一起卷入网里,在拖网收网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大量海豚死亡。这种情况引起了环保主义者和民众的不满,他们希望彻底禁止金枪鱼捕捞来保护海豚,为此,他们给商务部施加了巨大压力。但是,金枪鱼产业关系到美国的出口,也关系到很多渔民的生计,商务部根本不可能为了保护海豚而发布捕捞禁令,因此,商务部成了民众眼中的海豚杀手。
这怎么办呢?彼得森在商界积累的营销经验就派上了用场。他先是下令,研发一种新型金枪鱼渔网,尽可能减少捕捞过程中对海豚的伤害。然后,他充分运用了商界的营销经验,挑选了一只曾经出演过电影的明星海豚,举行一次公开活动,邀请环保人士和媒体人士到场。在这次活动上,彼得森自己亲热地抚摸这只明星海豚,让摄影师拍摄大量镜头,展示商务部长和海豚的亲密互动。同时,彼得森当众宣布,商务部正在研究对海豚更加安全的渔网。结果,他的营销手段大获成功,一举扭转了商务部的不利形象。
等到彼得森离开政界,进入华尔街的时候,他并没有多少金融业专业知识,但他先前在商界和政界长期摸爬滚打的深厚经验,特别是长期积累的强大人脉资源,足以支撑他在华尔街风生水起。
彼得森在雷曼兄弟公司任职的初期,公司遭遇了巨大危机,在政府债券交易中遭受重大损失,资金捉襟见肘,而合伙人之间也是四分五裂。这种情况下,彼得森运用自己在白宫磨炼出来的游说和平衡技巧,说服合伙人们暂时搁置矛盾,即便是离开公司,也暂且不要兑现此前在公司投入的资本金,终于帮助雷曼渡过了难关。随后,彼得森带领雷曼扩大业务范围,他选定的方向是企业的收购兼并业务。这项业务的开展非常依赖人脉,而彼得森和许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他的人脉积累帮助雷曼公司得到了不少业务机会,打开了全新的业务领域。
后来,彼得森厌倦了雷曼的勾心斗角,和雷曼的同事施瓦茨曼出来创业,成立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黑石公司。而像这样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主要的业务方向仍然是收购兼并。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个人都很熟悉这个业务,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业务可以充分发挥彼得森的人脉资源优势。正是因为有这种优势,成立初期只有40万美元的黑石公司能够迅速起步。比如,彼得森从政期间,和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一关系使得索尼成为黑石起步阶段最重要的咨询业务客户。彼得森在雷曼时的同事,后来去了英国保诚保险公司负责投资业务,这一关系则帮助黑石的投资基金,拉到了第一笔大额投资。有多少呢?1个亿美元。就这样,黑石一步步打开局面,最终成为了华尔街的资本之王。
上面说的是彼得森的拿手本领,将不同领域的经验和积累融会贯通。他在制造业运用广告业的经验,在白宫运用商界的营销手段,在华尔街则充分利用政商两界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帮助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事业成功。
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个方面,彼得森如何用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塑造黑石公司的独特商业模式,也为自己开辟了公益人生?
前面我们说到,黑石公司这样的私募股权机构,核心业务是企业的收购和兼并。具体来说,是做三件事情:第一,找项目,在合适的时机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要么是价格严重低估的企业,要么是升值潜力很大的企业;第二,找钱,募集并购所需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来自于客户的资金,以及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资金,通过精心设计的财务杠杆撬动并购项目;第三,交易,低价购买目标企业或者企业股权,再以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高价卖出,退出变现。上面这三点,组成了私募股权机构的基本商业模式。不过,彼得森创立的黑石,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它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和彼得森的个人特质息息相关。
黑石的商业模式独特在何处呢?就在于它坚持善意收购,而这与当时的行业主流是不太相符的。黑石成立是在1985年,那是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当时的行业主流来看,恶意收购的情况比较多。所谓恶意收购,就是在收购过程中,不管对方是否同意,就利用市场规则进行收购。在收购完成之后,买家往往会对公司的业务、管理和员工做单方面的粗暴处置,甚至会将原来的管理层全部无情裁掉。有一本经典商业名著,叫作《门口的野蛮人》,讲的是1988年,好几家私募股权机构争夺美国食品巨头纳贝斯克公司的经典收购案例,最后的赢家是私募股权巨头 KKR。这场收购案就是典型的恶意收购,收购者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激烈对抗。而“野蛮人”这个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眼中私募股权机构的形象:追逐利益,冷酷无情。
但黑石公司反对恶意收购,旗帜鲜明地坚持善意收购。黑石的善意收购,也就是在收购前和原公司的股东、管理层充分沟通,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在收购之后,尽可能减少对公司的业务、管理和员工做单方面的粗暴处置。有的时候,黑石还会帮助目标公司击退其他的恶意收购者。为什么黑石会做这样的选择,和行业主流背道而驰呢?这和彼得森的价值观很有关系。
前面我们讲过,彼得森面对一次次人生挑战的时候,一直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他离开广告行业,离开白宫,离开雷曼兄弟公司,都与他对这一点的坚持与重视有关。同样的,这一点也会影响黑石的商业模式。所谓的善意收购模式,就在于与目标企业的股东和管理层充分沟通,友好协商,赢得信任和尊重,换取各方对收购交易的认可和支持,而善意收购完成后,一般也会保留大部分管理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善意收购模式,也是彼得森价值观的延续和体现。
当然,彼得森毕竟是驰骋政商两界多年的华尔街大鳄,他之所以为黑石公司设计了善意收购的商业模式,除了他比较看重信任和尊重之外,也是因为他的价值观里,有重视长远利益的一面。他选择善意收购,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能够长久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优势,让黑石的生意长长久久。彼得森进入金融业算是半路出家,他的优势不在于专业素养,而在于深厚的人脉。如果搞恶意收购,虽然可能赚到快钱,但显然不利于维持人脉关系,做成一笔生意,就会得罪一批人,时间长了,人脉的积累消耗完了,公司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相反的,如果采取善意收购方式,虽然需要和股东方、管理层进行艰苦的反复沟通,有的时候还需要出让利益,但生意做成的话,就有可能实现多方共赢。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消耗人脉,还能够巩固和积累人脉,公司的名声越来越好,路也会越走越宽。
黑石做成的第一笔并购大生意,就是典型的彼得森式善意收购。1986年,著名的恶意收购者卡尔·伊坎,开始增持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美国钢铁公司面临恶意收购和金融敲诈的威胁。为了得到周转资金,摆脱袭击,美国钢铁公司决定出售其运输部门51%的股份。而彼得森说服美国钢铁公司,必须把股份出售给一个友善的合作伙伴,而黑石准备担当这个善意的合作者。在参与竞标之后,黑石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深入沟通,而且一开始都不谈价格,只谈怎么改进运输部门经营管理,怎么更好支持美国钢铁主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管理层的积极响应。最后,运输部门被分拆出来,成立了运输之星公司,黑石以5亿美元买到了运输之星公司51%的股份。这间由黑石掌控的公司,与美国钢铁的主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黑石帮助运输之星改进经营管理,也让公司的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十二年之后,黑石才最后卖光运输之星的股份,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129.9%。
通过这种善意收购,黑石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声誉,为后面的生意打下了基础。这家公司能够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成长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私募机构,华尔街的资本之王,显然,这种商业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黑石获得事业成功之后,彼得森淡出商界,进入全新的公益领域。2007年黑石上市之后,彼得森获得了10亿美元的财富,他宣布退休淡出商界。但他不是真的休息,而是更加积极地讨论公共政策,赞助学术研究。2008年,他将自己的10亿美元拿出来,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关注可能危及美国和美国家庭的挑战,特别是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他保持了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密切沟通,而且发动大家加强关于公共事务的沟通,共同应对挑战。你看,基金会关注的方向,也反映了他对长远利益和长期问题的关切。这一次,彼得森从华尔街巨头成为了著名公益人士,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成功跨界。
说到这儿,这本书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彼得森面对人生挑战,坚持自我、开辟跨界人生的故事。第一次面对无良老板,第二次面对公司内部政变,他都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信条,不惜放弃原有事业,开辟新的领域,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功。这种选择与放弃,是他的人生特质,是他审时度势、目光长远的理性判断,也是他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强大信心。
然后,我们介绍了彼得森将不同领域的经验和积累融会贯通的独特本领。他在制造业运用广告业的经验,在白宫运用商界的营销手段,在华尔街则充分利用政商两界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帮助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功。
最后,我们讲了彼得森所坚持的价值观,对黑石独特商业模式的影响。彼得森的价值观,是重视良好沟通,看重长远利益。出于这种个性,他为黑石公司设计了善意收购的独特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帮助黑石公司在众多私募股权机构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最终成长为华尔街的资本之王。而彼得森的价值观推动他在从黑石退休之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再次完成人生跨界。
值得一提的,这本书的英文版叫作“The Education of an American Dreamer”,其中的关键词就是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呢?彼得森认为,美国梦是自我激发、突破人为限制的进取心,是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和权利。在他看来,自己的跨界人生,就是美国梦的写照。他从美国中西部小城的希腊移民后代,成长为跨界精英的历程,他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坚持价值操守、发挥自己的才干,一次次勇敢突破行业领域界限的拼搏进取,既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也能给其他人以启发和激励。
撰稿:汪恒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
划重点
1.彼得森面对人生挑战,宁可放弃原来的行业,另起炉灶,也不放弃自己坚信的价值观。
2.彼得森最大的本领,是把不同领域里累积的经验融会贯通。他在制造业运用广告业的经验,在白宫运用商界的营销手段,在华尔街利用政商两界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
3.彼得森的价值观也反应在黑石的商业模式上。黑石坚持善意收购,是因为彼得森重视良好沟通和长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