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 孟佳解读
《逆转》| 孟佳解读
关于作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被《快公司》杂志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异类》《引爆点》和《眨眼之间》都创造了书市神话。
关于本书
在《逆转》中,格拉德维尔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掌握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历史书上的故事就可以被复制。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书叫《逆转》。为什么讲这本书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位作家可算得上是当代的畅销书之王了,也算是“得到”的老熟人,他的很多书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像什么《异类》《眨眼之间》《引爆点》,也包括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逆转》,都是风靡全球的代表作。格拉德维尔的书之所以畅销,可能和他以前干过媒体有关,写作风格上比较深入浅出,特别会讲故事,大部分人都看得懂。
讲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涉及的话题,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也就是说,这本书讲的是怎么以弱胜强。稍微延展一下,就是我们遇到特别大的困难该怎么克服,或者我们怎么实现一个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目标。我相信这样的话题,可以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能联系起来,听听这本书里的思考,或许能给你一些解决问题的启发。
《逆转》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集中说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优势和劣势是相互转化的,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第二,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就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第三,优势一定会败给劣势,大公司一定会败给小公司。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先来看看:优势和劣势是相互转化的,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我们一开始就说了,格拉德维尔的书里故事特别多,那我们就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故事的主人公叫加里·科恩,这哥们从小就得了失读症。失读症是什么呢?字面意思就是一种让人失去阅读能力的病,这种病是大脑硬件上的问题。失读症患者阅读要比正常人慢很多,他们很难记住单词的拼写,因为他们大脑处理文字的方式根本不对。科恩得了这种病,可想而知,老师当然不会喜欢他,所以科恩也不喜欢老师,他甚至曾经攻击过老师。同学们都把他当白痴,为避免被人当白痴,科恩时不时会做些搞怪的事来扮演小丑,因为他觉得小丑的社会地位似乎比白痴高一点。
科恩的妈妈最大的愿望是科恩能拿到高中文凭,这一点科恩做到了,但他还有个更高的理想:他想当股票交易员,但他根本不知道该找谁。有一次科恩偶然遇到一个看上去衣冠楚楚的人,他从纽约世贸大厦里走出来,正打车去机场,科恩走过去说:“我也去机场,咱俩能拼车吗?”这样他获得了跟这人聊上一小时的机会。幸运的是,这人还真是某金融公司的重要人物,而且他们公司下周就有个股票期权交易员的位置要招人。“你看我能不能到你们公司工作?”“你懂期权吗?”那人问科恩。科恩根本不知道期权是什么。
讲到这,很多朋友可能都猜到故事的结局了,既然能成为故事,那结局一定是出人意料的,那科恩肯定是拿到了这个工作机会。没错,结局的确是他成了股票交易员,但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
科恩要当股票交易员最大的困难就是他有阅读障碍,而华尔街这些交易员是不可能不和文字材料打交道的。那科恩是怎么成功的呢?要想法子治好失读症、克服这个劣势吗?当然不是,他真正要做的就是把劣势转化成优势。阅读障碍还能成为优势吗?能。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做一套“认知反应测试”题,这些题目中有些陷阱,一不留神就会答错,需要非常专注。实验发现,如果把测试试卷印得很难看,比如字非常小,比如不用常规字体,读起来很困难,这时候受试者反而能进行更多的思考,成绩反而更好!
失读症患者阅读的时候,也有点这个意思。因为读得慢,他们被迫要深入思考。这一思考就让失读症反而成了一种优势,像科恩这种人,因为阅读太慢,所以他学会了尽量用最小的阅读量把一件事搞明白,很善于抓住本质和要点,而且还能给别人解释清楚,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比一般人更好,一旦记住的东西轻易忘不掉。所以,失读症患者经常能出人才。而且呢,咱们这位科恩还有一个一般失读症患者可能没有的优势:他善于假装,因为他为让同学们不把他当白痴,从小就装小丑啊。所以,在出租车上的时候,他的演技让那个衣冠楚楚的金融精英相信他了解期权知识。于是科恩得到了一次来公司面试的机会。
然后科恩赶紧买了本期权的教材,恶补期权知识。他的阅读速度是每六个小时读二十二页,他花了接近一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著作,但这足以让他通过面试,因为失读症让他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那本书,而且必须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一句话才能再读下一句,但这也让他有看一遍顶别人看十遍的效果。结果就是他上班第一天,就开始告诉别人应该如何买卖期权了。
一开始我们就说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科恩现在在干吗呢?他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高盛集团的总裁!加里科恩的例子说明,我们一般人眼里的强大和弱小、优势和劣势,其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的不利条件,某些条件下,也会成为你的有利条件。你可能会说,这个故事很好,但也只是个个案,我们平常看到的成功人都是先天就有优势,不是比别人出身好,就是比别人聪明,没见过几个靠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成功的,这个故事不具备普适性。其实呢,《逆转》这本书里还真给我们找了很多统计支持。
比如,我们一般都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家长的监管,往往不能养成良好习惯,自控力比较差,长大以后孩子通常都不会成功。可是如果你去考察那些能够进入《大英百科全书》的历史名人的身世,会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十岁以前就失去了双亲之一。在十五岁以前,单亲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四点五;二十岁以前,单亲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五。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双亲之一的人,比例也远远超过正常人。所以,单亲家庭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可是对那些没有被这个困难击倒的人来说,他们被迫更早地自立,而且也真的自立了,他们反而因此变得更强大。
劣势不仅能转化成优势,还会带来精神上的好处。比如,二战期间德军对伦敦大轰炸,英国政府非常担心伦敦市民可能会因为恐慌而逃离城市。可是轰炸真的来了,而且造成极大的人员损失之后,政府惊奇地发现人们不但不恐慌,反而还非常淡定,这边空袭警报响着,那边老百姓该干啥干啥。不但如此,后人研究轰炸期间伦敦人写的日记,甚至发现他们简直爱上了轰炸!他们产生了一种兴奋情绪,“德国佬,你们怎么炸都炸不死哥”!这个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当年搞民权运动的时候,有个黑人领导者叫夏特斯沃斯,他多次遭到三K党袭击,结果每一次躲过袭击之后,他的勇气都会再升一级,最后他甚至获得了一种宗教领袖般的无所畏惧的气质。那些刺杀他的人简直就是来给他送经验值的。
所以说,优势和劣势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劣势也会成为优势,而优势也不见得就一直是优势。比如说,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和一所顶尖大学同时录取了你,你应该选择哪个呢?一般人可能立即说当然要去顶尖大学,哈佛大学毕业的肯定比一般学校毕业的,各方面都有优势啊。但是《逆转》这本书告诉你,对很多人来说去顶尖大学未必是个好主意。
为啥呢?因为同学之中高手如云啊!在顶尖大学你很容易丧失自信,甚至最后根本毕不了业。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女孩,进了一所名校,本来想学物理,可一看物理系牛人实在太牛,干脆转到法学院去学法律——也就是说,名校把一个潜在的物理学家变成了律师。最关键的是,有人统计各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顶尖大学排在班级前三名的尖子学生,毕业六年内平均发表六篇论文,这个确实不错;而排在四五名的学生平均发表一篇论文,排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则一篇都没有。对比之下,普通大学排在班级最前列的学生至少发了一篇论文,也就是说,普通大学的尖子生最差也能达到顶尖大学四五名的水平。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既然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就不该一味地追求加强某一方面的优势,正所谓过犹不及。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提出一个叫做“倒U曲线”的概念。意思是说:在一个东西成长的初期,你每增加一点投入都能获得一点回报;然后它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继续增加投入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过了平台期继续投入,回报反而是负的。
一个家庭的财富与家里孩子教育的关系就是如此。有人研究发现,在家庭收入达到七万五千美元之前,钱越多对孩子越有好处;超过七万五之后,更多的财富对孩子的教育就没有好处了,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财富越多反而有害。
班级人数与学生成绩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比如, 人们认为学校里用小班授课对孩子更有好处,发达国家花了很多钱来增加老师配备和减少班级人数。但是研究发现,最理想的班级人数应该在十八到二十四人之间。一个班里的学生太多,老师的工作量就会太大而照顾不到每一个学生;可是如果学生太少,你就不能在课堂讨论中获得充分的不同声音,更可怕的是学生将会变得彼此特别熟悉,就好像兄弟姐妹一样打闹。
权力的运行,也存在一个倒U曲线。并不是说你投入的警察越多,抓起来的罪犯越多,治安就会越好。事实上如果一个地区被抓起来的人数超过一定比例,这个地区的人就会把警察和法律视为敌人,因为你把他们的家人都抓起来了。类似的,对犯罪惩罚的力度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长的刑期并不利于减少犯罪率。
以上是第一个观点,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接下来看看: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就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我们仍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经常看NBA的朋友,可能对国王队老板的女儿有印象,那姑娘叫安佳丽,长相甜美,身材火爆,所以经常登上NBA花边新闻,在体育圈子里不比卡戴珊人气低。不过我们不谈八卦,我们聊聊这姑娘小时候的故事。
在安佳丽12岁的时候,她喜欢上了篮球,并且加入了学校的女子篮球队,美国的小学生也有全国篮球联赛,这帮小女孩就到处跟其他学校球队打比赛。可是呢,这只球队很弱,队里的孩子全都来自硅谷工程师和书呆子家庭,她们身体素质一般,投篮很差,而且没有几个人真正想把篮球打好,对她们来说,读书和科技远远比篮球有意思。但安佳丽想赢球,想拿全国少年联赛冠军。她就找爸爸帮忙想办法,问题是她爸爸从没接触过篮球。
那该怎么办呢?毕竟是硅谷IT工程师出身,安佳丽的爸爸分析了一下篮球的规则,发现了两条有意思的规则:第一,一方进球后,另一方必须在五秒之内从底线把球发到场内,不然球权就归对手了;第二,发出球来之后,要快速往前运球,如果十秒内还没把球运过中线,球权就归对手。
可在实际比赛中,总是一方进攻之后就主动撤回到自己的半场去防守,放另一方从容不迫地运球过半场。但在安佳丽的父亲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天哪,为什么直接放弃百分之七十五的场地!如果对手是有身高有技术的强队,这等于给人送分啊,如果你是一只弱队,等对手过了半场,站好位置一板一眼地打,你哪有胜算啊。他认为自己绝对不能这么打,必须从前场就开始抢球,打全场紧逼,逼迫发球失误。
事实证明,这种压迫式打法才是取胜王道。她们打得对手根本过不了半场,球基本上一直在自己队的篮筐之下,以至于她们根本不需要学习远投、跑位之类的篮球技术。
不会打球这个弱点恰恰是安佳丽的球队的优势所在:因为但凡会打球的人都不屑于使用这种打法!对手、观众,甚至裁判都认为安佳丽的父亲完全是耍赖的打法,他们非常愤慨,认为这对孩子提高球技完全没用。这些批评可能都对,不过对安佳丽的父亲,一个一心取胜的IT工程师来说,他只要达到胜利的目标就好了,什么体育精神篮球技术,他才不管呢。靠这个全场紧逼的招数,安佳丽的球队真的拿到了全国冠军。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对手比你强很多,那你跟对手针锋相对地硬碰硬是毫无胜算的,你只有剑走偏锋才有取胜的可能性。不按对手的套路出牌,是你处于劣势的时候必须做的一个选择。
再举一个马丁·路德·金的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马丁·路德·金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1963年的时候,民权运动一度处在危机之中。当时马丁·路德·金搞示威活动没有什么效果,尤其是在伯明翰,警方对黑人的抗议行动无比强硬。黑人在当地群众基础也不行,人们不敢上街,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被发现跟金在一起会被自己的白人老板解雇。马丁·路德·金必须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他们需要制造一个能出现在全国电视台晚间新闻里的事件,可是沃克只找到二十二个愿意参加示威的人。二十二个人跟强硬的警方对抗,肯定没戏啊,只有被碾压的份儿嘛。
正常游行没法搞,他们决定剑走偏锋,去鼓动中学生罢课,他们动员中学生旷课到公园参加示威,学生嘛本来就不想上课,一听他忽悠就真的罢课了。然后他希望有尽量多的人来公园,他就采用了连蒙带骗的法子,比如让当地最著名的黑人DJ跟电台听众说公园里会有一个大晚会。结果现场来了很多人,当然大部分是被骗来或者下班过来围观的,根本没几个人支持他。不管怎么着,他需要搞得好像有很多人支持自己的样子,媒体看到人多也都会来报道。
行动当天,现场乱哄哄的,警察也分不清谁是示威的,谁是围观的,警方带上高压水枪和警犬来震慑这些学生。警方说你们再前进一步我们就开水枪。孩子们继续前进,然后他们就真的被高压水柱击中,局面开始失控。这时候,一条警犬扑向一个黑人学生。这个学生不是示威者,他是刚刚放学过来围观的,他的家庭甚至根本就不支持马丁·路德·金。警察拉住了警犬,这个学生也本能地踢了警犬的下巴——据说他还把警犬踢伤了——他本人安然无恙。
但是警犬扑向黑人孩子这个转瞬即逝的镜头被在场记者抓拍了下来。照片中警犬很凶猛,警察戴着墨镜很冷酷,而孩子却很无助。马丁·路德·金等的就是这张照片!第二天照片上了所有主要报纸的头版,各界强烈谴责警察,肯尼迪总统深表震惊,国务卿说这简直是亲者痛仇者快。民权运动从低谷一下子达到高潮。一年以后,民权法案获得国会通过。
后来很多人批评这件事儿,说马丁·路德·金利用孩子当挡箭牌不对,利用路人围观让警方误以为阵势很大,动用了武力,也被批评太心机。那张照片更是纯粹的大V、公知造谣。可是,如果不这么办,马丁·路德·金又能怎么办?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沉默的民众面前,任何大V都只不过是屌丝而已。黑人是一个让人欺负惯了的群体,要是用传统的游行示威的方式,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动员,你永远没法在和警方的对抗中占便宜。用了那些看起来不太光彩的伎俩,民权运动才能获得媒体的同情和大力支持。
劣势在你不按套路出牌的情况下,才是优势。这是《逆转》这本书的第二个观点。
最后来看看:优势一定会败给劣势,大公司一定会败给小公司。上面的这些说完,可能你会觉得以弱胜强基本只能靠投机取巧啊,而投机取巧的能力不是每个弱小者都有的,所以弱小的终归是要被强大的统治的。其实呢,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关于胜负这种事,在商业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大公司必定会败给小公司”,所谓占优势,都只是暂时的,从长时段来看,处于劣势的一方战胜优势的一方是早晚的事儿。
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呢?我们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诺基亚和苹果的故事。这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一个传统时代的巨无霸被一个更伟大、更新潮的公司干掉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两家公司竞争的环境,我们会发现,其实诺基亚并不是像流行的说法那样,死于傲慢、僵化或者大公司病,实际上,诺基亚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巨无霸一定会死在无名小卒手里。为什么呢?
在诺基亚叱咤风云的年代,它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它为什么能独领风骚?为什么大家都选诺基亚呢?用过诺基亚的人其实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诺基亚手机质量太好。那个年代,大家经常说一些段子,比如诺基亚手机可以用来砸核桃,晚上出门带一个诺基亚手机可以防身,手机可以当砖头拍人。诺基亚手机很结实,一点都不怕摔,这是它最大的卖点。
那从这个卖点往外延伸,要想摔不坏,那键盘之类的小零件技术必须过硬,怎么摔键盘都不会失灵,还有屏幕要用结实的材料,而且不能太大,不然容易摔碎。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诺基亚手机,摔地上变好几半,捡起来装好照样能用。
后来乔布斯和苹果打破了诺基亚的神话。因为乔布斯敏锐地发现,手机的未来不是更坚固、信号更好,而是变成一台掌上电脑,能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更流畅的操控,显然按键盘实现不了,全部取消掉,用触屏,为了触屏方便,屏幕还得大,这时候屏幕耐不耐摔、手机结不结实,其实都不是很重要了。
于是一瞬间,苹果改变了人们看待手机的标准,没人在意苹果会摔碎、诺基亚摔不碎这件事,因为苹果太酷太流畅,人们根本不在意它的缺点。而诺基亚的优点,比如为了结实,屏幕不能做得很大,必须有键盘,在智能手机时代,这些统统变成了阻碍流畅度的缺点。但是,很多专家事后诸葛亮地说,诺基亚太僵化,面对市场变化反应太慢,创新的决心不够,等等等等。这种批评很容易,也很廉价。问题是,如果你执掌当时的诺基亚,你会跟进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战略吗?你照样不会!
为什么呢?你想想,诺基亚的50%市场份额靠什么而来?靠的是它原来的优势,手机结实、屏幕小、信号好这些。iPhone 真正让人讨厌的地方在于,它做的东西和诺基亚在技术上是相反的,苹果让好手机的标准走向了反面,消费者完全不在意结实、信号好这些事情了, 这让诺基亚没法跟进,因为你要做智能手机,就得做大屏幕,还要放弃键盘,可这都是你的优势啊,你怎么会放弃自己的优势,更何况这些优势技术,还每年为诺基亚带来大把利润。
所以说,在苹果刚做出 iPhone 的时候,诺基亚没有及时跟进,并不是因为他们傲慢,而是他们的所有筹码都压在怎么做更结实的手机上了,所有的成功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苹果是个新入场的搅局者,未来怎么样还说不定,一个理性的企业怎么可能抛弃稳定的赢利点,去追逐一个不确定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大公司一定会被小公司干掉,小公司可以通过颠覆式创新让大公司的昔日优势变成缺点。也许你会说,大公司可以跟进小公司的战略啊,随便投点钱,不就比小公司多得多,灭掉小公司不轻而易举吗?你想想诺基亚后来也做了智能手机,为什么不成功?因为它花的心思不够,诺基亚的功能机还大量盈利的情况下,它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在不赚钱的智能手机上,人家苹果全力以赴,你三心二意,这决定了智能手机必然不是你的天下。所以说,以弱胜强的一个思路就是,你要找到能让对手的优势变成劣势的点,让巨无霸有劲使不出,只剩挨打的份儿。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型计算机装的都是14英寸的硬盘,这种硬盘的容量是300~400MB,当然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小了,但在当时来说,这就是最先进的技术。大家都知道,大型计算机领域,IBM 公司是巨无霸,所以很多生产14寸硬盘的公司,都是给 IBM 供货。后来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种新技术,8英寸硬盘。8英寸硬盘在容量上远远低于14英寸硬盘,它的容量仅仅是10~40MB。当这个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销售员拿着这项技术去问他们的客户 IBM 公司,你们需不需要8英寸硬盘。IBM 说:不需要,我们需要容量更大的硬盘。于是14英寸硬盘制造商放弃了这个技术。
很多小公司出来创业做了8英寸硬盘,卖给了刚刚出现的生产小型计算机的公司。小型计算机对容量的需求没有大型计算机那么高,但对体积有要求,他们的计算机小,所以硬盘必须体积也小,所以要用8寸的硬盘。但是小型计算机那会毕竟还没成气候,所以8英寸硬盘就很弱势。但是我们现在往回看,都能看得很清楚,知道计算机行业是朝着更小、更方便、更便宜这个方向发展的。所以,对于未来的计算机来说,体积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
8英寸硬盘刚出来的时候容量不够,但它的体积更适合小型计算机,它主打这个边缘的优势,随着技术会不断提高和进步,等8英寸硬盘能够满足大型计算机对容量的需求时,IBM 会不会买8英寸硬盘?更便宜了,更小了,更方便了,IBM 当然会买!这个时候颠覆就发生了,最终,14英寸硬盘制造商全部被淘汰出硬盘驱动器行业。和诺基亚的 CEO 一样,14寸硬盘的制造商也一点都不蠢。1981年的时候,8英寸硬盘制造商的毛利率是40%,市场份额大概有几个亿;在8英寸硬盘市场之上,14英寸硬盘市场的毛利率是60%,市场份额大概是十几个亿,价格更贵。
请理性地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硬盘制造厂的 CEO,你会用公司的资源去抢14英寸的高端市场,还是去抢8英寸的低端市场?答案当然是14英寸的高端市场,因为毛利率高!这是理性决策,任何公司都会这么决策。但正是理性的选择,让他们被小公司干掉了。5年后、10年后,同样的剧情又发生了好几次,5.25英寸硬盘生产厂商淘汰了8英寸硬盘厂商,然后3.5英寸硬盘厂商又淘汰了5.25英寸硬盘厂商。这几个故事的剧情惊人地相似,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所以说,放在一个长时间维度上来看,大公司迟早要被小公司干掉。
到这里《逆转》这本书的内容就基本讲完了。在这本书里,格拉德维尔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是相互转化的,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想打败强大的敌人,就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必须使用非常规手段。从长时期来看,优势一定会败给劣势,大公司一定会败给小公司。
读《逆转》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实际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优势和劣势,你到底是占上风还是占下风,其实取决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世界上的所有比较,都是相对的,而胜利的条件,往往在这种相对之外。
撰稿:孟佳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