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爆发》 哈希解读
《逆势爆发》|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逆势爆发》。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打造个人品牌的书。
书名里的“逆势”,既包括我们在人生中陷入的逆境,也包括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逆势爆发”,就是指,在逆境中触底反弹,或者,在不利条件下实现自我突破。而打造个人品牌,就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一个,实现逆势爆发的可能路径。
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通过打造个人品牌,实现过逆势爆发。
第一位叫焱公子。他现在是一位在全网拥有超过百万粉丝的互联网大V,出版过畅销书《能力突围》《引爆IP红利》,获得过当当网的“影响力作家”称号。他的个人经历很有意思。他是个理工男,不过从小就热爱文字。毕业之后,他在通信行业干了十年,一直是在世界500强名企里,收入丰厚。后来,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决定离开职场,去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个自由写作者。
结果,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每天拼命接单码字,不管是长篇小说、短篇故事,还是书评影评、人物传记。什么内容稿酬高,就写什么。比当初在通信行业时累得多,收入却少得多。
后来,他经过反思,终于决定,不做一个没有个人标签、个人色彩的写手,而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内容博主。他结合自己以前在名企的工作经历,写了一篇对于企业狼性文化的反思文章,结果文章在全网爆火。这样,他才算一脚踏进了新媒体从业者的大门。在这之后,他专注于输出职场与个人成长方面的内容,逐渐成了有名的博主。再之后,他又凭借自己积攒的经验,开了培训公司,辅导他人做内容营销和IP打造,累计帮助了3万素人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了人生中的破局跃迁。
而这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谷燕燕和温张敏,就是焱公子的学员当中,有代表性的两位。她们的经历有些相似。原本都是在行业顶尖公司工作多年,然后转型创业,但开始却很不顺利。她们发现,自己之前在大平台积攒的那些客户人脉,认的都是平台,并不是个人。所以转型创业之后,原本的客户没有多少会跟过来。这给了她们一个重大的提醒,就是: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吸引别人为你而来。后来,她们在焱公子的辅导下,系统地学习品牌定位、产品、流量、内容,等等。经过大半年的沉淀,她们重新创业,终于做出了成绩。谷燕燕用4个月的时间,达成了50万的小目标;温张敏在线上推出自己的小班分享会,推出当天的营收超过了12万元。她们的成长故事,在后面我们还会讲到更多细节。
虽然,这三位作者“逆势爆发”的经历,都跟创业有关。但是,打造个人品牌,可不仅是针对创业者来说的,对于职场人也同样重要。借用《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那本书里的一句话:在漫长的职场道路上,一直跟随着你的只有三样东西:思维、技能和口碑。而打造个人品牌,其实就是在打造你的口碑。不管是创业,还是在职场,一个专业、靠谱的个人品牌形象,都能让你更容易被人看见,让更多人向你靠拢,也能帮你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那么,一个亮眼的个人品牌形象,应该怎么打造呢?书里给出了四个主要的着力方向,分别是:胜任力、学习力、沟通力,还有破局力。其中,沟通力的培养,在咱们得到站内已经有很多相关内容了,听书也为你解读过《沟通的方法》《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所以,今天,咱们就主要聚焦另外三个“力”,来讲讲怎么打造个人品牌。
好,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力——胜任力。很显然,这指的是,一个人能不能胜任他所从事的事业。但是,请注意,从打造个人品牌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就算是有胜任力了。书里提醒我们,这是一个信息爆炸、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你得能把你的能力,恰当地在各个场合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到,才能获得更多认可。借用书里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个人成长是低头拉车,耐下性子去坚持耕耘,那么做个人品牌就是抬头看路,放大音量。
所以,我们会看到,书里的“胜任力”这一部分,重点讲的并不是怎么提升个人能力,而是怎么更好地展现我们的能力,包括讲故事、写作、演讲、视频、直播、社群这6种工具。
再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书里在讲怎么用这些工具来展现胜任力的时候,都特别注重“快”这个字。也就是,你要尽可能快地,向别人展现自己的能力或思想。
比如,其他书在教你怎么用故事来支持观点的时候,会教你很多表达公式、构思技巧。但是,这本书并不强调要把故事讲得多么精彩,他只是把故事当作一种,能快速地让别人记住你的能力或观点的工具。书里给出的运用故事的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就是“总——分——总”的思路:先确定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最后重复你的观点。
比如,在应聘的时候,面试官让你做个自我介绍。这里会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有的人会重复很多简历上已经写过的信息,或讲一些跟胜任岗位无关的信息,又或者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完全没重点。而如果按照刚才说过的故事思维去构思发言,这些情况就可以避免。
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那么在面试这个场景下,就要去想面试官让你做自我介绍时,他真正想要了解什么。其实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你对这个岗位的兴趣有多强?二、你的能力是不是匹配这个岗位?那我们要输出的观点和故事,也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比如你可以说:
“您好,我是李小明,在投递简历前,我仔细研究过XX岗位的工作内容,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而且,结合我自己的过往经历,我也相信自己能胜任。
“之前我在A公司担任XX技术的负责人,有一次半夜接到客户电话,说网络出了问题。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定了原因,安排相关同事迅速跟进,1小时内就解决了问题。客户非常惊讶,说本来已经准备给我领导打电话,看来不用了。像这样的情形,我遇见过很多次,每次都妥善解决了。
“我注意到,咱们这个岗位的核心要求有3点:扎实的技术能力、卓越的沟通能力,还有良好的抗压能力。根据我过往的经历,我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你看,这一段话下来,核心就是两个观点——(1)我对岗位有兴趣,(2)我能胜任;再分别配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我研究了岗位工作内容,还有,我解决过某某问题;最后再重申观点。一共两百多字,讲完也就一分钟。像这样“观点,加故事,再回到观点”的思路,能嵌入到任何一个,你想要快速说服别人,或者表达观点的场景。
还有,书里的职场写作这部分,也很突出一个“快”字。里面建议说,在写项目报告、汇报材料的时候,不要想着“以量取胜”,或者面面俱到,关键是要让对方能快速掌握你要传递的要点。即使是要做一份长报告,也应该在最前面,用一页纸的篇幅,梳理出你整份报告的逻辑,把所有结论和关键性数据前置;然后在报告正文里,再对照着你的那些结论,逐一论述;论述过程也要保持清晰直接,相关拓展材料可以放在附录里,避免干扰阅读。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快速吸收你的观点和逻辑。
还有,作者焱公子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一直推崇“1分钟原则”,就是无论做什么形式的汇报,都必须在1分钟内,让对方清楚地了解你要表达什么。尤其是跟上级汇报工作,无论是通过邮件、微信还是PPT,他都会遵守这个原则。
比如,如果做邮件汇报,可以把结论放在第一段,之后再展开细节;如果在微信上汇报,那么必须要在手机的一屏之内,就把关键信息都罗列进去;如果是用PPT汇报,紧随封面后的第一页,就应该涵盖汇报的全部关键点,这样,你的汇报对象哪怕只剩一点点时间,也能了解到你的主要结论、诉求。
之所以书中非常强调要像这样,快速展现自己的观点、能力,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人们都在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接收、传递着无数信息,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留给每一条信息的时间、注意力都越来越有限。如果你不能第一时间展现出你想展现的,那么别人很可能就会失去耐心,看向别处,更别提了解你的思想、技能,感受你的胜任力了。
像作者温张敏,就是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她曾经把自己的十年成长经历,制作成了一条短视频,把它作为自己的特殊名片,在认识新朋友,或者交流分享的时候使用,就是为了更快地向别人展现出自己有特色的一面,让别人快速记住自己。
到这里,小结一下。一个拥有胜任力的个人品牌,需要有跟事业相匹配的内在实力,但也需要做到,能向别人快速展现出这些实力。你会发现,其实刚才我们说到的所有方法,无非都是要让别人尽快了解到这么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不管是产品品牌,还是个人品牌,想要拥有辨识度、获得外界认可,都需要明确回答这三个问题中的至少一个。而对个人来说,你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是在塑造你在他人心中的个人品牌形象。如果这个形象是专业、靠谱、有实力的,那么在平时工作中,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向你靠拢;在职业低谷期,也会有更多人愿意向你伸出援手,或者支持你的新事业。这样,你才更有可能实现逆势爆发。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打造个人品牌的第一个发力维度——胜任力。接下来再看第二个维度——学习力。如果说,胜任力,是帮你的个人品牌打造门面,让你的光芒更充分地散发出来,更快地让人们看到;那么,学习力,就是帮你的个人品牌浇水施肥,让它有不断绽放光芒的后劲儿,让人们持续地朝你聚拢。
很多书在讨论怎么提高学习力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怎么能学得更快、更好,有哪些更高明的学习方法。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们更强调的是,怎么能学得持久。因为,打造一个个人品牌,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如果你光输出,光展现,但是不积累,不进步,即使有再厚的积淀,也迟早会被掏空,或者被时代甩在后面。只有一直保持学习,才能给你的个人品牌持续供应养分,让人们觉得,不管环境怎么变动,你都能保持专业、靠谱、与时俱进,这样他们才会对你有长久的“品牌信任”。
想要做到这点,书里特别强调要建立“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有一个很简单的检验方法,可以检验你是不是具备这样的思维模式。就是去回想,你平时经常说哪一类口头禅。
第一类是:“我想试试。”或者“虽然这个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第二类是:“我已经尽力了。”或者“我从来不擅长……”或者“我从来没做过……”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研究,经常说第一类口头禅的人,更容易实现“终身成长”。因为终身成长的本质,就是愿意不断地突破自己、保持进化。
那么从行为层面,我们该怎么把“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贯穿到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呢?
首先就是,身处职业舒适区时,要警惕“能力陷阱”。所谓“能力陷阱”,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感觉满意,不愿意再吸收新知的状态。作者谷燕燕说起了她工作时的一个经历。她在职场第5年的时候,已经全面负责公司运营工作很久了,所有事务都是她熟悉、擅长的,工作舒服、安逸。每当同事跟她说,有特别好用的、新的运营工具,她都不放在心上,认为自己目前用的已经很好了。
后来,她的领导提醒她,要警惕能力陷阱,多去外面学习。谷燕燕才将信将疑地去做了一些调研走访,学了一些课程。结果她发现,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使用新工具,比他们用的效率高很多。她这才从舒适区里醒过来,赶紧跟上学习。从那以后,她每年都会有意识地多学习1—2个新领域的内容,避免再次陷入能力陷阱。
书里说,一旦你发现,自己出现了这么两种情况,就要警惕,是不是陷入能力陷阱了。一是,只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二是,抗拒新变化。尤其是,如果你已经在同一岗位待了三五年,那么一定要用这两条来做一下自我检视。如果发现,自己的确陷入了“能力陷阱”,那么,就需要赶紧迈开步子,多去关注行业前沿动向,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避免变成“温水中的青蛙”,感受到危机时已经来不及了。
刚才说的是,身处职业舒适区时,要警惕“能力陷阱”。另外就是,身处职业低谷期时,不要自我设限。还是以作者谷燕燕的经历举例。谷燕燕在职场做了10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职业低谷,于是咬牙选择离职。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这显然是一条很难、风险也很高的路。虽然,她在过往的10年里,一直坚持主动学习,提前储备了短视频运营能力、直播能力,但是,在个人品牌打造方面,并没有什么经验。不过最终,她还是选择搏一搏。因为她知道,目前的能力短板,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后来的故事,我们在开头也提到了,在经过最初的煎熬之后,她逐渐搭建起了个人品牌领域的知识体系,做出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品牌,拥有了第一波客群。
谷燕燕选择创业的底气,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她知道自己虽然有不足,但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不断进化。这就是一种“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在职业低谷期的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勇敢尝试新的可能,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把“终身成长”思维模式落到职业生涯中的两种体现。你会发现,不管是在舒适区警惕能力陷阱,还是在低谷期不给自我设限,它们最终的行动指向,其实都是要不断保持学习,包括多去尝试不同领域,多去接触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升级新能力,等等。这不是一个间断式冲刺的过程,而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马拉松。而这里说的“耐力”,也就是书里着重强调的,持久学习力。
这种学习力,在职业生涯的低谷期,尤其重要。因为对于新领域的接触,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很可能就会为你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户,帮助你实现“逆势爆发”。
不过,相比于“撞运气”式的学习,书里更推荐,“以目标促行动”。也就是,先明确,要走出低谷期,你需要怎么调整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或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形象,然后,由此反推出自己需要什么能力,当下还缺少哪些,再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补足。
比如,作者谷燕燕讲到,她有一个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学员,遭遇了职业瓶颈,很久都停在同一层级。在偶然一次课程中,她发现,周围很多HR都成功转型做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于是,也萌生了类似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她把“成为素质过硬的咨询师”设定为自己的新目标,也就是个人品牌形象塑造的新方向。然后,她认真拆解了做咨询师需要的能力,发现有生涯辅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全案咨询能力,等等。接着,她把各项能力的提升分别作为小目标,开始制订计划,挨个去学习、去提升。就这样,逐步完成了从HR到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的转型。
在身处职业低谷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惘无助,或者前行艰难。而“以目标促行动”这个策略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能把你眼中模糊不清的远方,变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方向,让你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其实,没有哪一场“逆势爆发”,只是一瞬间的华丽转身;那些走出低谷的人,往往依靠的都是,由一个个目标组成的阶梯,还有一步步登上阶梯的坚定行动。
好,说完了学习力、胜任力,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破局力。什么是破局呢?就是在陷入困境或者僵局的时候,能够从现有世界中撕开一道口子,进入更大的世界。比如,当一个项目走向失败的时候,发掘到了另一个新机会;或者,在一个领域打拼失败,转而在另一个领域开疆拓土;又或者,像本书的三位作者,在职业低谷期,通过创业开启人生新阶段,等等。简单概括,其实就是本书标题里所说的,“逆势爆发”。
很多人在思考怎么破局的时候,会觉得,应该尽快挣脱旧世界,重新出发,专注于新领域、新机会。但是,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成熟的人,不要做从0开始的事,想要实现破局,你恰恰需要利用好过往的资源,它们其实正是你破局的杠杆。
比如,作者焱公子在刚离开通信行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如做个通信相关的账号,发表点行业洞察和见解。他豪迈地回绝了,说,既然离开了,我就绝对不会再碰任何相关的内容。所以之后,他一直刻意回避自己的过往,包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有自己旧圈子里的人脉,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从0到1。
但是,后来的事,我们在开头也提到了,他每天拼命接单码字,累个半死,却赚得很少。直到后来,他结合自己曾经在名企的工作经历,写了一篇对于企业狼性文化的反思文章,结果文章在全网爆火。这样,他才算一脚踏进了新媒体从业者的大门。后来经过不断地学习、摸索,专注于输出职场与个人成长方面的内容,逐渐成了有名的博主。
焱公子说,这段“打脸”的经历,带给他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别轻易地和过去的自己割裂。哪怕你跨入的是全新的行业,你过往的经历、背景、思维方式、曾经的人脉关系,一定都有可以借鉴、迁移的地方。能借势,就借势。不能借,再造势。
那么,怎么才能借从前的势,破当下的局呢?
首先需要我们从平时就有意识地,不断地给自己的个人品牌“蓄势”。这样,在你需要借势的时候,才有的可借。这当然需要我们不断修炼内功,积累本事,这一点,在“学习力”的部分我们已经讲过了。而另外,书里还提到,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经营好自己的“小圈子”。
什么是“小圈子”呢?它不仅包括你现在联系最紧密的那些朋友,也不只是你微信联系人、手机通讯录里的那些名字,还包括每一次你谈业务、合作项目、外出上课、参与培训的时候,跟你发生交集,会对你产生印象的那些人。这些“弱连接”的人脉,往往有着跟我们不同的背景、经历、圈子,很可能会成为你破局的突破口。所以,我们也需要,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亮眼的个人品牌形象。书里也给了两个建议:
首先是,持续成为小范围中的第一名。人们通常很容易记住第一名,所以,冠军战略当然是积累个人势能的理想选择。但是,成为一个部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中的第一名,往往很难。所以,书里建议我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到小范围、小场合中的第一名。比如,作者温张敏的一位学员,在参加课程学习时,总是很积极地完成课程作业打卡、主动参与课程的志愿者运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学习结束时,她不仅拿下了学习榜的第一,还拿下了人气榜的第一。就这样,通过成为小范围里的第一,她收获了全班同学的认可,积累了自己在这些人中的影响力。
除了持续成为小范围中的第一名以外,书里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持续利他,帮助更多人。还是拿作者温张敏的一位学员举例。她叫杜杜,是某个知名的学习型社群的活动运营官,在平时的工作中,她一直非常热心地帮社群的用户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分享自己运营活动的经验,帮助志愿者们组织社群活动,等等。这些平时积累的利他行为,在杜杜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大家都纷纷帮她转发。只3天,就实现了浏览量破万。这在从0开始的个人品牌经营中,是一个少见的成绩。
不管是持续利他,还是持续成为小范围中的第一,本质上,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把萍水相逢的人,变成潜在人脉的机会。势能的积累,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而塔垒得越高,你在破局时拥有的起点也就越高。
在完成蓄势之后,下一步就是借势了。这里,我们还是顺着刚才的思路,重点说一说在人脉方面怎么借势。
作者温张敏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在刚开始打造个人品牌的时候,经常会做免费的线上分享,把微信上的好友邀请进群,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还会引导他们去加其他分享嘉宾的微信,这样她和其他嘉宾之间就能给彼此增加流量。但是后来,在指导老师焱公子的提醒下,她才发现,这样的导流行为,每做一次,就是在消耗一次自己的人脉资源。等到真正要做大活动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厌烦了,就不再愿意支持了。
这就是书里强调的,“贵人不贱用”。人脉资源的使用次数是有限的,用一次就少一次,所以不要轻易地消耗;要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继续说作者温张敏的故事。后来,作者焱公子和他的合伙人,辅导温张敏,完成了一次成效显著的“借势”。温张敏先是创作了一条个人十年故事视频,视频里记录了她在过去的十年里,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成长的过程。然后,她没有群发,而是逐个联系关系好的朋友,还有一些跟她有过良好互动的“弱关系”人脉,请他们帮忙点赞与转发。在这个过程中,她跟很多近年有些疏远了的朋友重新拉近了距离,也让自己的视频在好友们各自的圈子里传播开来。很多人被她经历低谷,勇敢再出发的故事感染,积极主动地帮忙转发。就这样,在一波接一波的转发扩散中,这条视频仅7天时间就突破了10万+浏览量——这对于新人来说是很少见的成绩。
紧接着,温张敏又着手撰写了一份长达6000字的视频制作复盘文章,讲述了自己是怎么在一周时间内拿到这10万+浏览量的,把背后制作、推广运营的经验以及“摔坑”心得,毫无保留地写了下来,并把这篇文章作为礼物,送给了之前帮忙转发的朋友们。通过这一步,她跟很多人有了更深入的交流。激活了更多人脉关系。这样,她其实是在“借势”的同时,又完成了新一波的“蓄势”。
到这里还没结束。在这之后,温张敏创作的这条短视频,在她认识新朋友、交流分享等很多场合,都派上了用场。这就是我们在“胜任力”那个部分提过一次的,她的“视频名片”。这条视频让更多的人快速认识了她,也促成了接下来更多的连接和合作。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关于怎么打造一个受人认可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个人品牌,书里给出了四个主要的着力方向,分别是:胜任力、学习力、沟通力,还有破局力。其中,沟通力的培养,在咱们得到站内已经有很多相关内容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聚焦的是另外三个“力”。
首先,胜任力。从打造个人品牌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就算是有胜任力了;你得能把你的能力,在各个场合展现出来,让别人信服。而且,展现的速度,还要尽可能地快。书里也从讲故事、写作、短视频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展现胜任力的方法。
第二部分,我们说的是学习力。相比于怎么学得更快,这本书更强调怎么能学得持久。因为,只有一直保持学习,才能给你的个人品牌持续供应养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贯穿到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具体表现在:身处职业舒适区时,要警惕“能力陷阱”;身处职业低谷期时,不要自我设限,它们最终的指向,其实都是要不断保持学习。而在职业低谷期,书中推荐的学习方法是,“以目标促行动”。也就是,先明确,要走出低谷期,你需要怎么调整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或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形象,然后,由此反推出自己需要什么能力,当下还缺少哪些,再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补足。
接下来第三部分,我们说的是破局力。很多人在思考怎么破局的时候,会觉得,应该尽快挣脱旧世界,重新出发,专注于新领域、新机会。但是,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成熟的人,不要做从0开始的事,想要实现破局,你恰恰需要利用好过往的资源,包括经验、教育、人脉,等等,学会“借势”。
要想在破局时有势可借,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要注意“蓄势”。不仅要注意持续修炼内功,积累本事,还要注意经营好自己的“小圈子”;尤其是,不要忽视那些“弱连接”的人脉,要争取在他们心中也留下一个亮眼的个人形象。具体的,可以在平时努力做到,持续利他、帮助更多人,持续成为小范围中的第一。
在“借势”的环节,我们要注意,贵人不贱用,要把人脉资源用在刀刃上。并且最好能在“借势”之后,通过给予朋友感谢、回馈,完成新一波的“蓄势”。
除了这些以外,书里在介绍胜任力、学习力、沟通力,还有破局力这四种力的过程中,还讲到了,怎么做社群运营,怎么做定期复盘,怎么识人用人,怎么把流量变现等具体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这本听书的全文还有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关于怎么打造一个受人认可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个人品牌,书里给出了四个主要的着力方向,分别是:胜任力、学习力、沟通力,还有破局力。
-
胜任力: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就算是有胜任力了;你得能把你的能力,在各个场合展现出来,让别人信服。而且,展现的速度,还要尽可能地快。
-
学习力:书中推荐,“以目标促行动”。也就是,先明确,要走出低谷期,你需要怎么调整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或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形象,然后,由此反推出自己需要什么能力,当下还缺少哪些,再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补足。
-
破局力:真正成熟的人,不要做从0开始的事,想要实现破局,你恰恰需要利用好过往的资源,包括经验、教育、人脉,等等,学会“借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