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 吴士宏解读
《越过山丘》| 吴士宏解读
你好,我是吴士宏,我今天要为你讲的是我自己的书《越过山丘》。这本书写的是一门挺有门槛的专业:教练。
什么是教练呢?如今,各种冠以“教练”的说法挺多,我在这本《越过山丘》里,也颇费了些篇章来辨析。我这里要为你讲的,是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教练”行业的“原教旨”:一对一的教练。如果你喜欢网球,可能就容易理解一些:教练在场下辅导,运动员独自上场,教练必须相信,也只能相信运动员自身的能力。教练这个专业,就是发端于网球教练的一本《网球的内在游戏》(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它发端于欧美,迅速由体育应用到商业。因为,它好用。
教练的支撑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基本理念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全面完整、资源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基本方法是:一对一的定期辅导,通过发人深省的好问题,来充分激发辅导对象内在的潜力和潜能。这有点抽象,别急,我会用真实的故事案例,来为你说明教练的方法,以及对你会有什么具体用处。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曾在职场从最基层做到IBM中国公司的高管、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两次入选《财富(Fortune)》杂志评选的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
这些都不重要。我想给你讲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我创业失败、身负巨债、陷入重度抑郁乃至一心向死时,是教练救了我的命。那时候,因为接触到教练发人深省的“好问题”,使我暂时放下想死的念头,开始琢磨我是谁,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研习从业十一年。至今,我已辅导了数百人、数千人次。教练它不同于我经见过的职场、商场的各种角色,比如:上级、师傅、培训师、顾问等等。教练具备深入激发人的潜力潜能的独到能力。我从庆幸自己遇到了能做余生的事业,渐渐萌生出想要向更多人分享这个生命级别好物的念头。
我自己写了又推翻,每稿三四十万字,连眼睛都不眨,到第三稿,甚至拼上了虚构写法,觉着小说似的总能好看一些吧?就去找了罗振宇老师,请人家帮忙掌个眼,没想到受到他当头棒喝:“莫炫技,小说也未必就好看;你得把读者放在前头:读者会是啥感觉?读者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家伙,这一棒直击天灵盖,我满眼金星缓了两个多月重新开始,于是有了这本书现在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我与四位真实人物的教练陪伴经历。人名是代号,相关内容都经本人审阅批准;这四位角儿,各自的经历与社会角色不同,我希望能有助于读者们的个人情境带入与感受。
第二部分:是所谓干货。教练的方法、技术乃至认证过程等等;我还“夹带”进一些“教练之外”的、我认为对职场、商场人士特别重要的内容,比如,BLM战略方法论、情绪的真相等等。
第三部分:是我个人在学习与自我教练的过程与生命蜕变。
下面,我打算这么讲:以真实的故事案例,包括我个人的,尽量给你讲明白:“教练”是怎么回事、是咋做的、对你可能有什么作用?
好,咱们开始。
商业教练的每次辅导,都要经过起码几个环节:明确客户的真实目标话题、分析现状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找到并确认行动方案,督促行动。这就是教练最经典的模型:GROW,讲的就是这个从确认目标到确认行动方案的闭环,GROW恰好是“成长”的同义词;过程中,教练一定要遏制住给出具体建议的冲动,毕竟,目标是客户的、行动都是要客户自己来完成的。教练在过程中的角色是支持、鼓励、问责,这三个英文词s、e、a首字母正好是SEA(英文“海洋”的同义词,好记),其实英语世界也挺喜欢玩谐音同义梗的。商业教练的专业门槛不低,需要很多学习、练习和认证,我在书中写了不少技术、流程的干货,你有兴趣就去读读吧,我尽量写得不太“干”。
前面提到过:这个过程中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提出发人深省的好问题,激发客户的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客户自身的潜力和潜能。
然而,每位客户的处境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所谓“好问题”,就不可能有定式。这要求教练首先要能深度聆听,就是所谓3F聆听。这是教练的“黑话”,3F是三个F打头的英文词,指的是要能至少听到三层:fact/事实,feelings/情绪,focus/意图。这第三层“意图”是最难的。而深至这一层的问题,往往就是发人深省的好问题啦!
我讲几个故事,请你感受一下。
第一个故事:有位职场女高管,非常能干,也非常努力,也清晰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一阵子,她的公司组织变动,她与新上级有点不对付,其实是她有点看不上新上级。她来辅导时,就喋喋讲述她如何与新上级争辩交锋,然后问我:“教练,您给评评,我是不是有道理呀?”
还记得吗,我需要倾听的是她的事实、情绪和意图。
我听到的第一层“事实”,其实只是她“过滤”过的。而我听到的“情绪”,是她的不服气。而至于我听到的“意图”,有点像是“连不如我的人都可以……”,其实,还是她内心中想要进步想要成功的急切。于是,我没有给她想要的评判,而是慢悠悠地提了个貌似不太相关的问题:“你想赢得争论?还是想赢得你自己的目标?(当时我用的英文其实更准确:“Do you want to win the talk? Or do you want to win?”)伶牙俐齿、聪慧狡黠的姑娘当场愣住了,然后,一串连声地“我懂啦、我懂啦”。我略去其他教练中的细节,总之,从那一刻开始,她确实有了很大改变,内敛谦虚了很多,继续坚定地向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努力。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名职场的高管,来辅导时愁眉苦脸,但欲言又止,我用我通常的开场:辅导时间都是你的,请尽管说出你最想说、对你最重要的话题。在我的鼓励下,他就直说了:“集团决定要在海外设厂,我在从零规划建设工厂方面很有经验,但一想到要直接向董事长报告规划方案,我就很发怵。”事实与情绪都挺清楚,对吧?那我就从意图层面发问了:“你向董事长汇报时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你看,他的畏难情绪很清楚了,我就从正向的目标先提个问。
他说:“嗯……希望能在报告里把他关心的方面都讲到,可是,我不知道他会问出什么问题啊!”
我接着说:“不急,咱们来试着同理同理董事长……反正也不会有啥伤害。”于是,我们逐渐梳理出:董事长关心的不只是各种具体的设计指标、建厂的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包括工厂之外的一些因素,比如,当地的劳动人口、市场竞争情况、有没有扩张以及收缩的便利条件、工资福利趋势等等;还有,政府政策方面,例如,当地是否允许工人住集体宿舍、对于加班的规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要求等等;以及,当地文化方面,例如,工人是否愿意加班、对通勤时间等等的要求和习惯,等等。我对他辅导了一个小时。他在一个多月后的汇报里的表现相当圆满。
你看,我虽然在职场、商场亲自练过十八般武艺,可是从未亲手建过管过工厂。更何况,即使亲手操练过的经验,也会过时的。而教练的技术方法,却使我能够真实地帮到专业的厂长。
为什么?你可能已经听出来了,没错:教练的所谓“好问题”,只有在深度聆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问出来,才能对辅导对象有帮助,所谓“发人深省”,是发辅导对象之深入思考。
所谓好问题,绝不需要故作高深,有时可以是很简单的问题。再讲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我初次接触教练,是在1997年,那时我是IBM公司的一名高潜,就是重点培养对象。公司给我配置了一位教练,每个月从美国飞来给我做辅导。我当时也不知道这是多么贵重的服务,还挺烦,觉着这教练也不给什么建议,还占用我时间。
到了第三次辅导时,我又是一通吐槽,对公司的各种不满,一向安静聆听的教练终于说话了:“Juliet,我听到很多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你想要什么呢?What Do You Want?”
我愣在当地有一分多钟,啊!我竟然从未好好想过这个简单的问题。不知道你是否能联想到类似的场景:对不喜欢的东西很清楚,但竟没有专注地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呢?简短截说,这个简单的问题成为触发我人生精彩转折的重要时刻,之后,我决定辞职去美国念EMBA,于是,去辞职了、去面试了、被录取了,后来机缘曲折,我没去念书,而是去了微软中国公司做了总经理。
现在,二十多年后,回头看,我非常喜欢并感谢这个转折,给了我个人更多的精彩,也给IBM早点儿除个祸害,“除掉一个不安定因素”。书里有这个完整的故事,在第七章,挺好看的。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职场的。三个不同的场景,问出来的“好问题”各不相同。触发的思考的层次也很不同,而作用方式都是:在深度聆听的基础上,尽量在深层,也就是“意图”层面发问,使得辅导对象深入思考,从而跳出困扰,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己找到答案。毕竟:教练是在场外,上场要靠运动员自己!
我在从业商业教练十一年、三千多人次的辅导中,有一多半是职场高管,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想在职场成功,首要的能力是建立同理心。包括对上级、平级、下级、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同理能力,才能处理好复杂的关系。其次是专业能力,这主要是靠自学,靠自己练,如果有个好师傅,那就是很好的福气了。当你做到重要的职位,最好记得要争取拥有一个教练。我坚信,AI顶多是你的助手,取代不了教练。
好,给你介绍完“提出好问题”这个教练方法里的重要环节,我要再引入一个教练行业的重要概念:“全人”(Whole Person)。有个“全人版图”,简单明了,我很喜欢,我把它放在听书文稿里。为你介绍这个概念的意义是:所有的教练对象,首先是“全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中的角色。
全人版图只用四个象限,包括了一个全人的各个维度:个人内心的,比如,三观、信仰;个人展示给外界的,比如,名片、简历;个人与制度之间的,比如,管理与汇报层级、打卡加班制度;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与在文化环境之间的种种约定俗成。
教练视每个人为“全人”。每个人都绝不只是职场、商场角色这些面相,他/她同时还有很多的社会角色,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爱人……而教练本就是一个长期陪伴的关系,在我看来,商业教练绝不仅是职场、商场的生意,而是生命成长的长期陪伴。我个人就从不接受短期(短于12次/一年)的教练合约,为此失去不少合约也没关系。
我从业教练以来,最长陪伴的辅导对象,或称是教练伙伴,也有十一年了。在这本《越过山丘》中的第一章是“一问解开生死结”,讲的是教练的好问题如何让我从一心向死重燃生机的经历。第二章“菜鸟教练遇见菜鸟CEO”,讲的就是我与我的学员橘子,在十一年前各自以菜鸟的起点相遇的故事。而我俩贯穿全书的故事,一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中。
十一年中,我绝不只是陪伴橘子这位CEO的成长,当她遇到战略问题、组织分工问题(尤其这分工直接牵涉的夫妻关系)、当她遭遇痛失亲人的极度悲痛,再到她找回生命的价值、再到重回企业,探索并找到作为企业家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又岂止是一些理性的方法、熟练的技巧而已,那是要全程真诚投入,以生命才能陪伴生命的。所以,我对教练这个事业,一直保持敬畏,生命级别的敬畏与尊重。
这个漫长的故事中的细节,如果感兴趣的话,就要请你从本书的第二章读起了。
我利用剩下的时间,再介绍一个关于教练专业的概念。咱说的还是“原教旨”的1对1对教练,教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live coaching”,就是“生活教练”,偏重各种关系、生活,在欧美比较成熟的市场,会细分到亲子、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等,大致属于生活教练;另一类是“organizational coaching”,也就是“商业教练”,偏重商业环境的应用,包括诸如CEO、高管、领导力等等细分说法,顾名思义,当然要求教练对于商业世界具有基本的理解力,否则难以听懂客户。我曾以为,离开职场、商场,我几十年的经验也就只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遇到商业教练这个事业,所有的经验竟都盘活了。但商业教练也必须具备“live coaching”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是“全人”,不只是职场、商场的工具人。即使是一个貌似简单直接的商业问题,教练也必须时时警觉:全人版图的各个象限。人,无所不在关系之中,在职场、商场中更是如此。
简单说了“全人”以及教练专业的基本分类——生活教练与商业教练,这两个概念,我希望你能了解:分类只是相对的,所有的教练对象,首先是“全人”,这是任何类别的教练的奠基概念。
还有第三个概念,我必须说给你:就是潜能公式——P = P-I 。等式左侧的字母P,代表人的绩效表现(Performance),等式右侧的P,代表人的潜力(potential)。而I,是干扰(interference),这个公式的意思是:绩效=潜力-干扰。
很多来自外部的“干扰”,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总有一些是可以通过学习沟通与关系而明显提升适应能力的。而我活了几十年悟出的一个道理是: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自己把握的东西大约只有一对——情绪与态度。而情绪,往往是干扰人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与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个人也因为苦练了情绪能力而从此过上平衡而快乐、日日是好日的生活。
所以,我会尤其注意倾听客户的情绪。往往在听到很多抱怨吐槽时,就可以用到那个极简问题啦——你想要啥?提问之前,先要反馈一下我听到的,比如:我听到你不想要的,接下来就可能是那个极简问题啦,那么,你想要啥?就是要把客户从困境、无用情绪中拉出来,把注意力专注在未来、专注在建设性的目标上。
在一位大师的课堂上,我还学到了这个极简问题的不同用法。还是“你,想,要,啥”这四个字,若把重音放在不同的字上,竟能有很不同的意味,你听听看:你想要啥?你想要啥?你想要啥?你想要啥?你品品?我在辅导中以及自我辅导时,常用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当然,一定在深度聆听的基础上再提问,不然,听者只会不知所以,发人深省也无从谈起了。
刚才,我为你介绍了无论在生活教练还是商业教练中,都必须以全人为对象的准则。还有绩效=潜力-干扰的这个公式。下面来说说,你可以怎样在生活里使用它?
教练式最适合应用的环境就是在家里呀。你不必那么纠结模式、技术,甚至不必闭环。只需要这三点:1)聆听,2)共情,3)开放式问题。咱带入一下场景——
你回到家,见太太面有不悦,你可以先有个肢体接触(看,在家里,就有这个特别的条件),再上一个“开放式问题”: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可能引发一顿很不高兴的发作,你就好好聆听,一定要放下手机!然后,你共情:你真是辛苦了,或是,你真是不容易。注意,是共情你所听到的对方的情绪,不必评点内容!然后,再开放式提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之后呢?家庭氛围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啦。
再试下面这个场景——
晚上九点了,二年级的娃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一望可知是作业还没写。你暂时收起教训的冲动。来,试试这么说:你有什么困难吗?你打算今天写完作业还是明早起来写呢?需要我帮忙吗?需要我陪你吗?除了帮他写作业,其他都可以答应,但答应了就要兑现哦。娃会逐渐把你当成可信赖的朋友的。
当然,还有与老爸老妈相处的场景,就这三招:聆听,共情,加开放式问题。好使,有益无害,只有一个提醒:放下手机!
在结束之前,我还要送你一个小礼物:自我教练,咱们从“起手式”开始:“每天早上刷牙时都正好对着洗手台的镜子对吧?你贴上个小条,最顶上的一个问题是“你好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挺好呀”,那么就继续左面一列的两个问题: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你打算怎么干?你依次在心里回答,最好是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而不是扫一眼、心里闪念一下就完了。
你也可能会说:“今天我感觉不好”,那么,就接着回答右面一列接下来三个问题:“为什么呢?”“那么我想要什么呢?”接着又是“那么我打算怎么干?”
是不是感觉简单到有点儿戏似的?其实,这是在培养咱们自我觉察的习惯。对于出离情绪的困扰,专注于想要的目标,特别有用。每天早上刷牙三分钟,练起来吧。你可能想到了:晚上睡前还要刷牙呢,对呀!小条贴的第一个问题变一下:“你今天过得好吗?”……你自己试着再接上两列的各两三个问题吧?看,咱每日起码能够两省吾身了呀。你还可以先利用试听权限,听听我的《教练式领导力》里的第18讲“怎样保持自我觉察”。
我的《越过山丘》是从“原教旨”的一对一教练讲起。其实,在我从业十一年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教练理念,那就是:因需施教,缺啥补啥。
这可不那么符合教练的“原教旨”了。比如,当橘子提出,要请我辅导她的CEO候选人了,我欣然受命,而当发现她二人的沟通有障碍时,咱就三人组呗。三人组时不免雷鸣电闪,没关系,矛盾就是要摊开来才看得清楚。需要团队共同清晰战略目标了,那就来团队工作坊,书中有整整一章“代孵天鹅蛋”,我也写得挺得意的。我坚信,教练的价值,是带给客户的价值。方式与技术的变通甚至交叉、融合,都为这个价值服务。就像我在课程里的最后一课的标题《万物皆可教练式》。
本期音频就剩几句了,我要再强调一下:教练,真是一个奇妙的专业。可以与客户彼此激发,共同成长。教练对于我,更是有救命之恩!而且,哪怕是不做专业教练,学一点教练式,真的会对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益,最受益的是你自己,以及对你重要的那些关系。所以我说:万物皆可教练式。
所以,我特别努力地争取到这个机会:为你讲这本书,为你介绍这个生命级别的好物!
不久前,我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人类教育内容的提倡说法:
•Learn to Be —— 学会认识自己
•Learn to Live Together —— 学会与他人相处
•Learn to Know —— 学会学习
•Learn to do —— 学会做事
当时挺有感的,也有了印象;巧了,在站内播客《大望局》贾行家和“成都玩校”校长池晓的那期里,又听到了这四句嗑儿,当时觉得有一道光在眼前晃了一下。定神一想,教练与我,这四个可都占了啊!
最重要的是使我有了自我觉察、反思的能力,从而终于找到我想要的生活的意义感,就是那个“to Be”:纯粹、自然、悦己、利他,生活从此稳当、清澈,日日是好日。
其次,教练的专业,迫使我不断提升共情、同理能力,同理能力反过来,会让自己心平气和,从此也灭绝了我多年的口头禅:“TA怎么这样啊?”惭愧,我很晚才学会Live Together,还好,终于学会了。
至于“Learn to Know”,我学习起来更是不忌生冷,涉猎广泛了,理由很充足:我辅导的客户可都是全人啊,不只是行业不同,爱好不同,每个人都是风景奇特的小宇宙,多学没错啦。
而关于“Learn to do”,我终于学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理直气壮地说“No”,而绝不纠结得失。
无论你是否决定学习教练,这四条终身学习的纲要,都是值得经常审视的。
最后我想说,教练,不仅能利他,更能利己。真心希望,你能开始关注并学习一点教练式,也许《越过山丘》就可以给你垫个脚,帮你入个门。这次我没给你说我自己的故事,你若有兴趣,也可以听听我讲的《逆风飞飏》,两本加起来,不仅是关于我和教练,也是穿越了几个周期的一个切面。
祝你,日日是好日。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电子书已经挂在下方了。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教练的支撑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基本理念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全面完整、资源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基本方法是:一对一的定期辅导,通过发人深省的好问题,来充分激发辅导对象内在的潜力和潜能。
2.所有的教练对象,首先是“全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