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超越好奇》 于理解读

《超越好奇》|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超越好奇》,是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的自传,出版于2023年4月。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第一部分是创业篇,讲了周鸿祎从大学开始到360上市的创业实践;第二部分是成长篇,占比不大,讲的是周鸿祎的童年经历和学校生活。你可能会说,周鸿祎作为风光的创业者,这本书是不是主要讲他成功的故事呢?我在翻开这本书前,也有同样的想法。但是读完后,我发现,他更多是在讲创业路上的失误和遗憾。正如豆瓣里的一条热门评论,说他“几乎把创业所有的坑都踩过,然而还是一路向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周鸿祎一路上都踩过哪些坑,对我们又有哪些启发。

这本《超越好奇》其实是再版,2017年的时候,它第一次出版,当时的书名叫《颠覆者》。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周鸿祎觉得,这些年来他变得越来越平和了,离“颠覆者”的形象越来越远。他曾经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他创办的3721上网助手被诟病是中国第一个流氓软件,360和腾讯之间的“3Q大战”也曾轰动一时。而他本人,也是个口无遮拦、真性情的人。因为“红衣”和他的名字是谐音,他也爱穿红色的衣服,所以当初不少人叫他“红衣大炮”。后来,他开了个抖音号,取名叫“红衣大叔周鸿祎”,他说,当年的“大炮”早就变成“大叔”了,他自认平和了许多。

周鸿祎仔细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他今天能在数字安全上做出一点成绩,同时还有心力探索很多全新的领域,和好奇心有很大关系。好奇心让他从小就开始广泛地阅读,也让他爱上计算机,奠定了他奋斗一生的事业理想。所以,他把书的名字改成了《超越好奇》。

周鸿祎属于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他说,他想把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初入职场时是怎么探索的,包括连续失败的创业经历,那些不如意的事、九死一生的故事,都真实地讲述出来,给那些不甘平庸的人提供一些经验和避坑指南。

从学生时代到创办360,周鸿祎大大小小创业过不少次。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他两段最关键的创业经历,一个是创办3721上网助手,一个是他创办360的经历,其中包括360和腾讯之间的“3Q大战”。从这两段关键的创业经历中,我提炼出了周鸿祎想要告诉我们的几点经验教训,分享给你。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我们先来讲讲周鸿祎创办3721的故事。

说到3721,可能很多人已经想不起来了,而有些人压根没听说过,但3721曾经可是风头无两。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百度搜索,也没有hao123这样的网址导航,要想去某个网站,得在计算机里输入它的网络域名,什么“http”“www”,挺麻烦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英文不太好的人来说,复杂的域名是一个上网的障碍,而周鸿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就想,为什么要记住这些复杂的域名?假如做一个中文网址软件,想去什么网站,直接打中文名,岂不是简单很多?

1999年的时候,周鸿祎发布了3721上网助手。人们无需记住复杂的域名,直接输入中文就能抵达想去的网站,3721帮助中国网民解决了一大痛点。那个时候,谁新买了一台电脑,3721大概率就是他收藏的第一个网址。2000年的时候,超过两千万中国网民在使用3721,有20万家企业在3721登记。到了2001年,在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还在疯狂烧钱的时候,3721成了中国互联网第一家有了收入而且实现了盈利的公司。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周鸿祎就早早入局,抓住了机会红利,成了第一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一员。而且他创办的3721也大获成功,持续赚钱。这样看,一切都势头向好。不过,挑战很快就到来了。

其实早在3721还没有正式发布的时候,周鸿祎曾经把这个产品演示给他一个在互联网领域的朋友看。当时,对方说,这东西需要技术实力和强大的资金来支撑,微软如果想做这个事还能做成,你这小公司做,比登天还难。这句话让周鸿祎心里一阵哆嗦,他意识到了一件事:微软实力雄厚,又有IE浏览器做入口,要是微软哪天想做这件事,灭掉他们这个“婴儿公司”是分分钟的事情。不过想了想,周鸿祎又觉得,这毕竟是一个中文上网的东西,外国人不擅长,微软应该不会闲着来插一脚。

结果,等到周鸿祎的3721终于做起来之后,微软真的要来了。

2000年的时候,有一家叫RealNames的美国企业打算入驻中国。这家企业的业务模式和3721几乎一模一样。更可怕的是,RealNames和微软达成了合作,它能捆绑在微软的IE浏览器上,这对于周鸿祎和3721来说无疑是一个“灭顶之灾”,3721三年辛辛苦苦用客户端打下的江山可能会直接被颠覆。

面对这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周鸿祎想和它谈合作,没能成功,于是趁着RealNames还没开通中文IE的接口,周鸿祎立马开始跑马圈地,争夺网络实名的市场。他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合作,在它们的搜索框上放了3721的链接;他还费了老大功夫,和中国电信达成了合作,如果用户输错了网址,会弹出来一个指引用户去3721访问的窗口。在这些合作之外,周鸿祎还做了一件很关键的事情,那就是用插件的方式来推广3721。

周鸿祎觉得一款软件安装的过程太费时,容易劝退用户,他就琢磨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这时,Flash插件给了他启发。用户如果没有安装Flash插件,去一些有Flash广告的网站时,就有一个弹窗问“yes”或“no”,如果用户点了“yes”,软件的安装就很快完成了。于是,周鸿祎把这个思路用到了3721上。他找网站合作,只要用户访问了这个网站,如果他没有安装3721的插件,浏览器就会弹出安装的对话框。这个办法,让3721的安装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上百倍,用户量也疯狂上涨。可以说,插件弹窗方式为3721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果不点“yes”,这个窗口就会一直弹出来,所以不少用户感觉受到了骚扰;另一方面,一些不太懂的用户即使点了“yes”,也没察觉到自己安装上了3721软件,对他们来说,这个软件是稀里糊涂地装上的。更糟糕的是,到后来,不少软件都学了这个办法,而且为了抢占用户,它们会强行删除掉3721插件。周鸿祎也开始反击,恶性竞争的苗头就此萌发,软件变得越来越难卸载,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糟糕。无序竞争下,互联网的使用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2005年,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公布了十大流氓软件名单,其中就包括3721上网助手。周鸿祎也就此多了一个称号,“流氓软件之父”。

其实,我们站在今天,回顾二十年前的这段历史,会觉得周鸿祎犯了一个很基础的错误。那就是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拉新、增长、促活,而是尊重用户。但是在中国互联网刚开始草莽生长的年代,所谓的用户意识还很薄弱,互联网从业者也未必清楚这一点。多年之后,周鸿祎回忆说,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他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打败竞争对手,而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在反省中,他意识到,做产品,如果忽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不被竞争对手打败,也会被用户抛弃。这就是周鸿祎想和我们分享的,第一个启发。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下周鸿祎第二段关键的创业经历,就是创办奇虎360。2005年,周鸿祎推出了360安全卫士。到今天,360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安全企业、中国数字安全的产业领军者,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提供网络安全服务。但其实回到十几年前,周鸿祎入局互联网安全领域,完全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

其实最初周鸿祎创办奇虎,不是为了做网络安全,而是做搜索。说到周鸿祎为什么想做搜索,我们得提一嘴3721的结局。2003年的时候,也就是3721推出的第五年,这个网站已经成长到了一定规模,拥有了庞大的流量,大概能排到全国的第三、四名。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周鸿祎却把3721卖掉了。

周鸿祎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要做搜索,这是周鸿祎心中的一个执念。这个执念起源于周鸿祎和百度的一场官司。当时百度推出了一款插件,和3721竞争,双方打到了法庭上。不过,比起官司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周鸿祎终于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错过最重要的一班车,也就是做搜索。

用现在的眼光看,搜索引擎是个显而易见的模式,但在当时大家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趋势是什么。其实早在3721推出没多久的时候,投资方曾经给周鸿祎介绍过一个顾问,他是雅虎的一位副总裁,在互联网业内很有经验。但周鸿祎和这位顾问的初次接触很不愉快,在会议上,这位顾问表现得十分傲慢,直接说:“你们做的这些不行,方向有问题,你们应该做后台,然后转向搜索领域,因为搜索才是未来的趋势。”这下把周鸿祎气得不行,当时他的性格也叛逆,吃软不吃硬,对搜索产生了强烈的抵触。他不仅没听那个顾问的话,还让程序员拿掉了网站上的搜索框。等到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时,周鸿祎才追悔莫及。周鸿祎说,多年创业,他犯过不少错,但3721与搜索的失之交臂,是他最后悔的一个时刻。

如果周鸿祎要超越百度,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巨头收购3721,然后重回搜索市场。于是,周鸿祎以1.2亿美元的价格,把3721卖给了雅虎。当时的媒体纷纷报道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卖出了一个天价。但时隔多年后,周鸿祎却说,卖掉3721是一个价值十亿美元的错误。当时的周鸿祎没有意识到流量的威力,其实只要有流量,他可以借助流量做很多事情,就比如搜索。但是他一直在埋头拉车,过于沉浸在业务里,缺少对互联网整个行业状态的思考,也没能看清3721在行业中的位置。3721本来是最有机会在中国和百度逐鹿搜索市场的,但由于决策失误,3721被葬送了。

3721被雅虎收购后,周鸿祎出任了雅虎中国的总经理。他想借助雅虎的技术,在中国的搜索市场称霸。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可能只是周鸿祎的一厢情愿。雅虎看中的只是3721的流量和良好的财务数据,只求按期赢得回报,并不在乎中国战略。周鸿祎才明白,他想在这个平台上大展身手是异想天开。双方理念也不合,周鸿祎想集中资源做搜索和邮箱,而雅虎总部想做门户。进入雅虎的18个月后,周鸿祎提了辞职,创办了奇虎。

创办奇虎后,周鸿祎冥思苦想,互联网的下个风口是什么?一方面,周鸿祎有做搜索的执念,另一方面,当时博客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于是周鸿祎决定,做社区搜索,也就是让网民能搜索到各种论坛里的内容。结果,一段时间后,社区搜索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周鸿祎又开始做短信、彩信、播客等各种业务,在很多领域都插了一脚,结果没有一个业务强大到能产生足够大的收入。

一时之间,周鸿祎和他的奇虎丧失了方向,奇虎的商业模式完全模糊了。投资人对周鸿祎说:“我也不懂你们的业务。但是我们给你投资,是希望你做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结果,你好像做了一个新浪,又做了一个百度,又做了一个阿里巴巴。你准备和大家都竞争吗?你们能同时做这么多东西吗?”

听完这些话,周鸿祎感到醍醐灌顶。就算是做平台型产品,也一定是要先通过打动用户的一个点来切入的,创业最重要的原则是专注。于是,周鸿祎打算把各种乱七八糟的业务都砍掉,只保留一个业务,安全。

没错,后来引爆市场的360安全卫士,当初只是奇虎众多业务中不起眼的一个,最初的团队只有不到十个人。周鸿祎决定集中精力做安全,一方面是因为他隐隐觉得做网络安全服务是互联网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是他本人内心的一种情结。我们上面说过,他推出了3721的插件模式后,有了大批的模仿者,出现了大批流氓软件,强制安装,乱弹广告,网民们苦不堪言。3721本是他一个朴素的梦想,但后来成了他的梦魇。周鸿祎想要亲手合上这个由他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做流氓软件的查杀。360安全卫士,就是这么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怎样寻找创业的方向呢?周鸿祎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对风口的追逐,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模仿,可能都不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向,是创业者强烈的初心,是能真正服务用户、让用户受益的产品。

在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周鸿祎大学时期的第一次创业,其实做的就是杀毒,一块能查杀病毒的外接硬件。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神奇,兜兜转转,周鸿祎最后又回到了他做网络安全的初心。

推出360安全卫士的两年后,周鸿祎又做了一件很轰动的事,他宣布正式把360杀毒软件永久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因为这是要断同行的财路。要知道,当年光瑞星一家的杀毒销售额就超过了8亿元。一旦宣布免费,360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但周鸿祎还是决定,推进免费策略。因为他观察到,网民已经不只是在网上看新闻、聊天了,而是开始在网上开店、购物、氪金玩游戏,这都涉及资产安全的问题。网上安全在逐渐变成一种刚性需求,周鸿祎感觉到,它最终会成为一种基础服务。那么,人人都需要的,就应该是免费的。

实行免费策略后,到了2009年年底,360杀毒软件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360的用户数逼近3亿。网上也出现了大量对360的攻击文章,有同行发布公开信劝周鸿祎“回头是岸”,也有同行指责360恶意竞争。一些杀毒厂商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很快地跟进了免费模式,而那些不愿意跟进的厂商,后来很快就做不下去了。逐渐的,那些杀毒厂商也明白过来,免费安全是大势所趋。免费之后,中国网民安全软件的普及率从不足10%提升到了95%以上,整个市场的规模比原来扩大了100倍,也有实力和国外的安全公司抗衡了。周鸿祎觉得,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这就是免费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它势必会破坏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它也会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任何企业都得和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企业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而对于网络安全服务来说,这个趋势就是免费。

进军免费安全领域的同时,周鸿祎团队也在摸索更多的商业模式。到了2010年,360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于是周鸿祎打算上市了。但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中国互联网上一场有名的战役——3Q大战,这是讲周鸿祎、讲360都绕不开的一件事。那么下面咱们就花点时间,简单回顾下3Q大战的过程。

3Q大战的开战日,是2010年9月22日。在这天,腾讯推出了QQ电脑管家,功能和360安全卫士完全重合,且互不兼容。得知这个消息后,周鸿祎意识到,他最害怕的那个对手来了。

其实从2008年的时候,周鸿祎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腾讯来了怎么办?在他看来,做互联网的人,一定会遇到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死、腾讯。在2010年之前,腾讯喜欢模仿新型互联网企业产品,然后凭借它强大的用户黏性,迅速推广出去,不少新公司就在这样的市场进攻下挨个死去了。因此,对于腾讯,周鸿祎一直抱着一种能躲则躲的鸵鸟心态。

安全是360的主业务,而无论是从公司规模,还是用户数量上来看,360都无法和腾讯相提并论。一时间,周鸿祎又害怕又委屈,他担心360的用户迅速流失,也害怕360不能如期上市,这是一场非常难打的仗。仔细分析了QQ软件后,周鸿祎团队发现,QQ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扫描用户的计算机硬盘,而“用户隐私”正是敏感话题。于是, 360抓住这一点大肆渲染,开始了对腾讯的强力反击。

在当时的舆论场上,周鸿祎的反击呈压倒性优势,他在微博上直接开怼,嬉笑怒骂,吸引了不少眼球,加上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对腾讯有普遍的不满情绪,360占尽了舆论的主导权,得到了业界和用户的双重支持。相比之下,马化腾没有亲自上阵和周鸿祎打口水战,公关团队表现得也不怎么样,腾讯的舆论反击显得非常无力。

周鸿祎打算为接下来的战役准备一颗“原子弹”。针对QQ的弊病,360开发出了一款软件,也就是后来引爆战争的“360扣扣保镖”。它是一款针对QQ进行各种限制的软件,除了能保护用户隐私外,还能屏蔽QQ秀、QQ软件广告、QQ迷你首页弹窗等等,相当于把腾讯一切商业收入渠道都屏蔽了。这确实能优化用户体验,但触及了腾讯营收的核心。这确实是一颗核弹,周鸿祎知道,一旦发出,双方的关系会瞬间陷入冰点。

360扣扣保镖正式推出的那天,恰好是马化腾的生日,不过周鸿祎说,这纯属巧合,只是形势所致,而他也对即将产生的后果感到迷茫又紧张。当天,腾讯发表声明称扣扣保镖是非法外挂,向深圳警方报了案,也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投诉了。

对马化腾而言,扣扣保镖确实扼住了腾讯的咽喉,哪怕当时有金山等安全机构的技术人员驰援,腾讯也没有拿出一个反制扣扣保镖的技术方案。于是,2010年11月3日晚上,马化腾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当天,全国QQ用户的计算机右下角突然跳出来一个弹窗——腾讯QQ与360安全卫士互不兼容,这就是著名的“二选一”决定。你的计算机上是安装QQ还是360,你只能选一个。

到这时,周鸿祎意识到,这次的风波之大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件事情已经失控了,他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二选一”对360的伤害毋庸置疑,毕竟比起杀毒软件,网民还是更需要QQ。360安全软件卸载率飙升,市场份额出现断崖式下跌。不过,舆论的天平反而倒向了360一方,网民觉得自己被QQ要挟了,对腾讯的批评之声铺天盖地。此时,360又给舆论添了一把火,它主动撤下了360扣扣保镖,向网民示好。“二选一”声明发布的第二天,360宣布正式下线扣扣保镖,这款软件一共存活了7天。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协会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双方不再争执。又过了5天,360宣布QQ和360恢复兼容,3Q大战就此结束。

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3Q大战中,360和腾讯双方你来我往,招招致命;数亿网民被动卷入,互联网秩序大乱。对于马化腾而言,3Q大战期间,他看到了网民和业界对腾讯长期积累怨气的爆发,开始深度反思腾讯的所作所为。《腾讯传》里写道,这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他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和公共属性。如果没有2010年年底的这场重挫,腾讯恐怕还要继续在自我封闭、模仿跟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周鸿祎而言,这场商战让他成了知名的“红衣大炮”,也让外界对360留下了“好战”的形象,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做法。不过,3Q大战也让他知名度暴增,360的用户不减反增。3Q大战期间,360的上市计划一度搁置,而这场战役结束后,周鸿祎迅速启动了上市计划。仅仅4个月后,奇虎360就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1.75亿美元,当日市盈率高达360倍,一度成为市值第三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

回看3Q大战,在腾讯和360之外,它带来的是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反思。3Q大战明面上是维护用户权益,实质上是争取对用户的底层控制权,再往深处说,根本上是为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非常迅速且野蛮的,面对超速进化的互联网竞争,法律一度失配,丛林法则成为唯一公约。从口水战、诉讼战,到使用技术手段制约对方,最后不惜采用“绑架”网民的手段来击垮对方,360和腾讯之间的争斗,让人们看到了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丛林状态,也引起了大众对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3Q大战加速了互联网企业的开放进程。后来,腾讯、360、百度、阿里、新浪等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了开放平台,欢迎第三方企业进入。2011年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开放元年”。

好了,讲完了3Q大战,这本书也为你解读得差不多了。在这本书里,周鸿祎回顾了他的几次创业经历,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第一,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拉新、增长、促活,而是尊重用户。如果忽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不被竞争对手打败,也会被用户抛弃。第二,无论是对风口的追逐,还是对别人业务的模仿,可能都不是正确的创业方向。正确的方向,是创业者强烈的初心,是能真正服务用户、让用户受益的产品。第三,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

最后,我们来简单讲讲周鸿祎的成长经历。周鸿祎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家里基本上是被放养长大的。在学校里,他是一个捣蛋鬼,一直闯祸。但是他成绩很好,而且特别喜欢阅读,直到今天,他最大的爱好还是读书。每次在机场候机,他必做的事情,就是买上一大兜子书,等着在飞机上看。高中的时候,周鸿祎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出于好奇心,他开始自学计算机知识。大学的时候,他到处复制软件、研究软件,还经常去计算机中心蹭机。也正是在大学的时候,他确立了自己要创业的终极目标。他学专业课的动力不是考试,而是要创办一个电脑公司,成为中国写代码最好的人之一。

现在周鸿祎已经五十多岁了,他还想持续学习,带领360入局汽车制造业,做大人工智能优势,不断拓宽视野。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会收获很多东西,也会失去很多东西,其中最容易被我们放弃的就是好奇心。但是,如果说认知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那么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保持好奇,保持着问“傻问题”的能力,是周鸿祎认为非常重要的事。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任何企业都得和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企业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

  2. 做产品,如果忽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不被竞争对手打败,也会被用户抛弃。

  3. 如果说认知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那么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