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的经济学》 哈希解读
《赤裸裸的经济学》| 哈希解读
关于作者
查尔斯·韦兰,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他曾长期担任《经济学人》杂志驻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记者,并在《芝加哥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发表过多篇文章。“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过他的《赤裸裸的统计学》。
关于本书
经济学广为人知而且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但却时常被人们称为“沉闷的科学”。本书去掉了所有艰涩难懂的图形、方程式和术语,代之以生动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和诙谐的笔调,把经济学这门高居象牙塔的学科带给我们,引领我们在周围的经济世界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富国为什么富裕?穷国怎么变富?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赤裸裸的经济学》,英文名叫Naked Economics。
讲经济学就讲经济学嘛,为什么要加上“赤裸裸”几个字呢?原书英文版标题的下面,有一行小字——“Undressing the dismal science”,也就是,脱掉这门沉闷科学的外衣。
“沉闷的科学”,是100多年前,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给经济学贴上的标签。这个标签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因为经济学确实看起来非常枯燥。它充斥着各种晦涩的术语、难以理解的图表以及无休止的数学公式。正是这些,让大家难以感受到经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或者经济分析中那些令人兴奋的地方。
而这本《赤裸裸的经济学》,正是要剥除这层枯燥的外衣,带我们看清那些最关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本书作者查尔斯·惠伦,是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他曾长期担任《经济学人》杂志驻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记者,并在《芝加哥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发表过多篇文章。“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过他的《赤裸裸的统计学》。
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赤裸裸的经济学》,也是惠伦的主要著作之一。它作为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已经在美国畅销多年。全书没有一处难懂的图表、术语、方程式,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的语言、生活化的案例,当然,还有它们背后的那些,富有启迪的经济学思维。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微观经济学领域,主要讲的是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问题;后半部分,聚焦于宏观经济学领域,探讨了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问题。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也能让我们更清晰地体会到,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探索世界的运行规律。
接下来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咱们来说说,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第二部分再说说,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富国为什么富裕?穷国怎么变富?
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个人财富积累的关键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
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在于三个字——“最大化”。意思是,每个个体都会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个人会尽可能地实现幸福最大化(经济学中叫“效用最大化”),而企业则会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再来说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也是三个字——“稀缺性”。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求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而市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价格”。西方经济学认为,一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越高,市场给它开出的价格就越高,这与资源本身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稀缺性强的钻石,每克拉价格高达上万美元,而稀缺性弱的水几乎是免费的。但如果从价值角度看,水对于人类的价值远超过钻石。毕竟,如果地球上没有钻石,我们可能仅仅感到不方便,但如果所有的水源都枯竭了,我们就会死去。
可以说,“价值”表达的是人类客观上有多需要这种资源,而市场价格反映的是我们主观上有多想要这种资源。而最终能获得资源的,是那些支付得起市场价格的人。比如,在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中,一些人无法获得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心脏手术,原因是支付不起价格;而另一些人却能请来最好的医生给自己做隆胸或面部整容手术,因为他们出得起钱。
好,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微观经济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最大化”和“稀缺性”。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关于这个世界如何运转的真相。
下面,我们就用这两个概念,来尝试探讨一个永远备受瞩目的经济议题,那就是贫富差距问题。即使在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仍然有许多人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当比尔·盖茨、巴菲特、马斯克等顶级富豪在享受香车豪宅和私人飞机的时候,另一些人却被迫在垃圾箱中寻找食物、在车站卫生间里过夜。
当我们站在某些个体的角度观察这类现象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出身、运气等非人为可控的因素上。但是,经济学家认为,从更普遍的情况看,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需要从“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
人力资本的严格定义,是蕴藏在个体中的技能的总和,比如教育、智力、魅力、创造力,甚至是跑步跑得快的能力,等等。直白一点说就是,如果现在,有人抢走了你所有的东西,比如工作、金钱、家庭,等等,让你留宿街头,那么,人力资本就是你剩下的一切。
这个时候,有些原本非常富有的人,例如文莱的国王,可能不会过得很好,因为他之所以富有,只是因为他的国土下贮藏着大量石油,而不是因为他自身拥有的什么能力或技能。
那么,如果比尔·盖茨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生活下去呢?他大概率还是会过得不错。因为,即使微软破产了,盖茨的财富被没收了,其他公司还会请他去当顾问、董事或者CEO。还有,当年史蒂夫·乔布斯被他所创立的苹果公司解雇之后,又创立了皮克斯公司,后来又被苹果公司聘请回去了。不仅是他们,对于许多程序员、律师、医生、作家、运动员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来说,只要有基础的硬件设备,就能重操旧业。
不过,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之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比如,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工作人员每小时工资只有几美元,但是,一位杰出的辩护律师每小时却可以赚到几百美元。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教育或学历的差别。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位仅有高中文化的出色球员,一个赛季也可能赚到上千万。
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发挥作用的,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关键概念——“稀缺性”。作者说,他曾经采访过罗伯特·索洛,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个棒球爱好者。作者问索洛:“你拿诺贝尔奖得到的钱,比棒球运动员克莱门斯一个赛季赚的钱还要少,你是否会为此感到苦恼呢?”
索洛说:“不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经济学家,但只有一个克莱门斯。”言下之意就是,克莱门斯的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远远高于自己。这就是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带着稀缺性这个视角,再回头看收入差距问题,就会变得清晰许多。在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美国大约有1.5亿人有能力销售麦当劳超值套餐,这种技能并不稀缺。因此,快餐店只付给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经济不景气时是每小时5.5美元,在劳动力特别紧缺时可能是9美元。但绝不会是每小时上百美元,这是一些杰出的程序员、医生、辩护律师才可能拿到的费用。
所以,总结来说,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劳动力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你所拥有的资源越是稀缺,越能给你带来回报。
不过,关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投资和变现之间的时间差。那么,人力资本什么时候才能变现、为我们赚取回报呢?是在我们进入市场的时候。
但是,市场上对于各种人力资本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某一阶段,对于技能A的需求多,技能A的稀缺性就更高,价格也更高;但到了下一阶段,就变成技能B更稀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从前把积累人力资本的重点放在了技能A上,等到毕业进入市场的时候,所得到的回报就会低于投资时的预期。比方说,如果你在汽车开始投入量产的那一年,从全球顶尖的马车夫培训学校毕业了,那可能还没上岗就要下岗了。
这个比方可能有点极端。举个我接触到的例子。我在学校时,学的是金融专业,同学毕业后大多去了金融机构或证券公司。前阵子聚会的时候,有个在头部券商做投资银行业务的同学提到自己的薪酬,面容有点愁苦,对我说,最近他才了解到,其实公司在十年前给应届生的薪酬,跟他入职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说,十年间起薪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对同一岗位的竞争,却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激烈。
回头想想,十年前,差不多正是我上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市场中的金融人才相对稀缺,因此笼罩着一层精英光环,是工资最为优渥的人群之一。因此,经济、金融便也成了高考志愿大热门。这也使得此后的这些年,金融行业人才逐渐饱和,工资福利上的优势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而到了2020、2021这个时间节点,许多“科技码农”的工资都已超越金融行业,成为了新一代稀缺性人才;与其相关的专业也再次成为了高考志愿大热门。
我们常说,经济起伏有周期,商品价格有周期,其实,各种人力资本的价格也面临着周期性的变化。
今天人们在讨论人力资本的时候,往往侧重于资本的积累,强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强调“做时间的朋友”。但是,从投资变现的角度来看,如果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向本身就错了,那么你其实并不是在做“时间的朋友”,甚至可能成为“时间的敌人”。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作决策,其实是把当下的人力资本价格,当作了未来的人力资本价格;把一个长期决策问题,带入了一个短期决策的公式当中。而我们在当下看到的,那些能够把握市场风口的人,绝不是在风口显现时才开始行动;他们在市场刚刚释放出微弱价格信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布局。
好,上面我们说的是,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中,想要通过人力资本变现来获取财富,需要长期积累,以及提前布局。那么,有没有一些能够更快获取财富的合法渠道呢?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转战资本市场。的确,证券价格变化要比劳动力价格变化速度快得多,许多人都想通过短期证券买卖大赚一笔甚至一夜暴富。但现实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实很简单。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每个人手里都握着同一种资源,那就是金钱;如果大家都在为自己手里的钱寻求最大化的回报,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
就像,我们在超市结账的时候,都会主动寻找最短的那条队伍,排在它后面。当所有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会使得每条队伍都差不多长。当然,也有的时候,你会看见有条队伍明显短于其他队伍,但你排过去之后,很可能就会发现,前面有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奶奶,推了满车的蔬菜零食,正在缓慢地结账。所以通常的结果是,不管排在哪条队伍的后面,等待的时间都差不多。
如果在你排队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跑来跟你说,他发现了一条绝佳的队伍,结账速度风驰电掣、包你满意。你会相信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心里清楚,这样的馅饼不会无缘无故落在自己头上。
金融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本书作者指出,当有人向你承诺“超高回报”的时候,背后的真相通常是下面三种里的其中一个:第一种,这个投资风险极高;第二种,这个人真的发现了一个其他投资高手都没发现的好机会,而他又非常善良地愿意把这个机会跟你一起分享;第三种,这个人是在说谎。在很多时候,真相都是第三种。
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大多数人在资本市场里都只能获得平均的回报,因此投资致富的理性途径就是,买入大盘指数基金、长期持有。这样做的本质,就是赚取市场平均收益,不仅是个股之间的平均,也是大盘不同年份之间的平均。
作者在书中说:“道琼斯指数明天以多少收盘?我不知道。明年又怎样呢?我不知道。5年内怎样?可能比今天高,但不是很肯定。25年内又怎么样呢?我差不多可以肯定,会显著地高于今天。”
所以我们看到,不仅在劳动力市场中,财富的增长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在资本市场中也是如此。任何财富策略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中,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
好,上面我们说了,如何用微观经济学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富国为什么富裕?穷国怎么变富?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这里,你可能首先就会想到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把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制造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市场价格进行加总,就得到了GDP。
我们每年见到的世界各国经济实力排名,用的一般是年度GDP。比如,2020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美国,GDP大约是21万亿美元;第二大经济体是中国,GDP接近15万亿美元;第三名是日本,GDP大约是5万亿美元。
不过,以全球标准而言,当我们在说一个国家贫穷或者富有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人均GDP,因为它能体现一个国家民众生活的平均富裕程度。如果按照人均GDP排序的话,2020年的前三名国家分别是卢森堡、瑞士和爱尔兰。美国排到了第五,中国则是第63名。
当然,GDP只是一个单一指标。你肯定也听说过很多,反对把GDP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理由。
比如,GDP没有考虑那些不用支付费用的经济活动。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妈妈在家做饭、照看小孩、收拾房间,都不会计算在GDP里面,但是,如果她在外面订餐、送孩子去托儿所、雇一个清洁阿姨,那么这些就会计入GDP。
再有,GDP也不考虑环境恶化等隐性成本。如果一个公司砍光一片原始森林去造纸,纸的价值可以在GDP中体现出来,而对原始森林的损害却没有考虑在内。
而且,人均GDP只是一个简单平均,没有考虑收入分配。当一个富豪的钱平均到了99个乞丐的头上,可能会得到100个中产家庭,这就会掩盖一国内部的贫富分化问题。
对GDP最有效的反击可能是,它不能衡量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为,更富裕并不一定更幸福。在美国有一个调查,1970-1999年间,人们的真实收入上升了,但同时,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比例从36%下降到了29%。进入21世纪之后,也有很多类似的调查显示,在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时,很多人的幸福感却不升反降。
诸如此类的,关于GDP的批评还有很多。“每天听本书”解读过一本《GDP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里面也重点介绍过这些批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既然GDP不是衡量经济进步的好指标,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不提出更好的呢?
事实上,他们提出过,并且还不止一个。
福特汉姆大学教授米利豪夫提出过一种名叫“社会健康指数”的复合指标,里面包括16个社会指标,例如儿童贫困、婴儿死亡率、犯罪率、医疗保险可得性,等等。
还有一种名叫“国民幸福指数”的复合指标,涉及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大领域,总共包括 72 项指标。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应用国民幸福指数来衡量发展,比如,不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宣布,政府的目标不是把GDP最大化,而是把国民幸福指数最大化。
此外,还有联合国提出过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人均收入、预期寿命、识字率、入学率,等等。
听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所有关于经济发展程度的衡量方式,本质上都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经济的发展。
那么,再看GDP这个指标,为什么人们即使知道它不完美,却还是很重视它呢?
作者指出,这是因为,GDP反映了支撑一个国家经济运转的物质基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多总比少要好。虽然GDP增长并不意味着幸福度的提升,但GDP的退步却能明确地提示我们,国民生活的境况正在变差。具体来说,如果GDP增长率是负的,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工人失业、企业倒闭、生产资本闲置等情况的产生;这些情况的发酵会引发经济衰退、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之所以看重GDP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
当然,前面我们也说了,GDP并非衡量经济进步的唯一方式。在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一些除GDP以外的补充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描述一国经济情况,比如失业率、贫困率、储蓄率、政府规模、人口结构,以及能够反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等等。
好,说完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咱们再来说说,经济学家对于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问题的探索。
作者首先指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经济学家其实并没有让贫穷经济体变富的秘方。虽然说,在过去我们看到了一些由穷变富的成功典范,比如亚洲四小龙;但是,目前并没有什么已经被证实的增长公式,能像发展连锁店一样,一国又一国地去推行。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富国为什么富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似乎能给出很多答案。比如,有效的政府机构、规范的产权制度、开放贸易,以及良好的公共教育,等等。但是,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找出那些富裕国家的共同特性,那为什么走出贫困还是这么难呢?
作者指出,这就像,描述“为什么迈克尔·乔丹是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跟真正地像他那样打球,完全不是一码事。类似的,解释“富国为什么能致富”是一码事,为穷国开发一项战略又是另一码事,而后者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前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当广大人民能受到良好教育的时候,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就要容易一些;然而,要建立良好的公共教育,又需要有效的政府机构的支持。那么到底从哪里入手呢?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很难回答。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帮助穷国致富,但他们给出的很多战略建议都是,一开始得到赞成、最终却失败了。有个古老的笑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些失败战略的精髓:
有个农民发现他养的鸡在不断死亡,就向牧师求助。牧师建议农民为鸡祈祷,农民照做了,但情况并没有好转;牧师又建议在鸡笼放音乐,但是,鸡的死亡数量还是没有减少;牧师又想了想,建议给鸡笼重新刷上明亮的色彩。最后,所有的鸡都死了。牧师摇摇头,说:“真遗憾啊,我还有更多的好主意呢。”
在“穷国如何致富”这个问题上,作者认为,相比于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建议,富国直接伸出手来援助穷国是更有效的选择。因为,相比于穷国,富裕国家的政府资金更多,也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因此他们在产业投资、技术研发,以及解决疾病等发展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
他还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富国没有尽力去帮助它们。当有无比强大的政治意愿使他们的境况变得更美好时,境况就会变得更好。”这种国际援助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更是因为,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一国的衰退会迅速跨过国境传播开来,一国的骚乱也可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混乱的前奏。
好,以上就是《赤裸裸的经济学》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简单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如何用微观经济学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其中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是“最大化”,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稀缺性”。经济学家们认为,在人力资本稀缺性上的差异,是形成个体财富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此外,不管是在劳动力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中,任何财富策略都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中,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
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的是,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首先我们探讨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里主要围绕的是一个关键指标——GDP。我们发现,尽管GDP有一些缺陷,但它对于描述一国经济状况,起到的是"从一滴水看大海"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看重GDP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最后,我们讲了经济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变富”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这里,作者指出,相比于让经济学家们提建议,直接为穷国提供国际援助是更有效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最后,关于经济学思维,我们再闲话几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说过:在我们获得“好生活”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好生活”进行定义。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使用经济学思维来探讨,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我们所追求的、更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比如,书中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曾经大为赞叹意大利一家小农场的美丽。这个农场里有“银光闪闪的橄榄树、种着向日葵的田园、葡萄园、大理石的房子和建筑。”刘易斯哀叹,这么小的农场,在企业化农业的世界中,看起来很不经济,但是它们却应该保留。因为,“生活——文明的生活——比无节制的市场要丰富得多”。
看起来,这是一个不会受经济学家认同的观点。其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决定,共同保护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或某些给人以美感的事物的时候,即使它们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更昂贵的食物、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却并不意味着不划算、不经济。因为,经济学的永恒追求,是让幸福最大化,而不是财富最大化。
长久以来,人们对经济学的感觉,大多是冷色调的,认为经济学思维,是一种冷酷、理性的思维。但事实上,跟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转、追求更好生活的一套工具。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它最终折射出什么样的色彩,取决于,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工具,达成什么样的追求、实现什么样的幸福。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原书的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免费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哈希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不管是在劳动力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中,任何财富策略都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中,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
2、尽管GDP有一些缺陷,但它对于描述一国经济状况,起到的是"从一滴水看大海"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看重GDP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