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货币简史》 罗三洋解读

《货币简史》| 罗三洋解读

关于作者

卡比尔·塞加尔,曾任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和总统演讲撰稿人,《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现任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股票部副总裁,集畅销书作家和资深投资人于一身的怪才。本书《货币简史:从花粉到美元,货币的下一站》于2015年出版,出版后广受好评,得到过卡特、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纳斯等社会名流的大力推荐。

关于本书

塞加尔并没有把这本书写成枯燥的金融学专著,也没有堆砌专业概念,而是站在一位经济学爱好者角度思考货币问题。塞加尔并不是金融科班出身,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创业失败后,因生活所迫转入投行领域工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量金融从业人员突然失业,这让作者开始思索金融和货币的终极意义。在深入思考之后,终于写成了这本精彩的作品。

核心内容

货币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社会,其力量比任何一种宗教或政治体制都大。虽然无数的人都诅咒货币,但它却成了我们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金融大亨投资是为了获得货币,残疾乞丐乞讨也是为了获得货币。为什么人类社会对货币如此依赖?带着这些问题,塞加尔为我们详细回顾了货币的出现、发展和演化历史,并探讨了货币的特点以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货币简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核心内容:货币的起源及其影响。看看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些货币创新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有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富裕和幸福;货币怎样影响宗教、战争、外交和科技发明,这些历史故事又能给今天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带来哪些启示。

这本书的作者卡比尔·塞加尔,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投资人,现任著名投资机构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股票部的副总裁。他还担任过美国总统演讲撰稿人,所以他的这本《货币简史》,也获得了吉米·卡特、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的捧场。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克,孟加拉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纳斯等社会名流,也大力推荐。

在这本书里,塞加尔讲述了货币从出现、发展、演变,源流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还有货币发展对人的经济、文化、宗教伦理这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当下货币发展的新的趋势。还有作者本人通过研究货币历史,得出的一些经济学上的感悟。

在这本《货币简史》里,塞加尔总结了货币历史上的七个重要节点,分别是:一、货币的源头;二、实物货币;三、货币的变异品种:债券;四、铸币的出现;五、纸币的出现;六、不依存于金属本位制的软货币;七、当下和未来的电子之类的虚拟货币。通过对这些货币发展史上重要时刻的还原与解读,他试图剖析两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为什么会有货币?为什么货币在人类社会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下面,我们就到本书里,探索作者这些新奇的货币基础认知。

既然这本书叫《货币简史》,那顾名思义,它讲的就是货币的诞生、发展、影响,以及未来趋势,再加上点儿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奇闻异事、重要人物。不过塞加尔的研究,追溯到了更久远也更本质的地方,那就是,货币最根本的性质是什么?流通。并且他把这个特点跟生物界的普遍现象联系起来了。

一般认为,只有人类才会使用货币,但是,并不是只有人类社会才存在交换与流通,比如生物的有性生殖,就是一种典型的交换形式。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更加健康。漫天飞舞的花粉就是自然界流动性的典型代表。

再比如生物界的共生现象。几个不同的物种相互协助,如同一个具备社会分工的合作社,这也是一种交换。甚至,我们看不见的光合作用,能量的流动,这也是流通与交换。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交换与流通的媒介,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符合人类乃至生物天性的一种必然。

说到这,我们好像觉得,接下来顺理成章,该讲交换导致货币出现了。一般的金融史、经济史方面的书,也都是这么讲的,但是,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他认为,货币的诞生不是基于交换,而是基于债务和信用。

18世纪的时候,考古学家曾经在苏格兰发现了一些原始时代的铁钉。当时的大经济学家、《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就认为这是古代的货币,用来在交换的时候充当等价物,这个观点也被很多后来的经济学书籍沿用。而最新的考证认为,不应该这么理解,这种铁钉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制作铁钉的工匠,会向人借贷一些生活必需品,用来维持他做工时候的生活所需。等制造出钉子之后,用钉子来偿还别人。

所以作者认为,这种有货币性质的钉子,不是用来购买东西,而是用来偿还债务的。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信贷”的雏形。而这种有价、甚至有息的信用借贷,在很多古代文明遗迹的考古发掘中都能找到,出现的时间比货币流通更早。作者认为,这说明信用,而不是交换,才是货币的真正起源。

这就是这本《货币简史》最大的启发性结论,但是对于传统的货币源流史,塞加尔并没打算彻底推翻。他虽然认为,主流的历史书上描写的“古代的实物货币”从来没出现过,但是以物易物这种交换形式,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古代,被广泛接受、便于保存、流动性好的商品就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这从语言学上可以找到证据。英语的“capital”,资本,是源于拉丁语的“牛”,英语的“salary”,工资,源于拉丁语的“盐”,因为牛和盐在古罗马早期曾经起充当硬通货,这类商品统称为“实物货币”。实物货币的历史源远流长,新的考古研究甚至发现,猿人曾经广泛交换石器工具。因为有些地方出土的石器多得惊人,远远超过单个家族或部落的实际需求,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当时猿人中的“石器世家”,专门制造石器,再用石器交换食物等其他生活必需品。

后来人类的历史进入文明史,牲畜、毛皮、谷物、矿产和纺织品都曾经广泛充当实物货币。即便到了直到真正的货币出现以后,每逢经济危机,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实物货币都会卷土重来,例如粮食、烟草、布匹,甚至电器和家具。这种交易方式从来没有真正远离我们的生活。

而作者认为的“真正的货币缘起”,也就是信用与债务。随着城市的出现,文明的升级,大规模商业中心的建立也变得更常见。很多债务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当中,起到了跟货币一样的作用。具体来说,商业活动总是有赔有赚,有些商人经商的本钱靠的是借贷,而一旦赔了,也就背上了债务,还可能导致跟债权人的纠纷。古代法律都把大量条文用于解决债务纠纷,一般来说,无力偿还债务的人,或者他们的家属,需要定期或终身为债权人无偿劳动,直至劳动所得足以还清债务和利息为止,这叫做“债务奴隶”。

在古代,债务奴隶是奴隶制的主要来源,大城市中几乎天天都产生债务奴隶,直至近代,破产保护法诞生,奴隶制才真正的消亡。事实上,奴隶也可以算是一种实物货币。

债务是古代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人类为此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债券。渐渐地,这些债券本身也成了可以流动的商品,构成了货币的另一个变种。

城市中频繁、大量的商品交换,以及昂贵的房屋价格,让实物货币的缺点越来越体现出来——体积大、不易保存、流动性差。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南太平洋一个岛屿上的土著人,他们用一种巨石当货币,这种货币就只能是财富的象征,而不可能真正流通了。所以,为了解决五花八门的实物货币带来的麻烦,人类逐渐缩小可充当货币实物的范围,直到最终把承担货币职能的实物限定在很少的几种。

这几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实物货币,大多是贵金属,例如金和银。但是,贵金属因为产量稀少,价值过高,所以买卖双方都担心吃亏,每次交易都需要称重。再加上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已经学会了在贵金属中掺入贱金属来偷斤少两的办法,所以,金属货币的升级版——铸币出现了。

铸币,就是由一个政权统一铸造的金属钱币。前面的实物货币、债务奴隶、金锭银锭,都很难找出具体的出现时间,铸币则不一样。现在已经考证出,公元前650年左右,吕底亚王国发明了铸币术。这个吕底亚,在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今天土耳其境内。顺便说一下,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的《历史》,就是以吕底亚的历史作为开篇。在当时,吕底亚简直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如果夸谁有钱,就会说他“像吕底亚国王一样富有”。吕底亚人的铸币,把钱币铸成圆形,固定大小、固定成色,代表固定的面值。铸币的出现,克服了实物货币的几乎所有缺点。

铸币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也最受欢迎的发明之一,只花了一两代人的时间,金属货币就远播至从大西洋到黄海的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与青铜、马匹或丝绸等商品不同,金属货币的传播是由下而上的,不限于王室贵族,也不限于大城市,而是如燎原烈火一般散布于城镇和乡村各处。

突然间,所有实物,甚至包括人本身,都有了清晰的市场价格。而有了客观的价格,就有了贫富比较,有了炫耀,有了羡慕嫉妒恨。几十万年来养成的实物货币交换观念被打破了,这不仅在经济方面,也在文化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很多学者都发现,现存世界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都源于铸币术发明的时代,也就是公元前7至4世纪。作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驱,犹太教在巴比伦成型,佛教和耆那教在印度北部兴起,数不清的哲学派别出现在希腊和中国。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和中国的老子、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这段时间,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为“轴心时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几乎所有宗教领袖和哲学导师都曾经批评聚敛大量货币的行为,甚至诅咒货币本身。货币繁荣推动了土地兼并和人口买卖,扩大了贫富差距,因此加强了宗教哲学的社会基础。大部分信徒都是缺少货币的穷人,也有一些因为聚敛了大量货币而心生不安的富人。同时,所有的宗教派别都呼吁信众给自己捐款,所有的哲学导师都接收学费,而且往往以货币为主。于是我们看到,货币迅速向这些批评货币的人聚集,宗教哲学成了生财之道。

那么在这,我们要插入一段作者的讨论:货币,尤其是铸币的出现和普及,究竟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货币经济普及之前,商品交换的主要形式并不是明码标价的买卖,而是貌似充满人情味的相互赠送。作者发现,在原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礼物经济。礼物经济总是有一大堆的规则,本质是不让任何一方吃亏,但也导致流动性低下。

货币的普及,导致明码标价的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压倒了礼物经济,但是礼物经济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因为它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极为符合人性。当亲戚给你送来一筐水果的时候,你不能拿出几张钞票给他作为酬谢,这会导致你俩的关系破裂。正确做法是还赠给对方一盒点心,当然,你会购买与那筐水果的标价差不多的点心。但是,礼物经济最大的弱点是其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腐败,各个民族都不由自主地用“欠人情”来表达自己在礼物经济中的得失。因为求助亲戚熟人,会导致过于昂贵和复杂的“欠人情”,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明码标价的市场经济简便得多,宁愿直接花钱购买陌生人的服务。

宗教和哲学呼吁人们回归传统,回归家庭,不要一味追求货币。这符合人性,因此广受欢迎。不过,宗教和哲学领袖自己经常聚敛大量的货币,信徒们也经常询问他们如何发财的问题。

这就是作者的结论:货币,帮助市场经济淘汰了礼物经济。

铸币术普及以后,货币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任何宗教和哲学都无法阻挡这一潮流。结果,市场上的贵金属很快就不够用了,因为我们地球上蕴藏的贵金属矿场本来就是有限的。

公元前3世纪以后,亚欧大陆上出现了第一次通货紧缩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货紧缩,最直观的说就是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手里的钱也减少,物价下跌。罗马皇帝采用降低货币成色的方法,结果这一来又开启了通货膨胀的大门,物价飞涨。此后的几百年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交替出现,给全世界的经济体都造成过麻烦。

这个时候,货币需要来一场像铸币代替实物货币那样的革命。

这场货币革命发源于中国。几次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了中国的朝代更迭,债券在社会上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唐朝开始用纸张制造可以兑换成铜钱的“飞钱”,充当债券和汇票。为了阻止珍贵的铜流入敌对国家,宋朝在四川发行铁钱,但铁容易生锈,而且过于廉价,于是政府又尝试发行类似“飞钱”,但币值更低的纸币“交子”,大获成功。交子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良好的流通性,激励宋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会子”。蒙古人征服南宋以后,受到会子的启发,忽必烈发行了各式各样的纸钞,一度信用良好,可以随时兑换成白银。经由马可波罗等人宣传,西方也了解了纸币。

但西方出现纸币,要晚得多,1656年,拉脱维亚人帕姆斯丘奇说服瑞典国王建立瑞典中央银行,并发行欧洲最早的官方纸币。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是清朝初年了。半个世纪以后,苏格兰人约翰·劳在法国开展了规模更大的发行纸币尝试。跟中国的情况一样,在瑞典和法国,纸币起初信用良好,迅速扭转了通货紧缩造成的经济危机,但很快发行失控,投机盛行,最终沦为恶性通货膨胀。“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广为人知,帕姆斯丘奇和约翰·劳都被迫流亡海外。

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银元主宰了世界经济。从美洲到东亚,这种硬通货在全球通行无阻,而各国的纸币,变得无人理睬。美国独立之后,富兰克林领导的美国有关部门发行了可以兑换成西班牙银元的大陆币,然而,英国大量伪造大陆币,很快使美国政府完全无力将其兑换成西班牙银元,大陆币最终变得一钱不值。尽管这样,富兰克林还是以“美元之父”的形象被印上了今天100美元的钞票上。

其实,真正的“美元之父”是林肯。他在南北战争期间发行的绿色美元因战争的胜利而维持了良好的信用,而且无需贵金属作为支撑,完全取代了此前美国各银行发行的各种不值钱的纸币。这是继铸币、纸币的出现之后,货币历史上的又一个革命性的节点,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纸币可以脱离贵金属而存在,并维持稳定的购买力。然而,其他国家的人依然不信任纸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世界各主要战胜国同意,将美元定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但要求美元与黄金挂钩,即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是,地球上的黄金无法提供市场需要的流动性,黄金价格剧烈波动,美元被迫于1971年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重新变成了脱离贵金属存在的软货币,或者叫软通货。

如今,地球上绝大多数交易都用软货币,但有些人更加激进。我们应该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把劳动视为商品。1991年,受到这个思想的启发,美国纽约州伊萨卡镇居民格洛弗,发行了自己的替代性货币“伊萨卡时间”,把定量的劳动时间,当作货币,用来交换产品,或是支付服务。

很快,许多企业都发行了自己的替代性货币,如购物券等等,大大提升了社会流动性,经济由此更趋繁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著名的虚拟货币“比特币”进一步刷新了人类对货币的认知。作者认为,这就是货币的本质,也是货币的未来。通过货币简史,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货币一直在演化,也一直是价值的象征,它代表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无论是贝壳、金银、纸张,还是电子脉冲,只要能够提供购买力和流动性,都可以充当货币。

好了,卡比尔·塞加尔的这本《货币简史:从花粉到美元,货币的下一站》,到这里就说完了。

这本书简要介绍了货币从远古到当下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七个重要的节点。而通过这些,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本书的主旨,那就是: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是因为货币通过不断改良,变得越来越符合人性,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撰稿:罗三洋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