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起源》 徐玲解读
《财富的起源》| 徐玲解读
关于作者
埃里克·拜因霍克,牛津大学新经济思想研究所掌门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合伙人。
关于本书
对于财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必须引入一种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叫做复杂经济学。这本书就是介绍复杂经济学前沿理论的重要著作。
核心内容
一、作者认为,主流经济学在100年前就跑偏了,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二、对于经济周期、股市崩盘等“老大难”问题,复杂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新视角?
三、为什么说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玲。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财富的起源》。作者埃里克·拜因霍克,是牛津大学新经济思想研究所掌门人。为什么书名叫做“财富的起源”呢?因为这本书对“财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给出了一种很独特的解释。
我们知道,人类的财富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果把人类长达250万年的进化史当作一个整体,那么,这200年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后万分之一时刻。也就是说,在历史的一瞬间,突然涌现了现存的绝大部分财富。
更重要的是,财富增长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在南美的某个原始部落,人们的生活水平停留在1.5万年前人类祖先的阶段。作者估算,美国纽约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这个部族的400倍,差了两个数量级,算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真正让人吃惊的,是这两个经济体中商品数量的差距:原始部落中仅有几百种可供交换的商品,而纽约市则有几百亿种不同商品,差距达到了8个数量级!
那么,财富为什么会出现数量和种类上的“寒武纪大爆发”呢?所谓“寒武纪大爆发”,是指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忽然涌现出了大量生命物种。这种生命大爆发,是生物系统自然演化的结果。那么,财富的大爆发,有没有可能也和生命大爆发类似,是一种系统演化的结果呢?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作者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作者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拆掉百年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大厦,另起一套新的理论框架,作者把这套框架叫做“复杂经济学”。毫不夸张地说,复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一次重大的范式转移,这就像是量子力学给经典物理学带来的冲击,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理解经济的方式。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给你详细阐释,如何以复杂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财富的起源。
第一, 作者认为,主流经济学在100年前就跑偏了,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第二, 对于经济周期、股市崩盘等“老大难”问题,复杂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什么新视角?
第三, 为什么说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
下面先来说第一点,作者为什么认为,主流经济学在100年前就跑偏了,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我们知道,在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斯密等古典经济学者都自认为是哲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更不是“科学家”。当时的经济学只用到很简单的数学,亚当·斯密也从来没有从数学上论证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如何实现财富的最优配置的。
然而,后来的经济学者对这种状态很不满意,他们想把经济学变得更加“科学”,最好可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经济现象,就像物理学家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一样。最早做出这种尝试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
1872年,瓦尔拉斯发表了一本巨著,叫《纯粹经济学要义》,这标志着主流经济学一个重要的转向,也就是边际革命的开始。瓦尔拉斯把经济体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其中财富的数量和种类是一定的,它们被随机地分配给了具有不同偏好的人,这些人可以通过交易来达到经济的“均衡状态”。
作者认为,主流经济学正是从这儿,开始跑偏了。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均衡”这个概念上。这是瓦尔拉斯从当时的物理学那里借用的一个概念。根据《牛津物理学辞典》,均衡是指“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力、影响和反应等相互平衡,因而不会发生任何净变化。”
比如,在一个封闭的物理系统中,当各种能量不再相互转化,就可以说这个系统达到了均衡。瓦尔拉斯把这个概念直接拿了过来,认为经济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在某个价格点上,供给恰好等于需求,这时候市场就出清,经济就实现了均衡,资源也就得到了最优配置。
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沿着瓦尔拉斯的思路,往“均衡模型”里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工具。本书作者认为,边际理论对于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入了数学,让经济学家可以用优雅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复杂的经济现象,让经济学比其他社会学科看起来更加“科学”。但是要注意,这样做的代价也非常高,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首先,经济学想要做到物理学那样精确,就意味着经济体中的个人,必须要像物理世界中的物体一样,行为模式是统一的、可预测的。那你怎么把现实世界中千差万别的人类行为,变得可预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尔拉斯给出了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个人都绝对自私,又绝对理性。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人既不是完全自私,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你也许会说,现实世界中也没有绝对的直线,但我们可以抽象出一条绝对直线来近似模拟现实啊。为什么经济学就不可以把人类行为抽象化呢?但这里的根本问题,还不在于抽象化了人类理性,而是错误理解了人类理性。
事实上,存在两类认知模式:一种叫归纳法,一种叫演绎法。人类最擅长的是第一种,归纳法。就是从已有知识中归纳出认知模式,再把这种模式套用到新知识当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包含了丰富的认知模式。而计算机擅长的是第二种,演绎法。就是给定一些前提条件,然后通过一系列逻辑推演,得出新的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在用归纳法做决策;而“经济人”却假定人和计算机一样,是在用“演绎法”做决策。这两种决策方式都是理性的,但决策的结果却可能大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模型很难解释真实的经济现象。而且,“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拥有一模一样的绝对理性,那么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学习来进步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第二,主流经济学把经济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只研究其中的有限资源该如何分配,而不研究新增的财富到底是怎么来的,把这个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当作系统的“外生变量”来处理。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缺陷。
更要命的是,经济系统真的可以被看成一个封闭均衡系统吗?在瓦尔拉斯的时代,物理学界还没有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封闭系统中的“熵”会不断增加,“熵”是火字旁加商人的商,这意味着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当混乱值达到最大时,系统不再产生任何变化,这就达到了均衡。
很显然,如果瓦尔拉斯知道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那他绝不会把经济系统看成是封闭均衡系统。实际上,经济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不断地流进和流出,从而创造出新的秩序、结构和模式。
总之,作者认为,100多年前的边际革命,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带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根本不是经济的真实运行方式;而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错误理解了人类的决策方式。这些重大缺陷,让主流经济学既不能很好解释重大经济现象,比如财富的起源和经济周期,也不能有效地预测经济。
为了解释经济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异,后来的经济学家不得不对边际理论进行修修补补,比如提出了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等等,但挽救不了这个理论框架的根本性缺陷。
实际上,自从瓦尔拉斯发起边际革命到现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另一边,物理学的理论框架在不断迭代,从牛顿经典力学转向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复杂理论等等。如果以当代物理学家的视角去看经济学家,会觉得他们是从100年前穿越过来的人,还死死抱着100年前的物理模型不放。是时候给经济学另起一栋理论大厦了,这就是复杂经济学。
和主流经济学不同,复杂经济学把经济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什么叫“复杂适应系统”呢?“复杂”,是说这个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很多;“适应”,是说这些行为主体具有“适应性”,也就是它们能够彼此交互、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整个系统也在不断地演进。
比如,一个蚂蚁群就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单个蚂蚁的智商很低,肯定不是“经济人”假设的高度理性的个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信号进行互动,然后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像建造蚁穴、进行有组织的进攻和防守,等等。此外,像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大脑神经系统、生物生态系统、互联网系统等等,都是复杂适应系统。
如果把经济看成是复杂适应系统,你会发现,之前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一下子变得可以解释了。比如经济周期。根据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理论,当经济繁荣时,价格上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少消费,经济就不至于过热;而当经济萧条时,价格下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多消费,经济就不至于崩溃。通过价格机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好像是一个“恒温器”,可以把经济控制在适宜的区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大的经济波动。这当然和事实不符。
而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可以形成正反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麦克风如果离音箱太近,就会发出刺耳的噪音。这是因为,声音在麦克风与音箱之间循环放大,形成了正反馈。正反馈是一个加速、放大和自我强化的循环,它导致系统呈现指数级增长,或者指数级崩溃。
经济周期就是由经济体中的正反馈形成的。比如,人们对未来预期悲观,将会减少消费,而消费减少了生产也会相应减少,进而导致就业减少,于是人们对未来更加悲观,就进一步减少消费,最后就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不可能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把经济拉回均衡状态。
你也许会说,无论是萧条还是泡沫,都不可能无限持续,终归经济还是会恢复均衡的嘛。但正如凯恩斯所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如果恰逢狂风骤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后大海将会复归平静,这样他们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就显得太容易、太无用了。”政府干预的作用,其实就在于通过恢复市场信心,来阻断经济下滑的恶性循环。
要注意,正反馈可不是只是负面作用,实际上正反馈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突破增长边界。我们都知道,主流经济学有个著名的“递减”规律:生产者会出现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而消费者会出现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正是这个“递减”规律,让生产者不可能无节制投入,而消费者不可能无节制消费,所以供需才可能维持在均衡状态。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正反馈机制可以打破收益递减的诅咒。比如技术进步。技术发明得越多,人类的知识储备越大,每个新发明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对技术的投入就是一种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增可以打破主流经济学的所谓“均衡”状态,实现爆发式增长。
好,刚才我们说了,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经济周期。同样地,主流经济学也解释不了股市崩盘。根据均衡理论,股市会维持在出清状态,直到有新消息传来打破均衡。也就是说,如果哪天发生了股灾,那么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在股市之外,比如受重大新闻的冲击。
有的时候,这种说法是成立的,比如9·11事件确实引发了美国股市的震荡。但有的时候,这种说法又不成立,比如著名的1987年美国大股灾当天,根本没有什么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纽约时报》当天的头条新闻是“对美元贬值和贸易逆差的担忧”,这样的标题放在任何一天都可以。那么,该如何解释1987年股灾呢?
其实,只要把股市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即使是没有外部消息,股市本身的运行也会产生波动。股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交易者,他们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有着不同的心智模式和投资策略。这些人在市场上不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策略。
至于哪种策略会在特定的时间段获利,和股票本身的价值没多大关系,而主要取决于市场中其他主体使用了什么策略。在这个高度互动的过程中,股市会出现时而平静、时而剧烈波动的状态,泡沫和崩盘也会时不时出现。事实上,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完美地模拟这个过程,从而证明了,股市本身的运行就足以导致股灾。
再进一步看,如果股市是复杂适应系统,那么,金融市场上一个最重要的假设——随机游走理论,就是错的。主流经济学认为,股票的价格是随机游走的。根据数学定律,随机数据应该呈钟形分布,也就是一条中间高、两边低的曲线。主流金融理论和风险评估模型,就是建立在钟形曲线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些模型,像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这样的事情,要宇宙寿命的几十亿倍时间才有可能发生一次。而事实上呢,同等破坏力的崩盘事件每隔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
问题出在哪里?你想,如果股市是复杂适应系统,就说明股票的价格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市场上的所有交易者进行相互博弈的结果。这就导致股票价格的分布并不服从钟形曲线,而是服从另一种特殊分布,叫幂律。与钟形曲线相比,幂率分布出现极端数据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股市的实际波动比传统理论预测的要高得多。
好,这部分我们讲了,如果把经济看成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之前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比如经济周期、股市崩盘,就一下子说得通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就是我们一开篇提出的“财富的起源”问题。如果从复杂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富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有两个最重要的议题:一是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二是财富是如何分配的。亚当·斯密非常关心财富是怎么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的。他的《国富论》,直译过来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的答案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不过很显然,光靠劳动分工,不足以解释近200年来人类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财富的创造肯定还有别的来源。
但是后来,从边际革命开始,主流经济学只研究分配问题,而不研究财富的创造问题。主流经济学家把财富爆发归因于经济系统之外的因素,如技术进步等,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这就让财富的起源,这个经济学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
作者认为,如果经济学不解释财富的起源,就好像物理学没有大爆炸理论,生物学没有进化理论,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好在今天,复杂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财富起源的新解释。
我先给出结论:从复杂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复杂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里面一个更小的子集,这就是进化系统。这里要注意,说经济是一个进化系统,并不是在打比喻,而是指,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一样,它们共享了一套进化算法。
理论上,这套算法可以在任何媒介中运行,可以是碳基,可以是硅基,也可以是语言文字,等等。进化算法有什么特点呢?进化算法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巨大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筛选的过程。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你现在拥有一盒乐高套装,里面有500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用这套积木可以拼装出多少种不同的设计呢?约为10的120次方。如果把每种设计依次排列在一起,整个宇宙都装不下。如果你在这个比宇宙还大的设计陈列室里,依次浏览每个设计,会发现,其中的99.99%都非常无聊,毫无章法,只是偶尔会出现一座宏伟的城堡或者一艘精美的宇宙飞船。不过,你可能得花上几百万年,才能碰到一个稍微有趣点儿的设计。这样的搜索方法实在是太低效了。
进化算法,就是帮你从这个庞大的陈列室中,可靠、快速地找出那些好的设计。或者像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说的,进化就是一种“从草垛中搜索细针”的算法。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进化算法要对每一种不同的设计进行编码。在生物系统中,这个编码就是DNA;在经济系统中,这个编码就是不同的商业计划。然后,需要解读者来读取编码。在生物系统中,解读者就是生物体;在经济系统中,解读者就是企业。最后,还需要一个仲裁者,这就是生物体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选择环境。做好这些准备,你就可以按下进化算法的搜索键了。
现在想象一下,你突然来到了一块未知区域。其中地势低的地方很危险,你必须尽量往上走,待在尽可能高的地方。但是周围一片漆黑,你什么都看不见,你只能感觉到地形高低的变化。你该怎么做呢?你只能向四周随机迈出一步,如果感觉地形变高了,就继续往这个方向迈进;如果感觉不到变化或者地形变低了,那就退回去,重新尝试一个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最终,你能来到一个局部的最高处。
但请注意,只是局部。这片区域里很可能分布着很多高矮不一的山峰,你很有可能只是来到了一座小山丘的顶部。在这个局部的顶峰,你往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下坡,所以你没办法再通过原来的方式,找到更高的山峰。这时候,你必须抛弃原来的策略,进行大胆的随机跳跃,看能不能恰好跳到一座邻近的山头上进行探索。只不过,这样的跳跃风险很大,很可能失败。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像你这样的探索者,就一定能找到高峰。
其实,这就是进化的算法。进化通过一步一步的渐变,和随机跳跃式的突变,来快速搜索整片区域里的高峰。本书作者说,进化就好像是一个赌徒,而且是一个胜算很大的赌徒。经济系统和生物系统都共用了这样一套进化算法,所以它们都是进化系统。
你可能会有疑问:生物系统的进化是盲目、随机的过程;而经济系统中,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进步,都出自人类有目的的设计,两者是一样的吗?其实,设计是否有目的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统能出现足够多的变异,并且能够对变异进行选择和放大,从而创造出更具适应性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增长,这才是进化的本质。进化算法促成了寒武纪时代的物种大爆发,也促成了一开篇我们提到的,现代社会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大爆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说,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
更进一步说,经济系统不止一种进化过程,而是三种进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种是物理技术的进化,比如蒸汽机、计算机的发明;第二种是社会技术的进化,比如货币、股份制公司、破产制度的发明;第三种是商业设计的进化,比如商业战略、管理方法等等。作者认为,就是这三种进化过程的共同演进,促成了今天的财富大爆发。
好,今天我们聊了,如何从复杂经济学的角度,来重新解释财富的起源。
本书作者认为,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让主流经济学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导致经济模型和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经济分析框架,也就是复杂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封闭的、静止的线性系统;而复杂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主流经济学基于早期物理学的均衡视角,而复杂经济学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视角。
复杂经济学可以解释很多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比如经济周期、股市崩盘,以及财富增长。以复杂经济学的视角看,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是进化算法促成了现代社会的财富大爆发。
撰稿、讲述:徐玲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
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封闭的、静止的线性系统;而复杂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主流经济学基于早期物理学的均衡视角;而复杂经济学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视角。
-
以复杂经济学的视角看,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是进化算法促成了现代社会的财富大爆发。